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颈椎管狭窄

颈椎管狭窄

颈椎管狭窄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1年内共计236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6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12835篇;相关期刊145种,包括中国骨伤、中国老年学杂志、颈腰痛杂志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脊柱病专业委员会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关节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年会、第三届中西医结合脊柱及相关疾病学术年会、全军中医药骨伤学术会议等;颈椎管狭窄的相关文献由625位作者贡献,包括万年宇、张沛、徐青镭等。

颈椎管狭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6 占比:1.65%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12835 占比:98.22%

总计:13067篇

颈椎管狭窄—发文趋势图

颈椎管狭窄

-研究学者

  • 万年宇
  • 张沛
  • 徐青镭
  • 关宏刚
  • 刘彬
  • 刘斌
  • 姜洪和
  • 李牧
  • 梁亮科
  • 王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路锋
    • 摘要: 目的 探讨多节段颈椎管狭窄治疗过程中应用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定时间为2016年9月至2019年11月,对本科收治的68例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采取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34例患者为对照组,采取颈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的34例患者为研究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颈椎功能情况对比统计学意义不成立,P>0.05;治疗后,研究组颈椎功能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多节段颈椎管狭窄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颈椎前后联合手术治疗,和颈椎前路手术对比在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上无显著差异,在促进患者颈椎功能的恢复上,颈椎前后路手术效果优于单纯颈椎前路手术的临床效果.
    • 李腾帅; 周佳明; 雪原
    • 摘要: 目的:总结不伴随感觉障碍的慢性脊髓型颈椎病及其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9例不伴随感觉障碍的慢性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此类患者均无颈椎水平以下的脊髓和神经压迫,且无其他的神经系统疾病.19例患者均行颈椎管减压治疗.手术前后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判定神经功能;使用徒手肌力评定法(manual muscle test,MMT)评估患者四肢肌力;利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测量患者受压节段脊髓膨起程度.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8.6个月.结果:19例患者在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四肢运动功能障碍和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所致的病理反射,巴宾斯基征阳性19例,霍夫曼征阳性11例,查多克征阳性3例,但所有患者均无肢体感觉异常.术后初期,患者症状较术前均明显改善.患者伤口均为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四肢平均肌力评估改善率为89.2%,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平均为(14.4±1.2)分,较术前(10.2±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I测量最狭窄处硬膜囊平均横截面积由(89.7±4.2)mm2增加至(156.0±6.5)mm2,较术前增加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矢状位、水平位MRI均显示受压脊髓膨起良好.结论:不伴随感觉障碍的慢性脊髓型颈椎病以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四肢不全瘫为临床表现,以无肢体感觉异常为特征.在临床诊疗中,易与运动神经元病混淆.提高对该型颈椎病的认识和鉴别能力,尽早进行外科干预,采取颈椎前路或后路减压手术可有效解除脊髓压迫,取得满意的治疗结果,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李治宇
    • 摘要: 目的:观察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的效果.方法: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76例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行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未行上述术式治疗)与观察组(38例:行上述术式治疗),比较2组患者预后.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复诊椎管矢状径以及疾病控制总有效率97.37%等相关观察项目数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患者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行颈前路减压术治疗效果.
    • 陈浩波; 陈源; 陈方兴; 刘明龙
    • 摘要: 目的:探讨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在颈椎管狭窄联合颈髓损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43例颈椎管狭窄合并颈髓损伤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以入院单双日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23)和对照组(n=20);对照组行常规颈前路减压术,观察组行颈椎前后路联合减压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资料统计显示,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颈椎功能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12个月脊髓功能改善率分别为56.52%、95.65%,两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的30.00%、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颈椎管狭窄联合颈髓损伤疗效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薛珍麟
    • 摘要: 目的 探究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的术后护理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 以34例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患者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17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护理干预,对比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天、术后2天的疼痛评分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缓解疼痛,促使生活质量有效改善,护理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临.
    • 马帅; 初明
    • 摘要: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ology has realized the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human body fluids by phase-contrast magnetic imaging (PC-MR). PC-MR is a noninvasive technique for evaluating fluid mechanics, which has been increasingly used in fluid mechanics imaging. The cervical spinal stenosis caused by degenerative cervical myelopathy leads to cervical spinal fluid circulation disturbance and spinal displacement and changes. PC-MR technique can noninvasively assess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dynamic changes caused by cervical spinal stenosis, spinal displacement changes in the stenosis segment, and provide some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for the disease severity, the timing of surgery and the evaluation of surgical results.%磁共振技术经过多年发展, 通过相位对比磁共振 (PC-MR) 技术实现了对人体内流体的定量检测.PC-MR是一种无创评估流体力学的技术, 现已用于流体力学的影像学检查.退行性颈椎病可引起颈椎管狭窄, 导致颈椎管内脑脊液循环障碍、脊髓位移变化等, PC-MR技术可以无创评估颈椎管狭窄引起的脑脊液流体动力学的改变、狭窄节段脊髓位移的变化, 并为疾病的严重程度、颈椎病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及手术效果的评估提供一定的量化指标.
    • 夏绍祥; 陈亮; 顾勇
    • 摘要: 目的 探讨颈椎管狭窄合并低能量颈髓损伤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颈椎管狭窄合并低能量颈髓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通过MRI矢状位T1、T2图像记录椎管狭窄的长度、所有狭窄节段的纤维矢状径、狭窄的原因、脊髓损伤的位置、最窄节段的位置,同时记录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根据脊髓损伤处椎管纤维矢状径、最窄节段椎管纤维矢状径与所有狭窄节段的椎管纤维矢状径分三组,作LSD-t检验,对三组变量进行两两分析.结果34例中,脊髓损伤位置与最窄节段的位置分布相吻合.损伤节段的椎管纤维矢状径与最窄节段椎管纤维矢状径均值均小于所有狭窄节段的椎管纤维矢状径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低能量颈髓损伤的位置分布与颈椎管狭窄的最窄节段位置关系密切,低能量颈髓损伤的发生与颈椎管纤维矢状径相关.
    • WANG Jie; GUO Shuai; CAI Xuan; XU Jiawei; LI Haopeng
    •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病例资料,建立其临床治疗预后模型以评价其临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9 ~2018-03我院收治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患者62例,均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进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以术后6个月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术后改善率≥60%为阈值.收集年龄、性别、致伤外力大小、病程、颈椎管狭窄程度、术前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7个可能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数据并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建模.采用内部验证(internal validation)方法分析,包括自助法抽样、绘制吻合线以及计算受试者曲线下面积(AUC)分别评价预后模型的吻合力以及分辨力. 结果 本预后模型为logit(P)=-26.3523+20.526 5VALUE+1.315 8SCORE-4.322 3TIME,其中VALUE表示颈椎管狭窄所对应的Pavlov比值(取实际数值);SCORE表示术前JOA评分分值(0-17分);TIME表示病程(受伤至手术的时间).受试者曲线下面积(AUC)=0.882 3(95% CI 0.753 0-0.983 2). 结论 本预后模型的吻合力和分辨力较好,颈椎管狭窄以及病程是影响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临床预后的危险性因素;术前JOA评分是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预后的保护性因素.当logit(P)≥-2.620 3时可认为预后良好,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尚待完善改进,但已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胡鲲; 程刚; 甘龙飞; 刘国庆; 陆耀宇; 张强; 覃家永
    • 摘要: 目的:探讨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的72例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患者当作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按照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将72例患者分为2组,各36例.对照组采取颈椎前路手术,研究组采取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观察并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前2组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JOA评分明显提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王祺; 吴占勇; 孔建军; 樊淑青; 冯琳
    • 摘要: 目的 探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在颈椎管狭窄临床应用分析.方法 对115例颈椎管狭窄患者临床资料,设为观察组,其中狭窄程度I度43例、II度38例、III度34例;将同期35例健康体检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为0度.两组患者均行MRI常规T2WI扫描、DTI序列,分析各组颈髓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各向异性(FA).结果 ADC值、FA值在对照组颈髓各节段无统计学差异( P >0.05);观察组C4-5、C5-6、C6-7 ADC值高于C2-3、C3-4,而其FA值低于C2-3、C3-4( P 0.05).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ADC in C4-5,C5-6,C6-7,or C3-4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2-3,while,the FA value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2-3 and C3-4,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 <0.05). FA value of patients of grade I, grade II, or grade III was higher than than in grade 0, showing gradual downward tre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ADC value of cervi-cal spinal canal stenosi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atients without spinal cord compression,and the FA valu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patients without spinal cord compression,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 <0.05). Conclusion DTI can be used for early detec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inal stenosis and the diagnostic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at of MRI T2WI,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choice.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