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7年浙江省医学病毒、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学术会议
2007年浙江省医学病毒、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学术会议

2007年浙江省医学病毒、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浙江舟山
  • 出版时间: 2007-05

主办单位:浙江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2007年浙江省医学病毒、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确立亚胺培南耐药产气肠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rn 方法:采用Etest测定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通过等电点聚焦电泳(IEF)、三维试验、接合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克隆测序、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聚丙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Western-blot对四株细菌(两株对亚胺培南敏感,两株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同源性、酶的活性、编码基因及膜孔蛋白进行研究。rn 结果:四株产气杆菌为同一克隆株,并产多种β-内酰胺酶(DHA-1,TEM-1,SHV-12,CTX-M-3,CTX-M-14),同时伴OmpE36的膜孔蛋白缺失。rn 结论:产气肠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是由于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并伴有膜孔蛋白丢失。
  •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定量、特异、灵敏的PCR方法用于对虾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的早期诊断和疫情监测。rn 方法:根据GenBank登录的IHHNV毒株序列,使用生物学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在IHHNV保守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与Taqman探针。对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以缩短检测时间、提高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并与普通PCR进行盲样测试的比对。rn 结果:本法线性范围5×102~5×107拷贝/ml,检出限5×101拷贝/ml,灵敏度超过普通PCR100倍,特异性高于普通PCR,重复性极好(S=0.035~0.39CV=0.13%~1.05%),检测时间为普通PCR的1/5,现场盲样IHHNV检出阳性率高于普通PCR26.00%。rn 结论:本研究建立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用于对虾IHHNV检测具有特异、灵敏、快速、定量、重复性好等优点。
  • 摘要:本文依据了基层艾滋病抗体筛查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若干问题的解决思路。艾滋病抗体筛查实验室(下称筛查室)是我国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艾滋病预防与控制计划,在采供血、疾控、医疗、出入境检验检疫、公安、司法等机构体系中建立的艾滋病专门检测机构。在我国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体系中属最基层的一级。其主要任务为:承担辖区内HIV抗体筛查,负责辖区内HIV阳性反应标本的复检,并及时将需做确证试验的标本转送确证实验室等。基于艾滋病抗体检测工作的特殊性和严谨性,因此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工作极为重要,必须严格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下称规范)和《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下称办法)的要求,增强筛查室相关人员的防护意识,防止HIV职业暴露事故的发生,加大硬件投入。
  • 摘要:目的:为了了解本次养殖小龙虾疫病爆发流行的病原体,为沿海地区养殖小龙虾疫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对发病小龙虾进行病原学检测与组织病理变化观察、病原体回归健康小龙虾。rn 结果:在发病小龙虾各组织内均能检测到WSSV,组织病理变化明显,小龙虾体内WSSV的形态与PCR扩增产物与对虾体内WSSV一致,病原体回归与流行病学调查支持本次检测结果。rn 结论:养殖小龙虾本次疫病爆发流行的病原体是WSSV。
  • 摘要:目的:研究湖州地区妇女宫颈病变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率及型别分布情况。rn 方法:采用悬浮芯片技术对720例湖州地区妇女宫颈分泌物或脱落细胞进行18种高危型HPV和8种低危型HPV检测。rn 结果:720例患者中HPV感染183例,占25.42%。单一感染135例,占18.75%;双重感染33例,占4.58%;三重以上感染15例,占2.08%。183例阳性标本主要为高危型HPV16、58型,低危型HPV11、6型。rn 结论:湖州地区妇女宫颈病变患者HPV感染率为25.42%,并明确了HPV16、HPV58为该地区宫颈病变组织中HPV主要的流行亚型。
  • 摘要:目的:以gyrB基因序列为基础,采用系统发育分析方法构建进化树,对种系间关系密切的病原菌进行区分鉴别。rn 方法:测序获得本地区19株大肠埃希氏菌、13株志贺菌,2株豚鼠气单胞菌、2株嗜水气单胞菌、1株维隆气单胞菌的gyrB基因序列,并将其同公共数据库已有序列合并,构建进化树。分析各序列在树中的聚类关系,以此对菌株进行种水平分类鉴别,并同BLAST查询结果相比较。rn 结果:对检测的所有序列,除鲍氏和痢疾志贺菌外,在进化树上与之最邻近的5条序列均为该种菌株。而BLAST查询对一部分菌株返回了非该物种或分类不定的序列。rn 结论:以系统发育方法对种系发生关系密切的病原菌序列进行鉴别,具有较好的分辨力和准确度。
  • 摘要:目的:肝星状细胞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细胞之一。黄芪具有一定的抗纤维化作用,本文对其主要成分黄芪多糖和黄芪总甙对LX-2细胞分泌的与纤维化相关的主要细胞因子进行研究,以探讨黄芪抗纤维化的确切分子机制。rn 方法:不同浓度的黄芪多糖和黄芪甙作用于LX-2细胞,以Real Time Cell Electronics Sensing技术实时检测细胞增殖状态;分别再以25μg/ml和300μg/ml的黄芪多糖和黄芪总甙作用LX-2细胞24h,提取细胞mRNA,以荧光定量PCR测定转化生长因子1(TGF-β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的变化。rn 结果:300μg/ml的黄芪多糖可抑制LX-2的增殖(p<0.05,in 94.7h),但不同浓度的黄芪总甙对LX-2细胞均有促进增殖的作用(p<0.05);25μg/ml的黄芪多糖和黄芪总甙在TGF-b1促进分泌的同时,也上调其它抗纤维化因子,其中黄芪多糖对MMP2的上调(104.9倍)、黄芪总甙对IL-10的上调(550.65倍)最为显著;300μg/ml的黄芪多糖可抑制TGF-b1及HGF、MMP9、IL-10的表达,但仍然上调MMP2的表达,300μg/ml的黄芪总甙也可抑制TGF-b1的表达,但对抗纤维化因子MMP2、MMP9及IL-10仍有明显的上调作用。rn 结论:不同浓度的黄芪多糖和黄芪总甙可通过不同的分子机制调控肝星状细胞因子的分泌而发挥抗纤维化作用,黄芪多糖主要以促进MMP2分泌为主,而黄芪总甙则主要通过上调MMP2、MMP9及IL-10的分泌而发挥作用。高剂量(300μg/ml)的黄芪多糖和总甙抗纤维化效果优于低剂量组(25μg/ml)。
  • 摘要:为确认浙江省首例疑似人禽流感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对患者气管吸出物进行核酸RT-PCR、荧光定量RT-PCR检测以及病毒分离,并对患者血清进行HI抗体测定。rn 结果表明:患者气管吸出物H5N1亚型和A型流感病毒特异核酸均呈阳性,分离到禽流感病毒A/Zhejiang/16/06(H5N1)株;双份血清中禽流感病毒(H5N1)HI抗体滴度分别为1:320和1:640,从病原学和血清学上证实为人禽流感病例。分离毒株测序结果显示,A/Zhejiang/16/06(H5N1)株在HA裂解位点为多个碱性氨基酸,符合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特征;该毒株的HA、NA、PB2、NP、M和NS基因序列均为禽源,与2005年我国福建、安徽等地禽流感病毒分离株高度同源,而与越南、泰国以及香港1997年分离到的禽流感病毒株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 摘要:目的:建立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eal - time quantitative,RT-PCR)检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FOXP3 mRNA表达的方法,并验证其与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Treg表达的相关性。 rn 方法:提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RNA,逆转录成m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 PCR检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及同龄对照的FOXP3 mRNA表达;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4+CD25+ Treg的比例。rn 结果:患儿组FOXP3 mRNA的表达一般低于对照组(P<0.05),与CD4+CD25+Treg的比例有一定的相关性。rn 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用于检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FOXP3 mRNA表达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是一种快速有效、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定量检测方法,与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Treg表达具有良好相关性,哮喘患儿CD4+CD25+Treg明显降低可能参与哮喘发病,FOXP3表达降低可能是导致CD4+CD25+Treg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
  • 摘要:急性胃肠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是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中引起流行或地方性流行的疾病,也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第二大疾病。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人们对腹泻病病原的认识很有限,但随着诺瓦克病毒的发现,已认识到这些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病因之一。基于此,论述了一起感染诺瓦克病毒引起的胃肠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研究。
  • 摘要:目的:研究纳米细菌的分离与鉴定方法,了解慢性肝病和肝癌患者血液纳米细菌(NB)感染状况。rn 方法:对6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54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B)、66例肝硬化(CL)、23例肝癌(HCC)患者采用免疫组化、钙染色,检测血清中纳米细菌,并与40例健康人结果比较。血浆经稀释、离心和过滤后,在细胞培养条件下培养45天,肉眼和镜下观察生长表现。部分培养物用透射电镜观察。rn 结果:CHB、CSHB、CL、HCC病人和健康人血清纳米细菌免疫组化阳性率分别为23.91%、36.84%、38.89%、26.09%和7.50%。钙染色分别为29.55%、45.45%、37.14%、18.18%和5.00%,肝病免疫组化和钙染色阳性率均高于健康人(P<0.05)。培养后完全呈絮状或无沉淀者,纳米细菌阳性率17.19%(11/64);完全或部分黏附于管底壁者,NB免疫组化阳性率为39.58%(19/48),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微镜下,纳米细菌阳性组出现针状、巢装集落或结晶者为82.35%,而阴性者40.00%,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阳性的培养物透射电镜可见纳米细菌样微生物。rn 结论: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联合透射电镜、钙染色可用于纳米细菌的检测。紧密黏附于管底的白色沉淀及镜下的针状和巢状集落、多种结晶是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特征。部分慢性肝病、肝癌病人存在血液纳米细菌感染,肝病患者血液纳米细菌感染率高于健康人。
  • 摘要:目的:了解婴儿人巨细胞病毒(HCMV)活动性感染的疾病诊断情况,探讨病原学结果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rn 方法:经血清HCMV-IgM或抗凝外周血PP65抗原检测确定的人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婴儿378例,对其的疾病诊断、病原学结果和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其中107例患儿,使用套式PCR(nPCR)法加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进行HCMV糖蛋白B(gB)基因分型.rn 结果:在378例HCMV感染患儿中,全身性感染和单脏器感染分别占27.78%和72.22%,肝炎、HCMV包涵体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肺炎这四种疾病分别以33.07%、27.78%、13.49%、6.35%占较大比例.≤2周HCMV包涵体病患儿的比例,明显多于3~12周(P<0.05)和>12周的患儿(P<0.01).高水平PP65阳性细胞率的患儿全身性感染率明显高于低水平PP65阳性细胞率的患儿(P<0.01).HCMV-IgM和HCMV-PP65、HCMV-IgM和HCMV-DNA、HCMV-PP65和HCMV-DNA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31.4%、61.4%、57.1%.三种方法检测结果均阳性的患儿全身性感染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检测结果患儿的全身性感染的比例(P<0.01);不统计三项均阳性的患儿,IgM和HCMV-PP65两项阳性的患儿全身性感染的比例,也明显高于IgM和HCMV-PP65仅一项阳性患儿的全身性感染的比例(P<0.01).107例患儿HCMV糖蛋白B(gB)基因的分型结果为,gBⅠ型53例,gBⅡ型20例,gBIII型18例,gBⅠ、Ⅱ混合型7例,gBⅠ、III混合型5例,gBⅡ、III混合型4例,未发现gB Ⅳ型.gBⅠ型占多数(49.53%).rn 结论:婴儿HCMV感染临床表现多样;多种实验室方法检测,可提高检出率;婴儿HCMV感染,以gBⅠ型HCMV占多数.
  • 摘要:目的:建立霍乱弧菌溶血素基因(hly)PCR检测方法,测序,分析霍乱弧菌溶血素基因多态性。rn 方法:设计了霍乱弧菌溶血素特异性引物,建立霍乱弧菌溶血素的PCR检测方法,扩增溶血素全基因;对霍乱弧菌溶血素全基因测序,序列比对。rn 结果:建立的霍乱弧菌溶血素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霍乱弧菌溶血素全基因序列分析表明,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与霍乱弧菌N16961(第七次大流行代表株)100%同源,而非O1非O139霍乱弧菌则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rn 结论:建立溶血素PCR检测方法,可以鉴定弧菌科中的霍乱弧菌属;霍乱弧菌O1群和O139群溶血素基因高度保守。
  • 摘要:目的:建立可同时检测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HSV-1、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人巨细胞病毒(CMV)、爱泼斯坦-马尔病毒(EBV)和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A、HHV-6B)等多种人疱疹病毒的多重PCR-基因芯片技术。rn 方法:以人疱疹病毒DNA多聚酶基因区为靶序列,设计引物及寡核苷酸探针,并将探针固定于经特定修饰的玻片上,制成基因芯片;标本经PCR扩增并CY5荧光标记后,与基因芯片进行杂交,洗脱后激光扫描读片。rn 结果:7种人疱疹病毒经PCR扩增后产物为224-252bp,与基因芯片杂交后可鉴别分型,其最低检出浓度为101拷贝/μl,细菌、真菌、乙肝病毒及人基因组DNA等无交叉反应。用该多重PCR-基因芯片技术对临床疑为病毒感染的129份血标本进行检测,共检出48份阳性标本,与TaqMan荧光定量PCR法比较,其敏感度为95.6%,特异度为98.8%,且5份阳性标本的测序结果均与检测结果相符,35例正常健康儿童的血标本检测均为阴性。rn 结论:建立的多重PCR-基因芯片技术,可同时检测7种人疱疹病毒,且特异敏感、快速简便,可望为临床早期、准确诊断人疱疹病毒的感染提供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掌握浙江省海、淡水鱼中香港海鸥型菌污染状况,为防止食源性香港海鸥型菌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采用改良头孢哌酮麦康凯琼脂分离、API 20NE鉴定香港海鸥型菌。K-B纸片扩散法作耐药性测定。通用引物扩增16S rDNA并与香港海鸥型菌HKU1株开展同源性比较。rn 结果:369份样品检出香港海鸥型菌18株,阳性率为4.88%,其中,鲤鱼检出率为25.00%,草鱼的阳性率为10.26%,海水鱼以及鲫鱼、鲢鱼、扁鱼等淡水鱼未分离到本菌;分离的香港海鸥型菌16S rDNA序列与HKU1株仅相差1~2个碱基,同源性在99.6%~100.0%之间;18株菌对头孢拉定、万古霉素、甲硝唑、克林霉素、头孢哌酮完全耐药,对红霉素、亚胺培南、克拉霉素、氨曲南、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三甲氧苄氨嘧啶、四环素、氯霉素、多粘菌素B、环丙沙星完全敏感,对头孢噻吩、胺苄西林、头孢曲松的耐药性分别为83.33%、61.11%和5.56%。rn 结论:浙江省存在香港海鸥型菌污染源,建议相关监督部门应加大这类产品的管理力度,防止香港海鸥型菌病在我省的发生和传播。
  • 摘要:目的:分析从一起成人猩红热暴发疫情病例中分离的A群链球菌的emm基因型和致热外毒素基因speA、speB和speC。rn 方法:采用血琼脂平板对腥红热患者咽拭子标本分离培养A群链球菌,PCR扩增emm 基因片段,DdeI酶切,对不同酶切图谱产物进行测序分析,通过比对获得emm基因型。采用PCR扩增链球菌致热外毒素基因speA、 speB和 speC。rn 结果:从患者中分离的5株A群链球菌内切酶图谱均相同,对其中2株进行测序分析基因型为emm75。5株A群链球菌均扩增出speA和 speB致热外毒素基因。rn 结论:具有speA和 speB致热外毒素基因的emm75基因型A群链球菌可以引起成人猩红热爆发疫情。
  • 摘要:目的:调查温州地区尖锐湿疣组织HPV6和11型感染情况,分析其L1基因多态性及蛋白特性变化,为基因工程重组L1蛋白疫苗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采用HPV6b和11型L1基因特异性引物对31份温州地区尖锐湿疣组织标本进行PCR扩增鉴定,并各取7份阳性PCR产物直接测序,用Vector NTI 8.0和DNAStar软件分析HPV6b和11型L1基因多态性及蛋白特性变化。rn 结果:31份标本中,HPV6b和11型阳性率分别为35.5%和45.2%。与标准基因序列比较,HPV6b型L1基因分别形成5种突变模式,同源性为99.8%~99.9%;HPV 11型L1基因形成6种突变模式,同源性为99.7%~99.9%。HPV6b型L1基因第5929(1/7)、6256(1/7)、6598(7/7)、7099(4/7)和7250(1/7)位发生突变;HPV11型L1基因第6028(7/7)、6214(1/7)、6514(2/7)、6589(1/7)、6607(7/7)和7045(2/7)位发生突变。HPV6b型L1基因中仅第7250位碱基突变引起所编码氨基酸的变异(S→P),但其编码蛋白在亲水性、表面可及性及抗原性上与标准株氨基酸序列无明显变化;HPV11型L1基因的碱基突变均为无义突变,所编码氨基酸与标准株完全一致。rn 结论:HPV6b和11型是温州地区尖锐湿疣的主要感染型别;HPV6b和11型L1基因序列高度保守。
  • 摘要:目的:观察密码子优化的沙眼衣原体(CT)外膜蛋白(MOMP)多表位基因的重组质粒,以及DNA初始免疫-蛋白加强免疫方式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水平,探讨提高CT-MOMP多表位DNA疫苗免疫原性的途径。rn 方法:采用生物软件和网络数据分别预测CT-MOMP CTL、B、Th表位,将多表位基因串连后按真核表达系统偏爱密码子优化,人工合成获得该多表位基因,并克隆至pcDNA3.1载体,同时进行多表位的原核表达,制备纯化的融合蛋白。分别设置四组小鼠,即重组质粒+融合蛋白组、重组质粒组、载体组和NS对照组。采用priming-boosting策略,并选择0、20、40天的免疫程序,先将重组质粒(pcDNA3.1/CT-MOMP 多表位)DNA以100μg/只的剂量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于第20天同剂量再免疫1次后,于第40天再用100μg/只剂量的多表位蛋白加强免疫;其余DNA免疫对照组均选择100μg/只的剂量,同剂量进行加强免疫。于每次免疫后第10天每组处死4只小鼠,分别取血清和脾细胞检测其产生的体液免疫效应和细胞免疫效应。分别采用ELISA、LDH、CCK-8和流式细胞仪方法检测小鼠的特异性IgG抗体滴度、CTL活性、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及脾细胞胞内细胞因子浓度。rn 结果:末次免疫后重组质粒+融合蛋白组、重组质粒组、载体组和NS对照组产生的IgG抗体的OD值分别为2.72±0.23、2.06±0.21、0.03±0.01、0.01±0.01,且抗体浓度随着免疫时间和次数的增加而增强;CTL活性分别为80.0±2.5%、64.6±2.3%、26.0±1.8%和20.0±1.1%;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水平(SI)分别为3.42、2.35、1.39、1.36;小鼠脾细胞胞内细胞因子IFN-γ分别为:1.3%、0.7%、0.2%和0.1%。所有结果显示DNA初始免疫-蛋白加强免疫组较其他对照组免疫效应有显著性差异。rn 结论:采用密码子优化和DNA初始免疫-蛋白加强免疫策略可提高CT-MOMP多表位基因重组质粒在小鼠中的免疫应答水平。
  • 摘要:甲壳素是存在于自然界中惟一一种能被生物降解的阳离子高分子材料,分布广泛,大量存在于昆虫、甲壳纲动物外壳及真菌的细胞壁中,是地球上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可再生资源,但不溶于水及有机溶剂,很难被人体利用。壳聚糖是其脱乙酰基后得到的多糖衍生物,化学名为:聚-2-氨基-2-脱氧氨基-β-D-葡萄糖,可溶于酸性水溶液。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壳聚糖有多种生物活性,且由于它与动物器官组织及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易于化学修饰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此,本文就壳聚糖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
  • 摘要:本文介绍了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优点,以及该技术在传染性疾病、激素、心血管病、肿瘤、毒品等方面的临床应用,并对该技术今后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作了简要概括。
  • 摘要:目的:分析东方田鼠分离汉坦病毒ZTIO株L基因分子特征。rn 方法:提取汉坦病毒ZTIO株感染细胞的总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段扩增汉坦病毒ZT10株全部L片段.用T—A克隆方法进行PCR产物克隆.测定PCR产物的核苷酸序列。rn 结果:汉坦病毒ZTIO株的基因组L片段长度为6530个核苷酸,编码2151个氨基酸,与3株Seoul型汉坦病毒的L片段同源性为95.8%-99.7%,而与HTN型汉坦病毒的同源性则较低。将推导的ZT10株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汉坦病毒L片段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显示ZT10编码的RNA聚合酶也有6个比较保守的区域。rn 结论:汉坦病毒ZT10株L片段具有和其他汉坦病毒RNA聚合酶相似的核苷酸一级结构.通过对推导的氨基酸分析,该片段具有一些在RNA病毒聚合酶中都存在的保守区域。
  • 摘要:目的:探讨原核表达的HPV6b和HPV11 E7全长基因的重组蛋白作ELISA抗原,检测尖锐湿疣患者血清和阴道分泌物抗体水平,为HPV6b和11型感染的血清学诊断研究奠定基础。rn 方法:分别用HPV6b和11 E7特异性引物在湿疣组织中扩增E7蛋白基因的全长序列,构建重组质粒pET32a(+)/HPV6b E7和pET32a(+)/HPV11 E7,经酶切和测序分析鉴定后分别转化至E.Coli BL21(DE3)中,经诱导表达融合蛋白,并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鉴定,并以HPV6b和11型湿疣患者的阳性血清作一抗,进一步用Western blot分析该融合蛋白的抗原性;分别以纯化的HPV6b和11 E7融合蛋白作诊断抗原,用间接ELISA法检测尖锐湿疣患者(106例)、宫颈癌患者(43例)及健康对照者(98例)血清IgG抗体,同时检测CA患者(77例)、健康对照者(115例)阴道分泌物sIgA抗体。根据健康对照组血清及阴道分泌物抗体的平均A值计算出阳性判定值(Cut off值)(健康对照组血清及阴道分泌物抗体平均A值+2S),以此评估尖锐湿疣患者的血清和阴道分泌物抗体阳性检出率及ELISA方法诊断尖锐湿疣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分别比较HPV6b和11 E7融合蛋白血清及阴道分泌物抗体水平与HPV感染型别的关系,以分析基于目的蛋白的ELISA方法用于诊断HPV6b和11型感染的敏感度。rn 结果:rn (1)pET32a(+)/HPV6b E7和pET32a(+)/HPV11 E7 重组质粒分别在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内成功表达了融合蛋白,经SDS-PAGE电泳分析见约30kDa大小的蛋白条带,并经Western blot鉴定为目的蛋白,HPV6b和HPV11 E7融合蛋白纯化后通过核酸蛋白检测仪检测的浓度分别为40μg/ml和46μg/ml;分别以HPV6b E7和HPV11 E7阳性CA患者血清作一抗,经Western blot鉴定HPV6b E7和HPV11E7融合蛋白出现阳性条带。rn (2)分别以HPV6b E7和HPV11 E7融合蛋白作为诊断抗原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CA患者、宫颈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IgG抗体:rn ①HPV6b E7抗体均值分别为1.655±0.130、1.366±0.110和1.44±0.14;HPV11 E7抗体均值分别为1.545±0.131、0.586 ±0.155和0.674 ±0.150。CA组较宫颈癌组及健康对照组HPV6b E7和HPV11 E7抗体均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宫颈癌组较对照组抗体均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rn ②HPV6b E7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7.9%(70/106)、13.9%(6/43)和7.1%(7/98);HPV11 E7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5.5%(80/106)、11.6%(5/43)和7.1%(7/98)。CA组较宫颈癌组及健康对照组HPV6b E7和HPV11 E7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宫颈癌组较对照组差异则均无显著性(P>0.05)。rn ③CA组中女性患者HPV6b E7和HPV11E7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3.3%(66/90)和82.5%(74/90),男性患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4/16)和37.5%(6/16)。女性组均高于男性组(P<0.01)。rn ④基于HPV6b E7和HPV11 E7融合蛋白的ELISA用于检测CA患者敏感度分别为67.9%(70/106)和75.5%(80/106);特异度均为92.9%(91/98)。rn (3)分别以HPV6b E7和HPV11 E7融合蛋白作为诊断抗原,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CA患者和健康对照者阴道分泌物sIgA抗体:rn ①HPV6b E7抗体均值分别为0.061±0.01和0.060 ±0.0047,HPV11 E7抗体均值分别为0.07±0.01和0.05±0.007。CA患者较健康对照组抗体均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rn ②HPV6b E7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9%(33/77)和7.8%(9/115),HPV11 E7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6.3%(28/77)和5.2%(6/115)。CA组阳性率较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rn ③基于HPV6b E7和HPV11 E7融合蛋白的ELISA用于检测CA患者敏感度分别为42.9%(33/77)和36.3%(28/77);特异度分别为92.2%(106/115)和94.8%(109/115)。rn 结论:以HPV6b E7和HPV11 E7融合蛋白作为诊断抗原,用ELISA法可检测CA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和阴道分泌物及宫颈癌血清特异性抗体,并具较高的特异性,具有易操作、低成本的优点,对CA血清学诊断试剂的研究及使用HPV疫苗的免疫效应检测等方面具有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对EB病毒(EBV)潜伏膜蛋白2(LMP2)的B细胞表位进行预测,并对其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及其在鼻咽癌(NPC)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rn 方法:以EBV标准株(B95.8)LMP2的完整氨基酸序列为基础,采用SOPMA、GOR、nnPredict和HNN 4种方法分别预测LMP2的二级结构;并结合其跨膜区域、亲水性、表面可及性、抗原性、极性和柔韧性等参数综合分析,预测EBV-LMP2的B细胞表位。选择B细胞表位基因,按原核表达系统偏爱密码子优化,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将其分别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诱导表达、鉴定和纯化表位融合蛋白,检测其诱导小鼠产生的特异性IgG抗体;并选择免疫原性强的融合蛋白作包被抗原,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NPC组、尖锐湿疣(CA)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特异性抗体。rn 结果:经预测分析,EBV-LMP2的B细胞表位可能位于其N端199~209、318~322和381~391区段。选择这3个B细胞表位肽段基因,构建的重组质粒在原核表达系统中均得到了高效表达,融合B细胞表位蛋白pET32a(+)/EBV-LMP2aa199~209、pET32a(+)/EBV-LMP2aa318~322和pET32a(+)/EBV-LMP2aa381~391分别命名为Ozlf67、Ozlf69和Ozlf71。3个融合蛋白分别免疫小鼠后,均可在小鼠血清中检测到高滴度的特异性IgG抗体,与空载体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含N端199~209位的融合蛋白,即Ozlf67免疫原性最强。选用Ozlf67融合蛋白为诊断抗原,通过ELISA检测NPC组、CA疾病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特异性抗体,IgG抗体均值分别为:0.866±0.852、0.140±0.106和0.184±0.067;阳性率分别为72.3%(34/47)、5.8%(4/68)和0(0/68);与对照组比较,NPC组血清IgG抗体均值及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rn 结论:EBV-LMP2的B细胞表位可能位于其N端199~209、318~322和381~391区段,B表位的原核融合蛋白pET32a(+)/EBV-LMP2aa199~209(Ozlf67),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用于NPC的血清学诊断试剂的研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不动杆菌广泛分布于水、土壤、医院环境和人体的皮肤表面,已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主要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尤其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菌血症、尿路感染、继发性脑膜炎等。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多重耐药不动杆菌日趋增多。不动杆菌对目前使用的所有抗菌药物均可产生耐药,且很容易通过交叉感染在医院内流行,给临床抗感染化疗带来挑战,因此如何治疗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鉴于此,论述了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状况。
  • 摘要:支原体(mycoplasm)最小的独立生存的原核微生物属于软体纲(没有细胞壁),广泛传播于人类、动物和植物,感染人类的支原体属于支原体属和脲原体属,对呼吸道和生殖泌尿道有亲和力。在此背景下,论述了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检测。
  • 摘要:本文介绍了禽流感和人流感病毒的过去和研究现状,指出了新型流感疫苗的研究方向,并展出了携带抗肿瘤基因的流感病毒载体示意图。
  • 摘要: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有麻疹病例约4 000 万,其中有100 万儿童死于麻疹及其并发症,在疫苗可预防的病毒性疾病中死亡例数最多。因此麻疹仍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和生命的公共卫生问题。WHO 已提出了麻疹控制目标,我国卫生部也于1997 年发布了《加速麻疹控制规划指南》,把加速控制麻疹列入我国计划免疫的重要内容之一,麻疹将是继脊髓灰质炎之后人类将要消灭的第3 个传染性疾病。基于此,论述了麻疹病毒变异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 摘要:本文介绍了几种特异性免疫控制乙肝病毒的临床证据,论述了宿主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应答,阐述了干扰素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学机理。
  • 摘要:目的:评估甲肝减毒活疫苗(H2株)接种后人群的免疫持久性并达到控制甲肝流行的目标。rn 方法:选择220名免前抗甲肝抗体阴性的儿童(年龄1~3岁)作血清学追踪观察,分别于接种H2株疫苗后的2月、12月、6年、10年和15年观察抗甲肝抗体的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另外根据随机原则选择不同年龄组的人群(3岁、6岁、9岁、15岁、18岁、25岁和35岁)比较疫苗接种前和接种后10年抗甲肝抗体的阳性率。十五年流行病学追踪观察疫苗接种率和甲肝发病率之间的关系。血清检测方法用ELISA法(用WHO标准品校正)和ABBOTT(美国)Axsym mEIA法。rn 结果:在血清学追踪观察人群中疫苗接种后2个月和接种后15年,抗体阳转率分别为98.6%和81.3%;18岁以下年龄组疫苗接种前和疫苗接种后10年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从7.69%升高到70.45%(3岁组)和52.58% 升高到71.78%(18岁组)。流行病学效果观察:当疫苗接种率达到57%~74%时,二个试验点无甲肝流行;当疫苗接种率达到85%时,二个试验点无甲肝病例的发生;当疫苗接种率保持在85%~91%时,1~15岁年龄组儿童连续10年没有甲肝病例发生。rn 结论:通过15年观察,甲肝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接种在预防和控制甲肝的流行与发生中免疫持久性显著。
  • 摘要:目的:明确我院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流行克隆,并与国际主要的流行克隆进行比较,为及时发现新克隆和控制克隆播散提供依据。rn 方法:综合应用脉冲场凝聚电泳(PFGE)、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和SCCmec分型技术,对我院住院患者2001年-2002年分离的60株MRSA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rn 结果:60株MRSA的PFGE图谱分为5组(A~E),A克隆是我院MRSA最主要的流行克隆,占菌株总数的56.7%,其次是B克隆和C克隆,而D克隆和E克隆为散发菌株。随机选取的10株各个克隆的代表菌株MLST分析共有4个类型,ST239、ST239slv、ST59和ST6,其中ST239是最主要的ST类型。此外,60株MRSA均携带III型SCCmec。rn 结论:ST239-MRSA-III是我院最主要的流行克隆,ST59-MRSA-III和ST-MRSA-III为散发菌株。
  • 摘要:目的:明确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耐药转座子结构及MLST分型。rn 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07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5株VRE菌株,用E-test法进行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接合试验、质粒提取、耐药转座子结构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研究。rn 结果:5株VRE基因型及表型均符合VanA,属于不同的MLST分型,其中3株属于克隆复合体CC17,另外两株为ST343与CC17接近。VRE菌株均对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及替加环素敏感。多对引物对转座子的不同区域的PCR扩增并进行序列拼接、比对,发现2株VRE菌株携带典型的耐药转座子Tn1546,其余3株VRE菌株均携带一种新的与Tn1546相似耐药转座子,均在VanXY之间反向插入IS1485。5株VRE菌株均可通过滤膜接合试验进行耐药转移。rn 结论:5株VRE菌株均为VanA表型及基因型,发现了一种新的万古霉素耐药转座子结构。5株VRE菌株经MLST分型属于4个不同的序列分型,属于或接近易在医院环境里生存并在近年来迅速造成了全球播散的克隆复合体CC17。
  • 摘要:目的:对海泰两种麻疹病毒IgM抗体诊断ELISA试剂的实验室现场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和评估。rn 方法:同时采用该两种ELISA试剂和参比试剂对对疑似麻疹患者的血清标本42份进行检测,并通过标本阳性检出率、敏感性、重复性、稳定性进行对比。rn 结果:过夜法试剂在标本检出率、敏感性和稳定性都优于快速法试剂。rn 结论:应制备外部对照质控血清,以便控制试剂和检测质量。疑似麻疹患者的血清标本OD值接近Cottoff值时,应采集第二份血清进行确诊。
  • 摘要: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电子显微镜及病理切片等技术对已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濒死三疣梭子蟹进行病毒定量测定及主要器官组织的病理改变观察。结果表明受感染的三疣梭子蟹存活与死亡取决于蟹体内病毒含量,当病毒含量≥109拷贝/ml时均进入濒死或死亡阶段,其主要器官组织均有明显的病理改变。对照组蟹体内均未检出WSSV,也未见病理改变,未发生临床症状及死亡现象。这些规律的揭示为今后在三疣梭子蟹养殖过程中病毒病防治、养殖模式改变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目的:建立高通量、快速、可靠、经济的病原微生物高通量诊断技术平台。rn 方法:设计和合成针对56种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探针和阳性对照,采用悬浮芯片技术,对56种病原微生物的阳性标准品进行检测。rn 结果:56种标准品的检测值显著高于阴性对照,各病原微生物的阳性标准品和各探针之间无交叉反应。rn 结论:建立了高通量、快速、可靠、经济的病原微生物高通量诊断技术平台,为该诊断技术用于临床奠定基础。
  • 摘要:目的:观察双环醇(Bicyclol)对正常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和脾淋巴细胞内部分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研究其免疫调节作用。rn 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脾淋巴细胞内IFN-γ、IL-2、IL-4、IL-10的表达,用MTT染色法检测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小鼠脾T淋巴细胞亚型,NK细胞活性测定。rn 结果:经口连续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双环醇14d,外周血中的CD8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脾淋巴细胞表达IFN-γ水平明显升高,且呈剂量相关性(r=0.97)。rn 结论:双环醇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分布特征、耐药性及其预防措施。rn 方法:对2006年6月~2007年4月间,在我院ICU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rn 结果:在2190例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960株,革兰阳性菌88株(9.2%),革兰阴性菌746株(77.7%),真菌126株(13.1%),其中铜绿假单胞菌296株(30.8%);头抱派酮/舒巴坦仍保持最高抗菌活性,亚胺培南和特治星的耐药率有大幅度上升。rn 结论:ICU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耐药现象严重,应注重耐药性监测,控制预防性用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是控制感染的有效措施。
  • 摘要:目的:建立载体法筛选人巨细胞病毒UL54基因小干扰RNA靶位的体系。rn 方法:利用质粒pAVU6+27,设计并构建6个shRNA表达载体(psiUL54-1~6),与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UL54S1-EGFP、pUL54S2-EGFP共转染AD293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融合蛋白的荧光表达情况,RT-PCR法分析UL54S1/UL54S2基因mRNA水平的变化,并通过流式细胞仪评价siRNA对融合蛋白的抑制作用,采用方差分析对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有效的siRNA作用靶位。rn 结果:shRNA表达载体psiUL54-3与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UL54S1-EGFP共转染AD293细胞48h后能下调UL54S1基因mRNA水平,抑制融合蛋白UL54S1-EGFP的表达(P<0.01),psiUL54-2与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UL54S1-EGFP共转染AD293细胞48h对融合蛋白UL54S1-EGFP的表达无影响(P>0.05);shRNA表达载体psiUL54-4~6与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UL54S2-EGFP共转染AD293细胞48h后对融合蛋白UL54S2-EGFP的表达无影响(F=1.76,P>0.05)。rn 结论:成功建立载体法筛选人巨细胞病毒UL54基因小干扰RNA靶位的体系,UL54基因序列中1532-1550位点是有效的siRNA靶位点。
  • 摘要:目的:查明引起2004年宁波局部地区黄疸性肝炎疫情的病原,并分析其基因特征。rn 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HAV IgM)和戊型肝炎病毒IgM抗体(HEV IgM),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粪便样品中的HAV核酸(RNA)并扩增VP1基因,测序结果利用DNAstar软件进行比对分析。rn 结果:172份血清样品中HAV IgM均为阳性,HEV IgM均为阴性。172份粪便样品中共检测到HAV RNA阳性样品74份,占43.02%。选择5份样品进行HAV VP1基因扩增并测序,测序结果经过比对后发现4株宁波株(NB2004-10、NB2004-11、NB2004-51和NB2004-71)的VP1基因是完全一致的;NB2004-75与以上4株的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9.9%,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9.7%;宁波株与HAV各基因型标准株比较,与IA亚型毒株AH2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8.9%和99.7%~100%;与中国其他地区流行株比较,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波动于89.4%~96.7%和97%~100%。rn 结论:引起这次黄疸性肝炎疫情的病原是甲型肝炎病毒,其基因型为IA亚型,与日本株AH2、AH3亲缘关系最近,与中国其他地区流行株处于不同的进化簇上。
  • 摘要:目的:了解宁波市轮状病毒地方株与参考株之间VP7序列的差异,为我国轮状病毒疫苗的研制提供资料。rn 方法:通过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获得宁波市轮状病毒流行株 VP7基因全序列并进行序列测定。rn 结果:Ningbo06-1和Ningbo06-3 VP7氨基酸同源性为90.2%,且均与G1型的标准株Wa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5.1%和87.7%,而与其他血清型代表株同源性均不高于85%。在VR5和VR8两个高变区域,Ningbo06-1和Ningbo06-3与Wa的同源性分别为89.3%和75.0%,与其他血清型代表株同源性分别低于67.9%和60.7%。rn 结论:宁波地区A组轮状病毒以G1血清型第一亚组为主。
  • 摘要: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主要引起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是婴儿和儿童呼吸道疾病中的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尤其是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免疫缺陷的婴儿和儿童易发生严重性RSV感染,也是老年人、各年龄成人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之一[1]。迄今尚无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性疫苗或特异性的治疗手段。利巴韦林是美国FDA批准治疗RSV的药物,具有很强的抗RSV作用,而有关其抗RSV的作用机制研究极少。基于此,通过观察利巴韦林在发挥抗RSV的作用过程中,对RSV诱导宿主细胞凋亡及对FasL、Fas和Survivin等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利巴韦林治疗RSV感染的分子机制。
  • 摘要:目的:探讨抗核小体抗体(AnuA)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诊断的意义,并了解其与其他自身抗体的关系和与SLE活动性的关系。rn 方法:选择65例SLE患者、38例疾病对照和30例正常对照,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血清中的AnuA,同时检测并分析其他自身抗体及实验室指标。rn 结果:Aun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的阳性率在65例SLE患者中分别为58.5%、52.3%、30.7%,均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AnuA对SLE患者诊断的敏感度为58.5%,特异性为94.7%。AnuA与抗Sm抗体之间无相关性(P>0.05),而与抗dsDNA抗体显著相关(P<0.05)。AnuA与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联合检测诊断SLE的敏感性达83.1%。AnuA阳性组的HB、C3、C4降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nuA阴性组(P<0.05)。rn 结论:AnuA对SLE诊断敏感性好、特异性强,是SLE的另一标志性抗体,与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联合检测可提高敏感性,并与SLE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简捷,快速地对结核分枝杆菌抗体进行检测,为临床提供辅助诊断依据。rn 方法:采用纯化的结核杆菌特异性外膜抗原,利用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DIGFA)原理,检测结核病患者分枝杆菌抗体177例,检测非结核病患者112例。rn 结果:在各类结核病患者中,该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8.5%,95.5%和85.1%,肺结核对象组与非结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rn 结论:胶体金标法测定结核抗体对结核病的辅助诊断有实用和参考价值。
  • 摘要:在药物诱导、免疫因子作用及自身生活周期中,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容易因细胞壁部分或全部丢失,形成细胞壁缺陷菌(CWDB,Cell wall-deficient bacteria),即分枝杆菌L型(mycobacterial L–forms)。研究发现,结核患者体内分枝杆菌常以L型形式存在,分枝杆菌L型是结核病恶化和复发的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分枝杆菌L型的检测对了解分枝杆菌的变异规律、提高结核病的细菌学诊断率、判断结核病的预后并最终控制结核病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论述了结核病患者分枝杆菌L型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状况。
  • 摘要:目的:试用国内某公司最新生产的一种ELISA试剂盒,初步调查我省常山县健康幼儿抗流感嗜血杆菌多糖(Hib-PRP)抗体水平,为科学合理地使用Hib偶联菌苗提供资料。rn 方法:从我省常山县收集45份5岁以下健康儿童血清标本,用我国自行生产的一种ELISA试剂盒检测抗Hib-PRP抗体水平,并用SPSS12.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1~2岁组的Hib-PRP抗体含量平均值为1.97ug/ml,3~4岁组为7.41ug/ml,二组Hib-PRP抗体水平差别显著。但不同年龄组抗Hib-PRP抗体水平与以往得到的结果有明显差别。rn 结论:本实验进一步说明3岁以下儿童Hib-PRP抗体水平较低,是Hib相关疾病的高危人群,但是不同年龄组抗Hib-PRP抗体水平与以往得到的结果显著不同,推测可能与采用的方法和血清标本的采样范围和对象有关。
  • 摘要:目的:构建新型的含单纯疱疹病毒II型糖蛋白gD基因的卡那霉素抗性真核表达质粒pgD,并探讨其作为DNA疫苗的可能性。rn 方法:通过PCR扩增和连接重组从质粒pET-28a(+)和质粒pcDNA3获得新型真核表达质粒载体pcDNAkan。再通过PCR从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gD上扩增出HSV-2糖蛋白D全基因序列gD,最后克隆重组获得含gD的重组质粒pgD。pgD作为DNA疫苗免疫小鼠,观察其对小鼠的免疫效果及保护作用。rn 结果:pgD免疫小鼠后能产成特异性抗体(P<0.01),在HSV-2病毒致死性攻毒实验中,pgD组存活率达100%。rn 结论:重组质粒pgD能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可为HSV的DNA疫苗研制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目的:建立灵敏、稳定、专一性强的荧光定量PCR方法,用于对戊型肝炎病毒的定量检测。rn 方法:针对国内流行的戊型肝炎病毒株序列,选择位于ORF2的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以克隆有目的扩增片段的重组质粒pET28a-ORF23为定量标准品,建立荧光定量PCR方法。rn 结果:HEV定量检测的灵敏度为5个拷贝每个反应,定量的线性范围达5×(100~108)9个数量级。批内重复性检测,其变异系数为1.49%;批间重复性检测,其变异系数为1.98%和2.23%。对3份阳性标本的定量结果分别为:3.8×102、5.4×102和1.1×103 copies/mg,3份健康标本以及1份甲型肝炎病毒标本均无扩增信号。rn 结论: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特异性强等特点,适用于HEV的定量检测。
  • 摘要:目的:探讨CHB患者肝组织HBcAg阳性的意义。rn 方法:前瞻性对200例CHB患者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精确定量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患者均检测血清中HBeAg含量,同时进行肝活体组织检查,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肝组织HBcAg,并进行相关分析。rn 结果:按测定血清HBV DNA水平,分为A组(<3 log10拷贝/ml)20例,B组﹙≥3 log10拷贝/ml~<5 log10拷贝/ml﹚13例,C组﹙≥5 log10拷贝/ml~<6 log10拷贝/ml﹚24例,D组﹙≥6 log10拷贝/ml~<8 log10拷贝/ml﹚116例,E组(≥8 log10拷贝/ml)27例。肝组织检测HBcAg阳性者占87.5%,HBcAg阳性率A组55.%(11/20),B组53.8%(7/13),C组75.0%(18/24),D组96.6%(112/116),E组100.0%(27/27),HBcAg阳性率与血清HBV-DNA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0,p<0.01)。血清HBV-DNA水平高低与HBeAg阳性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7,p<0.01)。其中20例 HBV-DNA 阴性者中,HBeAg阳性者5例(25%),HBcAg阳性者11例(55%);15例HBV-DNA阴性且 HBeAg阴性者中7例HBcAg阳性,占46.7%。rn 结论:CHB患者肝组织 HBcAg阳性能更可靠地反映肝细胞内HBV复制状态。检测肝组织内HBcAg对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评价和对治疗的反应性的预测更具有临床意义。
  • 摘要:据WHO的2006年报告,近年来由于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的流行及AIDS病人和HIV携带者合并感染MDRTB,结核病的发病率呈大幅上升。2004年全球约有结核病人1400多万,约有4.3%的新发和化疗后病人出现耐多药,部分高发地区的耐多药率高达10%以上,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三个国家的MDR-TB病人总数约占全球的62%[1],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问题。为更有效控制结核病的传播,各国学者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结核杆菌的耐药分子机理及相关基因等方面进行广泛研究,成功建立了许多鉴定耐药突变菌株的方法。基于此,就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子机制及耐药基因检测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 摘要:目的:了解急性白血病(AL)PTEN mRNA表达和Akt磷酸化(p-Akt)水平的关系,以期探讨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的机制。rn 方法:采用RT-PCR检测白血病细胞系K562、Jurkat、HL-60,及68例AL患者PTEN mRNA表达情况。同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Jurkat、HL-60细胞和AL患者p-Akt水平。rn 结果:rn ①21例正常对照PTEN mRNA阳性18例占85.70%。K562细胞PTEN mRNA阳性,Jurkat、HL-60细胞阴性。68例AL中PTEN mRNA18例阳性占26.47%,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1例AL缓解患者PTEN mRNA有21例阳性占67.74%,与AL初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L各亚型PTEN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n ②11例正常对照p-Ak中位数1.57%。K562、Jurkat细胞p-Akt高表达,HL-60细胞低表达。68例AL患者p-Akt中位数25.47%,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n ③AL患者PTEN mRNA表达缺失率与p-Akt 阳性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rn 结论:AL患者PTEN mRNA表达缺失是导致p-Akt高表达的关键因素之一,可能和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 摘要:目的:了解接种冻干甲肝减毒活疫苗后,机体能否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rn 方法:采用流式法检测各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的百分率及分泌细胞因子IFN-γ及IL-4的阳性细胞百分率;采用MTT法检测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增殖反应;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淋巴细胞经特异性抗原刺激后IFN-γ的分泌能力。rn 结果:疫苗接种后4周,CD4+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与接种前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接种后4周至3个月,所有观察对象的淋巴细胞对特异性刺激物的反应都有明显增强,与接种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接种后2周,IL-4和IFN-γ的阳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尤以IL-4为明显,与接种前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接种后3年,用ELISPOT法检测IFN-γ,阳性率为57.1%(8/14)。rn 讨论:冻干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后,机体能有效地产生细胞免疫应答。
  • 摘要:流感是全球性的严重传染病之一。上个世纪中就发生3-4次全球性大规模流行,死亡总数接近亿人。目前流行的高致病力禽流感已捕杀上亿只家禽,给世界养禽业发展带来了沉重打击;更可怕的是在越南、泰国和柬埔寨等国已有300以上人感染,近200人死亡,死亡率超过60%。最近我国也有25例人感染,其中15人死亡,包括我省的小孩感染死亡病例。据专家预测,如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发生H5N1病毒引起的大流行,将可能导致上百万人死亡。禽流感病毒如何跨越种族而感染人体,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仍是一个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本论文对多种宿主细胞表面上的糖链结构进行一系列调查研究,通过病毒结合实验、Western Blot试验,组织免疫结合染色试验、特异性植物素结合试验、原代细胞感染试验和HPLC分析等手段,发现并证实了陆地禽鸟体内存在两种流感病毒受体(禽流感病毒受体和人流感病毒受体)。通过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推测鹌鹑和鸡是禽流感传播人体的潜在危险的中间宿主,这次H5N1禽流感的变异可能发生在它们体内感染,也可能是将来新型流感病毒发生的中间宿主。因此,建议这两种动物像猪一样给与随时检测,起到一个预警作用。
  • 摘要:HEV是引起经肠道传播的戊型肝炎的病原体,是发展中国家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因之一[1],在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也散发出现HEV感染。由HEV引起的戊型肝炎的典型特征是急性、自限性和较低的致死率,但是近期报道急性戊肝导致孕妇死亡率达25%[2],极大的威胁了人类的健康。近几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全球多种动物存在HEV感染,而且HEV可以在种系内及种系间传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戊型肝炎具有人畜共患性。鉴于此,论述了HEV跨物种感染的研究进展状况。
  • 摘要:流感病毒根据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A、B、C三种类型。三种病毒都具有结合细胞受体末端唾液酸的功能。其中A型流感病毒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受体末端唾液酸的连接键。大多数禽流感病毒倾向于识别末端为唾液酸-a2,3-半乳糖糖苷键(SAa2,3Gal)连接的寡糖,而人流感病毒则倾向于识别含有SAa2,6Gal的受体,从而形成病毒传播的种间屏障。然而,某些流感病毒获得了跨越种间障碍,在多个不同物种间传播的能力,但其具体机制仍有待研究。鉴于此,论述了A型流感病毒受体识别及种间传播的研究进展状况。
  • 摘要: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一种,是引起儿童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之一。自从首次报道此菌致病以来,目前它的致病机制还不清楚。近几年来与EPEC致病相关的致病岛和质粒基因、致病物质及其作用机理的认识有了很多的新认识。基于此,论述了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状况。
  • 摘要: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为嗜盐的革兰阴性菌,常存在于近海海水、海产品、及盐渍食品中,是一种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病原,可导致患者出现腹泻、肠痉挛、恶心、呕吐、发烧等典型胃肠炎症状。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数据显示,我国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病原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在沿海省份,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呈明显上升趋势,已高居微生物性食物中毒首位。鉴于此,论述了副溶血性弧菌研究进展状况。
  • 摘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是指机体针对多种损害因素产生的一种全身性病理生理反应,其本质原因是体内炎症介质的过度释放,而非损害因素本身的直接作用。SIRS是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发展到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共同通路。鉴于此,研究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分子发病机制及其治疗途径。
  • 摘要:本文论述了人用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状况,全文分为三部分:rn 一. 背景。rn 二. 国内外人用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rn 三. 研究内容和结果。rn 2006年7月26日史克公司公布,成功开发一种含特殊试剂的新型HSN1禽流感疫苗。在比利时,接种18至60岁400名,HA量分别为1.9. 3.8. 7.5. 15微克4种,结染接种两针3.8微克的100人中80%有免疫效果。
  • 摘要:本文简介了1979,1992,2002和2006年4次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了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的临床意义,并列出了一些诱发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的情况。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