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雪
风吹雪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06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932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山地学报、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广东公路交通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全国公路工程地质科技情报网2006年技术交流会、第三届全国颗粒材料计算力学会议等;风吹雪的相关文献由43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照财、马文勇、刘庆宽等。
风吹雪
-研究学者
- 张照财
- 马文勇
- 刘庆宽
- 李海飞
- 武鹤
- 魏建军
- 刘健
- 张家平
- 彭国冬
- 李飞强
- 王先龙
- 胡智轩
- 谈东林
- 邢瑞民
- 马磊
- 何书勇
- 何勇
- 冯启江
- 刘强
- 刘明哲
- 吉芳
- 吴梅玲
- 吴鹏
- 周豫新
- 崔子晗
- 席建锋
- 张贵平
- 李建彬
- 李弘毅
- 李烨
- 王建
- 王金锁
- 穆峰磊
- 罗川南
- 羊鹏
- 金国栋
- 闫海龙
- 韩源郁
- 高卫东
- 魏文寿
- 丁赞成
- 严世英
- 于照海
- 付静宜
- 代国文
- 何欢
- 余志祥
- 余波
- 党睿
- 冯仁德
-
-
-
李鹏翔;
白明洲;
邱树茂;
李景贤
-
-
摘要:
为了减小风吹雪作用所致的积雪沉积对铁路线路的影响,并研究防雪栅发挥最大防护效应的结构形式与布置距离,建立了基于欧拉多相流方程的风吹雪数值分析模型,根据工程实例验证了数值模型的适用性;研究了不同孔隙率和高度的防雪栅,以及不同防雪栅布置距离下铁路路堑内外和栅两侧的雪量变化特征,并通过L16(4;)的正交试验得到影响路堑内外沉积雪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数值模型在路堑内外和防雪栅两侧积雪分布形态与现场试验段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防雪栅结构形式主要影响路堑外的沉积雪量,而路堑内雪量主要受防雪栅与路基间的作用距离影响;防雪栅上风侧沉积长度约为20 m,下风侧雪量沉积长度通常是防雪栅高度的10~12倍;正交试验中不同防雪栅结构与作用距离的组合下路基顶面风吹雪所致的雪量最多减少了26.17%。根据防雪栅与路堑之间的作用距离,可以通过调整防雪栅孔隙率和高度改变积雪沉积量和沉积位置来增加防雪栅的作用效果。
-
-
骆颜;
马文勇;
孙元春
-
-
摘要:
高寒地区交通线路风吹雪灾害严重,对交通线路全线天气状况的预测对于该类灾害的预测至关重要,目前该方面的研究仍然比较缺乏。该文采用WRF(天气研究预报模型)中尺度天气数值模拟,以新疆克塔铁路为研究对象,模拟该线路所在区域2018年−2019年冬季的天气状况。通过水平分辨率10 km~2 km的双重嵌套模拟,调整微物理方案及行星边界层方案,得到铁路沿线不同路段风速分布概率以及相应的主导风向。研究表明:WRF模拟结果能够较好的反映出道路沿线各路段不同的风速概率分布,结合主导风向与线路夹角,为预测不同路段发生风吹雪灾害的概率提供更加精确地依据,并为道路选线以及路段形式的设计提供参考。
-
-
王守玲;
柏霞(图)
-
-
摘要:
三十多年来,新疆塔城地区通过在风雪灾害路段应用“生态+物理”防治技术,有效减少了路面雪阻,增加了通车时长,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防治公路冰雪灾害成效显著,为新疆乃至全国风雪灾害研究积累了宝贵经验。受西伯利亚寒流和蒙古高压影响,新疆塔城地区公路雪害主要为风吹雪。当风雪流抵达公路时,受地势、构造物、植被等因素影响,风速降低形成弱风区,雪粒沉积于路面逐渐埋没公路。
-
-
马文勇;
崔子晗;
柴晓兵
-
-
摘要:
建筑物周边风致积雪是冬季多雪大风地区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风吹雪的机理复杂,虽然数值模拟方法近几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仍缺乏在稳定风雪条件下的广泛验证,限制了其预测方法的进一步提升和推广。为了揭示风速和持续时间对立方体周边积雪演化过程的影响,该文在西北严寒地区的稳定吹雪条件下,对不同风速下立方体模型周边不同时刻的积雪深度进行实测。讨论了不同工况下堆积区域最大积雪深度、积雪剖面的变化以及立方体迎风区两侧的积雪堆积形态。结果表明:在不同工况下,立方体周边风致积雪均在迎风和背风壁面处堆积,在模型前缘和后方出现侵蚀,随着风速的变化,积雪深度、积雪范围、积雪堆积位置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随着时间的变化,积雪最大深度位置也会转移。
-
-
孙元春;
王国义;
隋孝民;
邓建义
-
-
摘要:
克塔铁路沿线约75 km范围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风吹雪危害。通过对风吹雪的形成条件进行分析,结合风速、风向、积雪分布和监测数据,介绍沿线风吹雪的特征。经过现场调查、风吹雪监测和无人机航飞影像资料分析等,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地形条件、风速、风向以及积雪厚度等因素,可以将克塔铁路沿线风吹雪按危害程度划分为铁厂沟(DK115~DK150)、玛依塔斯(DK150~DK171)、霍吉尔特(DK171~DK179)、其它(DK179~DK201)四个区域。其中,玛依塔斯区域风力强劲、持久,是风吹雪灾害严重地段,但该段铁路主要以路堤和桥梁形式通过,风吹雪对铁路运营的影响较小;霍吉尔特区域由于地形起伏较大,路堑工点多,风速虽然较玛依塔斯区域小,但路肩积雪问题突出,是风吹雪防治的重点段落。
-
-
奚文彬;
李亚军;
常江芳;
刘亚男;
钱家珺;
李志达
-
-
摘要:
为了对延崇高速路堑风吹雪雪害问题进行防治,首先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挡雪墙防护措施下路堑积雪分布规律,其次基于正交试验方法建立了路堑挡雪墙防雪效果预测模型,最后优化了金家庄螺旋隧道口路堑挡雪墙设置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路堑边坡比对挡雪墙防雪效果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挡雪墙高度、路堑深度、风速、风速-挡雪墙高度组合、挡雪墙布置距离和挡雪墙高度-挡雪墙布置距离组合,而风速-挡雪墙布置距离组合的影响程度最小。金家庄螺旋隧道口路堑风吹雪挡雪墙最优高度为6 m、挡雪墙和路堑之间最优距离为90 m。设置挡雪墙时路堑路段积雪体积分数减少了12.36%,证明了优化挡雪墙的布置可起到较好的防雪效果。因此,研究结果可为风吹雪挡雪墙的设置提供一种便捷快速的方法和科学依据,为路堑风吹雪灾害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
-
李鹏翔;
白明洲;
丁录胜;
邱树茂
-
-
摘要:
为了研究铁路路堑区域风吹雪作用下路基内外的风雪场分布特征,减少沉积在铁路路堑内的积雪量,基于新建铁路路堑和3种不同形式的防雪栅,在风吹雪灾害易发区域采用原状雪进行风洞试验。结合CFD多相流模型分析方法,建立与风洞试验相同的模型,得到路堑内外不同区域的流场分布变化规律。将试验结果与现场实际布设防雪栅区域的冬季积雪分布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模拟试验与现场试验段积雪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路堑内积雪平台的存在可以使得雪粒较多的沉积在积雪平台内,并增加路基表面风速,减少风吹雪作用下沉积在路基顶面的雪量;防雪栅主要影响路堑外流场分布,使雪粒沉积在栅栏两侧并抑制路堑边坡顶部的侵蚀作用;防雪栅与路基间的布置距离应当大于栅栏高度的10倍以上,防雪栅对流场的影响作用与栅栏高度呈非线性关系,而多排防雪栅作用下各排栅栏对流场的影响基本一致;增大风速会减小风雪平衡状态的自然雪深,使得路堑外更多的雪粒被吹向路堑内,路堑内结构形式会明显减弱流场流速,近地面雪粒在六级强风条件下依旧处于小于起动速度的状态,因此,来流风速越大,路堑内雪量堆积越多,路堑内积雪平台也会越快到达雪量承载上限。
-
-
高智杰
-
-
摘要:
公路风吹雪是新疆道路交通典型的雪害形式之一,为保障新疆东天山北麓新建高速公路冬季安全运营,采用远程风场监测及现场积雪调查方法得到2处典型互通路段路基的风雪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冬季骆驼井子互通和下涝坝互通路段主导风向分别为西北风、西北风和东风。骆驼井子互通处地形开阔,易发生强烈阵风,下涝坝互通处地形起伏大,风向主要受山体走向和不规则坡面影响。主导风向与部分匝道垂直导致风吹雪易漫上低路堤形成雪舌,高路堤的上风坡储雪能力强,雪不易上道;风向与公路路线走向呈较大角度且降雪量大时,易形成雪阻。根据上述规律,给出挡雪板位置设置的初步建议。研究成果可为丰富新疆东疆地区公路沿线气象数据库和公路风雪防治提供参考。
-
-
-
黄宁;
李广;
王正师
- 《第三届全国颗粒材料计算力学会议》
| 2016年
-
摘要:
积雪分布是高寒地区生态水文的重要组成,也是高寒地区生态水文模拟的重要参数,而风吹雪是影响山区积雪分布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风吹雪对高寒地区积雪分布的影响显得至为重要.雪粒在输运过程中存在相变、即所谓风吹雪升华.风吹雪升华对于极地冰盖的形成乃至全球气候的变化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相对于风沙运动,雪粒密度小,跟随性比较好,因而大气湍流对风吹雪过程的影响不可忽略.本文简略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湍流边界层中的风吹雪运动、风吹雪升华领域的研究进展,并着重介绍了兰州大学环境力学研究小组在这一领域内的研究成果.研究首次再现了风雪流条带,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是湍流风场本身具有的间歇性;第一次统计了颗粒平均展向水平速度随高度的分布,发现在小风速时平均展向水平速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高风速时则呈相反的趋势;模拟了跃移层的风吹雪升华过程,发现小风速时跃移层的单位面积升华速率比悬移层高,考虑野外摩阻风速往往较小,因此跃移层的风吹雪升华不容忽视。
-
-
张娇娇
- 《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4年
-
摘要: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与乡村的互动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来者进入都市,与此同时都市也显露出了越来越多的负面效应.物化的都市不可避免在外来者的命运和精神上留下烙印,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都市外来者的生存境遇,可以让反思都市文明病带来的精神危机.从潘灵的中篇小说集《风吹雪》中,可以看到生存困境的存在以及都市外来者在生存困境中的选择,通过反思都市回归传统找到走出人本体悲剧的拯救、超越之途,从而找到承担生命之重的勇气.
-
-
席建锋;
李江;
张霞
- 《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
| 2005年
-
摘要:
公路风吹雪发生时产生的积雪障碍(雪阻),是公路雪害的两种表现形式之一,给北方地区冬季公路交通运输安全和养护、管理等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不利影响。采用科学方法,对公路上的积雪深进行快速、定量预测,是对雪害进行针对性防治、及时预警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本文根据我国在雪害顶警研究方面基础弱、技术条件差、历史数据缺乏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公路风吹雪雪害预测的研究思路。并从对公路风吹雪雪害成因的分析入手,借鉴国外积雪预测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并建立了可用于公路雪害预警的路段风吹雪积雪深预测模型。紧接着,结合流体计算力学方法及Fluent软件,对预测模型的参数标定与求解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
张照财;
王先龙
- 《全国公路工程地质科技情报网2006年技术交流会》
| 2006年
-
摘要:
雪崩、风吹雪及厚层积雪,是高山和严寒地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灾害.国内在天山公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中尼公路等多雪高寒山区的道路交通中,逐步采取了导风板、防雪崩走廊、导雪堤、防雪栅栏等工程防治措施,积累了一些雪害的治理经验.本文结合某国际铁路的可行性研究,介绍了雪害的工程防治技术.
-
-
张照财
- 《全国公路工程地质科技情报网2006年技术交流会》
| 2006年
-
摘要:
雪崩、风吹雪及厚层积雪,是高山和严寒地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灾害.雪害对公路、铁路交通的危害,前苏联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中国境内早在天山公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中尼公路等多雪高寒山区的道路交通建设中,逐步采取了一定的工程防治措施,积淀了一些选线及治理经验.本文结合某国际铁路的地质选线,介绍了雪害的基本类型及选线原则.
-
-
董智;
左合君;
张贵平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
| 2004年
-
摘要:
公路雪害区划是公路建设和雪害防治的基础.基于服务于公路的原则,本文采用MapGIS地理信息系统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等手段,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多年的与积雪相关的气象资料,包括年最大积雪深度、年积雪日数、年均气温、年日最低气温≤0°C的日数、积雪季节平均气温、积雪季节平均风速、年大风日数等指标及地形地貌、公路网密度等其他指标,依据区划原则,按区域-一级区(区)-二级区(亚区)-三级区(小区)四个等级,综合进行了内蒙古自治区公路雪害区划.公路雪害区划分无雪害区域与有雪害区域两个区域,无雪害区域分为1个区1个亚区和2个小区,有雪害区域又分为重度危害区、中度危害区和轻度危害区3个区,7个亚区和15个小区,各小区又包括不同的行政单元;此外,本文还分析了各个亚区的雪害分布及特征,并提出了各亚区的雪害中心和防治重点区域.
-
-
董智;
左合君;
张贵平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
| 2004年
-
摘要:
公路雪害区划是公路建设和雪害防治的基础.基于服务于公路的原则,本文采用MapGIS地理信息系统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等手段,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多年的与积雪相关的气象资料,包括年最大积雪深度、年积雪日数、年均气温、年日最低气温≤0°C的日数、积雪季节平均气温、积雪季节平均风速、年大风日数等指标及地形地貌、公路网密度等其他指标,依据区划原则,按区域-一级区(区)-二级区(亚区)-三级区(小区)四个等级,综合进行了内蒙古自治区公路雪害区划.公路雪害区划分无雪害区域与有雪害区域两个区域,无雪害区域分为1个区1个亚区和2个小区,有雪害区域又分为重度危害区、中度危害区和轻度危害区3个区,7个亚区和15个小区,各小区又包括不同的行政单元;此外,本文还分析了各个亚区的雪害分布及特征,并提出了各亚区的雪害中心和防治重点区域.
-
-
董智;
左合君;
张贵平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
| 2004年
-
摘要:
公路雪害区划是公路建设和雪害防治的基础.基于服务于公路的原则,本文采用MapGIS地理信息系统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等手段,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多年的与积雪相关的气象资料,包括年最大积雪深度、年积雪日数、年均气温、年日最低气温≤0°C的日数、积雪季节平均气温、积雪季节平均风速、年大风日数等指标及地形地貌、公路网密度等其他指标,依据区划原则,按区域-一级区(区)-二级区(亚区)-三级区(小区)四个等级,综合进行了内蒙古自治区公路雪害区划.公路雪害区划分无雪害区域与有雪害区域两个区域,无雪害区域分为1个区1个亚区和2个小区,有雪害区域又分为重度危害区、中度危害区和轻度危害区3个区,7个亚区和15个小区,各小区又包括不同的行政单元;此外,本文还分析了各个亚区的雪害分布及特征,并提出了各亚区的雪害中心和防治重点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