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首届全国老年文化高峰论坛
首届全国老年文化高峰论坛

首届全国老年文化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青岛
  • 出版时间: 2009-11

主办单位:中国老年学学会

会议文集:首届全国老年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老年人的文化,最基本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观念上跟上社会发展潮流;再者,就是强化法治观念,树立依法办事;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保持对社会的责任感;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参加适合老年人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等。从价值观、社会环境、老年群体特征以及老年文化活动等方面加以概述。
  •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0年作出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在2001年中组部、文化部、教育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发出的通知中。明确了今后文化部将“全面负责全国老年非学历教育工作,指导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工作。”中组部2008年10号文件提出“坚持把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为结合起来”。积极从以下五个方面发挥老干部的作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参谋作用,在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示范作用,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中的促进作用,在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 摘要:对湖北省武汉市老年文化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我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集团)公司2008年开展离退居休人员文化活动情况作了初步调查。力图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基本做法、基本经验,认为武钢老年文化之所以开展得比较好,富有成效,主要集中体现在这样五个方面:一是关注大事、服务大局;二是围绕中心、注重安全;三是点多面广、丰富多彩;四是加强培训、骨干辈出;五是领导重视、宣传得力。特别是武钢领导和离退居休具体管理部门,把深入持久开展离退居休人员的文体健身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和建设和谐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领导有换届、有变动,但始终换不掉、变不了他们对离退居休人员开展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始终不渝的强有力支持,做到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有布置、有经费、有检查、有总结、有表彰,从而使武钢的老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并取得显著成效。
  • 摘要:军休文化是中国老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休文化活动中心是发展老年文化的重要阵地。西安市是全国军休干部比较集中的城市之一。自1985年建军休所以来,各所都建有军休文化活动中心,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由于国家保障,军休活动中心形成的规模早,设备比较齐全,活动坚持经常,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 摘要:海宁市2004年2月15日,发生因搞封建迷信活动,活活烧死40名老年妇女的特大公共安全事件。除了老年人相信迷信,防火意识不强,管理不够有力等客观因素外,深层次的原因是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精神需求关注不够,精神文化公共产品供应不足,老年文化的投入不多。rn 为了从“2.15”事件中吸取教训,海宁市委、市政府以提高老年人的思想文化素质为契机,加大了宣传牢固占领农村老年文化阵地的重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了老年文化阵地的建设;以组织老年文体活动为抓手。倡导了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城乡老年文化一体化为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了海宁老龄事业的发展。
  • 摘要:长寿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共同愿望。健康长寿更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追求和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传统的“长寿观”只着眼于生命的数量和结果,忽视生命的过程与质量。为了克服这种片面性,将“长寿”定义为:人的生命的形成、与发展全过程的生存潜能得到增长并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延年益寿的过程。在追求健康长寿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既不能践行否定“以人为本”的生态中心主义,又不能无视自然生态平衡来推行“人类强权主义”。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价值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同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样,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其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本质所在。和谐社会是人类健康长寿的美丽家园。“长寿”与“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特殊的种属关系。“长寿”是种概念,“发展”包含了“长寿”,是属概念。明确了这一点,就能正确理解关于长寿因素探讨中各种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观点。
  • 摘要:养生文化是老年文化的核心,心理养生则是养生文化的核心。这是由老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健康、当前老年心理问题相当严重以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等因素决定的。心理养生的主要方法是:理性提升法、群体养生法、劳动养生法、运动养生法、学习养生法、"珍惜”养生法以及环境养生法,等等。rn 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特点是强调整体平衡性,其中包括:营养平衡、动静平衡、心理平衡、阴阳平衡以及人与环境的平衡。我国的养生文化正在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经验型向理性型转化,其科学含量在不断提升。
  • 摘要:伴随着老年人口中高龄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和比例不断上升,人口高龄化将给社会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第一是身体进一步弱化。第二是家庭养老体系的弱化。第三是社会活动减少,社会关系弱化,精神生活贫乏。第四是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寻求照顾困难。概括起来不外乎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老年人如何适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及其所引起的变化,主要是老年人自己身心衰退和亲友身体衰退所引起的问题;二是老年人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及其所引起的变化问题。rn 高龄老年人要在维护自己身心健康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是要从个人生活的角度解放出来,从人生发展的全过程来看老年阶段,看老龄问题.不断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二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增强自立生活的信心和能力,改变单纯依靠家庭和子女供养的状况,尽快适应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的养老生活。三是高龄老年人要在维护自己身心健康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四是关于高龄老人建立积极的生死观问题。
  • 摘要:如果孝道文化是老年问题的“他向”文化,老年人要有“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的境界,则是老年问题的“自向”文化。“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是一种境界,是人生追求的满足。这种满足,可以换算为老年人群幸福指数的提升。“三到境界”是涉及绝大多数的社会各阶层老人都可以接受的传统。所以,“三到境界”以它的积极倾向和科学意识,应当成为中国特色老年学的构成部分。
  • 摘要: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它提示我们,老年人养生,首先应当养心。人的心态需要保持平和,犹如人的体温必须保持正常一样。而在人生的各种状态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则是心态。人到底怎样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更多的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 摘要:老年人生命临终之前,常被各种病痛折磨。目前我国尚无“安乐死”立法,对临终病人,常出现放弃关怀、任其痛苦和过度医疗、延长痛苦两种极端做法、二者均不可取。临终关怀亟须科学化、人文化、专业化、规范化,成为一门学科和一项事业。当延长生命不可能时,要致力于病人舒适,提高生活质量,尊重每个生命的尊严。rn 构建临终关怀文化,需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转变观念,以病人舒适为第一追求,准确掌握治疗、护理指征,把临终患者交给医务人员,三级医院都应设立"老年病科”和“临终关怀病房”,避免无益的“过度医疗”。二是落实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社区康复档案,加强社会监管,使临终关怀成为全社会系统工程。三是舆论引导,形成“尊老爱老”风气,加强家庭责任感,让每一个老人懂得:临终时无痛苦而有尊严,是自己应有的权益。四是培养人才,让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社会活动家、慈善家共同致力于临终关怀工作。使含笑九泉成为现实,这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rn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生的最后历程注定与年老、体弱、疾病相伴随。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让每一个生命个体舒适地、无痛苦地走向终点。
  • 摘要:认为“性文化”归属于非物质文化。对性的本质、中国传统性文化积极和消极方面、当代性文化的新理念和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提出了老年人的性心理与性行为方面的一些特点。用新的性文化理念和大量的数据说明,老年人美满的爱情和适度的性生活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长寿。同时呼吁要理解、尊重和维护老年人的爱情生活并在全社会(包括老年人在内)普遍进行一次以扫“性盲”为目标的科学的性文化再教育。对进行科学的性文化再教育提出了6条建议。
  • 摘要:随着老年人的逐年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之首的老年人大国,但同时也是老年人才最富有的国家。如何尊重和维护老年人(特别是老年知识分子)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如何将他们作为积极发展的力量,是老龄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有3000 万知识分子,其中500多万已离退休,占到了知识分子的六分之一。他们是一支庞大的智力队伍,具有很大的智力潜能,是急待利用的宝贵资源。由于历史的原因,本单位的各研究所,都面临人才短缺,人才断层的关键时期。因此,充分发挥老年人才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创造有中国特色的老龄事业,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老年人的愿望和要求。
  • 摘要:根据当前实际,对老年文化的初步探讨进行了综述,从加强对老年文化的重视、加大老年文化的理论研究力度、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文化水平以及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 摘要:对社区老年文化在社区文化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简要介绍了当前社区老年文化的现状及特征,指出存在的无人管理、开展活动困难多等诸多问题,概述了加强和改进社区老年文化的现实意义并对今后社区老年文化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 摘要:要形成老年文化社会化,网络化,就必须建立以农村村组、城市社区为基础,逐步形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家政服务、心理咨询、文化学习、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综合性的服务网络。
  • 摘要:对在老年文化中继承、发展民间文艺传统文化进行了研究,指明要发挥老艺人的优势,进行传帮带的同时也要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促进民间文艺的传承发展,并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
  • 摘要:对繁荣农村老年文化进行了探讨,指出了目前农村老年文化的“五少”现象,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从弘扬孝文化、老人活动中心以及老人才艺等三个方面分别加以概述。
  • 摘要:综述了改进亏损企业老年文化活动的六点建议,从增加养老金的的力度、帮助亏损企业扭亏为盈、发挥大中型企业的骨干作用等方面一一进行阐述。
  • 摘要:敬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敬老。敬老是调剂代际关系的一副良药,是治国安邦的重要举措。它的具体内容包括:敬老观念的历史演变,敬老内容的丰富发展,敬老形式的选择运用。rn 敬老内容是敬老观念的外化和具体表现。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丰富。但涵盖范围基本相似。表现在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政治需求三个方面。rn 敬老形式的选择是实现敬老的关键。其形式主要有思想灌输,法律规范,榜样引导,代际互动。结果:敬老行为实现,代际和谐,双方体现各自的自身价值。
  • 摘要:选择三个代表性乡镇调查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发现老年人文化生活贫乏。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和文化水平的关键是加大投入,投入的重点除了提高保障标准,还要增加农村老年人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各级政府应把老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按照老龄工作“健康、积极、和谐”三个内涵做好老龄工作。
  • 摘要:伴随着中国社会不可逆转的老龄化过程,关于老年学、老年社会问题、老年公共服务和老年社会政策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与此同时,关于老年福利社会化和发展老龄产业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从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的角度切入,谈了四个问题:中国老龄化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中国老年公共服务发展的存货盘点,中国老年公共服务发展的瓶颈制约,关于发展中国老年公共服务的建议。
  • 摘要:汉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长的朝代,在四百多年时间里,有相当长的一部分时间,社会相对和谐。究其原因,汉初开始实施的与民休养生息政策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老年政策的正确也功不可没。
  • 摘要:《太平御览·寿老》篇涉及30多种古籍,罗列84条信息,剔除其中之谶语、道术仙化以及相类者等,大致梳理类归为如下六个部分:寿老界定与长寿例;老年生理;老年心理;尊老敬老;老有所为;老年养生。
  • 摘要:“善孝养家”,“善食养生”,“善戏养神”,我们的人生不就是家庭、长寿、精神这三件事吗?这句话的本身就充满了以人为本的情怀。rn 善孝养家,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孝营造社会中最小细胞家庭的和谐,提高家庭凝聚力,家和万事兴。rn 善食养生,把善食与养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将我国古代自春秋《周礼》,战国《黄帝内经》,晋《甲乙经》,唐《千金要方》,宋《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著作关于“药食同源”理论的发扬光大。rn 善戏养神,字面上看是通过观赏戏剧,达到陶冶情操、休闲娱乐、增强健康的目的。rn “孝养家,食养生,戏养神”,以孝悌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以膳食培养一个长寿的身体,以看戏、游戏等娱乐活动成就一种饱满的精神,这是宋、金、元时期健康的生活方式。现在我们应该怎么样的继承和发展呢?我们认为在过去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给予全新的理解,赋予它更加实际的现实意义。
  • 摘要:《二十四孝》自从元代郭居敬编辑成书之后,或图绘简册、或口口相传,流布极广,影响至深,对于《二十四孝》,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历史局限和阶级烙印,同时还要看到它为广大人民传颂的民主性精华的一面。rn 笔者建议:由中国老年学研究会牵头,组织人力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重新编写新的《二十四孝》,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并使祖国的优秀的传统孝道敬老文化焕发青春,更好地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代际关系发挥应有的作用。
  • 摘要:老年文化与老年人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应混为一谈。中国的老年文化首先是政治性文化,其次才是群众性文化,并且具有历史性、阶段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老年文化的社会功能既有精神方面的作用,也有精神变物质的作用。老年文化是动态和变化的。研究和建设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时,应注意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 摘要:探索了老年文化的意义、多元性需求和多元化构成。老年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等诸多因素,老年人作为老年文化的主体和客体反射着老年文化的存在。由于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的不同。老年人对文化的需求不同;同时老年文化也呈现多元的特征。探索老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拓展内涵,探索老年文化在实际运行中的方式。同时探讨了沟通繁荣老年文化发展的渠道,特别强调了国家的设计与协调作用。
  • 摘要:认为老年文化是老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制度和实践。而老年文化面对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向。作者提出固态老年文化和液态老年文化,认为明确了两种文化的不同,就明晰了社会转向中老年文化的转向,从而就理解了老年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途径和方法。
  • 摘要:老年文化事业发展中的消极因素,使老年文化发展的过程也显现出了一个整体性落后于社会时尚文化的特点。对于充满青春活力的诸多当代流行文化元素,老年人多数存在不愿接受或接受困难的问题。这直接导致老年群体与代表社会主导的青年群体之间在文化上出现了“代沟”与脱节,从而使老年人在社会参入方面遇到了种种困难。因此,老年文化的发展急需进行一个“文化回注”过程。文化回注信息时代赋予青年群体的一种能力,它将加快老年群体对时尚文化的反应速度,也将对老年群体精神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 摘要:中国传统社会中在“孝”文化光环笼罩之下的家庭保障,因为受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社会变迁的冲击,其政治基础已经不复存在,经济基础已经趋于瓦解,社会基础已经发生变化,文化基础已经正在日益淡化,所以,曾经在传统社会中作为一项基本社会制度而存在的家庭保障现在已经不足为恃,应该用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化大保障来作为配合,以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rn 家庭保障是否会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家庭保障中的“亲情慰藉”是任何外部的制度和政策都取代不了的。所以,对于“孝”文化,我们还要继续倡导。但是要认清,如今讲“孝”,已然是站在精神和道德的层面上倡导,目标是要使中国人、中国的家庭仍然能够世世代代享受到那无与伦比的天伦之乐。
  • 摘要:自古人生终有死,但健康长寿之心人皆有之,故养生之道历来被人们探求,并总结出了纷繁的养生学说,形成了儒、道、释、医等多个养生学流派。儒家养生学说博大精深,养生智慧丰富多彩,但其内核则是“修心养性,怡情培气”。从儒家养生学的形成、特征、养心神培正气的内涵和方法等几方面,阐述儒家养心神培正气的意义。
  • 摘要: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在养寿防病方面必须坚持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必须掌握和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适应自然变化,以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平衡。rn 人体内因是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总和。人体的正气保证人体的活力,人体正气具有防御、消除各种有害因素,使机体一旦受到损害后能促进健康恢复的能力。因此提高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是养寿防病的法宝。rn 养寿必须做到形神兼养,形神并俱,而尽天年。中医认为,形体是精神的物质基础,而形体运动又受到精神和意识的支配,两者相互为用,协调统一。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中医养寿观不仅要加强形体的锻炼和保养,而且还要注意调摄精神,保持心理上的安静平和。乐观开朗,才能达到养生养寿防病祛病,“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目的。rn 精肾乃生命之基,寿命之本,养生养寿必须惜精养肾,以达固本之目的。按中医观点,肾为先天之本,肾所藏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都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只有保持肾精充盈,才能维护生命之本。rn 中医认为养生和养身是为了养寿。做到养寿,重点是养性修身。养性修身重在防心病。rn 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动的根本。若阴阳平衡,人体就获得健康。若阴阳失衡,就会患病,就会早衰,甚至死亡。故养寿宗旨重在维护生命的阴阳平衡。
  • 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一、我国传统“孝道”文化的演变与衰退原因;二、我国新时期“孝道”文化的融合与价值取向;三、新时期我国“孝道”文化的历史使命与现实任务。rn 第一方面的内容,首先,论述了我国“孝道”文化的起源与形成。其次,论述了我国“孝道”文化的内涵和核心。三是立身思想,即“孝道”三步曲:赡养双亲,为国尽忠,终年立身。再次,论述了我国“孝道”文化的兴盛与衰退原因。从根本上说传统的“孝道”文化兴于小农经济,演变于社会变革年代。rn 第二个方面的内容,重点论述了我国新时期“孝道”文化的整合与价值取向。“整合”就是要弘扬和传承孝道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新时期“孝道”文化价值取向。rn 第三个方面的内容,重点论述了我国新时期“孝道”文化的历史使命与现实任务。历史使命,就是要创新文化、整合文化、双向文化。
  • 摘要: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西文化相互交融,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性,两性道德、代际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必然影响家庭关系的变化。本文对于人们对老人婚姻的“不可理喻”,造成老人婚姻的难圆与尴尬;代际供养关系“反馈模式”的解体以及由于代际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产生的代际冲突等当今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传统文化嬗变现象,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无须惊讶或惊慌。
  • 摘要:文章认为,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和服务势在必行。老年文化建设的重点是阵地建设。老年文化阵地的建设,一要进行长远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搞好基础设施的建设;二要办好老年教育,不断提高老年群体的文化素质;三要加强老年文化阵地的资源整合,积极开展积极向上的老年文化活动。
  •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老年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作为一个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69亿人的老年人口大国,加强老年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rn 首先对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老年文化进行了界定,提出老年文化是社会为满足现有老年群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以及驾驭未来老龄社会变化与发展的局面所创造与选择的价值体系。通过对当代老年人的文化需求特点的分析,指出当前我国老年人的文化需求主要呈现三大特点,即老年人的生活模式在转型,老年人的消费倾向在改变,老年人的价值观在更新。针对老年人文化需求的特点,认为加强老年文化建设应当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结合上构建老年文化发展的基础,要综合运用家庭和社区的载体功能,营造发展老年文化的社会环境,要积极培育老年文化市场。走产业化道路推动老年文化的长远发展。
  • 摘要:老年教育文化是老年人生活理念形成的源泉,为老年人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其和谐建设机制也是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重点研究资源配置层面、制度层面和队伍层面的和谐建设机制,强调资源配置的和谐,是老年教育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老年教育文化的社会价值所决定的。老年人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共享教育资源,提高他们的健康质量、生活质量,保持家庭温馨和谐,将大大降低社会成本,使老年教育文化所创造的价值超越自身价值,提升至社会价值、国家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制度文化建设连接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促进文化建设协调、有序、和谐发展。建立和谐的教学制度、管理制度和品牌制度,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社会扶持、老年人参与”的制度建设,进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老年教育文化模式;队伍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教师队伍、学员队伍和管理队伍要坚持平等、尊重、民主、合作的原则,增强文化交融和文化自觉。培养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是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和谐建设。
  • 摘要:大量的实证调查显示,无论在西方社会还是东方社会,在老年教育活动的参与方面,老年妇女都比其同龄的男性更为积极和踊跃。绝大多数的研究仅仅展示了老年教育参与的这一性别差异,但是却极少有文章探究这一显著的性别差异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以上海、北京和香港等地的老年教育参与状况的实地调查资料为素材,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老年教育参与中的性别差异进行探究。
  • 摘要:主要通过考察病困老人对生活质量的认知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探究精神文化生活对这一群体的生活意义。这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指除物质生活之外的其余生活内容。病困老人是指,年满60岁及以上,住在家里,由于年老,疾病或残疾而日常生活需要照顾(例如洗澡,室内活动,做饭,家务活等),由家人或保姆照顾的老年人。区别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属于生活部分或大部分能够自理的老人。rn 通过考察病困老人对生活质量的认知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发现,精神文化生活对这一群体的主观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但是,病困老人作为老年人中的特殊群体,与低龄健康老人相比,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着特殊性,他们只能在家里和社区从事诸如看电视、读报纸和听广播等“受动型”的文化娱乐活动,并且,农村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比城市的更加单调贫乏。此外,这一群体在生活质量的理解上,更加在意家庭和谐、天伦之乐。rn 在日益老龄化的中国社会,关注病困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针对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满足、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摆在政府、社会、社区、家庭面前的重要课题。
  •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加强国学研究时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尊老爱幼是修身齐家传统孝文化之本,重才尚贤是治国富民之本,论证了儒、墨、道、法诸家对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评价了我国历史上“尚齿重贤”的理念,以及有代表性的礼仪法规与实例。
  • 摘要:老年文化是同老年群体相联系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的总称,并把老年文化分为敬老文化和休闲文化。根据这个分类,分析了老年文化的功能和特征,探索了老年文化承担的任务以及发展的途径。
  • 摘要:老年文化是指家庭、社会在老年人口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形态的总和。从人口学视角、文化学视角、政治学视角、经济学视角和人类学视角诠释了这个概念。并且从意识形态、思想理论、伦理道德、制度政策、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和文学艺术等七个层面确立了老年文化的内涵。同时阐述了老年文化的外延。
  • 摘要:在老年学和老年文化的研究成果上,如果没有相关的价值理性分析,老年文化就会失去意义的深度,失去价值理性层面的深度支持,从而影响其作为老年群体社会诉求的“合理性”指数,进而影响公众认同感和政策影响力。通过价值理性层面选取与老年文化相关的人生意义的人学视角,人生权利的社会伦理视角,文化传承的文化社会学视角,来审视和观照老年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探讨老年学与这些学科学术衔接的途径和方法,以推动老年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 摘要:道教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崂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距今已有2300年历史,在中国道教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 摘要:通过现代科学实验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的研究,又通过气功对人体治疗的个人体验和科学实验两方面的实践,表明气功外气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外气是由人体发出的,从而验证了人体内气的客观存在,使我们对于中华传统的养生法,有了一些科学认识的切入点。
  • 摘要: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不少文学作品渗透有中国的孝文化。从对《二十四孝图》、《窦娥冤》以及当代文学作品中孝文化反思中,认识到孝文化离不开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宣传孝文化的有力形式。希望有更多更好的宣传孝文化的作品问世。
  • 摘要:研究老年文化,有很多视角,选取其中一个视角——老年人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研究,旨在通过对老年人在民族文化、文化传承和民族文化传承中独特价值的论述,正视老年人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 摘要: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儒家思想,这是主流的;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特别是被老年朋友忽略的,那就是“侠”,武侠的侠。侠义的侠。我认为儒和侠是中华文明的两大支柱。rn 仁作为一种人性,是高层次的东西,人本来是有的,有了这个仁,把它发挥出来,就变成了义,就是侠义的义。rn 侠是帮助别人做事不惜牺牲自己,这个牺牲包括牺牲时间、钱财、精力,最高的是牺牲生命,还有牺牲荣誉。所以最伟大的侠就是烈士,就是那些为了民族、为了国家牺牲的人。大侠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但是我们都可以做到牺牲自己的一点时间、精力去帮助别人。rn 中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比例越来越高,老年人起着社会精神“主心骨”的作用。老年如果不仁,青少年就不可能仁;老年如果没有侠义精神,青少年就会更加自私自利。
  • 摘要:孝是人世间一种高尚的美好的情感,它的本质是爱,有爱就有孝。它的表达方式是感恩,是亲情回报。它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在家庭和社会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理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是民族文化的珍宝。
  • 摘要: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使得孝文化与家庭养老之间形成了稳固、复杂的紧密联系。传统孝文化通过共居、共财的家庭居住安排、家庭利益最大化的价值标准及一系列法律惩戒及社会宣传等手段保障了家庭养老的运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家庭结构核心化、代际关系平等化及社会政策弱化等原因使得家庭内部经济供养不足、照料负担难以承受、精神和健康需求被忽视,新型孝文化在现代家庭养老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准确把握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由家庭成员和政府共同分担养老难题,确立新型孝文化的判别标准,强化政策约束,对于发挥新型孝文化的积极作用、提高老年人养老质量及促进家庭和睦与代际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对于在社会中生活的人来说,常态是指每个人正在经历和即将经历的生命过程的共同特征,即生、老、病、死。对被访人的家庭而言,常态包括了其本人的生老病死,也包括了其他家庭成员的生老病死,因为配偶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生老病死会对被我们访问的老年人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生命过程。rn 在这里,“生”有两层含义,一是生存,或者通俗点说是生活着并努力活下去。在这个意义上它包括了被访人与其家庭成员为了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所采取的所有行动。二是生育,对于被访人来说,虽然他们已经过了生育期,但是他们子女的生育因为和家族的绵延相连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可以说子女和孙子女的生活状况是他们心头挥之不去的念想,他们和子女的互动和代际关系亦在这样的常态中发生和持续。但是,在社会出现纵向的分化形成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之后,这些在社会分层中占据不同位置的社会集团会对自己面对的“常态”赋予不同的含义,他们的生、老、病、死因此也获得了各自的意义。rn 从经验的层面上看,人们的日常生活时间又可以分成日常生活时间和“事件”时间两个部分。“事件”时间是指当生活中出现各类对家庭生存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时被访人及其家庭成员在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它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在总量上则可长可短;日常生活时间通常是指被访人与其家庭成员为了生存和满足自己生理需要所耗费的时间,它的特点是具有重复性与稳定性,如做饭、吃饭、生产、交往、休息等。
  • 摘要:一般认为,崇老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型文化,它通过多种渠道维系着整个社会的运行。崇老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老年人的喜怒哀乐,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转型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崇老文化也不例外,它已经从过去那种绝时的、唯一的崇老文化演变成一种调节代际关系的尊老文化。当然,这种变迁并不是全盘否认而是一种由个体责任向社会责任的转移,一种由极致化向多样性转化的过程,一种秉承与变迁之间的较量。
  • 摘要: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含义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每个社会成员(包括离开生产岗位的成员)的基本需求应当相应地持续不断地得以满足.其生活水准应当相应地得到不断的提高。相反,如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少数社会群体少数成员一方,那就说明社会发展的成果为少数人所享用。这样的发展不可能是真正的发展,而只能是畸形化的发展。即有增长无发展。rn 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我国老年人很难享受到单位的经济收益。在职人员的收入能够与单位的经济效益挂钩,当单位的经济效益提高时,他们的收入就会有显著的提高,而离退休人员则往往不能共享这种收益。现在许多单位,除了工资以外,普遍有岗位津贴、职务补助等,这体现了单位的经济收益。其金额一般相当或超过工资额。过去有关政府部门曾规定,离退休人员享受单位收益的比例不少于40%,实际上普遍没有达到这个比例(多数为10%~20%),有些单位甚至缺失。rn 我国有尊老的优秀文化传统,应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的文化优势,大力宣传尊老文化,形成尊老文化氛围。“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宣传教育等手段,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关心和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这样,全社会才能自觉地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美好愿景。
  • 摘要:敬老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敬老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代际关系和谐。随着社会转型,我国家庭中的代际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需要继续弘扬敬老文化,不断更新观念,促进代际和谐。
  • 摘要: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六个城市1800名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从中发现老年人在体育锻炼中存在着运动场所的选择、项目的选择、参与的频度与持续时间、缺乏锻炼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分析这些因素,皆在为更好地揭示老年人健康文化内涵,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认真研究、分析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老年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扩大老年文化服务覆盖面,提高老年文化服务总体水平,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文化服务差距,最大范围地实现和保障广大老年人的文化权益。使广大老年人普遍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享受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进步的成果,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社会养老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各级政府必须认真担当的责任。rn 老年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从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文化生活需要出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老年文化发展战略,制定老年文化建设目标,对当地的老年文化建设,进行统筹谋划,做出科学安排。rn 老年文化事业建设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需要政府拿出大量资金投入建设,保证老年人的文化需求。老年文化设施建设要始终明确并长期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方针.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老年文化的投资与建设责任。rn 老年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政府应该重新认识NGO组织的作用,以平等的心态和更加开放的意识,积极作为,形成与各类NGO组织良性互动机制。rn 老年文化只靠政府势单力薄,光有老年人自发组织也只能是小打小闹,只有动员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才能形成合力,开创老年文化的新局面。
  • 摘要:油田党委认识到,老一代大庆石油人为油田的开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尊重、关爱老一代石油人就是尊重大庆油田发展历史,就是对油田和谐发展做贡献,就是弘扬大庆精神、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于是结合离退休工作实际,突破过去传统工作模式,吸收中华民族孝文化的精华,形成人性化服务,人文化管理,用孝心文化统领离退休工作,全力打造了离退休服务管理品牌。
  • 摘要:湖北省老年艺术大学是由湖北省文化厅批准,由省群众馆主办的全国率先挂牌成立的省直唯——所由政府文化部门创办的老年艺术培训机构。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将省老年艺术大学经费纳入了年度财政预算,省群众艺术馆在办公条件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供场地满足老年艺术大学办学需要。rn 积极扩大办学规模,努力推进方式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走出了一条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办学路子,充分发挥省老年艺术大学的龙头作用。
  • 摘要:心态和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越来越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要素。而退休领导干部作为一个有着特殊身份的老年群体。心态和谐问题与党的要求、党的形象、在群众中的影响直接相关联。因此,退休领导干部的心态和谐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就具有示范性、引导性和影响性;退休领导干部应该养成什么样的和谐心态,就比一般社会人、比一般退休干部更具有特殊性,应该是更高层次、更高境界的心态和谐;退休领导干部如何养成和谐心态,也应从高标准、高起点做起。退休领导干部应当养成的五种和谐心态。(1)克服“恋权”心态,养成服务心态:(2)克服“失落”心态,养成顺势心态;(3)克服“权威”心态,养成常人心态;(4)克服“官风”心态,养成勤劳心态;(5)克服“消极”心态,养成奉献心态。
  • 摘要:对老年问题及老年文化建设总是重视不够的原因进行剖析,从认识局限、道德损伤、利益驱使以及制度缺失等四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 摘要:对老年文化的建设现状进行了探讨,指明虽然总体上方向是好的,喜大于优,但由于发展中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其存在的思想认识、组织指导以及管理机构等诸多问题不容忽视,对此提出相应对策。
  •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老年文化发展中的总体状况和问题分析,总结了制约我国老年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为实现我国老年文化的科学发展,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供决策参考。
  • 摘要:着力提高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品位不单有明显的现实意义,而且有重要的长远效应。做好这方面工作不仅有迫切的现实性,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带有前瞻性、战略性。提出要转变思想、文娱活动以及健全机制等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 摘要:如何积极地推动群众性老年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健康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了以快乐健身为目的、以普及为重点并处理好提高与普及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原则。
  • 摘要:对老年群体是发展慈善事业的优势群体进行了概述,指明在我国老年人与慈善文化历来密切相连,同时概述了在具体助老项目的实施上应注意的四个环节。
  • 摘要:探讨了我国老年文化产业化发展对策,综述了认识上的不足、体制改革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文化消费市场有待培育等问题,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运作模式,指明应从思想认识上以及体制改革等方面寻求对策和发展之路。
  • 摘要:孝是人人应尽之责,孝是个人立身之本,孝是齐家之道,孝是治国之基。传承孝亲敬老文化,要去粗取精,与时俱进,发展创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弘扬孝亲敬老文化,协调代际关系。要加强新时期孝亲敬老文化建设,促进代际和谐。
  • 摘要:老年文化是老年人精神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反映。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它泛指老年群体在社会发展中为满足晚年生活的需要,适应人文生态环境,以愉悦身心为选择,求得生存与发展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老年文化建设,优化老年人生活的软环境和硬环境,能使老年人在所养、所医、所学、所教、所乐、所为等方面直接受益,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 摘要:沈阳军区高度重视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生活,注重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为老同志提供充实的文化享受和精神慰藉。rn 书画会成立之初就明确,它是在军区党委和军区政治部领导下,开展离退休干部书画活动的群众组织,为书画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供了组织保证。rn 沈阳军区注重把开展书画活动与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相结合,积极培育官兵军人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rn 军区经常组织书画会创作骨干队伍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下连队、去海岛、到边防,为部队讲传统、举办展览,捐赠书画诗词作品,辅导书画爱好者,受到了部队官兵的热烈欢迎和称赞。
  • 摘要:老年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休闲。休闲生活体现了一种生活质量,因此休闲性是衡量老年文化的一个新的视野。同时老年文化具有娱乐性,就是玩。退休后的老年生活应该是娱乐的休闲生活,而不应是“老有所为”。
  • 摘要:老年人要实现健康长寿、幸福快乐的目标,必须建立起三个支点:第一个支点,政府保障:第二个支点,社会关爱;第三个支点,自我回归——这是一个文化问题。文化是历史的一种积淀,文化更代表一种生存状态、一种文明水平。老年人更应该把握处世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即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打造自我,回归社会,使自己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待人接物,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放在社会的天平上去平衡。尊重亲情,关爱家人。老年夫妻共同提携,互相关爱;对子女,生活上不要有过高企求,情感上不要过分依恋,思想上不要有过多牵挂。
  • 摘要:从三个层面阐述老年休闲文化的具体内涵:一是对休闲文化的认识;二是休闲文化与健康长寿;三是休闲文化产业的诞生是时代发展和必然。文章指出了休闲文化涵盖面广、形式多姿多彩、内容十分丰富,具有自我健身的特点。它可分为积极体闲和消极休闲两类内容,阐明了休闲特有文化内涵的价值意义,同时还指出了“休闲学”的研究对象,探索休闲与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强调人们必须认识到休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是可以创造的。文中还提出了学习是休闲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纠正以往重养体,轻养心的倾向,并指出学习是养心的重要方法。并从我国传统的休闲文化形式中介绍了较为经典、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具体活动内容。最后指出,随着休闲文化活动的快速兴起和发展。其休闲文化产业也应运而生,并阐述当前在休闲文化发展中的四个基础和存在的五点不足。
  • 摘要:在身体健康、行为健康和心理健康这三个健康要素中,老年人尤其要注意心理健康。因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并且享有的一切事物现象,其核心和灵魂是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所以它与人的心理有着同质异构的关系,文化活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促进功能。老年人作为活动主体,在文化活动中既能老有所为,也能进一步理解和吸收新文化知识,训练和提高自己的智慧与能力,调动积极的创造精神,进行包括完善情感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心理整合,对文化活动的思想情感因素予以综合、概括,吸收和选择其中的新质,不断突破原有状态,实现心理结构的完善;进行包括情感的启示、人生体验的领悟和哲理的自觉渗透的行为调节,不断接受新内容,改变原有模式,在需要、信念、意图、价值取向等方面形成完整的自组系统,实现价值观念的更新。随着参与文化活动的不断深入,老年人就在心理整合和行为调节这二者有机地统一和展开之中,消除和弥补心理上某种缺憾或失落。获得心理素质的养护与提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提高生活质量。
  • 摘要:随着人的生命进展,生理功能由发育到衰退。出现疾病并导致生理功能逐渐丧失,最后离开人世,这是许多人生命过程的共同模式。今天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对待生命的终结不应当成为困扰现代人的难题。所以人们要用更为宽容的心情,给暮年人的生命结束创造一种尊严的、体面的、安详的甚至是优雅的环境,要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被多数人理解的风尚(像遗体火化一样)或制度。这应该是和谐社会中更加理智、人性化的表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
  • 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峻,弘扬敬老文化,教育后来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即弘扬敬老文化,建章立制,宣传典型,开展创新。
  • 摘要:在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之后,及时关注老年人的休闲养生是一个很大进步,也是对老龄社会提出的更高要求。帮助老年人学会、拥有积极健康的休闲生活,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休闲养生环境,引导广大老年人进行科学、文明、健康的休闲养生。
  • 摘要: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科技产品的程度。家庭结构的变化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要独立生活。生活方式、养老和医疗保障的社会化必然要求老年人多与社会沟通。对老年人遭遇高科技尴尬进行了剖析,并从“人文关怀”及“社会关怀”两方面提出对策并加以阐述。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