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安医学

新安医学

新安医学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52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一般理论、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9篇、会议论文97篇、专利文献25086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医文献杂志等; 相关会议41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医史文献分会学术年会暨新安医学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次民间医药学术交流会等;新安医学的相关文献由635位作者贡献,包括郭锦晨、王键、黄辉等。

新安医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9 占比:1.67%

会议论文>

论文:97 占比:0.38%

专利文献>

论文:25086 占比:97.95%

总计:25612篇

新安医学—发文趋势图

新安医学

-研究学者

  • 郭锦晨
  • 王键
  • 黄辉
  • 冯烨
  • 牛淑平
  • 郜峦
  • 郑日新
  • 万四妹
  • 杨勤军
  • 刘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黄树林
    • 摘要: 由于中医药特殊的学科属性,师承教育一直是中医药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新安医学师承教育实践内涵丰富,别具特色,很多方面具有一定创新性,对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影响,培养、造就了大量高水平的医学人才,使得数百年来,新安医学能够名医辈出,促进新安医学的发展与传承,对中医学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前以院校教育为主的中医药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已逐渐被认识,因此学习、探讨新安医学师承的特色和创新举措对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的影响和意义,对于如何做好中医师承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当代中医药医学教育及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方前进
    • 摘要: 黄山市政协召开“推进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助力健康黄山行动”提案办理协商会,针对新安医学目前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困难、未来规划、思路等进行积极探讨并出台一系列详实的政策措施,结合实际,重点在中医药服务体系、文化传承、人才支撑、文化氛围、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入手,推进新安医学振兴,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本文结合新安医学现状及黄山市新安医学“十四五”发展思路,围绕“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发展战略,进一步从三个方面浅论新安医学如何更好融入到基层中医馆建设中,分别从推进基层中医馆中医智能云系统建设全面向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如何进一步创新人才动力,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做好基层中医馆发展自选动作,创新发展机制推进新安医学氛围打造再深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以浙江某些成功案例加以佐证和借鉴。要建设好、发挥好、利用好基层中医馆优势,谋划新安医学“走出去,请进来”行动,紧跟国家中医药大发展步伐,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
    • 江国庆; 张贵才; 郑园; 叶青; 郑辛夷
    • 摘要: 新安郑氏喉科为新安医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在清代“白喉”大规模流行而诸医束手无策之际,精研古籍,博采众长,采取辨证施治,创养阴清肺一法应用于临床,一改治疗白喉一证无方无法的情况,开创了中医喉科治疗白喉之先河。基于此,作者提出发挥中医药治疗疫病的独特优势,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对于新冠疫情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进一步提出,新安医学现代研究应当努力突破 “瓶颈”,古为今用,走文献研究(基础研究)、临床实践(应用研究)及产业化开发(科研成果转化)相结合的道路。
    • 王茎; 彭代银; 许钒; 郭锦晨; 叶红
    • 摘要: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传承不衰,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不断加强大学生中医药自信教育,是新时代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重要建设内涵。本文紧紧围绕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实践探索,提出将新安医学传统文化、医德医风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将新安故里、新安医学文化馆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将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将多元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将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从而实现将地方医学特色深度融入高校大学生中医药自信教育,提高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认同感,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培养人文精神高尚、专业素养良好、综合素质全面的卓越中医人才。
    • 王居义; 汪居安; 黄辉
    • 摘要: 在新安医学的研究中,绩溪地区医家医著和学术思想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法对《绩溪县志》《新安医学史略》《新安医籍考》和地方村镇志等进行整理归纳;采用实地调查法对部分书籍存佚情况、医家生平、医学世家等进行考察;采用文献法对重要医家医著学术思想进行挖掘。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绩溪地区自元伊始有医家200余人,医著40余部,医学世家不少于16家。其中,清代儒医胡澍《素问校义》以小学训诂专研《内经》;明代医家唐玄真《痘疹奇衡》补论成人痘疹;清代医家程樑《引经证医》创十余首新安效方。绩溪地区邑小人稀,但涌现出较多的医家医著,在中医学各科都颇有建树,其更深层次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
    • 赵建根; 李家劼; 陆翔; 郭锦晨
    • 摘要: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余国珮运用“燥湿为纲”理论辨治用药规律特色。方法整理余国珮《婺源余先生医案》并录入数据库,统计中药的频数性味归经情况,使用Spearman描述常用药对用药模式和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并用Web复杂网络绘制药物关联复杂网络图。结果共选入医案处方170例,出现中药126味,使用频次为1844次;四气以寒性、温性药物出现最为频繁,寒性、微寒性和温性药物使用最为频繁;五味以甘、苦、辛药物运用最为频繁;归经以归肺、胃、肝、肾经药物出现最为频繁,归肺、胃经药物使用最为频繁。频率≥10药物共有38味,药类以补阴药、清热药为主,高频药有6味,中频药有22味,低频药有10味。共挖掘出常用药对用药模式28组,关联系数较强的有北沙参-麦冬、薤白-瓜蒌皮、知母-瓜蒌皮等12组常用药对。关联规则分析:二项关联有知母→细辛、知母→生石膏、北沙参→石斛等16组组合,三项关联有以芦根、知母、薤白、麦冬、瓜蒌皮、北沙参为后项的26组组合。复杂网络生成核心处方为芦根、知母、薤白、瓜蒌皮、麦冬、北沙参。结论余国珮“燥湿为纲”理论主要以“燥”为主,多用甘寒之品,常以芦根、知母、薤白、瓜蒌皮、麦冬、北沙参等补阴清热药物清肺胃之热阴、滋肺胃之阴、润肺胃之燥,并辅以化痰理气利湿之品。
    • 马洪微; 王玉凤
    • 摘要: 新安医家孙一奎重视“四时节律”对疾病的影响。从孙一奎关于疾病病因病机、脉诊分析及处方选药3个方面的论述进行阐释分析,总结其应用“四时节律”的经验,主要包括:以四时规律对疾病病因病机做出合理判断;巧用脉象变化结合四时规律断时机、定转归;对一般外感疾病用药采用春季润肺平肝、夏季清气泻火、秋季清肺泻湿、冬季解表行痰四法,特殊外感诊治则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而对制药时长同样进行四时规律性调整。这对现代临床诊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邹善样; 哈志强; 王珠; 宋慧婷; 邓罗英; 刘丹; 黄湘; 江琴; 余良忠
    • 摘要: 文章从形成原因、取得的成就、在中医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流派特色、医学传承与人才培养、研究现状6个方面对旴江医学、新安医学、孟河医学和岭南医学四大地方医学流派进行了归纳比较,认为不同的医学流派形成原因既有相似的地方,但也不完全相同。旴江医学研究与新安医学等的研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基于此要明确当前中医发展的任务,加强对旴江医学的研究,继续加强对旴江医学著作的整理,医家思想的挖掘和继承;深入探讨旴江名医的成才规律和传承模式,以指导当代人才培养;根据旴江医学形成原因,寻找旴江医学优势病种。
    • 开菲; 卜菲菲; 王鹏
    • 摘要: 固本培元学说在两晋隋唐时期初见端倪,宋金元时期诸医家之学术主张为其奠定理论基础,经历代医家的临证探索,至明清时期渐趋成熟。新安固本培元流派是以汪机、孙一奎为主体的众多新安医家主张重视调补人体本元、培脾肾元气为治法的庞大医家群体,使固本培元学说得以完善并趋向成熟。总之,固本培元学说源远流长,历代医家各抒己见,有继承亦有创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理论体系。
    • 吴凡; 李泽庚; 朱洁; 王小乐; 高雅婷; 杨勤军; 吴迪; 丁焕章
    • 摘要: 本文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方法,探讨新安固本培元高频药对人参-黄芪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子机制。采用Apriori算法建立关联模型挖掘出人参-黄芪为新安固本培元高频药对。使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蛋白互作网络及进行拓扑分析。采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度值较高的“有效成分-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人参-黄芪有效成分33种,相关靶点206个,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靶点946个,获取目标靶点64个。GO分析共包含1629条生物过程、48条细胞组分、91条分子功能,247条KEGG富集结果。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山奈酚、人参皂苷Rh及常春藤皂苷元能够与AKT1、IL6、CXCL8、MAPK1及TNF-α结合。本研究总结出人参-黄芪为新安固本培元医家治疗慢性阻塞肺疾病的高频药对,初步揭示了人参-黄芪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作用机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