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林冠

林冠

林冠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66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4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致富天地、农村经济与科技、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四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等;林冠的相关文献由436位作者贡献,包括范世香、宋亮、冯仲科等。

林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 占比:72.8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60%

专利文献>

论文:44 占比:26.51%

总计:166篇

林冠—发文趋势图

林冠

-研究学者

  • 范世香
  • 宋亮
  • 冯仲科
  • 周国逸
  • 刘世忠
  • 刘文耀
  • 唐旭利
  • 姬永杰
  • 岳彩荣
  • 张国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婧
    • 摘要: 作品简介:美国作家理查德·鲍尔斯的《上层林冠》(The Overstory)是一部自然颂歌,以人与树木互为依存甚至救赎的八个故事为依托,呈现广袤、绵长而细微的树木世界以及危机重重的人类社会,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小说具有独辟蹊径的构思、浪漫无垠的想象以及富有创造力的语言。推荐理由:《上层林冠》带我们进入树木叙事的新奇视角。
    • 王轶浩; 王彦辉; 李振华; 王耀建
    • 摘要: 马尾松林是三峡库区防护林体系中最重要的森林类型,然而以往对结构更为复杂的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还很不足,限制着全面了解和准确评价库区森林发挥的涵养水源服务功能.以重庆铁山坪的马尾松天然次生林为对象,采用定位监测结合室内测定的实验方法,系统研究了林冠层、林下草本层、枯落物层、土壤层的水文特征.结果 表明:(1)2010-2011年马尾林穿透雨量、干流量、林冠截留量分别占总降雨量(1972.39 mm)的84.66%、0.26%和15.07%,且均与次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干流在次降雨量达到5 mm时产生;林冠截留量随次降雨量增大而逐渐达到饱和(6 mm左右).(2)林下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达1.32 t/hm2,其持水率随浸水时间呈对数函数增加(P<0.01),最大持水量为0.61 mm.(3)枯落物贮存量达10.74 t/hm2,未分解、半分解、未分解与半分解混合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为183.76%、206.31%和197.62%,未分解与半分解层枯落物的最大持水能力达1.44 mm.(4)0-80 cm土层的饱和贮水量达334.75 mm,其中滞留贮水量达49.08 mm,占饱和贮水量14.66%.马尾松天然次生林各作用层的降雨截持及贮水作用明显,其中尤以土壤层贮水能力最强.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森林涵养水源服务功能模拟与评价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普晓妍; 王鹏程; 李苏; 鲁志云; 宋钰
    • 摘要: 附生植物是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极高且极其脆弱敏感的生物类群之一.光照被认为是促进附生植物由陆生类群演化而来并决定其生长和分布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接近林冠和规范性采样的限制,附生植物与光照的关系仍亟待阐述.为揭示附生植物对光强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策略,该研究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种附生植物(林冠层木本:鼠李叶花楸、毛棉杜鹃;林冠层草本:狭瓣贝母兰、毛唇独蒜兰;树干区草本:点花黄精、距药姜)为对象,对其在4个光处理梯度下生长的叶片气孔特征及其可塑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种附生小乔木的气孔面积(SA)、气孔密度(SD)、潜在气孔导度指数(PCI)和表皮细胞密度(ECD)均对光强改变显著响应.2种附生兰科植物的SA最大,而SD最小;附生乔木叶片SD和ECD的光响应趋势与陆生植物更相似,而附生草本则出现种间差异.(2)6种附生植物的气孔、表皮细胞特性及其表型可塑性,在草本-木本、常绿-落叶植物、林冠-树干区之间,均无明显差别.(3)附生植物气孔特性和表皮细胞平均可塑性指数均低于陆生植物.综上结果表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附生植物对于光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相对较弱.不同的附生植物可以通过不同程度地增加叶片SD和ECD来适应高光强生境,并通过对SD和SA的双重调节以增大潜在光合能力从而应对低光胁迫.
    • 肖洋; 张淑兰; 张海军; 宋国华; 王全波; 宋纯彦
    • 摘要: [目的]研究小兴安岭红松林林外降雪、林内穿透雪和林冠截雪特征,深入认识森林冠层对降雪截留再分配的影响,为定量评价该区域红松林的生态雪水文效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2年冬季定位观测红松林林外降雪和林内穿透降雪特征,并调查林分结构因子,利用基于物理机制的半经验性理论降雪截留模型模拟红松林冠次截留雪量.[结果]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和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共观测到17场降雪,平均次降雪量10.3 mm,平均次降雪强度4.41 mm·d-1;平均次穿透降雪量7.4 mm,平均次穿透率69.3%,次穿透降雪量和次穿透率均随次降雪量增加而增大;林冠次截留雪量与次降雪量呈较好的幂函数正相关关系,并与郁闭度显著正相关(P<0.05),而林冠次降雪截留率与次降雪量呈负指数函数关系(P<0.05),次降雪量、胸径、郁闭度、树高和坡度对林内次穿透雪量有显著影响;林冠截留降雪存在饱和截留量限制,林冠次降雪截留率随次降雪量增加逐渐降低;林冠次降雪截留率与次降雪量和郁闭度紧密相关(P<0.05),而与胸径、树高、胸高断面积、林冠高度、林冠宽度、叶面积指数和坡度等指标相关性不显著.[结论]次降雪量和林冠郁闭度对林冠次截留雪量影响显著,次降雪量、胸径、郁闭度、树高和坡度对林内次穿透降雪量有显著影响.Pomeroy等(2002)和修正的降雪截留模型能较好拟合小兴安岭地区红松林冠次截留雪量.
    • 张盟; 任可; 柳佳莹; 荣俊冬; 洪小龙; 郑郁善
    • 摘要: 为探究沿海沙地林下竹类植物叶功能性状的生态适应机制,以福建省东山县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林下的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实肚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 f.farcata)和绿竹(Bambusa oldhami)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冠环境(大林窗、中林窗、林下)下叶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与林冠、土壤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3个竹种叶功能性状对林冠环境的响应存在差异.矢竹通过提高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等功能性状以便在弱光下更好地生长;实肚竹和绿竹的叶面积、叶厚、叶干物质含量则随林下光照强度的减弱而减小.3个竹种氮磷比均高于16,且磷含量均低于1.0 g?kg-1,其生长可能受到磷的限制.矢竹样地土壤有机碳、氮、磷含量均随林下光照强度的减弱而减小,实肚竹和绿竹样地的土壤养分状况与矢竹呈相反趋势.冗余分析排序结果表明天空视域因子和光照强度对3个竹种叶功能性状影响极显著(P<0.01),土壤磷含量对实肚竹叶功能性状影响极显著(P<0.01),土壤氮含量对矢竹、实肚竹叶功能性状影响显著(P<0.05).研究结果可为沿海沙地林下引种竹类植物及沿海防护林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 张盟; 任可; 柳佳莹; 荣俊冬; 洪小龙; 郑郁善
    • 摘要: 为探究沿海沙地林下竹类植物叶功能性状的生态适应机制,以福建省东山县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林下的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实肚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 f.farcata)和绿竹(Bambusa oldhami)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冠环境(大林窗、中林窗、林下)下叶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与林冠、土壤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3个竹种叶功能性状对林冠环境的响应存在差异。矢竹通过提高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等功能性状以便在弱光下更好地生长;实肚竹和绿竹的叶面积、叶厚、叶干物质含量则随林下光照强度的减弱而减小。3个竹种氮磷比均高于16,且磷含量开放科学标识码(OSID码)均低于1.0 g·kg^(-1),其生长可能受到磷的限制。矢竹样地土壤有机碳、氮、磷含量均随林下光照强度的减弱而减小,实肚竹和绿竹样地的土壤养分状况与矢竹呈相反趋势。冗余分析排序结果表明天空视域因子和光照强度对3个竹种叶功能性状影响极显著(P<0.01),土壤磷含量对实肚竹叶功能性状影响极显著(P<0.01),土壤氮含量对矢竹、实肚竹叶功能性状影响显著(P<0.05)。研究结果可为沿海沙地林下引种竹类植物及沿海防护林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 赵爱花; 刘蕾; 付伟; 武慧; 陈保冬
    • 摘要: 丛枝菌根(AM)真菌能够和绝大多数陆生植物形成互惠共生体,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氮(N)沉降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土壤生态学家开始关注N沉降对AM真菌群落的影响,然而已有研究大多数集中在草地生态系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关注相对较少,而在森林生态系统开展的模拟研究又多采用林下施N的方式,忽略了冠层发生的一系列生态过程,可能无法准确反映真实情形.依托鸡公山野外控制试验平台,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就不同施N方式(林下vs林冠)及速率对AM真菌alpha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影响进行了连续4a的监测.试验综合考虑植被、坡向和坡度等因素,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包括4个区组(重复),每个区组随机设置5个样方,对应5个不同处理:对照(CK)、林冠施N 25 kg hm-2 a-1(CN25)和50 kg hm-2 a-1(CN50)、林下施N 25 kg hm-2 a-1(UN25)和50 kg hm-2 a-1(UN50).结果 发现,在目前的N素添加水平和时间尺度上,施N方式和施N速率对AM真菌的alpha多样性都没有显著影响,二者之间也无交互作用.然而,经过一年的试验处理,施N方式对AM真菌群落组成产生了轻微的影响,而施N速率有极显著的影响,且二者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当施N速率为25 kg hm-2 a-1时,林冠施N和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而林下施N处理AM真菌群落组成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与林冠施N相比,差异也极显著;当施N速率为50 kg hm-2 a-1时,林冠施N与对照处理群落组成有略微差异(P=0.080),林下施N与林冠施N及对照处理相比AM真菌群落组成均没有显著变化.在接下来的三年中,施N方式和施N速率对AM真菌的群落组成都没有显著影响,二者之间也无显著交互作用.这说明在特定的施N速率和处理时间下,林下施N可能会高估自然N沉降对AM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不同处理下AM真菌群落有趋同的趋势,可能是因为AM真菌群落对N沉降产生了适应性.本研究评估了施N方式对森林生态系统AM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设定更多的N素梯度和更长的时间跨度,才能够更全面的认识N沉降的生态效应.
    • 田有圳
    • 摘要: 通过对5年生闽楠分别在杉木和阔叶树与马尾松混交林林冠下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闽楠幼树在阔叶树与马尾松混交林林冠下地径和树高生长比在杉木林冠下生长效果好,经方差分析,生长情况均达到极显著差异.说明阔叶树与马尾松混交林更能提供充足的光照和丰富的营养,更加有利于闽楠幼树的生长.
    • 张运根; 肖德信; 卢远锦
    • 摘要: 为探讨杉木保留密度对林冠下套种树种生长的影响,在福建省泰宁国有林场进行了强度间伐杉木保留杉木密度为450株/hm2、600株/hm2、750株/hm2、900株/hm2的林冠下套种鹅掌楸、红豆杉、闽楠、木荷四个树种的试验,套种3年结果表明:杉木保留株数为450株/hm2、600株/hm2、750株/hm2、900株/hm2的鹅掌楸3年生树高分别为2.70m、1.93m、1.70m、1.62m,保留密度与鹅掌楸的树高生长成反比,保留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红豆杉的3年生树高分别为1.65m、1.55m、1.35m、1.10m,保留密度与树高生长成反比,但保留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闽楠的3年生树高分别为1.60m、1.50m、1.55m、1.55m,四者相差很小,基本相近;木荷的3年生树高分别为1.25m、1.05m、1.20m、0.90m,四者都很小,基本相近.从试验的综合结果来看,红豆杉、闽楠在杉木林冠下生长正常,可作为套种的树种,而鹅掌楸、木荷两个树种在杉木林冠下生长较差,不适宜作为套种树种;杉木保留密度对套种生长影响较大,保留密度以450~600株/hm2为宜,并要根据套种树种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杉木密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