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风速廓线

风速廓线

风速廓线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大气科学(气象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49389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干旱气象、气象、中国水土保持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多相流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等;风速廓线的相关文献由307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智、董治宝、丁国栋等。

风速廓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49389 占比:99.97%

总计:349484篇

风速廓线—发文趋势图

风速廓线

-研究学者

  • 陈智
  • 董治宝
  • 丁国栋
  • 孙悦超
  • 赵爱国
  • 刘海洋
  • 宣传忠
  • 赵永来
  • 高永
  • 李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云鹤; 陈智; 佟鑫; 禚春祥; 刘海洋; 豪宝尔
    • 摘要: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受到风蚀荒漠化的威胁,土壤风蚀现象严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危害。植被的落叶期是土壤风蚀严重的季节,为探究落叶期不同疏透度下灌木林带的空气动力学特征,合理配置林带结构,修复荒漠草原土壤风蚀灾害,利用风蚀风洞开展模拟试验,以“一行一带”的柠条带为研究对象,设计不同疏透度的林带模型,分析不同疏透度的林带在6、9、12 m/s三种不同中心风速下带后的风速廓线、防风效能,揭示落叶期不同结构林带空气流场特征和防风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疏透度的灌木林带对空气流场垂直结构产生了不同影响:同种中心风速下,植被疏透度数值越小,风速廓线发生变异的带后距离越近,且变异程度越大;同种疏透度下,中心风速越大,风速廓线发生变异的程度越大。柠条带后的防风效果为:疏透度35%林带>疏透度45%林带>疏透度60%林带。
    • 张正偲; 张焱; 马鹏飞; 潘凯佳; 扎多; 益西拉姆; 仁青桑布
    • 摘要: 近地层空气动力学参数是风沙研究的重要内容。雅鲁藏布江(以下简称雅江)中游是西藏地区风沙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河漫滩和山麓流沙区是雅江中游地区风沙灾害的主要物源区,对其近地表空气动力学参数的研究,有助于对该地区的风沙灾害进行评估和沙尘暴预报预警。选取河漫滩植被区(植被盖度>20%)、人为干扰区(植被盖度人为干扰区>流沙区,植被区风速降幅约是流沙区的2倍。(2)不同下垫面近地层风速廓线均可以表达为对数线性函数(uz=bln(z)+a),但拟合参数不同。(3)植被区、人为干扰区和流沙区u_(*)平均值分别为0.73 m·s^(-1)、0.59 m·s^(-1)和0.36 m·s^(-1),z_(0)平均值分别为7.1×10^(-2) m、3.7×10^(-2) m和4.7×10^(-4) m。植被区u_(*)和z_(0)约为流沙区的2倍和150倍。(4)植被区、人为干扰区和流沙区的u_(*)均随平均风速增大而增大,且增幅植被区>人为干扰区>流沙区。(5)植被区和流沙区z_(0)对平均风速的响应方式不同,植被区的z_(0)随风速增大而缓慢增大,流沙区的z_(0)在低风速有减小趋势,当风速增大到阈值(6.5 m·s^(-1))后,z_(0)开始增加。
    • 陈宇鑫; 左合君; 王海兵; 闫敏; 席成
    • 摘要: 为揭示风沙运动过程中不同下垫面风沙流结构和Cu、Fe、Mn、Zn元素的输移特征,对库布其沙漠北缘流动沙地、封沙育草带、防风阻沙林、农田防护林、农田5种典型下垫面1 m高度内风沙流及其Cu、Fe、Mn、Zn元素输移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下垫面风速廓线呈“J”形增长,有植被覆盖地表0~30 cm风速显著下降,其中封沙育草带风速减弱最明显,降低了76%,且随着高度的上升降低幅度逐渐减小。各下垫面风沙流活动主要集中在0~20 cm高度层内,输沙率随高度呈负幂函数递减,流动沙地和防风阻沙林在0~20 cm高度内输沙率迅速降低,在20~50 cm高度内降低幅度减缓,50 cm以上趋于稳定,其余下垫面在0~10 cm高度内输沙率迅速降低,10 cm以上趋于稳定。风沙流中微量元素含量均大于地表中含量,随高度上升Cu、Mn、Zn元素含量逐渐增加,Fe元素呈现出在农田中线性递增,其余下垫面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 闫敏; 左合君; 贾光普; 席成
    • 摘要: 为揭示不同防沙措施影响下风沙流结构及其携沙粒度变化规律,采用木质和尼龙网2种材料制作方格沙障、单行沙障、双行沙障与挡沙墙4种防沙措施模型,利用风洞实验对防沙措施前后风沙流结构进行测定,并结合Mastersizer3000激光粒度分布仪对沙样进行粒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防沙措施迎风侧风沙流垂直分布与未设置防沙措施时基本相似,输沙量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88%以上的输沙量集中在0~10 cm高度层;而背风侧输沙量随高度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且随着沙障规格的减小、高度的增加、行间距的变窄、孔隙度的降低输沙量集中范围逐渐向上偏移,输沙量峰值出现的位置由高度较低的透风型方格沙障(7 cm)上移至高度较高的不透风型挡沙墙(26 cm),且近地表0~10 cm高度层积沙量越少。(2)受不同防沙措施影响,不同高度层沙粒粒度特征差异显著,整体表现出随着高度的增加沙粒的平均粒径逐渐减小的变化规律,细沙和中沙主要分布在近地表5~25 cm层,而近地表0~5 cm层则分布有细沙、中沙和粗沙,峰值出现在0.300 mm附近,平均含量约为12.09%;粒度参数变化受防沙措施规格变化影响较小,更多表现在高度层的差异,不同防沙措施各高度层沙粒分选性较好、极正偏,峰度随防沙措施参数的密集化由宽平向中等、尖窄变化,由方格沙障(0.990)、单行沙障(0.990)、双行沙障(0.996)向挡沙墙(1.086)变化,且上述变化规律随指示风速的增大逐渐增强。
    • 殷婕; 安晶; 哈斯额尔敦; 武子丰; 周炎广; 胡日娜
    • 摘要: 干旱区尤其沙漠边缘地区的风沙与植被相互作用对塑造地表景观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库布齐沙漠南缘的油蒿灌丛地为研究区,开展了植被调查、风沙流观测和表层沉积物粒度采样测试,分析了顺风向植被盖度、风沙流结构与沉积物特征的沿程变化,探讨了风沙-植被相互作用及其对地表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风沙流与植被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使植物生长状况与地表蚀积模式发生变化,进而导致顺风向景观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自上风向裸地过渡到均匀分布的新生油蒿和油蒿灌丛再至斑块状分布的灌丛沙堆,植被盖度与覆沙厚度先增大后减小,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沿程不断增加且在过渡时其增幅最大,输沙率与沉积物粒度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并在植被盖度与覆沙厚度最大处出现最小值。在沙漠边缘剥蚀高原上,起初适量风沙堆积促进油蒿定植与生长,均匀分布的油蒿灌丛进一步促进沙物质堆积,但当堆积厚度超过油蒿耐沙埋深度时发生退化,灌丛出现斑块状分布且风沙流在丘间地处侵蚀。据此,可理解为剥蚀高原风沙区景观异质性是风沙与植被相互协同与抑制作用的结果。
    • 赛克; 赵媛媛; 包岩峰; 刘辰明; 丁国栋; 高广磊
    • 摘要: 探究落叶期不同结构乔灌木农田防护林带的空气动力学特征,合理配置林带结构对于减轻风季(10月-翌年5月)干旱、半干旱区农田土壤风蚀灾害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利用风洞模拟技术,以"2行1带"式乔灌木林带为研究对象,按照1:100的缩尺比例,设计了不同疏透度、不同行距的林带模型,分析不同结构林带的风速廓线、防风效能和有效防护比,揭示落叶期不同结构林带空气流场特征和防风效果.结果表明:乔、灌木林带对空气流场垂直结构产生了不同影响,乔木林带对气流具有分层作用,风影区位于林带后5倍树高处(5H),灌木林带对气流具有抬升作用,风影区紧邻林带;疏透度较低的林带风速削弱作用更明显,疏透度45%、58%的乔木林带主要防风效能区间分别为20%~25%和15%~20%,疏透度36%、54%的灌木林带主要防风效能区间分别为10%~20%和5%~15%;在疏透度相近的条件下,行距对乔木林带防护效果的影响较小,在相同防风效能下不同行距乔木林带的累积有效防护比相差不到5个百分点,行距对灌木林带防护效果能产生较明显的影响,4 cm行距灌木林带相比2.5 cm行距林带在相同防风效能下的累积有效防护比高18~25个百分点;本研究中,乔木林带和灌木林带最优配置均为低疏透度(乔木45%、灌木35%)宽行距(乔木6 cm、灌木4 cm)模式.因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构建农田防护林带时,应当充分考虑林木落叶期的结构特征,针对乔木、灌木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搭配,在合理的林带疏透度范围内,适当增大林带行距,以提高林带的防风能力,保障林木的健康生长.
    • 李菁菁; 袁宏波; 刘淑娟; 刘世增; 郭树江; 马剑平
    • 摘要: 观测分析青土湖岸不同位置的风速,为定量评价人工湖形成对区域生态影响提供依据.应用风速梯度仪观测湖岸不同区域风速,分析水面形成的响应风速的大小程度.结果 表明:风在水面附近的风速廓线的变化率小于沙漠,200cm以下的风速变化差异显著,200cm处的风速变化差异不显著.风经过水面的背风面平均风速大于迎风面的.但当气温较高时,且风速大于5ms-1时,风速经过水面递减.风速的变化与空气温度变化相一致,随空气温度增加而增大.水面附近的空气动力粗糙度和风速的变化率均小于沙漠区,水面有改变空气动力粗糙度作用,影响风速变化.
    • 贾瑞庭; 蒙仲举; 党晓宏; 唐国栋; 石涛
    • 摘要: 为探究沙区光伏阵列防风阻沙效应,以库布齐沙漠200 MWp光伏电站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阵列内上风向边缘(观测点A)、下风向边缘(观测点B)和阵列外的上风向流动沙地(CK)设置观测点,通过HOBO小型移动气象站和阶梯式集沙仪测定风速变化和输沙情况。结果表明:(1)观测点A和观测点B的粗糙度较流动沙地增大,各观测高度平均风速降低,0.2 m高度处风速降低值最大(27.76%、29.83%),随高度增加风速降低值减小,且相应高度处风速降低值均表现为观测点A<观测点B。(2)观测点A和观测点B输沙率为流动沙地(2.72 g·min^(-1)·cm^(-1))的65.07%和47.79%。因此,光伏阵列的存在对风速和输沙有显著的拦截作用,削弱了近地表风沙活动。研究结果可为评估沙漠地区建设规模化光伏电站对风沙环境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撑。
    • 闫敏; 左合君; 郭跃; 贾光普; 乔硕; 席成
    • 摘要: 【目的】风沙防护是干旱环境下人类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关键工程问题之一,为探明不透风防风阻沙措施风沙运移的变化规律,筛选特殊风沙区域防护体系构建合适设置参数。【方法】采用风洞模拟对不同风向夹角条件下防风挡沙墙的气流速度场、风沙流结构以及沙粒阻截率/输导率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1)迎风侧模型4倍障高处始终为气流急剧变化的拐点,且不随着指示风速的变化而变化;当指示风速小于10 m/s,背风侧弱风区或静风区的范围随着指示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大于12 m/s则呈相反规律;同一指示风速作用下,随风向夹角的增大有效防护范围逐渐增加。(2)迎风侧积沙主要集中于近地表0~10 cm,平均占总输沙量的85.31%;45°、60°、75°与90°4种风向夹角条件下背风侧输沙量主要集中在20~30 cm高度范围内,分别占总输沙量的71.25%、88.75%、85.25%、86.00%。(3)背风侧0~10 cm高度层沙粒截留随指示风速的增加而增加,75°夹角时最大,平均为95.64%;10~30 cm高度层沙粒输导随着指示风速的增加有增大趋势,45°夹角时最大,平均为81.09%。【结论】指示风速的变化对防风挡沙墙气流速度场变化规律影响不显著,而对背风侧弱风区或静风区的范围影响较大,75°时有效防护范围最佳;迎风侧输沙量随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少,背风侧随高度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作为防风阻沙措施风向夹角应设置为75°左右。
    • 张凯; 赵沛雯; 张兴鑫; 王起才; 郝艺翔
    • 摘要: 以格库铁路路基风沙防护为背景,在不同来流风速廓线形式下对不同孔隙率(30%、40%、50%)HDPE板栅栏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风速廓线形式对栅栏周围流场及积沙分布的影响,并通过风洞试验进行验证,得出数值模拟中适合现场的风速廓线形式.结果表明:对数流形式时,栅栏周围加速区范围扩大,且存在明显的回流区,均匀流形式时,栅栏周围加速区范围较小,回流区相对不明显.对数流和均匀流形式下,在栅栏障后20 H处,分别为30% 和50% 孔隙率HDPE板栅栏防护作用最优.对数流形式下,孔隙率为30% 时,积沙主要分布在迎风侧,孔隙率为50% 时,积沙主要分布在背风侧;均匀流形式下,积沙主要分布在背风侧.对比风洞试验结果,对数流模拟结果较均匀流结果更切合现场实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