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风沙流

风沙流

风沙流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02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铁路运输、自然地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1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115039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气象、黑龙江科技信息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第二届全国颗粒材料计算力学会议、中国力学学会2012颗粒材料计算力学学术会议等;风沙流的相关文献由617位作者贡献,包括郑晓静、李生宇、王海峰等。

风沙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1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15039 占比:99.78%

总计:115293篇

风沙流—发文趋势图

风沙流

-研究学者

  • 郑晓静
  • 李生宇
  • 王海峰
  • 雷加强
  • 董治宝
  • 徐新文
  • 何清
  • 屈建军
  • 李凯崇
  • 黄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谭锦; 吴秀芹; 阮永健; 张欢; 冯梦馨; 莎日娜
    • 摘要: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是一种油料作物,其对土壤养分要求低,因此适合在我国北方风沙区推广种植,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然而在采收过程中对土地的扰动,会潜在增加农田风蚀的风险,因此需要对油莎豆残茬的生态效益进行探究与评估。基于野外集沙实验和风速廓线测定实验,对油莎豆与梭梭间作未采收、油莎豆纯作留4垄采6垄和油莎豆纯作留6垄采6垄3种残茬类型的防风固沙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油莎豆与梭梭间作残茬类型中的输沙通量最低,总输沙通量显著小于其他2种模式(P<0.05),并且空气动力学粗糙度(0.553 cm和1.156 cm)和摩阻速度(0.304和0.332)也最高。留4垄采6垄模式输沙通量随时间增加,甚至超过全采收模式,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接近于0,且摩阻速度最低。留6垄采6垄模式输沙通量则介于前两者之间,空气动力学粗糙度为0.100 cm和0.137 cm,摩阻速度为0.240和0.272。总体而言,单一的宽条带式油莎豆残茬削减风速的作用不如高低穿插搭配的作物残茬。油莎豆种植可以考虑选择合适的采收间距及搭配合适的直立植物进行间作,以在油莎豆采收后漫长的休耕期进行留茬以减轻风蚀保护农田。休耕期合理的作物留茬是减轻土壤风蚀的关键措施之一,这对于干旱区农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 党绪; 马瑞; 魏林源; 张莹花; 侍新萍; 马彦军
    • 摘要: 为探究多次净风和风沙流胁迫下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cium)适应能力及其响应机制,以两年生黑果枸杞实生苗为材料,采用风洞模拟试验,在9 m·s^(-1)的风速下,于第1、3、5天08:00进行20 min的净风和风沙流吹袭胁迫,观察记录叶片形态变化,并于第1、3、5天胁迫结束30 min后及第7天同一时间点采集黑果枸杞叶片,测定分析膜透性和膜保护系统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净风和风沙流胁迫导致黑果枸杞部分叶片出现褐色斑块、萎蔫,风沙流伤害大于净风;净风胁迫下,叶片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先增后减,过氧化物酶(POD)先减后增,可溶性蛋白(SP)波动减小,膜透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脯氨酸(Pro)呈增加趋势;风沙流胁迫下SOD先减后增,SS、SP先减后增再减,MDA、POD、膜透性、CAT、Pro的变化趋势均与净风胁迫一致。研究结果对于揭示黑果枸杞对风和风沙危害的逆境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张兴鑫; 张凯; 赵礼明; 邓育辉; 邓李佳
    • 摘要: 【目的】为了探究桥梁与路基(桥路)过渡段和路基附近流场、水平风速和积沙特征的分布规律,揭示桥路过渡段沙害形成机理。【方法】通过数值模拟的技术手段对不同来流风速下桥路过渡段和路基附近的流场变化和积沙特征进行研究,并将数值模拟的积沙分布情况与现场实际积沙情况对比,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当风沙流运动到桥路过渡段时,受到桥路过渡段的阻碍,产生速度分区,分别形成气流减速区、集流加速区、高速区、涡流回旋区和气流恢复区,且桥路过渡段背风侧减速区面积明显大于路基背风侧;桥路过渡段近地表处,气流速度先降低(负值)后升高再降低(负值),最后逐渐恢复至来流风速。距地表4.2 m高度处,速度变化基本呈V型分布,距地表4.4 m高度处,速度变化基本呈双V型分布。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桥路过渡段迎风侧和背风侧积沙均较多,而桥下净空是良好的过沙断面,绝大部分沙粒被输送至桥梁背风侧,不会在梁底大量沉积;路基积沙主要发生在迎风侧,背风侧很少。【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桥路过渡段附近积沙会慢慢向周边蔓延,一部分沉积在梁底,造成梁底积沙,另一部分跃过路基,进入道床。因此,桥路过渡段沙害防治不可忽视,必须定期清理积沙,防止沙粒进入道床和钢轨,危害行车安全。
    • 崔建龙
    • 摘要: 通过CFD流体仿真技术手段,对桥梁周围风沙流场特征进行研究,揭示格库铁路沿线桥梁与风沙流的互馈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桥梁本身的存在打破了风沙流原本的平衡状态,当风沙流运动到桥梁附近时,受到桥梁的阻碍作用,产生明显的分区特征。当气流运动到梁下净空时,近地表处水平风速增大,沙粒被输送至桥梁背风侧,不会在梁底发生沉积,在背风侧受到反向气流的影响,风速持续下降,气流的携沙能力大大降低,大部分沙粒沉积在背风侧低速区。随着净空高度的增加,桥梁迎风侧阻滞减速区和背风侧低速区的面积不断减小,迎风侧气流衰减幅度不断降低,桥梁两侧产生积沙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因此,在沙区铁路桥梁的设计中,可以适当增加净空高度来减轻铁路桥梁周围的积沙。
    • 罗文昊; 李宗义; 张涛
    • 摘要: 西部风沙地区强风沙流对高速列车运行带来巨大安全隐患。高速列车的行驶线路一般分为平直地面、路堤及高架桥等,不同线路类型对高速列车气动特性的影响差异明显,尤其在强横风下,列车运行的流场特性更加复杂。为研究风沙环境下不同线路类型对高速列车横风气动特性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列车运行速度250 km/h,横风风速分别为10,20,30,40,50 m/s,线路结构分别为平直地面、5 m路堤及10 m高架桥等不同工况下的列车气动性能进行仿真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风沙环境下列车迎风侧正压区域及背风侧负压区域相比无沙环境均增大,其中,头车在平地工况下压力增幅最大,路堤及高架桥工况较小;风沙流中沙粒增加了列车的阻力,随着横风风速增大,头车阻力系数减小,尾车阻力系数增大,中间车阻力系数基本不变,列车侧向力系数均增大;在同一横风风速下,不同类型线路对头车的阻力系数和侧向力系数影响最大,其中,在路堤工况下列车稳定性较差,更容易发生侧翻危险。
    • 王海峰; 吴永祥; 丁新建; 李瑞杰
    • 摘要: 沙漠地区的气候特征与一般地区大不相同,在沙漠中,年降雨量少,年蒸发量大,温度变化大。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沙尘暴活动频繁发生,对沙漠公路造成严重危害。沙子导致公路被风沙侵入或沙埋,严重影响了高速公路运营安全。本文通过在高速公路两侧设置气象观测站,对一年的风速风向进行分析研究,选取最不利情况的风速,采用Fluent meshing技术对路基断面风速和风压分布进行分析,并得出了沙粒随时间变化的沉积分布图,得到路基断面中沙粒最容易沉积的位置,为风沙防护针对性设计提供依据。
    • 侯永刚; 李伟群; 赵旭东; 岳欢; 尹文华
    • 摘要: 本文基于FLUENT数值模拟软件,考虑路堑和公路的共同作用,模拟风沙两相流流经路堑和公路时周围的流场特征,分析风沙流对路堑和公路的共同作用机制,揭示沙漠公路的风场和沙粒沉积特征。得出以下结论:风沙流条件下,在路堑底部左右风场有两个低速区,路堑左侧顶部有一个高速区;沙粒先在底部沉积,然后沿坡面跃移上公路,经过高速区后,在路堑右侧地面沉积;最后,路堑底部和右侧边坡沙粒和路面沙粒沉积一层层加厚,风蚀风积分布特征不变。本结论可以为沙漠公路的防沙治沙提供指导性依据。
    • 闫敏; 左合君; 贾光普; 席成
    • 摘要: 为揭示不同防沙措施影响下风沙流结构及其携沙粒度变化规律,采用木质和尼龙网2种材料制作方格沙障、单行沙障、双行沙障与挡沙墙4种防沙措施模型,利用风洞实验对防沙措施前后风沙流结构进行测定,并结合Mastersizer3000激光粒度分布仪对沙样进行粒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防沙措施迎风侧风沙流垂直分布与未设置防沙措施时基本相似,输沙量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88%以上的输沙量集中在0~10 cm高度层;而背风侧输沙量随高度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且随着沙障规格的减小、高度的增加、行间距的变窄、孔隙度的降低输沙量集中范围逐渐向上偏移,输沙量峰值出现的位置由高度较低的透风型方格沙障(7 cm)上移至高度较高的不透风型挡沙墙(26 cm),且近地表0~10 cm高度层积沙量越少。(2)受不同防沙措施影响,不同高度层沙粒粒度特征差异显著,整体表现出随着高度的增加沙粒的平均粒径逐渐减小的变化规律,细沙和中沙主要分布在近地表5~25 cm层,而近地表0~5 cm层则分布有细沙、中沙和粗沙,峰值出现在0.300 mm附近,平均含量约为12.09%;粒度参数变化受防沙措施规格变化影响较小,更多表现在高度层的差异,不同防沙措施各高度层沙粒分选性较好、极正偏,峰度随防沙措施参数的密集化由宽平向中等、尖窄变化,由方格沙障(0.990)、单行沙障(0.990)、双行沙障(0.996)向挡沙墙(1.086)变化,且上述变化规律随指示风速的增大逐渐增强。
    • 梁岚博; 金阿芳; 闻腾腾; 楚花明
    • 摘要: 在研究风沙流动方面,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SPH)的无网格性有着独有的优势.利用SPH方法研究风沙流动时,需要将整个计算区域离散成数量庞大的单个粒子,因此计算规模大、计算效率低.为提高SPH方法的计算效率,采用支持并行计算的CUDA平台,利用GPU大规模并行计算技术,实现SPH方法数值模拟时的加速运算.以二维气沙两相耦合模型作为数值算例,利用GPU并行计算详细分析颗粒群的运动规律.比较在不同粒子数下CPU与GPU的计算效率以及GPU线程数对计算效率的影响.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到了单颗沙粒的典型抛物线形和变异的跃移轨迹.模拟结果证明:SPH-GPU并行计算技术能够应用在风沙流结构的数值模拟研究中.
    • 刘芳; 金阿芳; 热依汗古丽·木沙
    • 摘要: 风沙运动中沙粒速度是风沙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为反映风沙流运动中沙粒相浓度变化及沙粒的速度分布,从多相流的角度出发,运用二维欧拉颗粒两相流模型对风沙的流动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对比实验中沙粒的体积浓度随高度的变化,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沙相的运动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近床面风沙流的沙相速度分布.统计结果表明:在风沙跃移过程中,沙粒体积分数随高度的变化呈指数衰减,并在近地面附近出现浓度饱和层,饱和层沙粒体积分数的数量级为10-7,且在饱和层上方浓度衰减加快.通过对体积分数大于等于10-7的沙粒速度信息进行统计,得到不同时刻沙相速度分布,并给出相应的速度分布概率密度函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