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文化
健康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27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中国医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1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34309篇;相关期刊160种,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企业管理、中国职工教育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全国中医治未病学术会议暨治未病分会成立会议、第八届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会、2014中国(宁夏)民族医药国际论坛等;健康文化的相关文献由29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芮、姚华、李亚军等。
健康文化—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4309篇
占比:99.35%
总计:34535篇
健康文化
-研究学者
- 李芮
- 姚华
- 李亚军
- 杨中有
- 何中臣
- 唐贵忠
- 王明旭
- 卢放
- 唐玲
- 张丽珠
- 张检
- 张沁兰
- 张颖
- 易雪媛
- 朱艺
- 潘秋予
- 王瀛
- 王育珊
- 申福祺
- 袁佳玉
- 郝宗山
- 陈涛
- 韩菊
- ED.S
- Gan Yuelang
- Jann
- Keenan
- Liu Kai
- Richard
- S.Safeer
- 万晓艳
- 万民
- 于海霞
- 伊明
- 何苗
- 何裕民
- 侯建利
- 侯荣彬(文图)
- 倪红梅
- 傅华
- 傅晓宁
- 储军
- 党倩
- 冯书娥
- 冯岭
- 冯显东
- 冷晓琼
- 刘倩
- 刘军
- 刘军峰
-
-
于海霞;
许小芳;
苏敬荣;
王小芳;
王颖
-
-
摘要: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健康成为当下中国公众最关注的话题,作为实现人生理想、追求事业成功与享受美好生活的基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且日益多元化。作为医院面向社会提供和传播卫生健康服务的主要载体,健康医学科在践行服务大众健康、传播健康文化以及树立未病先防的健康理念等方面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加强健康文化建设、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民享受到健康文化带来的好处,是一项十分必要而迫切的工作。但我国健康医学科健康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尚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就部队医院健康医学科如何以健康管理服务为核心,深入开展健康文化建设的做法进行探讨,明确健康管理是实现人类健康及其生命价值的文化的真正内涵,这对于打造健康管理学科品牌,提高医院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
郝宗山
-
-
摘要:
任何一家医院都有其本身存在且区别于其他医院的独特的医院文化。医院,作为健康行业的重要支撑,其文化既是健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影响健康文化的重要阵地,同时也受健康文化的影响。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稳步推进,医院的任务以治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守护者,医院在履行救死扶伤职责的同时,探讨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促进健康文化传播、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也是新时代责无旁贷的使命。
-
-
王国;
金白雪
-
-
摘要:
北京时代凌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时代凌宇)倡导“快乐工作、健康生活、劳逸结合”的员工健康理念,通过爱好牵引、体健娱融合的各类主题社群联动,建设企业健康文化,实现员工身心健康和企业健康发展的双赢。模式创新,调动员工参与积极性1.兴趣社群,自建自治为推动企业健康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员工的参与积极性.
-
-
郑思思
-
-
摘要:
通过界定新媒体与健康文化的含义,分析新媒体自身特点给健康文化带来的不同方面的影响,针对新媒体下医院健康文化如何传承与创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拓展文化外延、创新医疗服务、构建健康文化体系、发挥文化舆论导向性四个方面的建议,积极探索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运用新媒体技术发展医院健康文化的新路径新方法.
-
-
王然禹;
靳琦;
刘倩;
杜毅蓉;
葛倩;
蒋温馨;
王山;
谭巍
-
-
摘要:
目的 分析我国基层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的普及情况,为基层单位制定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相关政策和举措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研究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全国(不包含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28个调查点15~69岁常住人口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工具采用《全国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情况调查问卷》,对基层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共调查80789人,其中有效问卷78752份,有效率97.48%.2018年全国街道/社区(乡镇/村)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率为63.94%.结论 超过半数的居民都参与过基层相关的中医药相关宣传普及活动,基层工作在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中起到先导作用,应继续推进政策文件中的相关要求,创新基层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基层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率.
-
-
郝宗山
-
-
摘要:
在18世纪初,美国便开始运用传媒开展健康促进.美国实践经验表明,大众传媒对健康文化促进具有一定积极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传媒依靠网络等新媒体工具,有着比传统纸质传媒更宽广的尺度,传播速度更迅速、传播范围更广泛、传播作用更生动深入.如何利用这一有效途径,促进健康文化更广泛更快速传播,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这是每一位医疗卫生工作者当下必须思考的命题.
-
-
易雪媛;
张沁兰;
李文
-
-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方略中的重要内容,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文化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文化支持,逐渐成为新的社会文化倡导.高校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健康中国的建设者和支持者,从高校校园文化视角出发,基于"SWOT分析模型"对高校健康文化推广的优势、劣势、机会、挑战进行分析组合,助力健康文化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
-
高亮
-
-
摘要:
文化是如何影响人类健康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阳刚的一面,同时也呈现出一种典型的阴性文化特质,而太极拳正是吸收了这种特质来追求人类健康的,并形成了具有柔以养身、静以养心、水以养德等阴性特质的太极拳健康文化.于身体而言,其追求柔以养身,体现在外柔内润、体柔通顺、周身轻灵等方面;于心理而言,其追求静以养心,体现在以缓入静、致虚守静、静则心安等方面;于社会适应而言,其追求水以养德,体现在美善如水、滴水穿石、水无常形等方面.对待阴性柔长的太极拳健康文化特质,既要肯定并发挥其对于健康促进的价值,又要警惕和规避其可能带来的风险与危害,唯此,才能使其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
-
-
-
周宝灵;
陈俊仙;
程卫珍;
徐巧仙
-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8年护理分会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目的:通过中医药健康文化科普宣传提升群众居民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和理念. 方法:建立护理部微信订阅号,设置每周一膳、科普养生等菜单发布原创图文消息,并开通文章后留言功能,利用后台自动收集数据进行分析,了解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的需求,提升优化宣传思路. 结果:2018年8月止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6109,发送原创中医药文化科普文章50篇,阅读量累计10万+,平均阅读率93.7%;微信分享数5458人次占比5%;微信收藏文章数718人次占比0.66%;留言数480人次占比0.44%;获奖文章2篇. 结论:通过护理部微信公众号进行中医药健康文化科普传播,扩展了中医医院对中医药文化展示和传播形式,提升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感受和应用.
-
-
孙昊明;
朱兆芳
- 《第十二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
| 2017年
-
摘要:
通过对湖北武汉市黄陂区健康馆的研究,总结健康馆在推动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方面的经验做法.分析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产品的健康文化的大众传播元素及特点,并结合成功案例及总结提出在全社会开展健康文化传播,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建议.
-
-
蒲济生;
李亚军;
王明旭
- 《第一届中医药文化大会》
| 2017年
-
摘要: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并实施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中医药健康文化,价值与意义日见非凡,受到特殊重视,成为“一带一路”不可或缺的内容,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有关规划与举措不断出台,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入,作用与成效日益凸显,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健康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综合中医药健康文化事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尚处开创阶段,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全面和深度梳理,主要问题需重点研究,特别是体现特色和优势的标志性事宜需着力做好.
-
-
李亚军
- 《第一届中医药文化大会》
| 2017年
-
摘要:
孙思邈既是出生于陕西,更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理所应当成为中医药文化对内外的品牌.出于文化自信也好,出于实际内容也好,很多同志会表示赞同,但可能也有不同的认识和态度,应更好地认识和研究应用“孙思邈”这个文化品牌,搞好中医药文化建设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路子.从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孙思邈健康文化品牌建设,包括背景,价值和意义,思想和科学依据,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
秦霞玉
- 《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全国中医治未病学术会议暨治未病分会成立会议》
| 2016年
-
摘要:
"治未病"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医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以中医"治未病"为载体,在现代健康服务模式构建中医院服务价值体系的实践中,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中医药自身发展的大局出发,在服务内涵、服务模式、服务平台、运行方式等方面,积极寻求实践健康文化的有效途径、科学方法和长效机制,同时就如何实现健康管理模式下服务价值体系的持续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通过实施健康文化工程,促进了医院中医事业的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中医药保健服务的需求.
-
-
单守勤
- 《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六届学术会议》
| 2016年
-
摘要:
目前,关于健康文化理论的研究渐渐百花齐放.中国特定的历史坐标与方位,决定了弘扬健康文化,需要倡导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实现中国梦相伴生的新型健康价值观,并逐步转化为良好的、科学的生活方式.令人可喜的是,对健康科学的追求,正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有专家认为,社会健康文化结构包括三个层次:精神结构层面、行为方式层面、以及介于前两者之间的"制度"层面.围绕上述三个层面的研究探索,汇集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大卫生观"的引进与倡行."大卫生观"作为社会协调发展型卫生观,以全民整体健康为内涵,强调卫生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强调政府对人民健康负有全部责任,强调全社会积极参与卫生活动.看到,探索和推进"大卫生观"在中国"生根开花",正在成为全体医疗保健从业人员的共同行动.以研究为基础,以传播为媒介,以实践促创新,以政策为引导,中国的有识之士,正在凝聚对健康文化的共识并为之探索。大家看到,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目标是值得努力的。中华民族的健康史,曾有过许多春光明媚的日子。经历纷纷冬雪,春风一定会在华夏大地重新鼓荡。
-
-
刘继洪;
叶志军;
潘丽雯;
蒋开平
- 《广东省中医药结合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2015年治未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佛山市中医院课题组2008年申报广州中医药大学社科类研究项目《"治未病"健康文化推广的探索与实践》获立项,经过多年深入研究,取得一定成绩并于2014年6月结题,本项目实现了预期研究目标:佛山市中医院成为"治未病"健康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和基地,促进了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开展及治未病中心的建设.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学习、整理和创新中医健康文化核心的"治未病"思想,并运用到健康文化推广上取得丰硕学术成果.治未病健康文化推广的形式和方法丰富.包括开展特色"治未病"健康讲座活动、以志愿服务推动"治未病"健康文化推广、在有条件的社区及单位开设"治未病"服务站(点)、策划有关治未病主题养生活动等.治未病中心基地的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包括业务增长多年名列前矛、中医干预服务有特色、健康管理服务逐步完善及对外合作与交流等.研究取得的实用意义:发挥龙头示范作用、文化推动形成品牌效应、促进"治未病"组织机构建设、倡导"治未病"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建设等.
-
-
金笠铭
- 《健康人居与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暨第9届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在21世纪全人类在追求理想人居环境的大潮中,健康文明的生活已成为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健康居住正在深入人心.而要实现健康居住不仅意味着要提供一个舒适、无害化的绿色生态环境,确保人们的生理健康,而且也意味着要创造一个文明的心情愉悦的人文环境,有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健康既是人类科技发达的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趋势,健康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整体和谐”的健康住区应体现在住区营造的全过程中,即从策划选址,规划设计、建造施工,运营管理、日常使用的全寿命的健康住区。为了推动健康住区的发展,应该建立一套真正符合健康真谛的健康社区评价标准。
-
-
Liu Kai;
刘剀;
Gan Yuelang;
甘月朗
- 《第十七次建筑与文化国际讨论会》
| 2018年
-
摘要:
健康生态文化,将在健康中国战略下成为目前多元社会文化的一种.健康建筑的研究既是健康生态文化的呼唤,也是改善民生的社会诉求,更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本文将从健康建筑的内涵探索入手,通过细致的文献调研,类比绿色建筑、健康住宅的发展脉络,分析目前健康建筑的研究进程及局限性,借鉴现阶段国外医疗建筑的设计方法,尝试探索健康建筑设计研究思路,供相关研究参考.
-
-
Liu Kai;
刘剀;
Gan Yuelang;
甘月朗
- 《第十七次建筑与文化国际讨论会》
| 2018年
-
摘要:
健康生态文化,将在健康中国战略下成为目前多元社会文化的一种.健康建筑的研究既是健康生态文化的呼唤,也是改善民生的社会诉求,更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本文将从健康建筑的内涵探索入手,通过细致的文献调研,类比绿色建筑、健康住宅的发展脉络,分析目前健康建筑的研究进程及局限性,借鉴现阶段国外医疗建筑的设计方法,尝试探索健康建筑设计研究思路,供相关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