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冯兴华教授行医五十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
冯兴华教授行医五十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

冯兴华教授行医五十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12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会议文集:冯兴华教授行医五十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风药即使指具有祛除风邪作用的药物.古代医籍中的风药包括现在《中药学》的解表药和祛风除湿药之中.风药在风湿病中应用非常广泛,在风湿病中风药善除身半以上之邪,具有行气通络功能、疏肝理气的功能,可治疗火郁之证。合理使用风药,对于发扬中医在风湿病中的特色,提高中医治疗风湿病的疗效具有重的临床意义.
  • 摘要:冯师对各种风湿病的病因病机有其独到的见解,多年来形成了丰富的针对各种风湿病的基本治疗思想."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之一.《素问·痹论》明确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说明痹证是患者同时感受风寒湿邪所致.根据"审因论治"的原则,提示痹证的治疗需用祛风、散寒、除湿三种治法结合起来,这为后世提供了治疗痹证的原则.同时冯师强调各类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性关节等因其病因病机、疾病的转归各不相同,其治疗基本原则各不相同,治疗方法的应用也各有侧重.rn 冯师在临床中经常应用四妙丸治疗多种风湿性疾病,如膝骨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湿热痹阻型的痹症。四妙丸来源《成方便读》,方中以黄柏清热燥湿为君,苍术燥湿健脾为臣,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兼可引药下行,同时为佐、使药。薏苡仁渗湿泄浊,导湿热从小便出,为佐药。苍术和薏苡仁配伍,强化健脾利湿之功,断湿热之源。全方共奏清热、利湿、活血之功,是治疗下肢痿弱,足膝红肿,筋骨疼痛,关节屈伸不利之良方。四味合用,为治湿热痿证之妙剂。冯师根据不同的患者在四妙丸的基础上分别在清热燥湿、健脾燥湿、肝肾强骨、渗湿泄浊、活血等几个方面分别加强力量,达到加强原方力量的目的。湿热重的加茵陈、苦参、双花、连翘、蒲公英、土茯苓等清热祛湿;脾气虚弱的加党参、茯苓、白术、黄芪等健脾利湿;肝肾不足者加杜仲、川断、枸杞子、菟丝子、淫羊藿、狗脊、制附子、肉桂、山药、熟地、山茱萸等补益肝肾,湿浊较重者加茯苓、泽泻、猪苓、黄芪、防己等利水祛湿,淤血重者加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三棱、莪术等活血化淤。同时若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可适当加祛风通络的药物青风藤、忍冬藤、穿山龙、萆薢等,疼痛较重者加金铃子散、全蝎、蜈蚣、僵蚕、制附子、细辛等。
  • 摘要:四妙勇安汤源自明·陈士铎《辨证录》卷之十三脚疽门之顾步汤,首见于由清代鲍相墩编辑之《验方新编》,卷2,书中记载“脱骨疽,此症生手足各指,……初生或白色,痛极:或如栗米,起一黄泡,其皮或如煮熟红枣,黑色不退,久则溃烂,节节脱落,延至手足背,腐烂黑陷,痛小可忍。……金银花、元参各三两,当归二两,甘草一两。”原书记载其为治疗脱骨疽的有效名方。书中本无方名,其名可能出(《中医杂志》,清末沧州寺庙僧人、著名老中医释宝山运用四妙勇安汤治疗坏疽症收获奇效。方中重用金银花,量大力专。《滇南本草》云金银花有“清热,解诸疮,痈疽发背,丹流瘰疬。”《重庆堂随笔》:“金银花清络中风火湿热,解瘟疫秽恶浊邪,息肝阳浮越凤阳,治痉厥痫诸症。”故金银花乃清热解疮毒之要药。玄参:性味:苦、咸、凉,滋阴降火,除烦解毒。《本草正》:“玄参,此物味苦而甘,苦能清火,甘能滋阴,以其味甘,故降性亦缓。配合当归养血活血、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散结,活血止痛,滋阴养血之功。以方测证,其所治之脱骨疽证属热毒蕴结、气血瘀滞、阴血亏损,其中“热毒、瘀滞”为主要的因素。结合老师治验的四个病案,在西医虽属不同疾病,但其基本病理均与血管炎症有关。在中医属痹病之“热痹”、“脉痹”,证属热毒瘀阻。故老师用四妙勇安汤治疗收获奇效。同时,老师强调,临证复杂,应随其加减,方能收到良效。热毒甚,治疗上应加强清热解毒的力量,多加用连翘、蒲公英或合用五味消毒饮,甚则加生石膏、寒水石:痰湿内阻伴明显气滞,治疗上应辅以理气化痰通络,多加用柴胡、枳壳、陈皮、半夏、生薏米:湿热互结,治疗上应辅以清热祛湿,多加用黄连、黄芩、苍术、厚朴、防风;水湿内停,治疗上应辅以利水消肿,多合用五苓散、车前子;伤阴较重,治疗上应加强滋阴,多加用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麦冬、北沙参;痰瘀日久成结,治疗上应加强散结,并辅以化痰之品,多加用天花粉、浙贝母、夏枯草、山慈菇、生牡蛎。
  • 摘要:中医医生临床治病要想取得好的疗效、搞中医的科研工作,都要有中医理论的指导。治病,从诊断的手段望、闻、问、切,到辨证用药都离不开中医理论。中医治疗疾病如果离开理论的指导,是不可想象的,就会犯虚虚实实之诫,就会贻误病情,不但治不好疾病,反而会使病情加重,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中医临床疗效的好坏,在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中医理论水平的高低。因此,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水平是高明中医的必备条件。如果你要想成为一名名医,能登得大雅之堂,就必须学好、掌握好中医理论。学习中医理论首先要学习《内经》。rn 《内经》的理论是对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祖先与疾病斗争的经验的总结。这些理论祖先是经历一个非常长的历史时期,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这些理论的形成,是用无数人的生命和血的代价换来的。祖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物质贫乏,能总结出中医的理论体系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是可想而知的,她充分的反映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她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生存、繁衍所作出了无可估量贡献。《内经》的理论包括了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及诊法、治未病、治则治法等内容,这些内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内经》的理论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治未病”等特点,是因此学习中医理论首先要学好《内经》。
  • 摘要:整体观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特色.在《中医基础理论》课中已经讲到整体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即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二是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谓"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在《内经》中称为"天人相应".
  • 摘要: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文献报道与睡眠障碍、神经递质分泌异常及免疫紊乱有关。由于其病理生理至今不明,西药有效治疗方法不多,多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和胺苯环庚烯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及心理咨询也用于本病治疗,疗效不一。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优势,笔者根据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认为纤维肌痛综合征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之周痹、气痹。本病多因情志失调,忧思郁怒使肝失调达,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行受阻,脉络瘀滞而致周身疼痛而发病。气郁久化火则焦虑易怒,火扰心神则难以入寐,上扰清窍则头痛,肝郁乘脾则见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另“肝者,罢极之本”,主耐疲劳,郁久伤肝则见疲乏无力之症。rn FS常见周身子足皆痛,并伴焦虑、疲乏、寐差、头痛诸症,不能单治于足,亦不能独治腰背,治疗痹证的常用方法如祛风散寒除湿、舒经通络等治疗难获良效。通过辨证多属肝气郁结,气血小畅。治疗以舒肝解郁,调和气血为法,治肝为主,盖肝气一舒,气行血畅,气滞血瘀得解而诸症渐除。以丹栀逍遥散舒肝解郁、调和气血,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栀子清气分郁火,丹皮泻血中郁热,香附理气调血,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生姜温胃和中,薄荷助柴胡散郁邪。全方配伍,以丹栀逍遥散疏肝解郁、调和气血,尤其加用香附,《本草纲目》中记载:“香附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兼通十二经气分,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乃气病之总司”。香附能理气调血,通痹止痛,是治疗FS之良药。
  • 摘要:除湿法治疗风湿病就是用祛湿的方法治疗风湿病. 《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可见湿邪是导致风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祛湿是治疗风湿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能否掌握好祛湿的方法对于提高中医治疗风湿病的疗效至关重要.临床常用的祛湿的方法有:祛风除湿、淡渗利湿、健脾除湿、清热除湿、芳香化湿、化瘀除湿、温阳除湿等.
  • 摘要:冯兴华治疗风湿病时提出,要法天人相应,重调理气机,不拘门户之见,融各家学说与一炉,与时俱进,衷中参西。认为痹病要从肝论治,提出治类风湿祛邪为主,扶正有利祛邪,治强柱补肾为主,活血贯穿始终,治狼疮热毒炽盛为标,脾肾不足为本,治干燥养阴益气,清燥祛瘀等策略。
  • 摘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本身发展过程中可出现多种病理变化,加之其可合并其他疾病,故临床表现及辨证分型复杂多变,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纵观其疾病发展过程,它可属于中医学中“黄疸”、“胁痛”、“鼓胀”、“癥瘕积聚”、“虚劳”等病证的范畴。冯教授以其扎实的中医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病痛。冯老认为,该病因个体差异及病情发展的原因,临床辨证分型复杂多变,临证时应当抓住主证,各个击破。另外,冯老推崇中西医结合的辨治思路,为了了解病人脏器的损伤情况、疾病的发展阶段,有必要借助西医学的检查手段,在此基础上然后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进行针对性治疗,这样可以有的放矢、抓住主要病机,以免延误病情。根据疾病的病机特点,提出了疏肝利胆、健运脾胃、清热利湿、行水逐瘀、滋肾养肝等方法。
  • 摘要:干燥综合征(SS)是以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在唾液腺和泪腺浸润后导致腺体分泌不足为特征,眼、口腔干燥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冯兴华教授提出,燥则失濡、失润、失养,气血运行受阻,痹证乃成。本病病机以阴亏液耗为本,毒、瘀、痹为标。治疗本病应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总则。《丹溪心法》云:“燥结血少,不能润泽,理宜养阴”。《景岳全书·燥有表里之不同》云:“盖燥则阴虚,阴虚则血少。所以或为牵引,或为拘急,或为皮腠风消,或为脏腑干结。此燥从阳化,营气不足而伤乎内者也。治当以养营补阴为主。”张子和认为阴中伏火,日久煎熬,燥热转甚,法宜甘寒滋润。冯师主要采用甘寒滋润佐之品为主,佐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经药物治疗。临床主要用玄麦甘桔汤加减治疗。
  • 摘要: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是一种主要累及全身外分泌腺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燥痹范畴。临床上常可见到血液系统的损害,文献报道血液系统受累发生率为10%~24%,表现为单纯的贫血或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程某研究显示血小板减少率为48.23%。冯兴华教授认为干燥综合征主要病机为气阴两虚,燥热内侵,痰瘀互结。治疗应益气养阴,清热润燥,活血化痰。PSS合并血小板减少是因于燥邪(内燥、外燥)损伤气血津液,久而损及内脏,生成;不足,致使精血亏虚。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肾主藏精,精能生髓,髓能生血,《张氏医通诸血门》:“气不能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肝喜条达,主疏泄,肝木疏则脾能升清运化,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互生,《素问六节藏相论》:“(肝)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可见血液的生成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故认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血小板减少主要与燥邪损及肝、脾、肾三脏有关。治疗上以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濡之”的总则,以甘寒滋润之品为主,益气养阴润燥,佐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经的基础上,依据患者具体情况不同,分别从肝、脾、肾三脏个体化辩证治疗,获得较好的疗效。
  • 摘要:冯兴华教授在继承传统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痹证从肝论治的新观点.痹证病因繁多,病机复杂,但不外乎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内伤两个方面。对于肝气郁结型,方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气郁化火型,方用丹栀逍遥散;气滞后血瘀型,方用身痛逐瘀汤;气郁痰湿痹阻型,方用柴胡温胆汤、香附旋复花汤加减;血虚失养型,方用四物汤加减;肝寒脉滞型,方用当归四逆汤或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 摘要:本研究从中医学本身规律来研究,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及中医辨证施治来研究,发挥异病同治的优势。中医诊断因其以关节肌肉疼痛为主症,诊断为痹证,多伴精神抑郁、心烦不寐,与情绪相关,辨证属肝郁气痹。治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法,用丹栀逍遥散加香附治疗,逍遥散方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肢体疼痛”。《圣济总录》载逍遥饮治“百节疼痛”。加用香附,因《本草纲目》中记载:“香附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用丹栀逍遥散加香附治疗肝郁气痹,疏肝解郁、调和气血,治肝为主,调理气机为要,盖肝气一舒,气行血畅,气滞血瘀得解而诸症渐除。
  • 摘要:李东垣临床使用风药,主要用于升举阳气,发散祛风,理气通络和引经报使等几个方面,而用风药升阳是其主要内容。本文从药物的功效和配伍两个方面比较系统动探讨了李东垣对风药的临床具体运用,阐发了其作用机理。同时结合自己的体会,对李东垣运用风药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rn 李东垣临床善用风药,他不囿于前人的经验而有所创新,从而扩充风药的应用范围,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探讨李东垣对风药的运用,对于深入了解李东垣的学术思想,指导临床实践都是有其意义的。
  • 摘要:四神煎具有益气养阴、清热除湿、补肾祛瘀、化痰通络之功效,由此推测其临床适用于气阴不足、肾虚血瘀、湿热痰阻之证。冯师认为,RA主要病因病机亦在于此。RA属中医“痹证”范畴,痹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正气不足是痹证发生的基础。《灵枢·五变》云:“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济生方·痹》亦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正气不足,易感外邪,RA病久则更损正气,故气虚为主要病因病机。RA的另一主要致病因素为湿,关节肿胀是RA的主要表现,而湿邪停留是关节肿胀的主要原因,故治RA总:不离祛湿之法,即所谓谈RA必论湿,治RA应除湿。近年临床观察表明,RA以湿热证多见,或因感受外界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蕴久化热,或嗜食辛辣酒酪之品,湿热内生,或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感受外邪之后易从热化,阻于经络、关节而成湿热痹阻证,以致出现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症。湿性趋下,重着粘腻,如油入面,故病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病久入深,湿炼为痰,痰湿阻滞U久皆可成瘀,形成痰瘀互阻之证,痰瘀在RA中亦占有重要地位,化痰消瘀是RA治疗的关键。湿热血瘀久稽,耗气伤阴,损及于肾,而兼见气阴不足、肾虚等表现,故治疗本证需益气养阴、清热除湿、补肾祛瘀、化痰通络,而四神煎最为合拍。
  • 摘要:本课题组在文献研究和证候研究的基础上,抓住强直性脊柱炎(AS)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矛盾,以辨明疾病的寒热、虚实为纲,对辨证治疗AS的方案进行优化,明确提出肾虚瘀阻证和湿热瘀阻证为本病的两个基本证型,以补肾活血、清热利湿活血立法处方,采用补肾强脊汤、清热强脊汤加减治疗AS,并集合全国治疗风湿病的优势力量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评价中医辨证治疗A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验证此方案的实用性。
  •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属祖国医学“骨痹”、“脊强”、“大偻”范畴,本病发病部位主要在腰骶部位,“腰为肾之府”,故肾在本病病因、病机居主宰地位,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藏精主骨生髓,先天禀赋不足,肾督亏虚,阳气不能温煦,阴精失于濡养,故腰背既冷且痛,肾虚不足,复感外邪,内外合邪,阳气不化,邪气内盛,影响筋骨的荣养淖泽而致脊柱伛偻。故肾虚血瘀为其病机关键,补肾活血为其基本治疗方法。rn 补肾强脊颗粒主要由淫羊藿、补骨脂、补骨脂、杜仲、菟丝子、熟地、枸杞子、怀牛膝、当归、赤芍、细辛等组成。方中淫羊藿、补骨脂、杜仲、菟丝子温肾壮阳,强筋骨而祛风湿;熟地滋肾阴,益精填髓:枸杞子、怀牛膝补益肝肾:当归、赤芍活血化瘀,通络正痛:细辛辛温走窜,又为督脉之引以药,既散少阴肾经在里之寒邪,又搜筋骨之间的风湿而蠲痹止痛。诸药合用,共收补肾壮督、阴阳双补,化瘀通络之功。补肾强脊颗粒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疗效。药效学实验亦表明,补肾强脊颗粒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具有抗炎作用,对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亦有明显的镇痛作用。rn 本研究表明:补肾强脊颗粒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血瘀证的总有效率为91.6%,改善证候的总有效率92.3%。治疗后患者腰骶、腰背、颈部疼痛,晨僵、足跟痛等症状改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故补肾强脊颗粒可有效缓解患者中轴关节疼痛症状,对于腰膝酸软、疼痛夜甚、喜暧畏寒等症状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P<0.05),在实验室指标上,可使ESR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前后CRP无明显差异。有必要对补肾强脊颗粒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血瘀证候的机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 摘要: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导师冯兴华教授对AS中医病机的认识及辨证用药处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验,研究结果客观地反映了导师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即“肾虚是AS发病的根本原因,风、寒、湿、热及瘀血乘虚侵袭人体,阻滞于经络、筋脉、关节是AS发病的诱因、标实的表现”,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灵活运用中医经典理论,结合现代西医学的病理机制,抓住患者主症进行个体化辨证的思路。通过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导师治疗AS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可以使后学之辈更加深刻理解其学术思想。
  • 摘要:散寒法就是用散寒的方法治疗寒痹的一种治疗方法.散寒法是用于寒邪在体表、肢体,使病邪由表而出的一种因势利导的治疗方法.寒邪在表,表现肢体关节冷痛,恶风寒,遇寒加重,遇热减轻,关节屈伸不利.因寒性凝滞,经络受阻,气血不畅,容易导致疼痛,故因感受外寒引起的痹病有称为"痛痹".《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临床散寒法常用的有:祛风散寒,散寒通络,益气散寒。散寒常用的药物有乌头、附子、桂枝、麻黄、细辛、羌活、独活等药,常用的方剂有乌头汤、当归四逆汤等。
  • 摘要:化痰法是中医治疗风湿病的一个特色,这与中医对痰有其独特的认识有关,中医所讲的痰是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它不仅是由肺产生,能经口咳出,视而可见的液状物,即中医所说的有形之痰,还包括存在肺以外,外而肢体,内而脏腑的异常体液或其它的物质如结节、瘰疬等.这些中医称为无形之痰,所谓无形之痰,不是无形,而也是有形的,只是它在身体之内,一般看不到而矣.rn 在风湿病中由于痰引起的病症有很多,如风湿病累及的肺所致的间质性炎症,狼疮性肺炎,关节炎滑膜增生,结节性红斑,类风湿皮下结节,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淋巴结肿大及风湿病累及外周神经出现的肢体麻木等都可能与中医所说的痰有关,治疗这些疾病往往也要使用化痰法。
  • 摘要:温阳法是使用温热的药物治疗虚寒证的一种治法.温阳法与散寒法有相同之处,就是都使用温热药,但适用病证却截然不同,温阳法是治疗阳气不足之虚证,散寒法是治疗寒邪盛之实症.因为寒邪易伤人体阳气而导致阳气不足,阳虚之证则又易招致寒邪侵袭,所以临床这两种方法往往同时使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说明阳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又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说明阳气支撑着人的精神活动,温阳肢体.阳气虚则会出现精神疲惫,肢体失于温阳而发生疾病.在风湿病中由于阳气不足,可以出现肢体关节的疼痛、肢体屈伸不利、肢冷不温、皮肤硬化等症.
  • 摘要:由于干燥综合征是风湿病中常见的一个疾病,该病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口干、眼干,所以养阴生津的方法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中医认为人体的津液与五脏有关,如泪为肝之液,汗为心之液,涕为肺之液,唾为肾之液,涎为脾之液.所以当出现眼干、皮肤干、鼻干、口干、妇女的外阴干,自然会想到相关脏器的津液不足.至于干燥综合征的病因复杂,与妇女的生理特点、感受燥邪、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以及津液不足之后会继发气虚、血瘀等证候,在使用养阴生津的方法是还需要配合其他的治法,所以养阴生津法的使用也就有多种,具体有益胃生津法、养肺润燥法、滋养肝肾法、养阴清燥法、养阴通络法、益气养阴法等。
  • 摘要:没有邪气的侵袭就不会发生类风湿关节炎,邪气是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因素,散寒除湿、清热利湿、化痰祛瘀等祛邪的治法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治法,补气养血、温阳补肾、滋补肝肾等扶证的治法是变法,是为了有利于祛邪。
  •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不甚清楚.其国内发病率约为0.34%.属中医"痹病"、"尫痹"等范畴.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肿胀疼痛,最终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缺乏特异性治疗.近年来,通过辨证论治、内外合治,强调湿热与瘀血在RA发病中的重要地位,强调扶正祛邪相结合,重在祛邪,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症状与体征、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明显优势.
  • 摘要:依据中医理论对AS临床表现的分析归纳,结合以往老中医中医治疗该病的经验,笔者认为肾虚督亏证、肝肾不足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瘀血痹阻证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证候。其中肾虚督亏内涵是肾虚偏于肾阳虚,肝肾不足偏于肾阴虚,由于肝肾同源,肾阴不足可以导致肝阴不足,理论上肾阴不足与肝肾不足是有所区别的,但在AS难以区分,故不在设立肾阴不足证。湿热痹阻证和湿热毒盛证,这两者的区别在于热邪的程度的不同,故以湿热痹阻作为基本证候,湿热毒盛可作为湿热证的一个亚型。痰瘀相关,在AS的病机中是以血瘀为主,故不把痰瘀互阻作为AS的基本证候。气血不足证是反映患者的全身情况:邪痹肢节是疾病累及的部位;寒热错杂证内涵模糊,它可能是指某一兼挟证候。因此,在AS中气血不足证、邪痹肢体证、寒热错杂证不是其基本证候。证候的兼挟主要有:肾虚寒湿证、肾虚湿热证、肾虚夹瘀证、寒湿夹瘀证、湿热夹瘀证等。
  •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侵犯中轴关节,以骶髂关节炎和脊柱强直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症状有腰骶、脊背、肩背、颈项等处的疼痛,伴或不伴有僵直感,足跟痛,疼痛夜间加重,甚则半夜痛醒,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发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膝、髋、踝、肩等外周关节肿胀、疼痛,跖底筋膜炎、跟腱炎和其他部位的肌腱附着点肿痛,少数还可见眼睛红肿疼痛、流泪、发热等.中医中药在治疗AS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rn 冯兴华教授在综合古代医家对腰痛、足跟痛、脊柱痛等与AS相关症状认识的研究基础上,加上近40年治疗AS的经验,总结出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机制是:“肾虚是发病的根本,风、寒、湿、热、瘀血等邪痹阻肢体经络是诱因、标实的表现。
  • 摘要:中医药治疗AS取得较好疗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型与分期共参,是中药治疗AS的独到之处。rn 近几年对AS的研究结果表明活动期AS辨为湿热瘀血痹阻脉络是有证(征)可循的。AS活动期免疫功能异常,宏观上表现关节红肿热痛,微观上表现为ESR、CRP、IgA、ALP、CIC、r球蛋白、C3、TNF、IL-6增高。现代研究不仅从症状体征,而且从实验检查均为中医辨证提供依据,尤其是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异常从微观上反映了血瘀的存在。rn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清热利湿药对革兰氏阳性、阴性菌及病毒都有抑制作用。抑制炎症渗出、坏死,减少纤维粘连。常用药有:黄柏、知母、薏米、苍术、忍冬藤、木防己、苦参。AS早期、活动期湿热痹阻证候与肠道感染有关,中药治疗AS可能是通过抑制大便KP的生长,降低血清AKPA的水下,而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rn 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降低血粘度,调节机体免疫,解除炎症过程红肿热痛症状的作用。常用:丹参、牛膝、片姜黄、赤芍、当归、莪术。rn AS的小同证候与性激素水平相关,中药治疗AS可通过调节性激素水平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流行病学资料证明:AS多发于青少年,20~30岁为发病高峰,男女之比为3~ 10:1,男性发病重,进展快,女性病变多较轻,症状不典型。《素问·痹论》rn道:“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说明AS发病与体质有关。素体阳盛的物质基础与性激素水平有关。补益肝肾中药可调节性激素水平,且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现代研究附子、乌头中各种生物碱单体对急性炎症模型均呈抑制作用。rn牛膝对于大鼠的甲醛性脚肿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细辛对炎性介质释放、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强、渗出、白细胞游走、结缔组织增生等环节均有抑制作用。rn 中药在改善症状、参与免疫调节、抗软组织钙化或骨化、调节性激素水平方面机理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其前景广阔。
  • 摘要:笔者认为,肾虚是强直脊柱炎(AS)发病的基础,也是根本原因;外邪侵袭是AS发病的诱发因素。由于疾病迁延,正邪交争,最终导致正虚邪恋,变生痰、瘀血等其他病理因素,进一步损害人体正气,尤其是瘀血,它贯穿该病始终。有研究发现,众多医家对AS病因病机的分析都强调了肾虚、血瘀的存在,由此可见,肾虚、血瘀是目前中医界治疗AS重要靶点。而肾虚血瘀进一步引起骨代谢的紊乱,造成骨质疏松或骨破坏等严重后果,所以补肾活血也是防治骨代谢紊乱的重要方法,为进一步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摘要:本研究在强直性脊柱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试图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AS各主要证候的辨证标准,寻找确立AS证候的宏观及微观指标,从而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本研究对本病发展过程中的两大主要证候(湿热阻络、肾阳气虚)、5个兼证证候(肝肾阴虚、寒湿阻络、瘀血阻络、气血两虚、痰瘀阻络)进行分析,在排除了兼夹证候影响的情况下,分别建立标准辨证预测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P值均小于0.001,说明回归方程有必要成立。利用模型对研究资料重新诊断,主要证候Kappa值均大于0.6,表明与原始诊断相符合,因而具有肯定的价值。rn 计算各主要证候模型诊断的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除了肾阳气虚型阳性诊断率接近70%外,其余各型均在70%以上,有的达到了90%以上,说明建立的模型预测价值较高。而各模型的漏诊率均较高,误诊率较低,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与强直性脊柱炎本病有关,临床经验表明,很大一部分病人除了腰骶疼痛外几乎没有其它表现,所以能进入分析的症状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预测率下降,另外就是本次调研收集病例较少,区域局限,也是造成模型诊断敏感度低的原因。
  •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由多因素参与,以依赖于T细胞的B细胞功能亢进为特征,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引起皮肤、关节、浆膜、心脏、肾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多系统损害,祖国医学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而把系统性红斑狼疮称为"蝴蝶斑"、"口晒疮"、"血风疮"、"温毒发斑"、"丹疹"、"阴阳毒"、"脉痹"等等.中国中医科学院冯兴华教授从事中医风湿病学临床工作40余年,治疗SLE临床经验丰富,认为该病以肝肾阴虚为本,热毒血瘀水饮为标,本虚标实,虚实夹杂,随着各个时期正邪抗争的强弱而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特点.冯教授认为SLE可分为四种证型,分别为热毒炽盛型、阳虚水泛型、阴虚内热型和脾肾气虚型。热毒炽盛型多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止血为主,阳虚水泛型多以温阳利水为主,阴虚内热型多以补益肝肾之阴为主,脾肾气虚型多以补益脾肾为主。必须强调的是,SLE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临床上应该秉着“辨证论治”的原则,因人施治,不必拘泥。
  • 摘要:疾病病名的确立,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从而确定立法用药,提高疗效。认为本病可分属中医学中的痹病(包括风痹、寒痹)、肌痹(肉痹)、肝痹、筋痹、周痹、头痛、不寐、气痹、虚劳、郁证等病的范畴。感受外邪、情志失调是其病机。外感风寒,采用祛风散寒,通络止痛法,取蠲痹汤《百一选方》化裁;肝气郁结采用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法,取丹栀逍遥散化裁;气滞血瘀采用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法,取身痛逐瘀汤化裁(或血府逐瘀汤化裁);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采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法,取温胆汤化裁。
  • 摘要:《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认为痹病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可累及身体的多个组织、多个脏腑;认为痹病的病因与感染、情志改变、饮食劳倦、生活环境和体质诸多因素有关;“痹论”对痹病临床表现的描述是古代医学家长期地细致地观察地真实记录,具有客观性:痹论提示风湿病的治疗需要联合用药。以上“痹论”对痹病认识的诸多认识都与现代风湿病学的认识是一致的,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由此可见祖先的是有多么聪明、多么智慧。因此对于祖国医学遗产还需要不断地学刊发掘,取其精华,使其更加发扬光大。
  • 摘要:痹病是由风、寒、湿、热邪气所致这种传统的理论一直约束着人们对痹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影响着痹病学术的研究和发展.事实上痹病的病因非独为外感风、寒、湿、热邪气所致,痹病的病因亦可单独因内伤七情,饮食失节或其它疾病发展而形成。痹病的病因非独风、寒、湿、热邪气所致是有其中医理论依据和临床基础的。rn 其实,在古代医家也己认识到某些痹病发病是非因感受外邪所致,如《中藏经》中说:“气痹者,愁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宜节忧思以养气,慎喜怒以全真,最为良矣”,“肉痹者、饮食不节、膏梁肥美之所为也,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等。俞嘉言在《医门法律,中风门》更明确提出小儿鹤膝风“非必为风寒湿所痹,多因先天所禀,肾气衰薄,阴寒凝聚于腰膝而;不解”,明代,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痹者,气闭塞不通流也……周身掣痛麻者,谓之周痹,乃肝气不行也”,说明肝气不行,气机不畅可致周身疼痛而发生痹病。rn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皮肤、肌肉、筋膜、骨骼、血脉与心、肝、脾、肺、肾五脏有着密切的关联,如肺主皮、脾主肌、肝主筋、心主脉、肾主骨。风寒湿热邪气侵袭人体,皮、肉、筋、骨、脉均可受邪,致使经络闭阻,气血小畅而发生痹病,同样,当五脏发生病变时也会影响到肢体,影响皮、肉、筋、骨、脉,会使肢体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闭阻而出现肢体皮肤、肌肉、筋骨、关节等的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等表现,形成痹病。
  • 摘要:冯兴华教授博古研今,吸纳历代医家治痹精髓,悉心钻研现代医家临证治痹经验,以其创新的学术思想、独特的临床诊疗经验,并在实践中学习高尚的医德医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治学方法,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痹学术思想.深度挖掘冯兴华教授治疗痹病学术思想、临证思维、选方用药特色,完善、凝练、升华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精华,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医痹病学理论,促进中医痹病治疗学的发展.rn 自2012年以来,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冯兴华传承工作室从软硬件条件、老中医经验传承、人才培养、管理制度等方面,全面进行传承工作室建设。在传承工作中,课题组在收集整理冯教授大量病例和临床验案的基础上,完善了冯师治痹十法,同时整理冯兴华教授采用中医治疗具有特殊优势的7类病种的诊疗方案:还总结冯师运用古方十首的经验,以及冯兴华教授临床经验(效)方四首;撰写专著《冯兴华教授辩证风湿病学术思想及个人经验集》、《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两部,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7篇,对于今后进一步研究治痹规律、开发治痹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中药无毒”的观点是错误的,任何药物,应用不当都可能为毒伤人,临床上绝对不能乱用。有毒中药尽管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但不能盲目、肆意夸大,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客观地来讲,导致中药中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仔细探究,认真分析,不可妄下结论。因为只要严格按照中医药理论,辨证论治使用有毒中药,不仅不会中毒,而且还可以化毒为药,化害为利,化腐朽为神奇。中药中毒非药之过,而是人之过。本草学对每一味药物都明确标明有毒无毒,医生必须牢牢掌握,才能在临床上应用时做到心中有数,对有关用法用量、炮制剂型烂熟于心,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合理。rn 掌握中药的毒副作用,可以更好地根据临床需要,采取以毒攻毒治则,应用作用峻猛的有毒中药,攻克危害人类的疑难大病。此外,重视并掌握中药的毒性反应,可以在出现中药中毒等意外事故时,心中有底,知道如何解救。中药的毒性和毒副反应是客观存在的。深入探讨应用中药导致中毒的原因就会发现,中药毒副作用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原因,有着广泛的其他因素,按照中医药理论正确合理地使用中药,即使是有毒中药,出现中毒症状或毒副作用者也很少;不按照中医药理论盲目地应用,即使本草标明无毒的,有时也会出现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因此,严格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按中医学的规律去正确合理的使用中药,是保证中药安全有效的前提,也是发扬中医药特色,扩大中药功用,提高中医药防治疑难病治疗水平的关键所在。rn 对于马钱子等有毒中药,只用“以毒攻毒”的理论去解释、指导中医临床是不够的,必须对有毒中药了然于心,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实现“化毒为药”、“化害为利”的目的。
  • 摘要: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承博士后,笔者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冯兴华教授,临床垂诊发现,冯师擅用散结法,尤其在治疗腺体类疾病(如干燥综合征、乳腺囊性增生症、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等),多加用散结药物,屡获良效。干燥综合征、乳腺囊性增生症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这三个腺体类疾病从表面上看似乎毫无联系,但其病机多与“肝”有关,其经脉循行与足厥阴肝经关系密切。正如《灵枢·经脉》所言:“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注肺”。肝主疏泄,调理气血。肝在生理上有疏泄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条达舒畅,气行则血行,血的运行就不会发生瘀滞,正如《血证论》说:“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通”。若情志失调,抑郁不畅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肝气抑郁,气机不畅,则血行受阻而发生“瘀滞”。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不随气上升而发“燥痹”;肝郁痰凝,气血瘀滞,阻于乳络而发“乳癖”:正虚邪恋,日久成积,瘀阻膀胱,气化不利,发为“癃闭”。“结者散之”、“坚者削之”,临床上,腺体类疾病可予散结法以活血软坚、通络散结。
  • 摘要:偏头痛发病机理的现代研究并不明确。有众多假说。比较明确的理论是5-HT代谢与偏头痛相关,5-HT受体激动剂、5-HT再摄取抑制剂是目前治疗偏头痛的首选。同时焦虑抑郁状态与5-HT代谢相关,5-HT受体激动剂、5-HT再摄取抑制剂也是治疗焦虑抑郁状态的首选药物,焦虑抑郁状态在中医属于“肝病”范畴。冯老认为偏头痛的病机是肝气不疏,气郁化火,火性炎上而至头痛。同时气郁血瘀,瘀滞不通引发头痛。因而治以疏肝、理气、清热、活血。由此可见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与冯兴华教授从肝论治治疗偏头痛不谋而合。
  • 摘要:西医所说的风湿性疾病属中医学"痹病"的范畴,早在在《金匮要略》中就把"痹病"称为"风湿"病.中医在治疗风湿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中医在治疗风湿病方面具有其特色和某些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风湿病的特色和优势,介绍了整体观在治疗风湿病中的应用。痹病一般是由于人体同时感受风寒湿等邪气所致,由于感受某一邪气的轻重差异,临床又分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等,所以治疗痹病的方剂在组方上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祛风药、散寒药、除湿药、或清热药往往联合使用,如在治疗风痹的方剂,除使用祛风的药外,还要配合散寒除湿的药等。外治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特色。中医的外治疗法有针灸、按摩、外用膏药、中药熏洗,现代有中医离子导入等。由于痹病多表现有肢体关节的病症,某些疾病通过外治法直接作用于肢体,有起效快,方便易行特点,而且可以避免某些药物对消化道等的不良反应。
  • 摘要:痹证是由风、寒、湿、热邪气所致这种传统的理论一直约束着我们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影响着痹证学术的研究和发展.事实上痹证的病因非独为外感风、寒、湿、热邪气所致,痹证的病因亦可因内伤七情,饮食失节或其它疾病发展而形成。情志失调,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是常见的导致痹证的病因。肝在生理上有疏泄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条达舒畅,气行则血行,血的运行就不会发生瘀滞,如《血证论》说:“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通”。若情志失调,抑郁不疏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肝气抑郁,气机小畅,则血行受阻而发生瘀滞,表现在肢体上可出现以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这种病证由于临床表现以关节、肌肉疼痛为主,故亦当诊断为痹证。《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说:“肝主一身筋膜”,筋膜是一种联络关节、肌肉,专司运动的组织,即所谓“肝主筋”,同时肝有藏血的功能,肝主筋的功能有赖肝血的滋养,肝血充盈,则筋膜得养,关节活动自如,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可出现关节肌肉疼痛,关节屈伸不利,肌肤麻木等,而发生痹证。逍遥散是治疗肝郁气痹的代表方剂。逍遥散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主治中即有“肢体疼痛”的内容。逍遥饮《圣济总录》逍遥散去赤勺易白芍,去生姜、薄荷。治疗妇人血风,百节疼痛,心烦热燥,恍惚忧惧等症。
  • 摘要: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学中“痹证”的范畴,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人体,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麻木、酸楚,甚则关节僵硬、畸形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特征一般表现为关节热痛,或红肿热痛,关节疼痛常呈游走性,伴有全身发热,汗多等,因此本病多属痹证中热痹、湿热痹、风痹。从病因上分析,本病除因感受风湿热邪引发之外,也可以由患者素体蕴热,外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而致。少湿热痹证清热泻火,佐以除湿通络止痛,或祛湿清热,宣通经络法;风寒夹湿证采用祛风散寒,佐以除湿通络法;虚实夹杂证采用清热除湿,益气养阴,通络止痛,或祛风寒,益气血,补肝肾法。
  • 摘要:痹病是指人体正气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热、燥等邪为患,痰浊瘀血留滞,引起经络气血不通不荣,出现以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等,甚则关节变形、肢体萎废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痹病属现代医学风湿免疫病范畴,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不明,属重大疑难病,现代医学缺乏特异的治疗方法.冯兴华从事风湿病临床40余载,精于痹病诊治.临诊中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强调祛邪为主、顾护正气.多年来,冯师在临证实践基础上结合祖国医学经典理论,总结治痹十法——祛风法、散寒法、祛湿法、清热法、理气法、化瘀法、逐痰法、补气养血法、滋阴法、补阳法等纵观冯师治痹十法,既承《内经》之旨、汲前贤名家之长,又独具特色,由外感至内伤,由肌表至脏腑,由病之初至病之末,可寒可热,可攻可补,气血兼顾,阴阳和调,其运用之精,立法之当,确是曲尽周详。临证时可单使一法,或数法同用,随症化裁,灵活运用,白能效如桴鼓。因此,冯师治痹十法,对于今后进一步研究治痹规律、开发治痹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上,可用西医的诊断方法,中药辨证论治。借用西医客观指标,判断中医治疗效果。药物治疗中,可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合并使用非甾类抗炎药,中医辨证论治合并使用“二线药”,中医辨证论治合并糖皮质药激素类药物等策略。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其基本的病理改变为滑膜炎、类风湿血管炎和类风湿结节。在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由于滑膜的炎症可以使患者关节腔的积液,在临床上很快就表现出关节肿胀,中药治疗可用清热利湿的方法,如使用四妙丸合五苓散化裁。
  • 摘要: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S)是一种非关节的风湿综合征,以慢性广泛性肌肉骨骼疼痛、僵硬为特征,并伴有疲劳、焦虑、睡眠障碍、头痛、肠道刺激症状、关节区胀和麻木感等,在特定部位出现明显压痛.该病多发生在中青年女性,临床上病人主诉杂乱繁多, 实验室检查无阳性发现,给诊治带来困难。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文献报道与睡眠障碍、神经递质分泌异常及免疫紊乱有关。199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提出了本病的分类标准:1、持续3个月以上的全身性疼痛:2、用拇指按压(按压力约4kg)18个压痛点中至少有11个压痛。18个(9对)压痛点是:枕骨下肌肉附着处:斜方肌上缘中点:第5至第7颈椎横突间隙的前面:冈上肌起始部,肩胛棘上方近内侧缘:肱骨外上髁远端2cm处;第2肋骨与软骨交界处,恰在交界处外侧上缘:臀外上象限,臀肌前皱襞处;大粗隆后方:膝内侧脂肪垫关节折皱线的近侧。同时满足上述2个条件者可诊断为纤维肌痛综合征。应用这个标准可使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定义更趋一致。由于其生理病理至今未明,西药有效治疗方法不多,多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朴和胺苯环庚烯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及心理咨询也用于本病治疗,疗效不一。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优势,冯教授用丹栀逍遥散加香附治疗本病,除以丹栀逍遥散舒肝解郁、调和气血外,妙在加用香附。《本草纲目》中记载:“香附,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兼通十二经气分,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乃气病之总司。”香附能理气调血,通痹止痛,是治疗本病之良药。这也体现了冯教授“痹证病因非独外感风寒湿,肝郁也可致痹”的学术观点。
  • 摘要:痛风(gout)为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并累及肾脏.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冯兴华教授行医四十余载,熟谙医理,博究本草,尤其在中医风湿病学领域学验俱丰,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强调分期辨证施治,急性期湿、热、毒、瘀痹阻关节,治以清热利湿、解毒祛瘀;间歇期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治以益气健脾、化湿通利;慢性期痰瘀胶着、虚实夹杂,治以健脾益肾,化浊排毒。
  • 摘要:丹栀逍遥散,亦称加味逍遥散,见于薛己《内科摘要》,是存《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九所记载逍遥散处方的基础上加丹皮、栀子而成。肝体阴用阳,肝主藏血,肝主疏泄,调理气机,肝血使肝藏疏泄功能的物质基础,肝病易犯脾土,肝气郁结,宜于化火,所谓“气有余便是火”,故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归、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丹皮、栀子清肝除烦。丹栀逍遥散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具有很好的疗效,与这方剂组方严谨,充分体现了肝脏的生理病理特点有密切的关系。rn 痹病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导师认为痹病的病因非独外感风寒湿热,亦可因肝气郁结所致,提出痹病从肝论治的学术思想。因为,肝主疏泄,调理气机,气为血之帅,肝气郁结,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或肝气郁结,阳气失于敷布:可以出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等症。肝主藏血、主筋,肝血不足,筋失所养亦可之肢体关节肌肉疼痛。故风湿病有肝郁证者用丹栀逍遥散治疗可以获得良效。
  • 摘要:预防疾病是养生的目的之一,《内经》重视疾病的疾病的预防,提出了著名的“治未病”的理论。《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是故睪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小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治,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rn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邪正斗争的结果,正气是指人体抗御疾病的能力,邪气是指致病的因素,扶助正气,避免邪气,就不易发生疾病。养生的过程也就是扶助正气,避免邪气的过程。rn 《内经》中的养生之道,从如何顺应自然,调理情志,劳役结合,合理饮食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论述。
  • 摘要:中医之所以有很好的疗效不仅仅是有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重要的是中医有其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中医理论是祖先五千多年的知识的沉淀与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就有疾病的记载,大约的在两千五百年前我国就有许多医学著作《内经》之后历代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医药学家,他们以《内经》的理论为基础,与时俱进,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把中医的理论与中药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内经》的理论与临床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完整的中医学体系。学习中医必须要学好中医医学史,学好各家学说,离开这些是学不好中医的。今天的中医学是整个中医史的高度总结,创新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讲创新,不是凭空创想象,不是独出心裁,这是中医学的特点。
  •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疾病,属中医"尫痹"、"痹证"、"鹤膝风"等范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冯兴华教授是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风湿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导师,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强调扶正祛邪,尤其擅用祛风法治疗RA,通过风药祛风、风药胜湿、风药活血、风药解郁、风药行经等,每获良效.
  • 摘要: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理论,是中医学治疗肝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体现了中医学治疗疾病的特色,对后世影响很大。见肝之病是否一定要补脾呢?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灵魂。治疗肝病如不能正确的辨证,一味补脾就大错特错了。由于病因不同,临床上发生肝病时,其病机的变化是也不同,临床症状证候也有很大的差异,治疗方法则各不相同。五脏功能具有复杂的相关性,五脏之间的密切关系共同协调人体的生理功能,一个脏器发生病变时可以影响到其他的脏器,而影响到其他脏器是有其规律性的,是与各脏器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的。肝脏不仅与脾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与其他脏器如肺脏、肾脏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临床常见肝火犯肺见咳嗽、气喘等病症,肝肾阴虚而见头晕、目眩、耳鸣等病症,治疗则需分别使用黛蛤散以清肝利肺,杞菊地黄丸滋补肝肾。
  • 摘要:清热法在风湿病中应用非常广泛.热邪是风湿病的重要的一个原因.热邪可以因感受外界的热邪,也可以以使由内而生.风湿病热证临床表现重要有,发热、关节肿热、皮疹、红斑、口疮、口渴、在治疗风湿病时针对具体病机清热法使用也有多种.治疗风湿病热证古方有白虎加苍术汤,柴胡桂枝汤、犀角汤、宣痹汤、当归粘痛汤等.临床常用的清热法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除湿、清退虚热、清热生津。
  • 摘要:冯兴华教授认为,干燥综合征(SS)病机复杂,但以阴虚燥热、气阴两虚、气滞血瘀为主。治疗上确立滋阴润燥、清热解毒为本病的基本治法。选方以兼有养阴清热之功效的玄麦甘桔汤为主。但强调个体化治疗,不固守一方,应根据病情不同辨证用药。同时注重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择优选药。强调在继承先辈学术遗产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发展理论。同时,反对将中西医对立,主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 摘要: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尤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可引起多脏器损害,属中医"燥痹"范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冯兴华教授为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从事痹病临床研究30余年,提出口干而阴虚生燥者,当养阴润燥、解毒化瘀;眼干而肝火上扰者,当清肝明目、滋水涵木;干与内而精血枯涸者,当健脾益肾、补气填精。
  • 摘要: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以下简称S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除有口干、眼干外,尚有其他外分泌腺(如汗腺)及腺体外其他器官或系统(如肺、肾、肝、血液系统)受累而出现多系统损害的症状,血液化验可见抗SSA、抗SSB、免疫球蛋白、RF等的阳性.rn 从用药情况分析,清热解毒药及养阴药占有重大比例;分析症状与药物相关性,也可以发现口、眼、鼻咽干燥等主要症状与养阴药(如麦冬、石斛、北沙参、白芍、女贞子、百合等)及清热药(如玄参、天花粉、连翘、金银花、知母、菊花、栀子、黄芩、黄柏等)关系最为密切。以上两方面体现出了老师对该病的基本认识:阴虚为本,燥热是病机关键。在治疗该病时,以养阴清热为基本思路。rn 本病的病理基础主要是外分泌腺受损,导致机体各脏腑器官失去水液的滋润。从药物与症状相关性分析,老师在治疗不同部位受损时用药有所区别。治疗口干为主者,主要选用麦冬、石斛、北沙参:治疗眼干为主者,主要选用、白芍、女贞子、当归、山茱萸、旱莲草;治疗鼻咽干为主者,主要选用麦冬、北沙参、百合。究其原因,大抵肺胃出口鼻、肝开窍于目故也。rn 另外,除用相应养阴药外,几乎都配有清热药,尤其是玄参、天花粉、金银花、连翘,它们的使用率达60%以上。阴虚则阳盛,阳盛则热,热则伤阴,所以对于SS这类以阴虚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在滋阴同时应当常常配合使用清热解毒药,这体现了老师治疗的另一个特点。在选择清热解毒药方面,老师也是多有考量。首先金银花、连翘为老师清热解毒之要药,它们善除一切热毒,如《本草纲目》言金银花可治“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散热解毒”;《珍珠囊》言连翘可“……去上焦诸热。”其次,口鼻咽干者,还选用知母、黄芩等善清肺胃之热的药:眼干为重者,还选用菊花、栀子善清肝经热的药。再次,对于腮腺肿大等热毒炽盛证,还选用黄连大苦、大寒之属。最后,选用清热药,兼顾滋阴。例如选择天花粉、知母,体现出老师选药的精妙。rn 从药物二项关联发现,老师用药体现了“相须”及相辅相成的原则。例如女贞子配旱莲草(二全丸)、连翘配金银花、北沙参配麦冬、黄芪配太子参、百合配知母、玄参配麦冬等等。
  • 摘要:《温病条辨》不但提出了湿热痹的病机、病证和病变过程,还提出了宣通气机,清利湿热的治疗原则,并制订以宣痹汤为主的代表方剂,对后世临床起到了指导作用。对于寒痹与热痹,吴氏提出“寒痹势重而治反易,热痹势缓而治反难,实者单病躯壳易治,虚者兼病脏腑挟痰饮腹满等证,则难治矣,犹之伤寒两感也。”吴氏以暑湿热立论,系统提出了热痹的诊治理论,无疑提供了有效方法。在具体临床实践上,当根据热痹病人风寒湿邪化热程度的不同和病邪的偏胜及症状表现分为热偏重、湿偏重和寒热错杂三型,灵活运用不同的治法和方药。对于热偏重者,可出现全身关节或肌肉局部红肿热痛,遇热痛甚,得冷则痛减,甚则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得,或兼发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燥、脉滑数等症。治当清热通络,祛风利湿。方用《温病条辨》加减木防己汤合《金匮》白虎加桂枝汤加减。湿偏重者,可见关节肿胀疼痛,病程缠绵,畏寒发热,午后加重,胸闷纳差,身重、腹胀、苔白腻或黄腻,脉濡缓。治当祛湿清热,疏风通络。方用宣痹汤加减。寒热错杂者,可见关节疼痛,酸胀,筋脉拘急:局部关节灼热红肿,但怕冷,得温则舒;晨起关节僵硬:或兼口干,但不欲饮或喜热饮,舌红苔黄等。治宜散寒祛湿,疏风清热。方用《温病条辨》杏仁薏苡汤合《金匮》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 摘要:中医方剂学是不同于西医药物学的一门独特的学问,它不仅仅研究每一味药的功效和作用,而是专门研究药物之间配伍或者说联合使用、及其药物之间剂量关系、药物的加减化裁、药物的剂型、药物的用法的一门学问,它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是中医药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没有方剂学就没有中医药学。方剂学中内含着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识,内含着中药学的知识。中医的各家学说通过方剂学而能得以体现。中医方剂学是历代中医药学家临床经验的结晶。现代中医药学的一些成果无不是在中医方剂学基础上研究而产生的,学习方剂是创新的基础。要不懈地学刊和研究方剂学,为祖国医药学的发展,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 摘要:读由陈可冀等同志整理的《岳美中医话集》后,收获非浅.该书充分反映出岳老丰富的临床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高尚的医德.颇能启迪后学,是值得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岳老运用方剂,具有善用古书成方、思七方(治有缓急,方有大小,近者奇之,远者偶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之变、重视专方专药等几个特点.
  • 摘要:吴又可的《瘟疫论》是一部论述温疫病的专著.该书不仅在温疫病的病因病机等方面有所创见,而且相应地提出了治疗温疫病的原则和方法.吴氏认为,"守古法不合今病",创制了以达原饮为代表的新方,同时他又善于撷取诸家之长,使古方为治温疫所用.吴氏所用之方都是经过自己在临床实践中反复验证,行之有效的,诚如他说的为"平日所历验方法".这些方剂组方严谨,选药精当.因此,迄今为止这些方剂仍为民家所广泛应用,并且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本文试就《瘟疫论》在遗方用药方面的特点做初步探讨,提出客邪贵乎早逐,祛邪勿伤正气,善于化裁古方,师古而不泥古,治病不拘死方,随证加减灵活,组方药少量轻,配伍主次分明等观点。
  • 摘要:冯兴华教授从事痹证临床与科研工作30余载,学验俱丰,且深究本草,熟谙药性,精于类风湿关节炎诊治.余有幸侍诊,受益匪浅,本文介绍冯教授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验案3则,提出治痹之道,谨守病机,攻补有序;益气祛邪,寓泻于补,相辅相成;rn标本兼治,培补肾元,贯穿始终等思想。
  • 摘要:本研究对68例强直性脊柱炎(AS)肾虚血瘀证患者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随机、对照、单盲前瞻性研究,纳入ASAS确立的评价因子,对疗效进行量化,参考目前国际通用的疗效判定方法,评价以补肾活血立法组方补肾强脊颗粒(淫羊藿、熟地、怀牛膝、当归、赤芍、细辛等)治疗AS肾虚血瘀证疗效与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补肾强脊颗粒单独应用或联合应用SASP均取得较好疗效,对AS患者BASDAI指数、BASFI指数、疼痛、晨僵等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能改善患者Schober试验、胸廓活动度、指地距等体征;对ESR、CRP亦有改善作用。而且,补肾强脊颗粒治疗AS具有明显的时效性,随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逐渐突出。
  •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的“痹症”范畴,古人称之为“龟背风”、“竹节风”、“骨痹”。临床以腰骶部僵硬,疼痛,脊柱活动受限,甚或强直为特点。《素问·逆调论》中说:“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素问,痹论篇》云:“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说明肾虚会使人腰部活动困难。其发病部位主要是腰骶部和脊背部,两者皆属于肾。这就决定了肾在AS病因、病机中的主宰地位。肾为先天之本,为水火之脏,藏真阴而寓元阳,藏精主骨生髓。肾精充实,则骨髓生化有源,骨壮脊坚;肾精亏虚,则骨髓生化乏源,阳气不能温煦,阴精失于濡养,故腰背既冷且痛,发为骨痹。AS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督脉失养,“至虚之处,必是留邪之所”,风寒湿热之邪乘虚内袭,内外合邪,邪气内盛,正气为邪气所阻,不得宣行,因而留滞督脉,发为痹症;痹症日久,气血凝滞,耗伐正气,则使肾督亏虚之证加重,影响筋骨的荣养淖泽而致脊柱伛偻,终成“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之象。AS在慢性发展过程中,先天不足,肾精亏乏,复感外邪,痹着腰部,久滞不散,邪气久羁,深经入骨,津血凝滞不行,变生痰浊淤血,痰瘀互结,留于百节导致脊骨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瘀血久滞不散,附注筋骨、关节,流注于经络,伏于督脉,终致脊柱强直,发为龟背;气血津液凝滞,痰瘀内阻,削伐正气,则使肾督更亏,外邪乘虚复入,终致骨痹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所以对于AS,临床多从气血于风寒湿痹论治;以“清利湿热、补肾填精、通络活血”为治疗大法,进而选药组方。中药复方治疗该病,临床多运用经方加减或自拟方。其中独活寄生汤、身痛逐瘀汤在文献的搜索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目前,临床中药复方的给药方式丰富多彩,配合针刺、小针刀、骶疗、锻炼等效果更佳。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在常用方药中高频出现药物的作用机理,并以此为依据重新拟定遵循治疗大法的处方。在此治疗方案中各类药所应占的比例以及具体用药剂量,尤其是清利湿热、补肾填精、通络活血药物的具体用药剂量是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 摘要:中医认为血在血脉中运行,血脉运行于全身,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都离不开血液的荣养以维持其生理功能,血脉运行正常,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就会正常,反之血脉瘀滞,通行不畅就会发生疾病,所以血瘀的病证可以出现在全身各个部位.如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都有血瘀的表现.因此,活血化瘀的方法可以用于各科的疾病.rn 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立“痹证有瘀血说”。风湿病多数是慢性疾病,久病入络:血瘀是风湿病主要病机之一,所以活血化瘀法在风湿病中应用非常广泛。rn 在风湿病中由于导致血瘀的病因不同,发生的部位不同、继发病症不同、病情轻重的小同等,活血化瘀方法的使用也有所不同。如有行气化瘀、补气祛瘀、清热祛瘀、散寒祛瘀、化瘀消肿、化瘀止痛、化瘀通络等。
  • 摘要:补气法是治疗风湿病中是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该法就是用补气的药用以治疗风湿病.风湿病治疗大的原则是以祛邪为主,但是补法绝不可缺少.主要有补脾益气以祛邪祛法、健脾和胃以祛邪法、益气除湿以消肿胀法、益气固表防外邪法、培土生金化痰浊法、补气温阳蠲寒邪法等。
  • 摘要:补益肝肾法实际包括补肾和补肝两种方法.由于这两种方法常常合并使用,所以放在一起来讨论.早在《素问·痹论》就有"筋痹"、"骨痹"、"肝痹"、"肾痹",之说.《灵枢经·始终篇》说:"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等.肝主筋,肾主骨,这些论述说明痹病累及到关节筋骨,与肝肾有密切的关系. 《素问·逆调论》:"肾不生则髓不满,故寒甚至骨也……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讲到历节病与肝肾不足有关,谓:"寸口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日历节。”至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创独活寄生汤治疗痹证风寒痹阻,气血肝肾不足证,把补益肝肾的方法用于痹证的治疗,由于其疗效确实,迄今仍被临床医生所习用。现代中医医生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病常采用补益肝肾的方法。补益肝肾的方法临床常用滋阴补肾、滋补肝肾、补肾温阳、滋阴降火、补肾壮骨、补肾纳气等。
  • 摘要: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是风湿病中的一大类,可累及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如筋膜、滑囊、肌腱等。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基础是免疫失调。由于其病因不清,病理机制复杂,病变可累及内脏器官,病程漫长,致残率高,因此治疗困难。中医学认为,结缔组织属“筋”之范畴,为肝所主,骨组织属“骨”之范畴,为肾所主,“筋”“骨”病变之本为肝肾阴亏,失却濡养所致,内脏器官也赖以阴液的滋养,才得以发挥其正常之生理功能。rn 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认识到,这类疾病大多具有如下特点:不同程度的发热;伴有皮疹、红斑、结节等:变证较多,破坏骨组织、滑膜及内脏器官等。这恰好符合中医学“温病”观点,温病学说认为,温病是一种以发热为主的外感热病,其主要特点是阴液不足。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在温病学说指导下对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进行辨证论治,获得良好的疗效,达到了缓解病情的目的。
  •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原则是祛邪扶正,调整阴阳。祛邪法主要包括祛除风、寒、湿、热以及血瘀痰浊等邪气,扶正法主要包括补气养血、滋阴补阳、补益肝肾等。通过祛邪扶正机体的阴阳也随之得以调整。rn 每个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可有一些共同临床表现,但从中医的角度看就会有一些个同之处,如患者整体情况、关节局部症状和舌象、脉象的差异等,这些不同之处往往是中医辨证的依据。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的证候有: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痰瘀互阻,肾阳亏虚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等。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的不同的证候表现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选用不同的药物。
  •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热,其临床表现是非常复杂的。如寒热往来一证,本属少阳证,但观察类风温性关节炎发热,体温在38℃以上者,其发热前多有恶寒证。可他们的兼证往往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它们就不是一个单独的少阳证,就不能“但见一证便是”用小柴胡汤治疗。如兼舌苔黄厚腻,关节肿胀明显,脉滑数,湿热证突出者,为湿热阻于少阳,可配合清热利湿的方法治疗。也有的患者表现发热,寒热往来,口渴、汗出、舌红少津、五心烦热等,亦不可单用和解法治疗。如曾治一患者倪某,发热5个月,每日上午发热,体温存38~39.5℃之间,舌红少苔,口渴、汗出,脉细数。初辨证属少阳兼阴虚火旺证。给予小柴胡汤合青蒿鳖甲汤治疗。经半月治疗不效,后考虑患者发热重,伴有汗出、口渴等症,改用小柴胡汤合白虎汤,加连翘、金银花、山栀等清热之品,服用数剂,持续5个月的发热告愈。
  •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骶髂关节和脊柱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的病理变化是肌腱、韧带附着于骨的部位(肌腱端、附着点)的炎症.本病早期症状主要有腰背的疼痛或僵硬,晚期可发生脊柱强直、畸形以至严重的功能障碍.依据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本病应属中医学中"痹证""、腰痛"、"肾痹"、"脊强"、"大偻"等病的范畴.强直性脊柱炎病位主要在肾,其病因病机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肝肾精血亏虚,督脉失养,卫外不密,风寒湿热诸邪乘虚而入,深侵肾督,留于经络、筋脉、骨节,气血凝滞,而至筋骨失养,发为本病。其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肾虚为本,湿热、寒湿、瘀血为标,瘀血贯穿疾病始终。在辨证上,下肢痛甚加川牛膝;疼痛甚加全蝎、蜈蚣,或加制乳没:血瘀甚加丹参,或刘寄奴、徐长卿,或加制乳没;胁痛加柴胡、元胡、姜黄;胸痛加元胡、瓜蒌;气虚加黄芪、党参、白术;血虚加当归、熟地;脘腹胀满加厚朴、枳实,或加砂仁、木香;大便干加玄参、生地,或加桃仁,或加大黄;口渴加天花粉、麦冬,或加黄芩、栀子,或加黄柏、知母。腰背疼痛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临床症状,在强直性脊柱炎的疾病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脊柱疼痛的部位可能有差异,用中医理论分析,这些虽然都是脊柱疼痛,有着共同的病因病机,但是在病机方面也有着差异,治疗用药也会有所差异。强直性脊柱炎除表现脊柱疼痛外,也常见外周关节的炎症以及脊柱之外的附着点的炎症。有些患者就是以以上这些症状作为主诉来就诊的。临床治疗时仅仅依据临床常见的证候辨证治疗远远显得不够,还需要依据症状的不同部位结合局部的症状特点以及西医对这些局部症状的病理特点辨证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强直性脊柱炎除肢体关节的症状之外,该病还常常累及到眼睛出现葡萄膜炎,对于有葡萄膜炎的患者,眼科医生往往又要患者到风湿科来检查,除外风湿病,按风湿病治疗。
  • 摘要:总结导师冯兴华教授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①病机特点:肾督亏虚为本,湿热痹阻为标,血瘀存在于疾病发展各阶段;②治疗原则:应分清标本缓急、寒热虚实,补肾壮督以治其本,或清热利湿以治其标,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 摘要:冯兴华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风湿病临床与科研工作30余载,在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本虚标实为本病的病机特点,提出了"肾精亏虚为本,风、寒、湿、热、痰、瘀为标,血瘀络阻为其主要病理机制"的观点,强调分期辨证治疗,活动期当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活血;稳定期当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通络.
  • 摘要:AS为高度遗传性疾病,属自身免疫病。肾为先天之本,是遗传性疾病的决定因素,“如何有意识地在系统的遗传过程启动之前,促进肾发挥摄取最佳信息,舍去劣质信息的作用,这是中医补益先天理论的真正目的。”基因是遗传信息,中药治疗疾病的最根本的作用机制即是从调控基因的功能着手,即从修饰或改变基因的表达与表达产物的功能入手,而不是从改变与纠正基因的结构为主要手段。通过补肾可以启动人体生命遗传的有序功能,增强元气,调整体质,抵御外邪干扰因素,调节免疫,维持机体免疫自稳态,抵御父母所遗传的疾病易发因素,预防疾病,发挥最佳的遗传信息功能。rn 肾的功能与作用,涉及了从遗传信息到整体功能实现中的分子-细胞-器官-整体多个层面,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分析AS肾虚证的基因表达谱和表达产物的差比性,将会揭示AS肾虚证候发生发展在分子水平的调控规律,进而揭示补肾类中药复方治疗AS作用的靶点、作用环节和作用过程,从而阐明其作用机理。将遗传信息的获取、表达、调控及AS免疫自稳网络的重建与中医药补肾法结合在一起,将对中医药治疗AS的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AS)属中医“痹病”中“骨痹”、“肾痹”范畴。多数学者认为,肾虚督空感受风寒湿邪为其主因,补肾强督祛寒除湿为其正治。然临床观察发现对活动性AS予清热利湿通络法治疗屡收奇效。AS活动期多表现为湿热瘀阻型,中期多为肝肾亏虚型,晚期以痰瘀交阻型多见。活血化瘀贯穿始终防止发生骨性强直。早期以实证为主,或先天禀赋不足而虚实相兼,并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瘀痰浊证候。活动期采用清热利湿活血法,使热清湿祛,经络气血通畅,关节肌肉得以濡养,因其与遗传因素有关,先天禀赋不足,故可适当加用补益肝肾药物。
  • 摘要:散结法为临床常用治法之一,属于“八法”中“消法”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确立了散结法的理论依据和应用原则。“散结”法指“凡人体痰、血、水及肠中糟粕等有形实邪结聚而成坚硬的结块,用药使之消散的方法。局部结节、硬结、硬化是泌尿系统疾病的特征之一,故散结法适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rn 其理论依据有二:①病因病机:中医泌尿系统疾病病因可归结为湿、热、痰、瘀、虚(气血亏虚、阴阳失调、脾肾亏虚等)所致。脾虚运化失职,肾虚蒸腾气化不利,导致水湿不化,聚而成湿,停而为痰:痰湿阻滞脉道,血行不畅,瘀血内停;痰、湿、瘀互结,郁而生热:湿、热、痰、瘀结聚而形成坚硬的结块,“结者散之”,可予散结之法。②临床特点:“阴茎痰核”可见阴茎海绵体白膜发生纤维性硬结;前列腺疾病(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癌)肛门指诊均可见前列腺硬结、硬化改变;附睾炎可扪及附睾尾或附睾头硬结;附睾结核可触及输精管串珠样改变。“坚者削之”,临床可予散结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