中医学史
中医学史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18年内共计17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一般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会议论文62篇、专利文献37430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黑龙江中医药、陕西中医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第十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2016灾害医学与急危重症高端论坛、冯兴华教授行医五十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全国第二十三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等;中医学史的相关文献由206位作者贡献,包括丁树栋、刘鹏、赵延坤等。
中医学史—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7430篇
占比:99.54%
总计:37603篇
中医学史
-研究学者
- 丁树栋
- 刘鹏
- 赵延坤
- 付玮
- 南东求
- 张丽君
- 张存悌
- 张成博
- 张效霞
- 张树剑
- 徐建云
- 方醉
- 曹东义
- 朱伟常
- 朱建平
- 李今庸
- 杨金萍
- 林功铮
- 王振国
- 管恩兰
- 胡蓉
- 萧志才
- 赵京生
- 邓铁涛
- 陈丽云
- WU Hong-zhou
- YANG Yi-wang
- 丁义山
- 丁善泉
- 丛春雨
- 乌仁图雅
- 于丽
- 于春梅
- 何鑫渠
- 佟伟
- 俞雪如
- 傅文录
- 冉懋雄
- 刘大培
- 刘晖桢
- 刘更生
- 刘玉玮
- 刘龙
- 劉德榮
- 单秋华
- 卢星
- 卢银兰
- 史金虎
- 向群
- 吴富东
-
-
-
南东求;
龚泽;
黄思杰
-
-
摘要:
明末名医万密斋是一位杰出的临证医学家.精于儿科、妇科,通于内外诸科,且于养生、酒疾论治,皆有精辟见解.其医术精湛,一生救治患者数以万计;医德高尚,不论贫富亲怨,一心赴救,深为世人崇敬,有医圣之誉.据其平生著述,参阅有关史料,述其卓越贡献,扬其学术思想,彰其医史地位,旌其仁心仁术,以为杏林楷模.
-
-
-
季伟苹
-
-
摘要:
探讨近代中西医汇通及其对当代中医学发展的影响。从明代万历年的西医传入到1949年的中西医结合,300余年的中西医汇通史经历了启蒙、创立到鼎盛发展的3个历史时期。近代中西医的碰撞、沟通,使得具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传统中医开始了第一次对自身生存命运的思考,汇通派的"实验中医观"、"以西补中观"和"新中医观"等思想主导了近代中医的变革与发展。认为现代医学的发展面临着危机,迫切需要中西医合力;现代中医只有与西医和其他学科加强深入汇通,加快发展步伐,才能适应世界医学重新调整医学目的和改变医学模式的需要。同时,在现代的中西医汇通中,坚持中医的思维方式,推进中医特色的科学研究,提高汇通人才的传统文化素养等至关重要。
-
-
刘鹏
-
-
摘要:
因文献之缺失,早期中医学与今本《黄帝内经》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断层。认为可以借助方技之学中的房中、神仙等门类所展现的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结合出土古医籍以及现存的中医文献,设想和复原中医学发展断层中的概貌。
-
-
南东求
-
-
摘要:
中医事业,“康济斯民”,自古至今;而针灸仁术,医之绝学,利民国粹,亟宜发扬光大.承淡安先生出身中医世家,自幼受父辈熏陶,立志学医,以解病人苦难.他一生致力于针灸复兴与普及,为促进针灸学发展和针灸人才培养,付出了艰辛努力,功绩卓著.平生著述浩富,享誉海内外.是“中国针灸澄江学派”创始人、中国近现代针灸学科奠基人,一代宗师、针学巨擘,堪为世之楷模、师之楷模、医之楷模.
-
-
-
-
温长路
-
-
摘要:
@@ 与和中浚教授的第一次握手,是2004年6月的事.那年,他的大作获得中医科学技术奖(著作奖)的二等奖,出于对那部著作的欣赏,我在颁奖点评中特别多说了几句.之后,在与他几年的接触中,对他勤奋、执著、睿智、真诚的敬业精神和人品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较多地关注起他的学术研究和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来.
-
-
-
许佩玲;
洪荣铨
- 《第13届中国泉州——东南亚中医药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晋江于唐开元六年建县,先后为泉州府治.隋唐时期已有个别晋江籍商贾,僧人外出经商、弘法,此可谓晋江华侨之先驱.但定居海外而成为华侨者,稽之史籍,当始于宋元,盛于明清及近现代,晋江华侨民间旧称"出洋","过番","渡黑水",其足迹遍及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庚寅中秋,作者驱车往安平,拜访邑贤国医大师九十高龄的中医耆宿赵正山老先生,他讲述了“肉豆寇来晋江”的旧闻轶事,贵特录之以窥海内外中医药交流之一斑。
-
-
许佩玲;
洪荣铨
- 《第13届中国泉州——东南亚中医药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晋江于唐开元六年建县,先后为泉州府治.隋唐时期已有个别晋江籍商贾,僧人外出经商、弘法,此可谓晋江华侨之先驱.但定居海外而成为华侨者,稽之史籍,当始于宋元,盛于明清及近现代,晋江华侨民间旧称"出洋","过番","渡黑水",其足迹遍及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庚寅中秋,作者驱车往安平,拜访邑贤国医大师九十高龄的中医耆宿赵正山老先生,他讲述了“肉豆寇来晋江”的旧闻轶事,贵特录之以窥海内外中医药交流之一斑。
-
-
许佩玲;
洪荣铨
- 《第13届中国泉州——东南亚中医药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晋江于唐开元六年建县,先后为泉州府治.隋唐时期已有个别晋江籍商贾,僧人外出经商、弘法,此可谓晋江华侨之先驱.但定居海外而成为华侨者,稽之史籍,当始于宋元,盛于明清及近现代,晋江华侨民间旧称"出洋","过番","渡黑水",其足迹遍及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庚寅中秋,作者驱车往安平,拜访邑贤国医大师九十高龄的中医耆宿赵正山老先生,他讲述了“肉豆寇来晋江”的旧闻轶事,贵特录之以窥海内外中医药交流之一斑。
-
-
丁树栋
- 《2017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2017中国针灸学会年会》
| 2017年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科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表现在针灸学科的确立.针灸学科确立的显著标志,是针灸学大师皇甫谧根据《灵枢》、《素问》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参考《难经》等古代医学文献,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针灸学的经验与成就,撰成《黄帝针灸甲乙经》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集针灸学之大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全面系统的针灸学专著.为我国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
丁树栋
- 《2017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2017中国针灸学会年会》
| 2017年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科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表现在针灸学科的确立.针灸学科确立的显著标志,是针灸学大师皇甫谧根据《灵枢》、《素问》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参考《难经》等古代医学文献,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针灸学的经验与成就,撰成《黄帝针灸甲乙经》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集针灸学之大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全面系统的针灸学专著.为我国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
丁树栋
- 《2017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2017中国针灸学会年会》
| 2017年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科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表现在针灸学科的确立.针灸学科确立的显著标志,是针灸学大师皇甫谧根据《灵枢》、《素问》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参考《难经》等古代医学文献,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针灸学的经验与成就,撰成《黄帝针灸甲乙经》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集针灸学之大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全面系统的针灸学专著.为我国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
丁树栋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男科学术大会》
| 2017年
-
摘要:
中医古籍,尤其是《内经》,在传承过程中亦经历过秦汉之际的文字变革,在理论上亦与汉代经师一样同讲阴阳五行,在两千余年经学统领中国传统学术核心的背景下,今古文经学对中医学的传承产生重要影响.受经学影响,中医对于典籍也很是推崇.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类似于经学中的五经,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医界有先贤曾说:"不读医经,纵成仓扁,终为技术之流".蔡陆仙也说"医书之有经,亦犹儒家之有六经也".
-
-
丁树栋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男科学术大会》
| 2017年
-
摘要:
中医古籍,尤其是《内经》,在传承过程中亦经历过秦汉之际的文字变革,在理论上亦与汉代经师一样同讲阴阳五行,在两千余年经学统领中国传统学术核心的背景下,今古文经学对中医学的传承产生重要影响.受经学影响,中医对于典籍也很是推崇.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类似于经学中的五经,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医界有先贤曾说:"不读医经,纵成仓扁,终为技术之流".蔡陆仙也说"医书之有经,亦犹儒家之有六经也".
-
-
丁树栋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男科学术大会》
| 2017年
-
摘要:
中医古籍,尤其是《内经》,在传承过程中亦经历过秦汉之际的文字变革,在理论上亦与汉代经师一样同讲阴阳五行,在两千余年经学统领中国传统学术核心的背景下,今古文经学对中医学的传承产生重要影响.受经学影响,中医对于典籍也很是推崇.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类似于经学中的五经,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医界有先贤曾说:"不读医经,纵成仓扁,终为技术之流".蔡陆仙也说"医书之有经,亦犹儒家之有六经也".
-
-
丁树栋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男科学术大会》
| 2017年
-
摘要:
中医古籍,尤其是《内经》,在传承过程中亦经历过秦汉之际的文字变革,在理论上亦与汉代经师一样同讲阴阳五行,在两千余年经学统领中国传统学术核心的背景下,今古文经学对中医学的传承产生重要影响.受经学影响,中医对于典籍也很是推崇.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类似于经学中的五经,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医界有先贤曾说:"不读医经,纵成仓扁,终为技术之流".蔡陆仙也说"医书之有经,亦犹儒家之有六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