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化花岗岩
风化花岗岩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1737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钨业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2006年铁路勘测技术学术会议、第五届交通运输领域国际学术会议等;风化花岗岩的相关文献由374位作者贡献,包括谭卓英、刘晓江、岳中琦等。
风化花岗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1737篇
占比:99.66%
总计:31846篇
风化花岗岩
-研究学者
- 谭卓英
- 刘晓江
- 岳中琦
- 崔庆龙
- 王俊
- 蔡美峰
- 谢财斌
- 谢霖彬
- 刘继国
- 宾斌
- 李志勇
- 李焯芬
- 杨林松
- 林飞
- 王旭斌
- 程勇
- 舒恒
- 蒋宗全
- 谢凯军
- 谭国焕
- 马登科
- 魏龙海
- 丁剑波
- 乔建鑫
- 余大成
- 余锦洲
- 刘坪
- 刘建超
- 刘普前
- 刘立刚
- 刘龙武
- 吴兴元
- 周林
- 周科平
- 宋昱宇
- 巩宪忠
- 张亚民
- 张华宾
- 张堪培
- 张瑞伟
- 张纯东
- 张远辉
- 张锐
- 张顷顷
- 徐东
- 徐海廷
- 房居旺
- 方建勤
- 曾小林
- 朱和杰
-
-
吴敏敏;
刘先行
-
-
摘要:
新加坡地铁汤东线T217标段从不同风化程度花岗岩中穿过,且地面上是新加坡外交部和多个国家驻新加坡大使馆,地理环境敏感,对施工要求高。本文从盾构机刀盘和驱动系统、泥水舱压力平衡系统、泥浆输出监控系统、泥水分离系统和辅助设备五个方面介绍了盾构机系统的选型设计。针对不同工况,施工前确定了五组泥浆关键性能指标,用以指导泥浆制备与调整。在全~中等风化花岗岩混合层中掘进时,推进力保持在24~26 MN,刀盘转速在2.6~2.8 r/min;地面最大沉降7 mm,出现在P170环(外交部和舍伍德路公寓之间);地层损失率约1.01%,满足设计要求,对地面建筑物和地下设施基本无影响。
-
-
胡强;
杨春平
-
-
摘要:
针对某项目隧道在风化花岗岩地层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掌子面频繁塌方的问题,在采取补充勘探、现场调研及事故数据统计分析等工作的基础上,对塌方频发的内在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现场实践总结出相对全面的塌方事故预防措施,主要结论如下:差异风化的花岗岩致使隧道围岩具有强突变性,加之不均匀分布的地下水对围岩稳定性的不利作用,是导致塌方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现场超前支护施工效果欠佳是诱发隧道塌方的直接原因;通过加强超前地质预报、超前排水作业可显著减小隧道施工的风险及难度;根据围岩情况适当加强超前支护及衬砌支护参数,并加强开挖工法的过渡管控,是预防塌方事故的有效的措施。
-
-
蔡冻;
李冰冰;
张久龙;
段谟东;
周丁
-
-
摘要:
降雨与工程建设活动是诱发边坡滑塌的主要外部因素。笔者以某风化花岗岩边坡为研究对象,利用Midas GTS有限元岩土仿真软件建立模型,模拟分析在天然、降雨开挖及抗滑桩支护3种不同工况下的边坡稳定性,揭示边坡滑塌机理并进行支护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坡脚应力释放和强降雨软化土层是导致边坡滑塌的主要原因;数值模拟显示在坡脚处设置抗滑桩,能有效降低砂质黏性土层下滑力并隔绝工程建设的影响;不同桩径、桩间距的支护模拟效果表明,可选择桩径为1.5 m、桩间距为4.0 m的抗滑桩支护,以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该研究成果可为类似的风化花岗岩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支护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
-
谢振文;
巢万里;
刘文劼;
赵炼恒;
潘世强
-
-
摘要:
为保障全~强风化类边坡在降雨和施工扰动作用下的安全施工,以湖南省平益高速某边坡为工程背景,基于边坡岩土特征、施工工序,在不同施工阶段采用UAV航拍和GNSS+物联网进行空-地协同式监测,通过对多源监测信息开展分析,提出了—系列基于安全与成本考虑的动态调控策略,有效保障了整个边坡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结果表明,在抗滑桩施工期和锚固施工期,UAV和GNSS都监测到了边坡的变形趋势,可作为变形诱因分析和策略措施调控的数据支撑。同时证明了空-地协同在公路边坡施工监测中具有一定可行性,2种方法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印证,取长补短,及时反映出边坡变形趋势,避免以查看失稳破坏先兆迹象为依据的滞后决策手段,为尽早进行边坡动态设计、施工策略调控、安全隐患排查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
-
李富相;
李桂芹;
韦兴
-
-
摘要:
以深圳公常路某段深基坑开挖为背景,分析风化花岗岩地区深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的安全稳定性。结果表明,基坑开挖过程中,以风化程度越高的混合花岗岩作为支护桩嵌入地基土时,支护桩的最大弯矩、开挖面至最后一道内支撑间支护桩桩体的位移及这一区间的内支撑轴力增大,且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这种影响加剧;深基坑内支撑间距增大或减小并不能保证内支撑轴力也增大或减小,内支撑的轴力与内支撑竖向布置位置息息相关。
-
-
伍军军
-
-
摘要:
文章介绍了广西风化花岗岩隧道帷幕灌浆防治突水突泥灾害的实例,首先分析了大界隧道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基条件、突水突泥灾害及后续的预防对策,然后探讨了原始灌浆设计和程序,以及25个灌浆周期和开挖的现场操作,用于评估灌浆效果,并对未来的灌浆工作提出建议。根据现场调查,提出了主要灌浆参数值的建议:灌浆厚度为5~8 m,灌浆长度为15~18 m(厚度的3~3.6倍),每米灌浆体积为34.2 m^(3)。此外,提出了各种流水环境下复合材料选择的指导原则。
-
-
刘志伟;
丁波涛;
梁崇旭
-
-
摘要:
为了研究含水率变化对成层状风化花岗岩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单调直剪试验.设置四种含水率(13%、17%、21%和25%)和三种干密度(ρd1、ρd2、ρd3),分析不同干密度下含水率对花岗岩残积土-全风化花岗岩界面剪切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低含水率、高干密度和低竖向应力下,界面剪应力易发生剪切软化,反之,更易发生剪切硬化;含水率越高,最大剪胀量越小,且干密度越大,最大剪胀量受含水率变化的影响越小;含水率升高会大幅降低界面抗剪强度,且干密度越大、竖向应力越小,界面抗剪强度随含水率的变化率越大.
-
-
俞旺新;
杜子文
-
-
摘要:
在公路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风化花岗岩类土质边坡较为常见,因此研究此类边坡的稳定性和病害机理意义重大.通过对武深高速公路风化花岗岩边坡现场地质调绘、钻探、原位试验及室内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等方法,对风化花岗岩边坡岩土体地质特征、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能、破坏机理、失稳模式及稳定性计算进行稳定性分析,表明风化花岗岩边坡受地质构造影响,边坡易处于极限状态,同时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能的明显变化也是边坡失稳的重要因素.
-
-
-
-
-
-
刘祖富
- 《2006年铁路勘测技术学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以福厦客运专线铁路(DK210+200~DK246+595)段全风化花岗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大量的室内试验,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全风化花岗岩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以期能对福厦客运专线铁路的设计,施工提供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