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颈椎曲度

颈椎曲度

颈椎曲度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316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中国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8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1443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骨伤、中国民康医学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中医骨伤科高峰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2014年度学术会议暨北京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等;颈椎曲度的相关文献由820位作者贡献,包括单茂振、李杰、黄嘉奇等。

颈椎曲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8 占比:1.95%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11443 占比:97.95%

总计:11683篇

颈椎曲度—发文趋势图

颈椎曲度

-研究学者

  • 单茂振
  • 李杰
  • 黄嘉奇
  • 莫文
  • 刘浩
  • 叶洁
  • 李义凯
  • 梁卫东
  • 段云升
  • 王贝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凌晓明; 张春霖; 严旭; 邵成龙
    • 摘要: 背景:大部分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弓的脊髓型颈椎病属于脊髓线分型Ⅲ型脊髓型颈椎病,既往文献报道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于颈椎反弓的脊髓型颈椎病有满意的减压效果,但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对脊髓线Ⅲ型脊髓型颈椎病的减压效果目前尚未见报道。目的:分析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对脊髓线Ⅲ型脊髓型颈椎病减压效果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21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脊髓线Ⅲ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0例,男性1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51.6岁,平均病程16.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3个月,共有脊髓线Ⅲ型突出颈椎间盘55个。应用PACS软件测量患者术前、末次随访颈椎MRI各项参数,比较患者术前、术后颈椎突出椎间盘体积、颈椎Cobb角及改良脊髓前方压迫程度评分。结果与结论:(1)所有节段的脊髓线Ⅲ型脊髓型颈椎病均获得满意减压效果,患者改良脊髓前方压迫程度评分末次随访较术前减小(P <0.05);患者突出椎间盘体积末次随访较术前减小(P <0.05);患者末次随访颈椎Cobb角增大,颈椎曲度明显改善(P <0.05);(2)结果说明,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式对脊髓线Ⅲ型脊髓型颈椎病具有直接减压与间接减压作用,能诱导突出颈椎间盘发生广泛的突出椎间盘自然吸收现象并增加颈椎前凸曲度,可减少或避免脊髓线Ⅲ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切除突出的颈椎间盘,为临床治疗脊髓线Ⅲ型脊髓型颈椎病提供新的依据及策略。
    • 姚晓玲; 彭建城; 许岳荣; 杨志东; 张顺聪
    • 摘要: 背景:目前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是手术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其中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逐渐在临床中推广并应用,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目的:评价可变角度零切迹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1例,其中42例采用可变角度零切迹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治疗(试验组),39例采用传统钛板-cage系统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治疗(对照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Cobb-C角、颈椎Cobb-S角、椎间融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试验方案已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件号:NO.JY2020199).结果 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术后的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②两组术后3 d、30个月时的Cobb-S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术后3 d的Cobb-C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术后3 d、30个月的Cobb-C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③试验组椎间完全融合率为98%,对照组椎间完全融合率为100%;④试验组融合器下沉率高于对照组(24%,3%,P<0.05),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38%,P<0.05),相邻椎间盘退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18%,P<0.05);⑤结果表明,可变角度零切迹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但融合器下沉发生率较高,颈椎整体曲度的改变需更长期的观察与随访,该术式中期疗效总体良好.
    • 朱永涛; 吕立江; 张潮; 黄玉波; 吴虹娇; 黄华枝; 刘祯
    • 摘要: 目的:探讨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与寰枢关节失稳的相关性。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50例门诊就诊的颈椎曲度异常的患者(颈曲异常组)进行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与寰枢关节失稳的相关性研究,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18~42(30.62±5.83)岁;匹配同期门诊就诊的颈椎曲度正常的患者(颈曲正常组)53例,其中男23例,女30例,年龄21~44(31.98±6.11)岁。103例患者均拍摄颈椎侧位和张口位X线片,测量并记录颈椎曲度和寰齿侧间距差值,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法研究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与寰枢关节失稳的相关性。结果:颈曲正常组中寰枢关节失稳者占39.6%(21/53),颈曲异常组患者中寰枢关节失稳占84.0%(4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曲异常组的患者寰齿侧间距差值为(1.79±1.01)mm,明显大于颈曲正常组的(0.55±0.75)mm(P<0.01),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颈椎曲度的大小与寰齿侧间距的差值呈负相关。结论:颈椎曲度变直和反弓是寰枢关节失稳的原因,颈椎曲度越小,寰枢关节失稳越严重。
    • 王传菊
    • 摘要: 目的:探讨在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segment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患者进行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过程中为其保留颈椎半侧肌肉韧带对其临床疗效、颈椎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潜江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接诊的72例MCSM患者,对其均进行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根据是否保留颈椎半侧肌肉韧带将其分为试验组(36例,保留颈椎半侧肌肉韧带)与对照组(36例,不保留颈椎半侧肌肉韧带)。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scores,JOA)量表的评分(JOA评分)、颈椎曲度和颈椎ROM。结果:1)在术后1年,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其JOA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2)在术后1年,试验组患者的颈椎曲度、颈椎ROM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对MCSM患者进行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过程中为其保留颈椎半侧肌肉韧带有助于减少其颈椎ROM及颈椎曲度的丢失,减轻其疼痛程度,提高其临床疗效。
    • 李继恩; 沙高峰; 张静
    • 摘要: 目的探讨推拿结合Mulligan技术治疗青少年颈椎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荆门市中医医院推拿科收治的90例青少年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试验组同时结合Mulligan技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功能[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及颈椎曲度(Borden值)。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NDI评分、Borden值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结合Mulligan技术治疗青少年颈椎病患者的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颈椎功能及颈椎曲度
    • 田金辉; 李志远; 江仲超; 颜珍珍; 李少伟; 李晓东; 苗洁
    • 摘要: 针对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椎板门轴侧断裂伴移位的问题,对不同门轴处理方式的术后疗效进行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将2013年5月—2018年9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接受单开门椎管成形钛板固定术治疗的31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纳入研究中,其中有63例患者术中发生门轴断裂伴椎板移位,根据处理方式将其分为两组:重建组(35例),对椎板进行叠瓦状重建及钛板固定治疗;切除组(28例),将断裂并移位的椎板切除。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相关指标,观察患者神经功能(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颈后肌群横截面积变化及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在手术时间及术出血量上,两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的颈后肌群横截面积较术前均有明显减小(P0.05),切除组的CCI较术前出现明显丢失(P0.05)。术后重建组有8.6%的患者出现轴性症状(3/35),切除组为21.3%(6/28),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时,重建组81.6%(31/38)的断裂门轴获得骨性融合,至术后6个月时,有94.7%(36/38)的断裂门轴获得骨性融合。可见,对于门轴断裂伴椎板移位的患者,采用叠瓦状椎板重建联合钛板固定及切除椎板均不会影响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但椎板重建更有利于颈椎曲度的维持并减轻颈后肌群的萎缩,从而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
    • 杨德富; 田园; 师雪飞; 宋君玮
    • 摘要: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9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联合丝线悬吊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给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手术前后颈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水平、颈椎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后康复锻炼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颈椎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6%,低于对照组的1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可缩短术后康复锻炼时间,提高颈椎椎管矢状径和颈椎曲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其效果优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联合丝线悬吊内固定术治疗。
    • 毛省岭; 肖江岭
    • 摘要: 目的:分析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AMP)后发生颈椎轴性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采集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接受LAMP治疗后发生颈椎轴性疼痛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0例资料,纳入发生组;采集医院同期接受LAMP治疗后未发生颈椎轴性疼痛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0例资料,纳入未发生组.查阅患者资料,经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找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LAMP后发生颈椎轴性痛的影响因素.结果:初步单因素检验结果显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LAMP后发生颈椎轴性疼痛可能受患者颈椎活动度变化、术前颈椎曲度、术中关节突关节破坏等因素影响(P0.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椎活动度变化>15°、术前颈椎曲度1,P15°、术前颈椎曲度<12°、术中关节突关节破坏均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LAMP后发生颈椎轴性痛的影响因素.
    • 刘正蓬; 王雅辉; 张义龙; 明颖; 孙志杰; 孙贺
    • 摘要: 背景:近期临床研究发现,生物材料植入过程中机体内环境会产生一定改变,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应激反应,且不同生物材料机体免疫、应激反应亦有明显差异.目的:探讨3D打印椎间融合器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3例,其中男40例,女23例,年龄30-78岁,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n=31)、对照组(n=32),均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研究组术中植入3D打印椎间融合器,对照组植入聚醚醚酮材料椎间融合器及同种异体骨.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3 d检测血清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术前及术后1周、6个月检测颈椎曲度、椎间高度,术后6个月统计轴性症状.试验获得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研究组31例发生螺钉松动1例、植入物移动1例,对照组32例中发生螺钉松动3例、免疫排斥3例、植入物移动2例、植入物塌陷1例,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术后1,3 d的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01);④两组术后1周、6个月的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均高于术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⑤研究组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轻于对照组(P<0.05);⑥结果表明,3D打印椎间融合器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可减少并发症,促进颈椎曲度、椎间高度恢复,提高颈椎稳定性,且机体应激反应、轴性症状轻.
    • 刘正蓬; 王雅辉; 张义龙; 明颖; 孙志杰; 孙贺
    • 摘要: 背景:近期临床研究发现,生物材料植入过程中机体内环境会产生一定改变,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应激反应,且不同生物材料机体免疫、应激反应亦有明显差异。目的:探讨3D打印椎间融合器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3例,其中男40例,女23例,年龄30-78岁,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n=31)、对照组(n=32),均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研究组术中植入3D打印椎间融合器,对照组植入聚醚醚酮材料椎间融合器及同种异体骨。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3 d检测血清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术前及术后1周、6个月检测颈椎曲度、椎间高度,术后6个月统计轴性症状。试验获得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研究组31例发生螺钉松动1例、植入物移动1例,对照组32例中发生螺钉松动3例、免疫排斥3例、植入物移动2例、植入物塌陷1例,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术后1,3 d的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01);④两组术后1周、6个月的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均高于术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⑤研究组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轻于对照组(P<0.05);⑥结果表明,3D打印椎间融合器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可减少并发症,促进颈椎曲度、椎间高度恢复,提高颈椎稳定性,且机体应激反应、轴性症状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