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京派文学

京派文学

京派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7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537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新华文摘、广西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等;京派文学的相关文献由73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经建、李春雨、李洋洋等。

京派文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 占比:4.6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1537 占比:95.23%

总计:1614篇

京派文学—发文趋势图

京派文学

-研究学者

  • 杨经建
  • 李春雨
  • 李洋洋
  • 江萍
  • 许江
  • 阎开振
  • 高丽琴
  • 黄键
  • 龙涛
  • 严淑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伍丹
    • 摘要: 京派同人拥有共同的文学理念,将汉语言母语文学的诗性本色视为己任,对母语文学进行了现代性创化或“新传统化”。散文是母语文学的正宗,也是现代文体中发展得最为从容和完备的一种。京派文学对母语文学现代性创化的重要表征是创作的“散文化”。京派文学“散文化”症候之一是小说,作家运用并发展了母语文学叙述语言的精练、含蓄和抒情功能。其中对情绪和炼句的考究、结构的片段性与叙述的空白化,都展示出其小说创作散文化的文本基色。症候之二是在理论性或批评性话语层面也呈现出散文化思维态势。京派批评家追求“寻美的批评”,以及文学批评本身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创造,在传承和开发母语文学资源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近似“美文”的、由感悟化思维所凝聚成的批评(理论)文体风范。
    • 李炎
    • 摘要: 田涛的小说《沃土》实践了后期京派文学的"苦难美学"理念,于苦难中挖掘自然与人情之美."苦难美学"认为,苦难是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书写苦难不仅是对受苦人民的同情与悲悯,更是要超越苦难从而挖掘出苦难之下光辉灿烂的人性和庄严顽强的生命力.时至今日,"苦难美学"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苦难、理解苦难.
  • 3. 张充和文学观念及其成因探微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许菊芳
    • 摘要: 张充和精通昆曲、书法、诗词、绘画等诸多艺术门类,达到了"游于艺""心道合一"的艺术境界.因受其艺术观的影响,她的文学观念也呈现为尚古通今、尚情贵真的鲜明特质.这一特质体现在文学创作上,便是内容上始终注重文学的情感力量,形式上出入于新旧文学之间,并逐渐倾向于古典诗词的创作.推究其成因,就不仅与张充和的性情、学养及艺术修为有关,更可见出汤显祖"至情论"和20世纪30年代"京派"文学观的双重影响.同时,作为民国"最后的闺秀",张充和的一生也见证了古典文化在当代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 江萍
    • 摘要: 汪曾祺传承了以沈从文为代表的后期京派文学理念,即对于社会、人生的一种审美理想主义,并以之观照世俗生活,因而营构出一种审美主义视野下的世俗生活样式。其小说中对于世俗生活的展现,落脚在传统社会中的职业、风俗人情和传统风貌等世俗生活的再现上,并通过人这一“中介”,营构出世俗生活中的职业、风俗人情、传统风貌之美,拓宽了京派文学对于世俗生活的表现范围。
    • 江萍
    • 摘要: 汪曾祺传承了以沈从文为代表的后期京派文学理念,即对于社会 、人生的一种审美理想主义,并以之观照世俗生活,因而营构出一种审美主义视野下的世俗生活样式.其小说中对于世俗生活的展现,落脚在传统社会中的职业 、风俗人情和传统风貌等世俗生活的再现上,并通过人这一"中介",营构出世俗生活中的职业 、风俗人情 、传统风貌之美,拓宽了京派文学对于世俗生活的表现范围.
    • 王添帅
    • 摘要: 《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赫赫有名.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大公报》,并创造了辉煌的新记时期.新记《大公报》的成功离不开其副刊的发展.丰富多样的副刊不仅是其在报业竞争中的经营手段,也满足了读者对副刊阅读的需求,更是从侧面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本文以《大公报》"新记时期"的副刊为研究对象,梳理副刊的种类与内容,分析副刊出现的时代背景,并探讨其社会意义.
    • 杨经建
    • 摘要: 与其他文学流派相比,京派文学的一个重要文学理念是承续、光大母语文化精神,进而将其转化为母语文学的新传统."游于艺"是京派作家母语写作的一种文学态度和生存方式,与儒家的"游于艺"意在"仁乐"、道家的"游于艺"意在"天乐"不同,京派同人的"游于艺"追求的是"艺乐".从文学是语言艺术的层面来看,"游于艺"的本质是对母语文学精神的皈依,京派同人祈望从人生中创造艺术,以艺术融化人生,正是在"艺"之"乐"中,生命的热情被转换为诗意的抒写.
    • 文学武
    • 摘要: 在当今的世界,随着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跨越不同种族、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在这样的过程中,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对话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彼此尊重,互相借鉴和学习应该成为人类的共识.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京派文人集团和英国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之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文化交流和对话,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对方的文化、文学、艺术、宗教等传统,以此来反思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为东西方文化的汇聚和交融架起了一道彩虹.本文详尽论述了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和京派文人的个人交往、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作者作品在中国的译介、阐释以及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对于中国文化的异域想象.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和京派文学的文化、文学的交流实践,客观上证明了跨文化交流在现代世界中不可抗拒的趋势和普遍意义.%Nowadays,the communication cross different races,countries and cultures has be-come an irreversible historical trend along wit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na-tions is close increasingly.In this process,it is necessary and urgent to have a dialogue among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ivilizations.And respect each other,learn form each other and learning should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human.In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there had an fruitful ex-change and dialogue between Jingpai school in China and the Bloomsbury group in England.They reflect the cultural spirit of their nation by observing and thinking of each other's tradition of cul-tural,literary,artistic and religious and so on.Therefore,a rainbow was set up for the conver-gence and blending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This paper elaborately discussed the indi-vidu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Bloomsbury group and Jingpai school,the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ks of Bloomsbury group in Chinese,and the Bloomsbury group's exotic i-magination for the Chinese culture.The communication practice of culture and literature between the Bloomsbury group and Jingpai school objectively proved that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an irresistible trend and general meaning in the modern world.
    • 杨经建
    • 摘要: 在文学中国,“乡土”是文学叙事的永恒话题,与其时主流文学的“乡土”叙事意在拆解和批判不同,京派作家则在母语写作这一体现生命存在意义的行为中重构“乡土”叙事的逻辑,“乡土”这一审美时空、人文环境在京派文学中被开发并拓展,有关“乡土”的叙事行为被转换为诗意的抒写.作家们借此从容地传递着母语文学的血脉,为现代中国文学提供了一种可供遵循的创作方式和文学样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