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教育、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专利文献64029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中国教育学刊、中国考试、考试研究等;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相关文献由149位作者贡献,包括韩家勋、丁秀涛、俞如旺等。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4029篇
占比:99.80%
总计:64157篇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研究学者
- 韩家勋
- 丁秀涛
- 俞如旺
- 李宝庆
- 杨志明
- 黄晓婷
- 仲启立
- 任国君
- 刘丽群
- 刘希伟
- 刘芳
- 吕婷婷
- 吴成兵
- 周剑清
- 孙春晓
- 宋宝和
- 张思思
- 李瑛
- 王丽燕
- 王润
- 纪德奎
- 肖立宏
- 胡继雄
- 谢章莲
- 赵雪
- 郭光明
- 韩晓彤
- 黄红波
- 齐天
- 乔卉
- 任涛
- 何建平
- 余晖
- 倪文锦
- 冯增俊
- 冯鑫润
- 刘世洪
- 刘宝剑
- 刘昕
- 刘昱含
- 刘清华
- 史辰羲
- 向先念1
- 周先进
- 周娟
- 夏君生
- 姚晓柯
- 孔德宏1
- 孙光明
- 孙志良
-
-
晏晋芳
-
-
摘要: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这是继2013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之后,国家层面再次对书法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武汉市洪山区教科院结合国家要求,依托省级课题“小学书法教学中临帖的策略研究”,针对区域书法教育教学实际,组织区域内书法教师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在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模式构建、教学实施策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
-
魏佳义
-
-
摘要:
在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业水平考试)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作为高校选拔考试的重要依据。通过列举使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招生的优势,强调考试招生的公平公正;讨论使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进行招生的方法,强调考试招生的科学选才。
-
-
孟凡亭;
王欣瑜;
冯鑫润
-
-
摘要:
认知诊断技术能够从微观层面对学生数学学业能力进行细致分析.研究首先通过对某省数学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课程标准等做内容、结构、目标的一致性分析,从试卷中提取考生数学学业能力的关键认知属性,然后据此进行试题认知模型的事后分析与建构,最后基于实测数据与认知模型的拟合分析,对考生数学学业能力的宏观发展水平和微观认知结构进行系统评估.结果表明,该省考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属性掌握能力最好,函数初步、数学统计与建模、几何直观与空间想象的属性掌握能力次之,函数应用和三角函数的属性掌握能力相对较弱.
-
-
马明辉;
李宇红;
许娜
-
-
摘要: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成为人们观念中可有可无的存在。不少学校出现重应试轻素养培养、重比赛轻教学普及、艺术课程开课不足等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艺术教育中育人功能的发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
-
李元辰
-
-
摘要:
在新时代高考改革的趋势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已渐渐远去.眼下,考生升学路径不再单一,可以通过选择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招生、专项计划等招生方式,拓展自己的升学渠道.招生方式多样化2020年国家下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中继2014方案中提到的主要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后,再次明确了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如今的高考改革录取机制用一个词概括叫"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在这样的制度下,出现了综合评价招生、强基计划等多种招生方式.与普通高考流程不同,它们由高校单独发布招生简章,考生按照简章要求进行报考.
-
-
宋吉祥;
李付鹏
-
-
摘要:
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Lee分数分类方法对高考改革试点省市两种等级赋分方式的分类一致性和准确性进行研究。发现在IRT模型下,分类一致性和准确性指数受等级数量、划界分数位置、测验分数分布等因素影响,分数分类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随分数等级数量的增加和分数向等级临界点靠近而呈现降低的趋势,随分数远离分数密集区域和分数远离测验均值而呈现增加趋势。建议后续改革省市在设定等级时,保持适中的等级数量,根据分数分布设定划界分数,试题命制应充分考虑考试的分数分布。
-
-
白玉
-
-
摘要:
"两依据,一参考"是什么"两依据"一是依据语、数、外三科及选考科目的高考成绩,二是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则是考生在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1."两依据""依据一"——高考成绩.在实施"3+3"模式的省份中,前面的"3"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的卷面成绩,后面的"3"是3科选考科目的等级赋分成绩;在实施"3+1+2"模式的省份中,前面的"3"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的卷面成绩,中间的"1"是物理或历史的卷面成绩,后面的"2"是2科选考科目的等级赋分成绩.
-
-
丁秀涛;
韩家勋;
任涛
-
-
摘要: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实施8年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基本建立,选择性理念得到普遍认同,高校选才与高中选学之间的关联度得以加强。对标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评价高中生学业发展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合格考与选择考截然分割,合格考命题向合格率妥协,选择考过于重视选拔区分功能,成绩报告方式单一等。为进一步改革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应编制国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指南,对两类考试进行系统设计;改革合格考、完善选择考,构建高中学生学业发展评价体系;对考试数据多维度分析,为不同主体提供多样化报告;拓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评价功能,探索增值评价,促进教学、考试、评价之间的良性互动。
-
-
-
无
-
-
摘要:
9月15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展情况。截至目前,教育部已陆续出台了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加强和改进综合素质评价、规范高考加分、实施强基计划、推进高职分类考试、改革艺术体育考试招生等一系列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配套政策,分五批指导29个省(区、市)启动高考综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