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风吹雪

风吹雪

风吹雪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06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932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山地学报、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广东公路交通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全国公路工程地质科技情报网2006年技术交流会、第三届全国颗粒材料计算力学会议等;风吹雪的相关文献由43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照财、马文勇、刘庆宽等。

风吹雪—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5 占比:15.72%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54%

专利文献>

论文:932 占比:83.74%

总计:1113篇

风吹雪—发文趋势图

风吹雪

-研究学者

  • 张照财
  • 马文勇
  • 刘庆宽
  • 李海飞
  • 武鹤
  • 魏建军
  • 刘健
  • 张家平
  • 彭国冬
  • 李飞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进入冬季,新疆克塔铁路(克拉玛依市-塔城市)铁厂沟站至霍尔吉特站区间经常出现风吹雪现象,容易导致铁路线积雪板结,影响列车运行。
    • 李鹏翔; 白明洲; 邱树茂; 李景贤
    • 摘要: 为了减小风吹雪作用所致的积雪沉积对铁路线路的影响,并研究防雪栅发挥最大防护效应的结构形式与布置距离,建立了基于欧拉多相流方程的风吹雪数值分析模型,根据工程实例验证了数值模型的适用性;研究了不同孔隙率和高度的防雪栅,以及不同防雪栅布置距离下铁路路堑内外和栅两侧的雪量变化特征,并通过L16(4;)的正交试验得到影响路堑内外沉积雪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数值模型在路堑内外和防雪栅两侧积雪分布形态与现场试验段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防雪栅结构形式主要影响路堑外的沉积雪量,而路堑内雪量主要受防雪栅与路基间的作用距离影响;防雪栅上风侧沉积长度约为20 m,下风侧雪量沉积长度通常是防雪栅高度的10~12倍;正交试验中不同防雪栅结构与作用距离的组合下路基顶面风吹雪所致的雪量最多减少了26.17%。根据防雪栅与路堑之间的作用距离,可以通过调整防雪栅孔隙率和高度改变积雪沉积量和沉积位置来增加防雪栅的作用效果。
    • 骆颜; 马文勇; 孙元春
    • 摘要: 高寒地区交通线路风吹雪灾害严重,对交通线路全线天气状况的预测对于该类灾害的预测至关重要,目前该方面的研究仍然比较缺乏。该文采用WRF(天气研究预报模型)中尺度天气数值模拟,以新疆克塔铁路为研究对象,模拟该线路所在区域2018年−2019年冬季的天气状况。通过水平分辨率10 km~2 km的双重嵌套模拟,调整微物理方案及行星边界层方案,得到铁路沿线不同路段风速分布概率以及相应的主导风向。研究表明:WRF模拟结果能够较好的反映出道路沿线各路段不同的风速概率分布,结合主导风向与线路夹角,为预测不同路段发生风吹雪灾害的概率提供更加精确地依据,并为道路选线以及路段形式的设计提供参考。
    • 王守玲; 柏霞(图)
    • 摘要: 三十多年来,新疆塔城地区通过在风雪灾害路段应用“生态+物理”防治技术,有效减少了路面雪阻,增加了通车时长,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防治公路冰雪灾害成效显著,为新疆乃至全国风雪灾害研究积累了宝贵经验。受西伯利亚寒流和蒙古高压影响,新疆塔城地区公路雪害主要为风吹雪。当风雪流抵达公路时,受地势、构造物、植被等因素影响,风速降低形成弱风区,雪粒沉积于路面逐渐埋没公路。
    • 马文勇; 崔子晗; 柴晓兵
    • 摘要: 建筑物周边风致积雪是冬季多雪大风地区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风吹雪的机理复杂,虽然数值模拟方法近几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仍缺乏在稳定风雪条件下的广泛验证,限制了其预测方法的进一步提升和推广。为了揭示风速和持续时间对立方体周边积雪演化过程的影响,该文在西北严寒地区的稳定吹雪条件下,对不同风速下立方体模型周边不同时刻的积雪深度进行实测。讨论了不同工况下堆积区域最大积雪深度、积雪剖面的变化以及立方体迎风区两侧的积雪堆积形态。结果表明:在不同工况下,立方体周边风致积雪均在迎风和背风壁面处堆积,在模型前缘和后方出现侵蚀,随着风速的变化,积雪深度、积雪范围、积雪堆积位置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随着时间的变化,积雪最大深度位置也会转移。
    • 孙元春; 王国义; 隋孝民; 邓建义
    • 摘要: 克塔铁路沿线约75 km范围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风吹雪危害。通过对风吹雪的形成条件进行分析,结合风速、风向、积雪分布和监测数据,介绍沿线风吹雪的特征。经过现场调查、风吹雪监测和无人机航飞影像资料分析等,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地形条件、风速、风向以及积雪厚度等因素,可以将克塔铁路沿线风吹雪按危害程度划分为铁厂沟(DK115~DK150)、玛依塔斯(DK150~DK171)、霍吉尔特(DK171~DK179)、其它(DK179~DK201)四个区域。其中,玛依塔斯区域风力强劲、持久,是风吹雪灾害严重地段,但该段铁路主要以路堤和桥梁形式通过,风吹雪对铁路运营的影响较小;霍吉尔特区域由于地形起伏较大,路堑工点多,风速虽然较玛依塔斯区域小,但路肩积雪问题突出,是风吹雪防治的重点段落。
    • 奚文彬; 李亚军; 常江芳; 刘亚男; 钱家珺; 李志达
    • 摘要: 为了对延崇高速路堑风吹雪雪害问题进行防治,首先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挡雪墙防护措施下路堑积雪分布规律,其次基于正交试验方法建立了路堑挡雪墙防雪效果预测模型,最后优化了金家庄螺旋隧道口路堑挡雪墙设置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路堑边坡比对挡雪墙防雪效果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挡雪墙高度、路堑深度、风速、风速-挡雪墙高度组合、挡雪墙布置距离和挡雪墙高度-挡雪墙布置距离组合,而风速-挡雪墙布置距离组合的影响程度最小。金家庄螺旋隧道口路堑风吹雪挡雪墙最优高度为6 m、挡雪墙和路堑之间最优距离为90 m。设置挡雪墙时路堑路段积雪体积分数减少了12.36%,证明了优化挡雪墙的布置可起到较好的防雪效果。因此,研究结果可为风吹雪挡雪墙的设置提供一种便捷快速的方法和科学依据,为路堑风吹雪灾害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 李鹏翔; 白明洲; 丁录胜; 邱树茂
    • 摘要: 为了研究铁路路堑区域风吹雪作用下路基内外的风雪场分布特征,减少沉积在铁路路堑内的积雪量,基于新建铁路路堑和3种不同形式的防雪栅,在风吹雪灾害易发区域采用原状雪进行风洞试验。结合CFD多相流模型分析方法,建立与风洞试验相同的模型,得到路堑内外不同区域的流场分布变化规律。将试验结果与现场实际布设防雪栅区域的冬季积雪分布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模拟试验与现场试验段积雪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路堑内积雪平台的存在可以使得雪粒较多的沉积在积雪平台内,并增加路基表面风速,减少风吹雪作用下沉积在路基顶面的雪量;防雪栅主要影响路堑外流场分布,使雪粒沉积在栅栏两侧并抑制路堑边坡顶部的侵蚀作用;防雪栅与路基间的布置距离应当大于栅栏高度的10倍以上,防雪栅对流场的影响作用与栅栏高度呈非线性关系,而多排防雪栅作用下各排栅栏对流场的影响基本一致;增大风速会减小风雪平衡状态的自然雪深,使得路堑外更多的雪粒被吹向路堑内,路堑内结构形式会明显减弱流场流速,近地面雪粒在六级强风条件下依旧处于小于起动速度的状态,因此,来流风速越大,路堑内雪量堆积越多,路堑内积雪平台也会越快到达雪量承载上限。
    • 高智杰
    • 摘要: 公路风吹雪是新疆道路交通典型的雪害形式之一,为保障新疆东天山北麓新建高速公路冬季安全运营,采用远程风场监测及现场积雪调查方法得到2处典型互通路段路基的风雪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冬季骆驼井子互通和下涝坝互通路段主导风向分别为西北风、西北风和东风。骆驼井子互通处地形开阔,易发生强烈阵风,下涝坝互通处地形起伏大,风向主要受山体走向和不规则坡面影响。主导风向与部分匝道垂直导致风吹雪易漫上低路堤形成雪舌,高路堤的上风坡储雪能力强,雪不易上道;风向与公路路线走向呈较大角度且降雪量大时,易形成雪阻。根据上述规律,给出挡雪板位置设置的初步建议。研究成果可为丰富新疆东疆地区公路沿线气象数据库和公路风雪防治提供参考。
    • 于照海; 高智
    • 摘要: 通过对兵团农垦区公路风吹雪雪害的防治,总结了适合农垦区公路设计、施工及公路养护方面的风吹雪雪害防治措施,提出生物防治是农垦区公路风吹雪雪害的最终目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