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问题
作者问题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13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187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北方论丛、求索、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4全国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学术论坛等;作者问题的相关文献由121位作者贡献,包括力之、严云受、韦若任等。
作者问题
-研究学者
- 力之
- 严云受
- 韦若任
- 向志柱
- 张远芬
- 徐朔方
- 王辉斌
- 陈国军
- 陈益源
- 鲁歌
- 黄霖
- 丁悦
- 丁洁
- 任明耀
- 傅承洲
- 傅景瑞
- 傅逅勒
- 刘则鸣
- 刘广定
- 刘梦溪
- 刘秀凤
- 刘雪河
- 叶桂桐
- 吕绍纲
- 吴泽顺
- 周一良
- 周士君
- 周维衍
- 周郢
- 周钧韬
- 商聚德
- 姜涛
- 孔家
- 孔繁华
- 孙启康
- 孙少华
- 孙思旺
- 孙燊
- 孙静春
- 宋时磊
- 岳巍
- 巴·苏和
- 常琳
- 张其凡
- 张同胜
- 张国超
- 张子开
- 张庆利
- 张秉健
- 张锦池
-
-
蔡志全
-
-
摘要:
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学转向。受此影响,从新批评到结构主义再到解构主义的文学理论,“作者”的权威不断受到挑战,主体性地位不断被边缘化,甚至面临“死亡”窘境。现有的作者问题研究主要停留在文本阐释层面,囿于作者与文本的关系。本文回到西方文明源头,分析希伯来传统与希腊传统对语言功能与真理关系认知模式,反思后现代西方“作者问题”困境的实质。
-
-
徐建委
-
-
摘要:
在20世纪以来文学与思想研究中,文本被默认为特定时间序列中的个人书写,作者和时代均需具备单一性,是其基本前提,但早期经典的多层性质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这类研究的有效性.反思研究传统,重新定义基础概念,或许是解决办法之一;同时也要关注一些基本的方法论问题,比如方法的边界、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如何处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关系、早期单一文献是否可以置于文献网络中来解释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慎重对待.陌生化原则、去主体化原则、非线性原则和功能考量原则等四条原则或可成为在处理早期文献时需要前置的因素.
-
-
毕日生;
宋时磊
-
-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文学写作时代来临。人工智能文学写作中的"作者"问题引发了"何为作者"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米歇尔·福柯的"什么是作者"让作者问题与哲学主体问题纠缠在一起。人工智能与人类合作的"人—机"间性主体初现,给人类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同时需要在后人类语境中重新思考"何谓人"等一系列更为根本性的问题。
-
-
力之
-
-
摘要:
认为《远游》非屈原之作的“最坚”证据之一,即“韩众”为“秦始皇时之方士”.然前贤时彦辨析“韩众”所指时,多未能注意到“三个前提”“汉人所说之韩众有二”等关键性因素,得出的结论往往存在不少漏洞.对影响该问题的诸多因素进行多维度的整体观照,所得出的结论只能是:《远游》中的“韩众”断非“秦始皇时之方士”,而必为先于屈原的得道者无疑.通过《远游》中的“韩众”这一被学者认为“具有很强实证性的材料”,无法动摇王逸提出的《远游》为屈作的结论.
-
-
陈晨
-
-
摘要:
《金瓶梅》自问世以来,关于其作者问题的争论就从未停止.20世纪后,大量学者致力于《金瓶梅》作者的考证与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然而对于《金瓶梅》的作者究竟是谁这一问题,却一直未有定论.除原始文献资料不足外,主要原因乃是研究者在思维理路与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问题.如思维禁锢;以方言为重要依据;排除法的误用;只取所需式论断;限定缩近与预设结论;自我猜想与任意索隐等.文本通过对原有思维理路与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和局限性的梳理与反思,提醒考证者减少无谓的分歧与争论,力争在《金瓶梅》作者问题的研究中取得进展.
-
-
-
-
-
-
-
岳巍
- 《2014全国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学术论坛》
| 2014年
-
摘要:
《红楼梦》有两个具体的年份提示: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提示这年是洪承畴变节降清的1642年,而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提示明朝灭亡的1644年,这两个确指年份及一些具体日期说明《红楼梦》的作者精通天文历法知识,在写作《红楼梦》时隐入了明末清初的历史史实.《红楼梦》的文本显示其作者具有强烈的的反对满清的思想倾向,因此《红楼梦》的原作者问题值得继续商榷探讨.从目前情况来看,《红楼梦》最可能的原作者是中国17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科学家方以智,方以智是《红楼梦》的原作者虽并无直接史料证据,但通过《红楼梦》文本和方以智生平成就的综合研究来看,方以智是目前《红楼梦》最可能的原作者,这一论断可以立足文本,从方以智的生平思想及其著作与《红楼梦》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多角度考察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