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57650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颈腰痛杂志、临床骨科杂志、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九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江西省骨质疏松学术会等;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相关文献由331位作者贡献,包括严亚波、任静、冯亚非等。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57650 占比:99.94%

总计:157742篇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发文趋势图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研究学者

  • 严亚波
  • 任静
  • 冯亚非
  • 吴子祥
  • 张扬
  • 李天清
  • 李广章
  • 杨晓江
  • 王法琪
  • 田瑞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顾洪闻; 付玉平; 李林洋; 魏永存; 郑滨; 谢雁春; 于海龙
    • 摘要: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矢状位影像学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10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3~C7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颈椎侧位X线影像上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记录患者颈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JOA)评分,比较手术前、后各参数的变化。Pearson相关性分析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间的相关性及与颈椎功能状态评分(颈痛VAS、m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末次随访时,本组106例患者C1~C2 Cobb角、T1倾斜角(T1S)、C2~C7矢状垂线轴(C2~C7 SVA)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2~C7 Cobb角、颈倾角(CERT)均较术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m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C2 Cobb角变化与C2~C7 SVA变化呈强正相关(r=0.632),与CERT变化呈弱负相关(r=-0.301);C2~C7 Cobb角差值与C2~C7 SVA变化呈中度正相关(r=-0.502),与CERT变化呈强正相关(r=0.638);术后VAS变化与C2~C7 SVA变化呈中度负相关(r=-0.443),与CERT变化呈弱正相关(r=0.308),P<0.05。mJOA变化与C1~C2 Cobb角变化呈正弱相关(r=0.279),与C2~C7 SVA变化呈中弱正相关(r=0.289),与CERT变化呈弱负相关(r=-0.312),P<0.05。结论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曲度发生变化,其中,上颈椎曲度过伸,下颈椎曲度变直,颈部重心位置前移,颈椎基底部曲度变大,且颈部重心位置在颈椎矢状面序列改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VAS评分、mJOA评分的改善均与C2~C7 SVA、CERT的变化存在相关性,颈椎重心位置的变化对颈椎的疗效起重要作用。
    • 陈丹
    • 摘要: 超声骨刀是近年较为流行的新型骨切割工具,具有对骨质选择性切割、不损伤周围软组织的特点[1],目前已运用于脊柱外科手术中,但主要关于术中创伤、术后康复等的报道,对于术后应激反应水平确少有提及[2]。本院近年将超声骨刀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ervical 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CEOL)术中的切骨开门,获得了良好的运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 马伽成; 武东文; 方储存; 尧梦婷; 张飞; 莫建文
    • 摘要: 目的:分析比较颈椎后路单、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单开门组(18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双开门组(17例,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及Hirabayashi改善率、颈椎曲度、脊髓漂移距离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颈椎曲度、脊髓漂移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开门组出血量多于双开门组(P0.05),其中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出血量较多,但手术时间较短。临床医学可根据患者不同适应证开展治疗,以期更好的修复效果。
    • 杨文全; 臧传艳; 郭俊翔; 刘文华
    • 摘要: 目的 观察C3椎板潜行切除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疗效.方法 拟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MCSM患者45例,采用颈后路单开门丝线悬吊固定21例(传统组),采用C3椎板潜行切除联合微型钛板固定24例(改良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术后神经功能JOA评分、C2~7 Cobb角和颈椎活动度(ROM),记录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颈后伸肌萎缩率.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P均<0.05).术后改良组轴性症状发生率(16.7%,4/24)低于传统组(57.1%,12/21),P<0.05.术后两组神经功能均显著改善.两组术后C2~7 Cobb角和ROM均小于术前,且改良组术后C2~7 Cobb角和ROM高于传统组、丢失程度低于传统组(P均<0.05).改良组术后颈后伸肌横截面积大于传统组,颈后伸肌萎缩率小于传统组(P均<0.01).结论 C3椎板潜行切除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固定术与传统的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丝线悬吊固定术具有相似的神经功能改善疗效,但前者保留了C2棘突上颈半棘肌止点,可有效防止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和活动度丢失,减少术后轴性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
    • 刘通; 周育巧; 许强; 赖仲宏; 陈宇; 朱文清; 赖金良; 陈金财; 姬广林
    • 摘要: 目的:探讨C3椎板切除与改良Y型纳米骨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术后颈椎活动度、曲度、神经功能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69例因多节段脊髓型脊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入院后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将33例行C3椎板切除、C4~C6或C4~C7改良Y型纳米骨板固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术的患者作为A组,36例行传统C3~C6或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为B组.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天数.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采用X线测量颈椎活动度、C2~C7 Cobb角,计算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及对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均大于B组(P<0.05),A组术后6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的颈椎活动度(CROM)及CCI均大于B组,A组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的C2~C7 Cobb角均大于B组(P<0.05),但A组CROM、CCI及颈椎曲度丢失值均小于B组(P<0.05);A组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低于B组(P<0.05).两组组内术后6个月、术后1年mJOA评分逐渐上升(P<0.05).结论:C3椎板切除、C4~C6或C4~C7单开门改良Y型骨板固定椎管扩大术治疗MSCM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相同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同时保留了术后的颈椎活动度及曲度,对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 朱浩然; 孙凯; 沃金; 焦根龙; 李志忠
    • 摘要: cqvip: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颈椎病最严重的一种类型[1,2],一般将超过2个以上节段颈脊髓受压的CSM称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3-4]。本文通过按年龄分组,回顾性对比研究了老年与非老年MCSM患者采取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 杨明坤; 张旭; 刘川; 吴继生; 鲜光波
    •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发生轴性症状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在巴中市中心医院行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47例,其中男15例,女32例,年龄(52.6±18.3)岁(46~72岁).根据术后3个月是否发生轴性症状,将患者分为无轴性症状组(33例)和轴性症状组(14例).分别对患者性别、年龄、术前颈肩痛、病程是否大于36个月、合并内科疾病、术中出血量大于100mL、手术时间超过90 min、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曲度、JOA改善率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一步进行多元Logistic回顾分析.结果 14例患者出现术后轴性症状,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9.8%.两组患者术后神经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P=0.26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术前颈肩痛、病程超过36个月、高血压病、术中出血量大于100mL、手术时间超过90 min、术前颈椎曲度、术后颈椎曲度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可能相关(P<0.1).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颈肩痛、高血压病、术中出血量大于100mL、手术时长超过90 min、颈椎曲度丢失度与术后出现轴性症状相关.结论 术前颈肩痛、高血压病、术中出血量大于100mL、手术时间超过90 min、颈椎曲度丢失度是改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发生轴性症状的危险因素,围手术期应给予关注和控制.
    • 仲东海; 熊敏; 周升; 王如来; 雷俊; 张振
    • 摘要: 目的 探讨椎体大小对经颈后路单开门椎管减压术术后产生轴性症状(axial syn-drome,AS)的影响.方法 行经颈后路单开门椎管减压的术后病人40例,按照病人椎体大小将病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11例,为小椎体组;B组29例,为非小椎体组.共1例失访.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及持续率,评定椎体大小对单开门手术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两组病人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病人轴性症状患病率为63.6%;B组为2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复查,A组仍存在轴性症状者6例,持续患病率为54.5%;B组3例,持续患病率为1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仍存在轴性症状者A组3例,持续患病率为27.3%;B组1例,发生率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椎体组的病人术后更容易发生轴性症状,且早晚期轴性症状持续存在率更高.
    • 姚勇
    •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与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压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多节段脊髓压迫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开组及双开组,各30例.单开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双开组采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治疗前后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单开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66.7%高于双开组的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380.05);治疗后,单开组及双开组患者的JOA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8.579、34.255,P=0.000、0.000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39、0.673,P=0.351、0.504>0.05);单开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280.9±13.3)多于双开组的(245.9±1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742,P=0.0000.05).结论 颈椎后路单开门与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多节段脊髓压迫症患者的治疗中均可发挥积极作用,但相对于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但其术中出血量略大,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法.
    • 刘晓; 赵增功; 杨士翔; 李志伟
    • 摘要: 目的:探讨ARCH钛板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ve single open-door laminoplasty,EOL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将ARCH钛板做内固定材料的EOLP应用于32例CSM患者的治疗中,男23例,女9例;年龄39~82岁,平均64.5岁;病程6~24个月,平均13.1个月.临床疗效评定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评分内容包括上下肢运动功能、肢体感觉功能、膀胱功能.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前和术后6个月最狭窄节段的椎管矢状径,计算其改善率以明确减压效果.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2个月.32例患者的术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JOA评分由术前的9.78±1.34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12.94±1.16,JOA改善率为(44.09±11.06)%(P<0.01).椎管扩大明显,最狭窄处椎管矢状径由术前的(8.47±0.60) mm扩大至术后6个月的(12.51±0.78)mm,改善率为(48.27±11.81)%(P<0.01).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断裂及“再关门”现象.结论:ARCH钛板联合EOLP治疗CSM可明显减少出现“再关门”及其他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可能,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