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胞传输模型
元胞传输模型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77102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上海理工大学学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二十二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29届中国控制会议等;元胞传输模型的相关文献由223位作者贡献,包括高自友、何胜学、周甄等。
元胞传输模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77102篇
占比:99.97%
总计:377198篇
元胞传输模型
-研究学者
- 高自友
- 何胜学
- 周甄
- 姜扬隆
- 季欣凯
- 庞明宝
- 张皓东
- 徐洪武
- 杨明
- 柳晖
- 王以好
- 王炜
- 陈荣坚
- 陈阳舟
- 刘攀
- 姚凯斌
- 尚华艳
- 师泽宇
- 户佐安
- 杜实
- 杨晓光
- 杨泳
- 林培群
- 袁长亮
- 赵冰心
- 郭仁拥
- 闫海兰
- 陈茜
- 龙建成
- 严余松
- 于涛
- 任华玲
- 俞俊
- 冉斌
- 冒培培
- 刘好德
- 刘志远
- 刘泓
- 刘洁
- 史其信
- 周楚昊
- 姬杨蓓蓓
- 孙伟力
- 孙立军
- 安实
- 崔建勋
- 巨永锋
- 张存保
- 张小宁
- 张敖木翰
-
-
孙悦朋;
郭仁拥;
于涛;
杨海东
-
-
摘要:
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行人进入活动场所的现象,同疏散过程类似,行人进入活动场所过程中同样存在安全隐患。然而,存在的疏散行人流模型不能直接用来刻画进入场所人群的移动过程。提出了一类可以刻画进入行人流的元胞传输模型,引入元胞自动机的转移概率作为元胞之间行人传输的分配比例,使用二次函数计算静态场值作为行人的驱动。探讨了模型中静态场值参数、动态场值参数、墙壁势参数等敏感参数的变化对行人移动和分布的影响。该模型仿真结果较为准确地刻画了行人进入活动场所的聚集规律,并且可以预测行人在进入活动场所过程中行人分配的动态演化过程和稳定状态下的行人分布。行人聚集与分布规律可以指导场所空间布局设计,优化行人流的分配,改善行人设施安全性,降低事故发生几率,提高聚集效率,帮助管理者制定合理的进入行人流管理控制策略。
-
-
尹玮奇;
屈云超;
吴建军
-
-
摘要:
为应对恶劣天气对城市路网造成的不利影响,减轻积水路段车辆通行风险,本文针对恶劣天气和路段积水的影响建立了考虑优先级的节点交通流量分配模型。该模型引入与路段积水程度相关的通行能力折减、优先通行比例等参数,从而实现积水路段车辆快速通行的效果。利用改进的元胞传输模型描述恶劣天气下车辆在路段传输过程中的启动损失效应,进一步构建恶劣天气下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动态交通仿真框架,以雨天积水场景下的Nguyen-Dupius路网为例,设置多种通行折减系数、优先比例验证模型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当路网中有一定数量的路段存在积水时,该模型可以降低各个积水路段的交通量、密度峰值和平均等待时间等,其他路段的交通也可以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且运行结果与优先比例关系密切。当路段与积水程度相关的通行折减为0.4,积水路段交通量在优先通行比例为0.3时的下降程度最大(为22.41%),交通平均运行时间和平均等待时间分别减少17.45%、33.03%。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恶劣天气下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
-
沈俊超;
梁士栋;
张虎;
赵天羽
-
-
摘要:
针对公交车辆在交叉口上游直线式公交站点停靠时对交叉口饱和流率的影响问题,以元胞传输模型为基础,并将其扩展,建立信号交叉口处的元胞车辆运行迭代规则,以及公交站点处公交停靠时的元胞车辆运行规则,进而将路段上游直线式站点公交到达的情况进行分类讨论,运用元胞传输模型对公交停靠造成的流率影响进行建模,并设定信号交叉口处饱和流率判定方式.最后对所提出的饱和流率影响模型进行数值分析,分别以交叉口信号周期、绿信比、公交停靠时间、交通流量等因素为变量研究对交叉口饱和流率的影响大小.结果表明,公交停靠时间、绿信比和站点位置对交叉口饱和流率折减影响较大.随着公交停靠时间、绿信比增大和站点到交叉口距离减小,饱和流率减小.
-
-
马小园;
庞明宝
-
-
摘要:
针对交通事故引发的城市快速路拥堵问题,在分析事故路段交通流特性基础上,对事故点上下游元胞重新划分,重构节点并建立了元胞传输模型改进的节点交通流仿真模型,结合复杂网络理论修正节点耦合模型,以牵制同步为目标设计多入口匝道协调控制器,推导出系统稳定性条件,得到优化后需调节的入口匝道范围和调节参数,通过具体仿真予以验证.结果 表明,采用所提方法,能在快速路出现事故后以小的匝道调节范围代价达到抑制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的目的 ,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所造成的影响.
-
-
闫海兰
-
-
摘要:
元胞传输模型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流宏观仿真模型,为城市快速路网的研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造成城市道路通行能力下降的因素很多,如恶劣天气、交通事故等.利用元胞传输模型构建仿真模型,有助于城市道路的拥堵研究.因此,本文利用元胞传输模型构建道路模型,并在交通不利条件下,即考虑节假日出行及雨雪天气等,基于Matlab仿真研究了城市道路的交通拥堵和消散过程,探讨其对城市路网通行能力和安全运营的影响.
-
-
孙倩倩;
郭仁拥;
于涛;
杨海东
-
-
摘要:
为研究聚集活动中的行人在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对人群整体移动过程的影响,通过实验观察与计算机仿真模拟的方法对人员移动进行研究.通过对实验视频的观察分析,在CTM模型基础上建立考虑人员跟随行为与保持距离行为特性的移动模型,并在简单无障碍和复杂多障碍的场景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模型能有效地描述行人的运动特征,而且拥挤程度和行人间排斥作用越大时行人移动越慢,整个疏散过程花费时间越长;障碍物的存在会影响人群在出口处的"成拱现象",对理解人员的运动规律和防止拥挤踩踏事故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
-
-
张泰文;
张存保;
罗舒琳;
曹雨
-
-
摘要:
针对高峰期间常发拥堵点交通需求过大、周边关联交叉口交通负荷分布不均的问题,研究了面向常发拥堵点的交通信号协调控制方法.通过对常发拥堵点的车流进行追踪与溯源,根据交通量关联度确定信号协调控制范围,然后基于路径的流量分担率与路段平均饱和度识别信号协调控制范围内的关键路径.基于宏观基本图理论,考虑关键路径对路网运行状态的影响,构建边界交叉口主动限流控制模型.同时,利用元胞传输模型描述交叉口与路段的运行状态,以关键路径通行能力最大化和进口道饱和度均衡化为信号控制优化目标,建立均衡路网交通负荷的信号控制优化模型.以武汉市发展大道青年路交叉口以及关联交叉口为对象开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虽然本文方法下的边界交叉口车均延误增加了6.8 s,但常发拥堵点的车均延误降低了15.7 s;关键路径的车均延误减少72.6 s,平均排队长度减少26.1 m.并且,路网整体的车均延误降低14.7%,驶出车辆数增加26.6%,验证了提出方法缓解常发拥堵点交通拥堵的有效性.
-
-
-
-
钟馥声;
王安麟;
姜涛;
花彬
-
-
摘要:
为解决城市信号自组织控制中,由相邻路口间各自最优通行效率冲突造成的路口群整体通行效率难以继续提升的问题,提出一种城市元胞路网下自组织控制规则参数的整定方法.首先,利用城市路网元胞传输(CTM)模型模拟路网交通流动态状态信息;然后,基于元胞路网实时信息,以选定局域路网中各路口元胞的自组织控制规则参数为设计空间;最后,建立各路口相互协调下通行量最大化的目标函数,完成各路口自组织控制规则参数的整定.仿真结果表明:在基于城市元胞路网实时信息条件的整定方法下,不仅解决了自组织控制中相邻路口间互相制约通行效率的问题,并且有效提高了自组织单元中所有路口的通行效率.该方法为面向复杂城市路网的实时城市交通信号自组织控制系统提供可借鉴的智能化方法与工程化理论.
-
-
Shan Bowen;
单博文
- 《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1年
-
摘要:
在灾害发生前针对城市道路网系统做出合理有效的疏散控制策略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护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从交通决策者的角度出发,引入元胞传输模型分析道路网络结构,建立并求解动态交通分配最优化模型,从而对如何在城市中进行疏散逆向车道设置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结合时变疏散交通需求及单终点目的地疏散方法,提出了一种动态的基于系统最优交通分配方法的疏散逆向车道最优化模型.结合深圳宝安核心区内实际路网,应用逆向车道设置最优化模型,给出了路网中具体元胞的通行能力分布比例,确定了相关疏散道路中逆向车道的大小,并对疏散评价指标进行了比较及灵敏度分析.
-
-
陈喜群;
陈喜群;
杨新苗;
杨新苗;
李力;
李力;
史其信;
史其信
- 《第21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
| 2010年
-
摘要:
动态智能交通(ITS)信息在微观层面提升驾驶员的预测能力和适应能力,在宏观层面表现为车队群体的预期性和适应性.本文引入期望密度/速度函数以及预期性和适应性调节系数扩展了元胞传输模型,弥补了原始模型未考虑ITS信息影响的不足.线性稳定性分析和收敛性仿真结果表明预期性和适应性会减少弛豫带来的负效应,增大交通流的线性稳定域,不同的状态调节系数组合刻画了不同程度的预期性和适应性,改变了平衡曲线与收敛速度,智能交通信息将有益于辅助安全驾驶和减少道路拥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