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高启

高启

高启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23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篇、专利文献68篇;相关期刊138种,包括中国工人、船山学刊、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高启的相关文献由29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民红、徐友强、许平等。

高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7 占比:71.06%

专利文献>

论文:68 占比:28.94%

总计:235篇

高启—发文趋势图

高启

-研究学者

  • 刘民红
  • 徐友强
  • 许平
  • 陶飞
  • 马翠卿
  • 贾继用
  • 刘君若
  • 房锐
  • 李鸿渊
  • 傅(虎冬)强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温培雅
    • 摘要: 数九寒天里,傲霜斗雪的梅花自带仙女气质。“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在明代诗人高启的《咏梅》中,仙姿卓绝的梅花只能出现在瑶台,而不是凡尘。他还把冰清玉洁的梅花比作山中高士、林下美人。在诗人笔下,梅花风骨尽现。其实,就像人一样,每种花都有它的脾气。
    • 晏选军; 韩旭
    • 摘要: 以四库馆臣为代表,历代评论者对高启多持一种较为矛盾的态度:一方面,因为诗人众体兼擅且佳作甚多,认为他代表着明代诗坛的最高成就,“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另一方面,因为诗人英年早逝及其创作和理论上表现出来的复古倾向,又惋惜地认为他最终未能摆脱摹拟而自成一家。建立在感悟式的阅读体验基础之上的这种看法,通过一代代评论者的反复强调,伴随着高启文学史地位的提升和其作品经典化的过程,逐渐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迄今仍然在影响着文学史对高启的定位和书写。
    • 晏选军; 韩旭
    • 摘要: 元明易代之际,杨维祯和高启是两位具有典范性的诗人。元代末期,时人对杨维祯别开生面以矫流弊的努力多持肯定态度。入明后,则因其开创的铁崖体诗风背离了官方文艺建构的方向而导致批评声越来越多。高启在元末文坛的影响力无法和杨维祯相比,评论者也不多。入明前后,则因其作格高调雅,得到了时人尤其是吴中文人和浙东文人越来越多的认同。二人遭遇的这种差异性评价,与元明之际文学思想由追求个体自适走向强调平和典雅,地域文人群体中吴中诗派与浙东诗派的消长,以及作家个人诗学观的差异,均有着直接的关联。
    • 陈恒舒
    • 摘要: 墨翁并不是一个虚拟的艺术形象,而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姓沈,名继孙,号蒙泉,苏州人。高启于明洪武四年(1371)写过一首诗《赠墨翁沈蒙泉》,就是写给他的。墨翁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制墨大家,不光手艺精湛,还把制墨技艺写成《墨法集要》一书——不止步于实践,而且能上升到理论高度,这就很了不得了。
    • 刘召明
    • 摘要: 关于高启辞官的原因,据明代以来的文献资料可概括为四种:"年少未习理财"说、"用人不当"说、"避祸"说、"不合作"说.这些原因基本上是根据有关史料做出的推断,均有值得商榷之处.分析高启创作中真实反映其仕宦南京期间生活与精神状态的自述类诗歌,以及高启以性情为本的诗学主张、创作个性、辞官后的种种表现可见,宦情忧苦与客居乡愁是高启辞官的重要原因.
    • 江舟
    • 摘要: 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盛誉。
    • 白来勤
    • 摘要: 古往今来,咏牛的诗词很多,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在《耕牛》中赞道:“朝耕草茫茫,暮耕水谲谲。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皖(huàn)彼天上星,空名岂余匹。”诗中把耕牛的无私奉献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明代诗人高启也在仿乐府诗《牧牛词》中写道:“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生动描绘了两个天真牧童共同放牧嬉戏、与牛为伴的生动画面。
    • 刘召明
    • 摘要: 关于高启辞官的原因,据明代以来的文献资料可概括为四种:“年少未习理财”说、“用人不当”说、“避祸”说、“不合作”说。这些原因基本上是根据有关史料做出的推断,均有值得商榷之处。分析高启创作中真实反映其仕宦南京期间生活与精神状态的自述类诗歌,以及高启以性情为本的诗学主张、创作个性、辞官后的种种表现可见,宦情忧苦与客居乡愁是高启辞官的重要原因。
    • 颜子楠
    • 摘要: 文章借用艺术史领域“模件化”研究的基本概念,以高启的咏物律诗为例,尝试将结构主义阐释角度运用于明代诗歌文本的解读。通过观察高启的五言咏物律诗,总结出十二种模件类型,讨论这些模件在律诗中出现的位置,并揭示高启五言咏物律诗的固定写作思路。以此为基准,进一步分析高启的七律组诗《梅花》,探讨其中模件的“增殖”现象与模件的组合运用方式,强调组诗所拥有的储备功能。最后,通过对比组诗与类书在实用性方面的异同,提出一个假说:对于诗人而言,组诗的现实功能等同于一部诗人自制的小型类书,而这个小型类书所储备的模件及模件组合,可以被诗人用来应对其社交创作的需要。
    • 李明
    • 摘要: 高启的生活形态是南宋以来士人地方化趋势的典型呈现,而其包括《姑苏杂咏》在内的大量苏州风土诗则表现了宋元以来的"文学地方化"趋势.《姑苏杂咏》的书写形式受地方志影响较大:其创作因阅读郡志而发,呈现出独特的"不在场"写作方式;其编纂体例和题下注都接近地方志,甚至很多题下注直接截取自《吴郡志》和《苏州府志》.同时,高启诗的写作也显现出吴中文学传统的强大影响:在题材上,高启多写吴中风物;在形式上,高启诗继承了中晚唐吴中文人的联句传统;高启多以吴声歌曲旧题为题,并继承了传统吴声的特点,即"吴体"、杂言体与三三七句式;吴中文学悠远的隐逸传统也深深影响了高启及其诗作.此外,从高启的诗论中还可以看到皮陆《〈松陵集〉序》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