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马尾松林

马尾松林

马尾松林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94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基础科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1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750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生态学报、华东森林经理、林业与生态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二届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中国生态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马尾松林的相关文献由762位作者贡献,包括徐高福、侯晓龙、崔迎春等。

马尾松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1 占比:26.39%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58%

专利文献>

论文:750 占比:73.03%

总计:1027篇

马尾松林—发文趋势图

马尾松林

-研究学者

  • 徐高福
  • 侯晓龙
  • 崔迎春
  • 江波
  • 王彦辉
  • 王轶浩
  • 肖文发
  • 项文化
  • 黄承才
  • 姜培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傅志真; 戴丽红; 毛岳松; 李烨; 程筵寿
    • 摘要: 以2001年第一批区划界定的公益林马尾松纯林和千年桐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0.3、0.5、0.7、裸地4种郁闭度和挖穴宽深30cm+施肥500g、挖穴宽深30cm、不挖穴3种种植方式,对种植当年千年桐存活率及幼苗生长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①不同郁闭度:存活率郁闭度0.3时效果最好,与裸地的对照比较,增加7.27%,地径生长量郁闭度0.3和裸地位居第一,与郁闭度0.7比较,增加29.41%;苗高生长量郁闭度0.7最高,与裸地和郁闭度0.3时比较,增加38.25%、25.35%。②不同种植方式:存活率挖穴+施肥效果最好,与不挖穴比较,增加4.83%,地径和苗高生长量挖穴+施肥效果最好,与不挖穴比较,分别增加25.64%和25.81%;综合分析,郁闭度0.3和郁闭度0.7,郁闭度0.3时,苗木粗壮、质量好,对后续生长有利,0.7时幼苗比较细长,质量差;由此可见,在郁闭度0.3的马尾松林下,采用挖穴+施肥的技术值得在生产中应用推广。
    • 龚笑飞; 李振飞; 李大标; 韦博良; 胡广; 刘金亮; 吴初平; 江波; 于明坚; 余水生
    • 摘要: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入侵会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以染病(感染松材线虫病)4年马尾松林(4Y)和染病8年马尾松林(8Y)为研究对象,并与未染病马尾松林(UN)和常绿阔叶林(EV)作比较,对松材线虫入侵马尾松林后引起的群落结构变化和演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染病8年马尾松林中阔叶树种的比率仅次于常绿阔叶林;4种群落的径级分布均以小径级为主,其中阔叶树种在DBH(胸径)≥1 cm木本植物中的占比从小到大依次为UN(64.99%)、4Y(66.61%)、8Y(90.64)、EV(98.83%);4种群落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EV>8Y>UN>4Y,乔木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与DBH≥1 cm木本植物一致,灌木物种多样性在染病后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4Y-UN、8Y-UN、EV-UN、4Y-EV、8Y-EV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349、0.316、0.258、0.232、0.263。上述结果表明,松材线虫入侵马尾松林后,改变了马尾松林的物种组成,促进群落向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演替。
    • 王轶浩; 符裕红; 王彦辉
    • 摘要: 为了精准评估三峡库区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以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扩散式探针、微型蒸渗仪等对马尾松林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分析马尾松林林冠截留、林冠蒸腾、林地蒸散等蒸散组分及其月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林冠截留量年内变化规律呈“单峰”或“双峰”模式,其他蒸散组分及总蒸散量则均呈“单峰”模式(1月份、12月份为最低值,7—8月份达到峰值);(2)马尾松树干边材面积与胸径呈幂函数关系(P0.05);林地蒸散量与器皿蒸发量、太阳辐射总量、气温和最大风速等呈显著正相关(P<0.01),林地蒸散量与空气湿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4)马尾松林总蒸散量为1284.26 mm,占同期降水量的70.06%;林冠截留量、林冠蒸腾量和林地蒸散量分别占总蒸散量20.15%、52.30%和27.55%。因此,蒸散是马尾松林最主要的水量支出项,各蒸散组分中以林冠蒸腾最多,其次为林地蒸散,林冠截留最少。
    • 陈明; 李东虎; 王霄; 杨靖
    • 摘要: 为解决马尾松林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部署、定位和功率控制等问题,研究433 MHz无线信号在马尾松林中的传播特性.实地测量自然生长状态下马尾松林中水平方向距地0.25 m~2.0 m的8个高度40个水平测试点的接收功率.结果表明在不同接收高度下,可以用对数衰减模型来预测433 MHz无线信号在马尾松林中的路径损耗.433 MHz无线信号随着天线高度增加,路径损耗减小,当h=2.0 m时,路径损耗最小.理论值与实测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8599~0.9531.给出适用于马尾松林环境下对数损耗模型的范围及条件,为无线传感器网络在马尾松林环境中的部署、定位和功率控制等提供了依据.
    • 师吉红; 项佳; 刘健; 邓洋波; 李明慧; 余坤勇
    • 摘要: 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对揭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以长汀县河田镇为例,2017年随机设置34个马尾松林样本作为建模集,分别与同期Landsat影像的原始波段、植被指数及主成分因子进行回归分析,构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地上林木碳储量的最佳反演模型,基于伪不变特征原理的线性归一化法实现该模型在2003、2010年影像上的适用性校正转换,实现研究区2003、2010、2017年马尾松林地上林木碳储量的反演及时空分异特征的研究.结果 表明:研究区2017年马尾松林地上林木碳储量最佳遥感反演模型是以绿色植被指数(GNDVI)为自变量构建的指数模型:C2017=0.006e14.357GNDVI2017,该模型拟合的决定系数为0.57,平均相对精度为82.19%;2003年、2010年马尾松林地上林木碳储量遥感估测模型为:C2003=0.006e(16.4086GNDVI2003+1.1428)、C2010=0.006e(15.1677GNDVI2010+ 1.5821),两期校正模型的决定系数均在0.85以上;2003、2010及2017年碳储量分别为8.24 t/hm2、11.34t/hm2、16.14 t/hm2,整体呈上升趋势;地上林木碳储量随海拔、坡度的升高而增加,向阳坡地上林木碳储量高于背阴坡;碳储量增长率随海拔、坡度的升高而降低,背阴坡碳储量增长率高于向阳坡.
    • 张秀芳; 何东进; 李颖; 严思晓; 游巍斌
    • 摘要: [目的]分析马尾松林不同演替阶段负荷量的变化特征,确定影响地表可燃物负荷量的关键因子.[方法]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中不同龄级马尾松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方法,分析马尾松林演替发展中不同类型地表可燃物的负荷量特征及其与地形、林分、气象等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随着马尾松林的演替,地表活可燃物负荷量呈递减趋势,地表死可燃物和地表总可燃物负荷量则呈递增趋势;且总可燃物负荷量主要是由于1h时滞细小可燃物的负荷量构成.(2)演替初期形成的马尾松幼龄林和后期的成熟林差异最为明显,至演替后期活地表可燃物下降了 47.21%;死地表可燃物增加了 113%.(3)RDA排序结果表明地形因子中的海拔、坡位,林分因子中的平均枝下高、平均胸径、郁闭度及气象因子中的空气温度与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关系密切.(4)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影响不同类型地表可燃物的环境因子不尽相同;平均胸径对灌木负荷量影响最大;坡位对草本、1h时滞负荷量影响最大;平均枝下高对10h时滞和总可燃物负荷量影响最大.[结论]不同演替阶段的马尾松林地表可燃物的负荷量不同,不同类型地表可燃物的影响因子不同.
    • 陈结利; 尹明善
    • 摘要: 为了解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对林下植被产生的影响,特开展马尾松套种阔叶林与马尾松纯林的对比试验,对比套种处理与纯林的林下植被种类、植被生物量.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冠下套种阔叶树后林下植被种类有所增加,但是生物量相对减少,生物量覆盖率也有所降低.
    • 王轶浩; 王彦辉; 李振华; 王耀建
    • 摘要: 马尾松林是三峡库区防护林体系中最重要的森林类型,然而以往对结构更为复杂的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还很不足,限制着全面了解和准确评价库区森林发挥的涵养水源服务功能.以重庆铁山坪的马尾松天然次生林为对象,采用定位监测结合室内测定的实验方法,系统研究了林冠层、林下草本层、枯落物层、土壤层的水文特征.结果 表明:(1)2010-2011年马尾林穿透雨量、干流量、林冠截留量分别占总降雨量(1972.39 mm)的84.66%、0.26%和15.07%,且均与次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干流在次降雨量达到5 mm时产生;林冠截留量随次降雨量增大而逐渐达到饱和(6 mm左右).(2)林下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达1.32 t/hm2,其持水率随浸水时间呈对数函数增加(P<0.01),最大持水量为0.61 mm.(3)枯落物贮存量达10.74 t/hm2,未分解、半分解、未分解与半分解混合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为183.76%、206.31%和197.62%,未分解与半分解层枯落物的最大持水能力达1.44 mm.(4)0-80 cm土层的饱和贮水量达334.75 mm,其中滞留贮水量达49.08 mm,占饱和贮水量14.66%.马尾松天然次生林各作用层的降雨截持及贮水作用明显,其中尤以土壤层贮水能力最强.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森林涵养水源服务功能模拟与评价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武欣怡; 黄智军; 朱晨璐; 黄偲祺; 侯晓龙
    • 摘要: 为探索长汀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策略,以长汀县水土流失区分布较多的郁闭度0.8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间伐、间伐20%、间伐40%和间伐60%的样地,采用标准径流小区的方法,分析不同程度间伐对马尾松林水土流失的影响,揭示水土流失和降雨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马尾松林水土流失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间伐60%处理马尾松林水土流失最严重,而间伐40%水土流失量最小;②不同间伐强度马尾松林产流产沙量均随降雨等级提高而增加,暴雨和大暴雨条件下产流产沙增幅尤为显著;③影响马尾松林产流产沙量的主要降雨因子是降雨量,其次为降雨侵蚀力.综上,马尾松林郁闭度过大不利于水土流失防治,长汀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间伐40%(郁闭度0.5~0.6)水土保持效果最好.
    • 王轶浩; 周建岗; 王彦辉
    • 摘要: 为揭示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生态水文效应,采用定位监测与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马尾松林凋落物输入、分解及其持水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马尾松林月总凋落物量变化为11.54~90.31 g/m^(2),与其组分(除阔叶外)的年内变化均呈“双峰”模式;年凋落物组分排序为枯死针叶>有机碎屑>树枝>阔叶>树皮及球果>青黄针叶。(2)凋落物现存量为1204 g/m^(2),其中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分别占29.98%,31.56%,38.46%。(3)凋落物年失质量率为35.62%,月失质量率变化为1.04%~6.75%,干质量残留率与分解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4)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和未分解+半分解层凋落物的有效拦蓄水深分别为0.50,0.59,1.12 mm,其持水率均随浸水时间呈倒“J”型变化(p<0.01),吸水速率则均随浸水时间呈“J”型变化(p<0.01)。可见,马尾松林凋落物各组分输入量、各层次储量及其持水能力均有较大差异,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马尾松林水源涵养功能准确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