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75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基础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2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55133篇;相关期刊333种,包括应用预防医学、疾病监测、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5中国生物制品年会暨第十五次全国生物制品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信息技术分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传染病防控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论坛等;麻疹病毒的相关文献由1701位作者贡献,包括许文波、卢亦愚、张燕等。

麻疹病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2 占比:1.19%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55133 占比:98.77%

总计:55818篇

麻疹病毒—发文趋势图

麻疹病毒

-研究学者

  • 许文波
  • 卢亦愚
  • 张燕
  • 冯燕
  • 徐昌平
  • 朱既明
  • 阮力
  • 严菊英
  • 姬奕昕
  • 杨克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次仁拉姆
    • 摘要: 小反刍兽疫(Pestedespetits ruminants,PPRV)也称作小反刍兽假性牛瘟、口炎肠肺炎综合征等,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调查发现,该病主要感染对象为小反刍兽,以山羊最为常见。现阶段,并未发现感染人的病例。小反刍兽疫病毒和犬瘟热病毒、牛瘟病毒、牛麻疹病毒、海豹瘟病毒等相类似,它们均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成员。
    • 王慧慧; 金丽; 蒲飞洋; 李易聪; 程燕
    • 摘要: 小反刍兽疫(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一种接触性的病毒性传染病是我国农业农村部规定的、已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Ⅰ类动物疫病之一,主要宿主是绵羊和山羊。小反刍兽疫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危害严重,其发病率高达1 00%,并且病死率占90%~100%,其对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PPRV有两种已知的细胞受体,即淋巴细胞信号活化分子(SLAM)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4(Nectin-4),为防止PPRV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研究人员需要深入了解病毒与宿主受体的相互作用关系,而PPRV受体及其诱导免疫抑制的机制研究是控制PPR的关键。因此本文针对PPRV细胞受体与病毒宿主的相互作用以及与麻疹病毒相关的其他病毒诱导的免疫抑制等问题进行阐述。
    • 摘要: 弥漫性内生性桥脑胶质瘤(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DIPG)通常是由组蛋白H3突变驱动的脑胶质瘤。由于该肿瘤的位置、且具浸润性和侵袭性等特点,治疗选择很有限,且预后很差,神经功能进行性恶化,中位生存期不足1年。近日,一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针对12名3~18岁的儿童DIPG患者的Ⅰ期临床试验研究显示,向大脑输注溶瘤病毒DNX-2401后进行化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达到了17.8个月,延长了约50%。在治疗实体肿瘤方面,溶瘤病毒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方法,其以癌细胞为目标,不影响正常细胞,通过在癌细胞内复制,导致癌细胞裂解;并能进一步引发全身免疫反应杀伤癌细胞。目前,用于研究的溶瘤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牛痘病毒、麻疹病毒等。
    • 关冲霄; 朱颖; 肖江喜; 刘晓燕
    • 摘要: 目的 分析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断为SSPE的10例患儿的MRI,结合其临床分期,分析脑实质受累情况.结果 10例SSPE患儿,共行16次MRI检查,临床Ⅰ期6次,MRI无异常发现;临床Ⅱ期6次,脑实质受累部位包括顶枕叶、额叶及侧脑室旁白质;临床Ⅲ期3次,Ⅳ期1次,除了Ⅱ期受累范围外,还累及了基底节区、丘脑、胼胝体、脑干、海马及小脑中脚等部位.大脑萎缩者8次,小脑萎缩者5次.结论 SSPE的MRI早期可无异常表现,MRI改变与疾病病程有明显相关性,随疾病进展,异常信号先由大脑后部开始出现,继而向前部进展,最后累及脑深层结构.异常信号出现时脑萎缩就已开始,且以皮质受累为主,早期较轻,随疾病进展逐渐加重.
    • 闫现伟; 马雷钧; 诸珏珉; 程鹏飞; 张芹; 王子慧; 姚健; 许博; 郁佳俊
    • 摘要: 目的 制备麻疹病毒抗血清,用于含麻疹病毒成分的联合减毒活疫苗的检定.方法 制备麻疹病毒Edm-3株病毒收获液,加入弗氏佐剂,对家兔和豚鼠分别经皮下多点或腹腔途径免疫3针,采血制备抗血清,经除菌过滤和补体灭活后,对抗血清进行中和效价、中和能力、细胞毒性及特异性检测.结果 用4种免疫方式制备的抗血清中和效价均高于1 ∶ 320,其中豚鼠背部皮下组中和效价为最高,达到1 ∶ 2 459;将豚鼠背部皮下组抗血清稀释至1 ∶ 320,能够完全中和每毫升2 000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的麻疹病毒,同时对Vero细胞、RK-13细胞、MRC-5细胞无细胞毒性,且不可中和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和水痘病毒.结论 采用Edm-3株麻疹病毒收获液,通过背部皮下多点方式免疫豚鼠可制备具有较高中和效价的麻疹抗血清,可用于疫苗检定.
    • 王颖; 赵志武
    • 摘要: 目的 分析实时荧光定量RT-PCR在麻疹病毒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5例疑似麻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对麻疹病毒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以及不同检测时间阳性率.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阳性率为29.23%,高于ELISA法的1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天,ELISA法检测阳性率低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天,ELISA法检测阳性率高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段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麻疹病毒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灵敏度较高,且操作简单.
    • 张艳妮; 龚甜; 李健雄; 施勇; 徐刚
    • 摘要: 目的 探究江西省2013-2016年麻疹病毒的流行特点与流行趋势.方法 用Vero/SLAM细胞对麻疹病毒进行分离培养,对获得的麻疹毒株扩增其H基因序列,并对获得的基因片段进行核苷酸序列的测定,再与Gengbank上麻疹各基因型别的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其亲缘关系、同源性等变异情况.结果 2013-2016年获得75株麻疹毒株,均为H1a基因型.75个毒株H基因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7.86%~100%,与疫苗株Shanghai-191 H基因的核苷酸同源94.23%~94.71%,与H1a基因型代表株CHN/93/2(AF045196)H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41%~99.02%;进化树显示,2013-2014年出现过11株小的分支流行但很快消失了.结论 目前江西省麻疹病毒优势流行株的基因型别为H1a基因型.
    • 杜慧; 王伟; 丛艳丽; 张敬坡; 郭玉; 张振国; 李琦
    • 摘要: 目的 分析河北省D8基因型麻疹病毒输入性疫情流行及基因型特征.方法 对麻疹监测病例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对采集的急性期咽拭子标本进行荧光定量RT-PCR鉴定、病毒分离培养及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监测到输入性D8基因型麻疹病例36例,主要集中在邯郸市的8个县(区),其中成安县确诊病例数最多,占报告病例数的58.33%(21/36),所有病例均出现了发热和出疹症状,2岁以下病例及无免疫史病例分别占全部发病数的55.55%(20/36)和86.11%(31/36),发生肺炎的儿童数占患病儿童总数的44.12%(15/34).经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输入性D8基因型与D8基因型WHO参考株(D8-Manchester.UNK/30.94)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4%~98.6%和97.3%,与我国本土基因型H1基因型参考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2.8%~93.1%和93.3%.结论 D8基因型麻疹病毒输入性疫情已造成河北省内的本土传播,需要进一步加强麻疹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及早发现和处置疫情,提高适龄儿童麻疹类疫苗的覆盖率和及时接种率,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 大牙; 曹阳(绘)
    • 摘要: 麻疹不是天花的亲戚公元9世纪,阿拉伯的医学家发现麻疹时,误认为麻疹是一种轻型天花。直到1675年,人们才发现麻疹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疾病。1864年,医学家发现麻疹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由人传给人的疾病,病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1911年,哥特贝格证实了麻疹的病原体是一种滤过性病毒。
    • 大牙; 曹阳(绘)
    • 摘要: 和哥伦布一起发现新大陆在电子显微镜下,麻疹病毒长得像一朵羞答答的绣球花。其实,在它人畜无害的美貌里,藏着一颗彪悍而冷酷的心。麻疹病毒是人类已知的传染性最强的病毒之一。一名麻疹患者可以直接传染12~18个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相比之下,一名埃博拉病毒感染者通常会传染2例,SARS患者一般传染4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