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散文化

散文化

散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6篇、专利文献3850篇;相关期刊561种,包括中国地市报人、文学教育、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等; 散文化的相关文献由973位作者贡献,包括耿林莽、邱景华、刘金同等。

散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6 占比:20.72%

专利文献>

论文:3850 占比:79.28%

总计:4856篇

散文化—发文趋势图

散文化

-研究学者

  • 耿林莽
  • 邱景华
  • 刘金同
  • 吴奔星
  • 周全星
  • 崔淑琴
  • 李新
  • 王泽龙
  • 董建雄
  • 蔡业共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伍丹
    • 摘要: 京派同人拥有共同的文学理念,将汉语言母语文学的诗性本色视为己任,对母语文学进行了现代性创化或“新传统化”。散文是母语文学的正宗,也是现代文体中发展得最为从容和完备的一种。京派文学对母语文学现代性创化的重要表征是创作的“散文化”。京派文学“散文化”症候之一是小说,作家运用并发展了母语文学叙述语言的精练、含蓄和抒情功能。其中对情绪和炼句的考究、结构的片段性与叙述的空白化,都展示出其小说创作散文化的文本基色。症候之二是在理论性或批评性话语层面也呈现出散文化思维态势。京派批评家追求“寻美的批评”,以及文学批评本身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创造,在传承和开发母语文学资源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近似“美文”的、由感悟化思维所凝聚成的批评(理论)文体风范。
    • 江雪
    • 摘要: 儿童文学期刊《儿童世界》(1922—1941年)刊登的儿童诗存在读、看、唱等多种阅读方式,对儿童诗创作中散文化、图像化、歌谣化等倾向起到推动作用。与儿歌衔接的歌谣化倾向展示了现代儿童诗与传统紧密关联的一面;追随新诗用白话创作的散文化倾向和利用媒介图像的图像化倾向形成现代儿童诗与文言古诗之间的断裂,是构成其现代特质的一面。两面共同构建了中国现代儿童诗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基本样貌。
    • 艾小慧
    • 摘要: 在日常教学中,师生为什么只是在诗词外围打转而无法进入真阅读?表面上看是因为师生没有找到诗词阅读的有效路径,实际上是因为没有掌握古诗词独特的表意规律。那么,古诗词有何独特的创作逻辑和表意规律?我认为,那就是古诗词受体式、格律等限制,形成了古诗词表意的非散文化特征。
    • 董夏青青
    • 摘要: 非常感谢两位评论老师给予我小说创作建设性的批评意见。对于马晓炎老师在《跨越“冻土观测段”》一文中提出我目前创作“捉襟见肘”的几点,我非常认同。评论文章中,马晓炎老师写道:“由此我们不禁要问:现实的‘真实’是否只有这些?当下时代,生活本就已经进入一种散文化的沉沦状态。面对驳杂的现实,群像式碎片化的写法显然缺乏有效的阐释力,如果文学不以一种贯穿式的强劲想象力进入一个绝对的语言乌托邦。
    • 纪枫波; 姜琨
    • 摘要: 全媒体时代,传播平台多样化、媒体受众分众化,传统媒体吸引力、影响力及受众量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影响.笔者通读近两年湖北新闻奖获奖作品发现,我省各地党报在采编实践中,无论是标题拟制、导言组织,还是叙事表达、文本呈现,均注重借鉴散文诗歌元素,以散文化表达增强文章可读性,多维度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 陈泉
    • 摘要: 一初读尤佑,那种句法、音步、结构的“散文化”,是我对其诗歌的第一印象。诗的形式和内容一样平实、整饬,没有“跳来跳去”的布局,断句和断节也选择了沉静的音步,没有弄得“乒哩乓啷”乱响。但是后来,在陆陆续续读过他一定数量的诗歌之后,发现我的第一印象远远不足以覆盖他的整体创作。那些密集、跳跃的意象和用心经营的句法,从里尔克的色彩到李商隐的影子,新月派的优雅和保罗·策兰的晦涩不时地撞入我的阅读视域。在碎片化的特征风潮中,他熔解尽可能多的碎片,从而组装成一面完整的镜子,照见新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蒙进煌
    • 摘要: 新闻写作从文学创作中汲取养分,以散文化的手法加以表现,已然成为一种潮流。融媒体时代,媒体形态多样化、新闻呈现多元化,为新闻写作散文化开辟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文章以广西日报《记住乡愁》栏目系列新闻作品为例,梳理总结其创新做法与经验,提出融媒体时代新闻写作散文化的新可能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供业界参考。
    • 宋凯
    • 摘要: 宋代郡县厅壁记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文体兼具文学和史学的双重功能,具体分别为存史、留功传名、明道和警恶彰善等功能;郡县官员议论较为大胆,通过探讨是否营修官廨的问题反映出官场倾轧的弊端和社会舆论倾向,以及部分官员在此情况下为拨乱反正做出的努力;郡县官员分散于全国各地,所见所感均较中央官员丰富,打破单一化的写作,艺术技巧更加丰富多样,使记体文更加散文化.
    • 范雪
    • 摘要: “自然”“山水”“风景”这些有关联,但彼此间含义也有明显区别的所指,总会在文学里有分量不轻的一席之地。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轻重有别,通过对这种差异性和当中变化的讨论,研究者识别出一时一代的意识特征。借用朱自清的观察,全国抗战开始后,新诗的“写景”和“散文化”之间,似乎有一种确实的关联。以此为敏感,这篇论文从战前的新诗写景谈起,着重讨论1940年代艾青写作中的“自然入诗”.
    • 萧红; 孙小片(图)
    • 摘要: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作者以散文化的笔调描写了以家乡为原型的“呼兰河城”,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形象地反映出呼兰河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用细腻朴实的文字写最平凡的小事,表达最深切的感情。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呼兰河这座小城,开启新的阅读之旅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