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体外透皮

体外透皮

体外透皮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93篇,主要集中在药学、中国医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4915篇;相关期刊44种,包括中成药、西北药学杂志、中国新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大会第四届夏季峰会暨世界中医药学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等;体外透皮的相关文献由328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咸希、方亮、朴相范等。

体外透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4915 占比:99.85%

总计:54997篇

体外透皮—发文趋势图

体外透皮

-研究学者

  • 郭咸希
  • 方亮
  • 朴相范
  • 李东浩
  • 赵浩如
  • 陈鹰
  • 何文
  • 刘继勇
  • 危红华
  • 宋艳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冉鑫; 王继龙; 刘晓霞; 何红杰; 魏舒畅; 冯晓莉; 李真真
    • 摘要: 选用立式透皮扩散试验仪,以离体小鼠皮为透皮屏障进行体外透皮实验,研究了促渗剂氮酮、薄荷脑和冰片对当归水溶性成分阿魏酸的体外透皮性能影响,并优选出了较佳复合促渗剂。实验结果表明,三种促渗剂单用时,对阿魏酸透皮性能的影响大小顺序为:薄荷脑>冰片>氮酮,而联合使用时,顺序为:冰片>薄荷脑>氮酮。且优选出的较佳复合促渗剂为2%冰片+2%薄荷脑,结果显示二者联合使用优于氮酮、冰片、薄荷脑单独使用,其24 h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Q_(24))可达34.32μg/cm2,增渗倍数(ER)可达64.195,分别为单用薄荷脑和冰片的8倍和25倍,且滞后时间在2 h以内,协同作用明显,即优选出的复合促渗剂对当归水溶性成分阿魏酸的促渗效果很好,可为当归及以当归为主药方剂的经皮给药制剂开发提供促渗剂。
    • 钟仲; 杨棣华; 麦蕴华
    • 摘要: 目的制备油包油型辣椒素乳剂,以控制辣椒素释放速率,并延长瘙痒潜伏时间。方法采用正交试验,通过高压均质法制备油包油型辣椒素乳剂,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透皮试验,以稳态扩散速率(Js)和离心稳定性为指标筛选最优处方。并以右旋糖酐致小鼠瘙痒模型测定其药效,其中受试组(n=8)、市售组小鼠(n=8)背部皮肤分别给予油包油型辣椒素乳剂与市售辣椒素软膏,空白对照组小鼠(n=8)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比较各组的潜伏时间和瘙痒次数。结果油包油型辣椒素乳剂的最佳处方是相体积比为0.5,硅油黏度为500 mPa·s,Triton X100用量为2%。油包油型辣椒素乳剂的透皮速率低于亲水性辣椒乳膏。受试组的潜伏时间长于空白对照组和市售组,瘙痒次数少于空白对照组和市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备的油包油型辣椒素乳剂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可用于治疗慢性瘙痒。
    • 曾天颖; 黄星雨; 高司琪; 彭志荣; 骆慧婷; 王一婷; 颜红
    • 摘要: 目的:研究比较栀子苷立方液晶凝胶与软膏的体外透皮性能与流变特性.方法:体外透皮实验使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比较三种栀子苷制剂(不加促渗剂软膏、不加促渗剂立方液晶凝胶、立方液晶凝胶)的透皮吸收特征;采用DHR-2流变仪考察栀子苷立方液晶凝胶与不加促渗剂的栀子苷软膏的流变特性.结果:以上三种栀子苷制剂24h体外累积渗透量(Qn)分别为149.37、258.8和730.36μg·cm-2,渗透速率(Js)分别为6.07、11.36和29.94 μg·cm-2·h-1,透皮性能以栀子苷立方液晶凝胶最优.栀子苷立方液晶凝胶的流变学参数良好,黏度较软膏大.立方液晶凝胶体系为黏弹体,相比于软膏结构更稳定.结论:制备的栀子苷立方液晶凝胶流变性适宜,且透皮性能优于栀子苷软膏,添加促渗剂可促进栀子苷的透皮吸收.
    • 陈玉菲; 高宗英; 张旭初; 郭畅; 张智帅
    • 摘要: 羟基积雪草苷具有治疗烧伤,疤痕修复等功能,但由于其水溶性,很难透过皮肤,所以限制了其应用。为了充分发挥羟基积雪草苷治疗皮肤疾病的功效,快速高效的透过皮肤,到达病理部位,本文通过薄膜分散法和乙醇注入法制备羟基积雪草苷脂质体,并用聚乙二醇(PEG-1500)进行修饰。并对它们进行粒度和包封率的测定,最后通过大鼠体外透皮测试其性能。薄膜分散法、乙醇注入法、薄膜分散法PEG修饰和乙醇注入法PEG修饰脂质体的粒径分别为:297.6±3.36、236±2.44、347.7.7±3.25和254.3±4.26nm;包封率分别是:39.30±1.06%、36.34±1.25%、40.95±1.37%以及43.41±1.85%。通过大鼠体外透皮实验,乙醇注入法PEG修饰的脂质体能够很快的透过皮肤,在两个小时内透过率接近60%;而其它三种脂质体也不同程度的提高了羟基积雪草苷的体外透过率。
    • 陈玉菲; 高宗英; 张旭初; 郭畅; 张智帅
    • 摘要: 羟基积雪草苷具有治疗烧伤,疤痕修复等功能,但由于其水溶性,很难透过皮肤,所以限制了其应用.为了充分发挥羟基积雪草苷治疗皮肤疾病的功效,快速高效的透过皮肤,到达病理部位,本文通过薄膜分散法和乙醇注入法制备羟基积雪草苷脂质体,并用聚乙二醇(PEG-1500)进行修饰.并对它们进行粒度和包封率的测定,最后通过大鼠体外透皮测试其性能.薄膜分散法、乙醇注入法、薄膜分散法PEG修饰和乙醇注入法PEG修饰脂质体的粒径分别为:297.6±3.36、236±2.44、347.7.7±3.25和254.3±4.26nm;包封率分别是:39.30±1.06%、36.34±1.25%、40.95±1.37%以及43.41±1.85%.通过大鼠体外透皮实验,乙醇注入法PEG修饰的脂质体能够很快的透过皮肤,在两个小时内透过率接近60%;而其它三种脂质体也不同程度的提高了羟基积雪草苷的体外透过率.
    • 王梦雨; 胡华; 陈鹰
    • 摘要: 目的:研究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剂的体外透皮特性、镇痛作用以及促进伤口愈合作用.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法研究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剂的体外透皮特性;采用热板法以及醋酸扭体法考察其镇痛作用;采用小鼠皮肤创伤模型考察其促进伤口愈合作用.结果:双氯芬酸钠在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中的24 h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分别为(159.15±5.32)μg·cm-2和(307.31±7.09)μg·cm-2,皮肤内滞留量分别为(17.41±0.86)μg·cm-2和(6.63±0.53)μg·cm-2.葡萄糖酸氯己定在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中的24 h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分别为(0.14±0.19)μg·cm-2和(4.36±0.97)μg·cm-2,皮肤内滞留量分别为(1.80±0.43)μg·cm-2和(0.86±0.42)μg·cm-2.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能明显抑制小鼠的热板舔足反应和醋酸扭体反应,明显促进小鼠创面愈合.结论: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具有良好的透皮性能和滞留性,镇痛、促愈合作用较好.
    • 毕建云; 赵东升; 武雪静; 张静
    • 摘要: 目的:以芍药苷、阿魏酸及藁本内酯为指标成分,采用体外透皮实验,考察逐瘀止痛远红外灸贴的透皮性能。方法:以3种成分的24 h累积透过量(Q_(24))及渗透倍数为指标对制剂中所用的氮酮的量及接受介质的浓度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测定逐瘀止痛远红外灸贴中芍药苷、阿魏酸及藁本内酯的Q_(24)。并通过测定2、6、8、12、16、24 h的Q_(24)进行各成分的渗透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对逐瘀止痛远红外灸贴中3种成分均具有较好作用的促透剂是3%氮酮,最佳的接受介质的浓度为50%生理盐水乙醇溶液。制剂中3种成分的Q_(24)分别为芍药苷26.429μg/cm^(2),阿魏酸13.103μg/cm^(2),藁本内酯5.790μg/cm^(2)。结论:氮酮对该制剂中的3种成分具有明显的促透作用,但并不呈现剂量依赖性。芍药苷、阿魏酸及藁本内酯从逐瘀止痛远红外灸贴中向离体小鼠皮肤渗透符合Higuich方程,具有良好的透皮性能。
    • 刘筱雅; 江昌照; 高文彦; 张琪; 江蕾蕾; 张梦婕; 叶金翠
    • 摘要: 目的 将酮洛芬制备成微乳凝胶以扩大其载药量并提高药物经皮透过率,考察其体外透皮特性.方法 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确定酮洛芬微乳区油相/表面活性剂比例范围,以离体大鼠皮肤的24h累积渗透量及时滞为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进行微乳凝胶处方优化,与市售凝胶对比透皮性能.结果 酮洛芬微乳最佳油相、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分别为油酸、聚氧乙烯蓖麻油(EL-35)和乙醇,经星点设计实验优化的微乳处方为油酸1.35%,EL-35 10.8%,乙醇9%,其离体大鼠皮肤24h累积渗透量562.82 μg·cm-2,是市售凝胶的1.35倍.结论 本实验制备的酮洛芬微乳凝胶渗透性能良好,为酮洛芬微乳凝胶的开发奠定基础.
    • 林琪; 张嘉颖; 吴振; 陈燕江; 王立强
    • 摘要: 以包封率为指标,考察鞣花酸柔性纳米脂质体(EA-FNL)的最佳制备工艺,验证其透皮效果.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鞣花酸柔性纳米脂质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鞣花酸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包封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卵磷脂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卵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药物质量浓度、水化时间对包封率和粒径的影响.经Box-Behnken效应面法得到最优处方,测定其粒径,以大鼠腹部皮肤为材料,进行24 h透皮扩散实验.结果 表明:在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处方实验确定的最佳工艺中,卵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7.83:1,脂质体制备水化时间为2.1 h,卵磷脂与吐温-20的质量比为2:1,平均包封率为75.66%,粒径为(178.60±4.59)nm,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为0.15±0.01,电位为(-30.60±0.92)mV,EA-FNL稳定性良好;EA-FNL 24 h累积透过量为9.54μg·cm-2,24 h后皮肤滞留量为13.77μg·cm-2;文中方法制备的鞣花酸柔性纳米脂质体包封率较高,粒径可控,在皮肤滞留量较高.
    • 陈阳; 玄光善
    • 摘要: 目的:研究复方积雪草凝胶贴剂的透皮特性及其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效果.方法:以12 h内累积透过量(Q12 h)为指标,比较复方积雪草凝胶贴剂与市售积雪苷霜软膏以及市售芦荟胶的透皮性.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将36只SD大鼠按完全随机法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积雪苷霜软膏阳性对照组(以积雪草总苷计12.5 mg)、复方积雪草凝胶贴剂高(以积雪草总苷计15 mg)、中(以积雪草总苷计12.5 mg)、低(以积雪草总苷计10 mg)剂量组,每组6只.以瘢痕转归时间和瘢痕面积为指标,探索药物促瘢痕愈合的作用.结果:复方积雪草凝胶贴剂与积雪苷霜软膏中的积雪草总苷Q12h分别为260.43μg·cm-2和198.87μg·cm-2;复方积雪草凝胶贴剂与芦荟胶中的芦荟多糖Q12h分别为33.64μg·cm-2和23.41μg·cm-2,且主药体外透皮动力学均符合零级模型.各给药组大鼠的创面愈合时间和上皮化时间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及复方积雪草凝胶贴剂各剂量组大鼠的瘢痕愈合时间与模型组相比均显著缩短(P0.05);伤口愈合后的第9天,阳性对照组及复方积雪草凝胶贴剂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瘢痕面积显著减小(P0.05);伤口愈合的第12天,阳性对照组及复方积雪草凝胶贴剂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减小(P<0.05或P<0.01),高、中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备的高、中剂量复方积雪草凝胶贴剂有较好的促瘢痕愈合的作用.芦荟凝胶的加入促进了瘢痕愈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