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21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025030篇;相关期刊129种,包括齐鲁护理杂志、现代诊断与治疗、中国老年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23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年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脊柱伤病专家委员会第二届脊柱伤病学术会议、第十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重庆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年会等;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文献由647位作者贡献,包括姬广林、梁博伟、王义生等。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25030篇
占比:99.98%
总计:1025249篇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研究学者
- 姬广林
- 梁博伟
- 王义生
- 余洋
- 卢波
- 唐福兴
- 樊效鸿
- 陈日高
- 陈金财
- 刘通
- 周育巧
- 李亮
- 莫建文
- 许强
- 赖金良
- 万军
- 于红英
- 何宁
- 余化龙
- 关海山
- 刘冬冬
- 刘岩
- 刘序
- 刘志刚
- 刘志杰
- 刘洋
- 刘玉军
- 刘艺
- 占蓓蕾
- 及宁
- 叶舟
- 吴伟娇
- 孙卫山
- 孙吉平
- 岳明美
- 张丽敏
- 张健
- 张学利
- 张文光
- 张文勇
- 张智
- 彭振宇
- 彭智
- 曹胜
- 曾云
- 曾文添
- 朱如森
- 朱文清
- 李世芳
- 李小勇
-
-
高砚珠;
席恒;
朱英杰
-
-
摘要:
目的探究双向质量反馈护理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康复期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我院脊柱病科收治的6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双向质量反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颈部功能、住院时间、颈部外固定时间、恢复工作时间)、护理配合情况、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NDI评分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颈部外固定时间、恢复工作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护理配合度、治疗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向质量反馈护理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康复期的应用效果显著,通过双向反馈机制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配合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和康复效果。
-
-
黄必军;
臧雨峰;
刘春;
傅一山
-
-
摘要: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上海德济医院诊治的MCSM患者86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予以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术,对照组予以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表(JOA)评分、融合节段Cobb角、椎体活动度、颈椎椎管矢状径和颈椎曲度指数(CCI)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6.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12%(P0.05);观察组的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和术后NDI评分均少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前JOA评分、融合节段Cobb角、椎体活动度、颈椎椎管矢状径和CCI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椎体活动度和CCI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JOA评分、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椎管矢状径较手术前升高(P<0.05),观察组的椎体活动度和CC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椎管矢状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比较,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术治疗MCSM近期疗效更好。
-
-
王传菊
-
-
摘要:
目的:探讨椎板开门角度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myelopathy,MCM)患者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潜江市中心医院2018年8月-2020年10月收诊的111例MCM患者,均行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按照术后3个月复查椎板开门角度的不同分为试验组(55例,≤36.5°)与对照组(56例,>36.5°)。观察两组的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评测其颈椎活动度、颈椎前凸指数、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统计其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并比较两组的轴性症状发生率。结果:(1)试验组的住院时间(10.23±2.41)d、手术出血量(156.18±25.74)ml、手术时间(108.58±17.59)min,与对照组的(9.84±2.15)d、(158.70±26.97)ml、(110.28±19.53)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术后3个月的颈椎活动度(31.47±2.48)°、颈椎前凸指数(9.82±1.56)、JOA评分(14.17±2.28)分,与对照组的颈椎活动度(31.04±2.32)°、颈椎前凸指数(10.34±1.68)、JOA评分(13.93±2.15)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的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为1.82%,低于对照组的12.50%(P36.5°无明显差异。
-
-
肖飞
-
-
摘要:
目的 比较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40例。A组采用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B组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及颈椎病治疗效果。结果 A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B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A组JOA评分高于B组(P<0.05);术前,两组颈椎曲度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术后1年,A组颈椎曲度指数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具有一定疗效,但前路减压融合术能获取更大的病变节段椎间高度,对恢复正常的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术后神经功能、减小手术医源性创伤具有积极作用。
-
-
王传菊
-
-
摘要:
目的:探讨在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segment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患者进行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过程中为其保留颈椎半侧肌肉韧带对其临床疗效、颈椎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潜江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接诊的72例MCSM患者,对其均进行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根据是否保留颈椎半侧肌肉韧带将其分为试验组(36例,保留颈椎半侧肌肉韧带)与对照组(36例,不保留颈椎半侧肌肉韧带)。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scores,JOA)量表的评分(JOA评分)、颈椎曲度和颈椎ROM。结果:1)在术后1年,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其JOA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2)在术后1年,试验组患者的颈椎曲度、颈椎ROM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对MCSM患者进行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过程中为其保留颈椎半侧肌肉韧带有助于减少其颈椎ROM及颈椎曲度的丢失,减轻其疼痛程度,提高其临床疗效。
-
-
郑益新;
林院;
郑武;
肖毓华;
徐杰
-
-
摘要: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后入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在我院使用骨科机器人辅助后入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1例,采用JOA17评分评估神经功能和改善率,在术后2~3天及术后6个月行CT检查评价椎管扩大情况及门轴侧融合情况。结果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前JOA评分(6.9±2.3)分,末次随访JOA评分(14.4±1.9)分,全部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改善(P<0.05),术后改善率(60.4±29.6)%。患者术后6个月CT提示椎管得到充分扩大减压,门轴侧骨性融合。结论骨科机器人的导航及机械臂辅助切骨功能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安全可行,临床效果确切。
-
-
马伽成;
武东文;
方储存;
尧梦婷;
张飞;
莫建文
-
-
摘要:
目的:分析比较颈椎后路单、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单开门组(18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双开门组(17例,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及Hirabayashi改善率、颈椎曲度、脊髓漂移距离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颈椎曲度、脊髓漂移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开门组出血量多于双开门组(P0.05),其中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出血量较多,但手术时间较短。临床医学可根据患者不同适应证开展治疗,以期更好的修复效果。
-
-
沈俊枫;
胡劲涛
-
-
摘要: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MCSM患者66例,按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组(n=33)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AMP)组(n=33)。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和住院时间、颈椎曲度、疼痛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结果术后12个月,ACDF组的颈椎曲度明显增加,且明显高于LAMP组(P<0.01);术后1个月,ACDF组和LAMP组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ACDF组明显低于LAMP组(P<0.01);术后12个月,ACDF组和LAMP组的JOA评分均明显增加,且ACDF组明显高于LAMP组(P<0.01)。结论与LAMP相比,ACDF治疗MCSM在维持颈椎曲度、减缓疼痛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更佳。
-
-
邹贵骞;
李丽明;
肖芳繁;
张志敏
-
-
摘要:
目的对比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采用丝线缝合固定及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6月—2019年9月收治的6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参照组和观测组,参照组(n=34)在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采用丝线缝合固定治疗,观测组(n=34)在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治疗优良率、VAS评分、JOA评分、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术前VAS评分、JOA评分、颈椎活动度、椎管矢状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测组术后治疗优良率较参照组更高,且VAS评分更低,JOA评分、颈椎活动度、椎管矢状径更高,术后康复锻炼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有助于改善颈椎活动能力,减轻疼痛,促进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
-
甄广强
-
-
摘要:
目的观察内固定不同钛板数量对颈椎管扩大形成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颈椎曲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颈后路椎管扩大形成术中植入不同钛板数量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部分固定组(C_(3)、C_(5)和C_(7)节段植入3枚钛板)和完全固定组(C_(3)~C_(7)节段植入5枚钛板),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与完全固定组相比,部分固定组患者手术费用明显降低(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VAS评分、NDI评分、SF-36生理评分和SF-36心理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曲度和颈椎活动度丢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固定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09%,部分固定组为1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管扩大形成术治疗中采用C_(3)、C_(5)和C_(7)三个节段部分固定和C_(3)~C_(7)五个节段完全固定,均可改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脊髓功能、维持颈椎曲度,而部分固定钛板的模式可能是一种更经济的方式。
-
-
樊效鸿;
陈日高;
余洋
- 《四川省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全省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加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骨科采用该法治疗1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术后并发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量表系统及Odom临床效果分级评价临床结果. 结果:本组患者1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22月,平均18.4个月.术前JOA评分7.35±1.18分,术后14.04±1.02分,末次随访时15.34±0.97分.根据Odom临床效果分级,优9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6.7%. 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加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疗效满意,手术安全可靠.
-
-
樊效鸿;
陈日高;
余洋
- 《第23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加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骨科采用该法治疗1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术后并发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量表系统及Odom临床效果分级评价临床结果.rn 结果:本组患者1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22月,平均18.4个月.术前JOA评分7.35±1.18分,术后14.04±1.02分,末次随访时15.34±0.97分.根据Odom临床效果分级,优9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6.7%.rn 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加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疗效满意,手术安全可靠.
-
-
樊效鸿;
陈日高;
余洋
- 《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中医骨伤科高峰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加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骨科采用该法治疗1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术后并发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量表系统及Odom临床效果分级评价临床结果. 结果:本组患者1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22月,平均18.4个月.术前JOA评分7.35±1.18分,术后14.04±1.02分,末次随访时15.34±0.97分.根据Odom临床效果分级,优9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6.7%. 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加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疗效满意,手术安全可靠.
-
-
游浩;
李明辉;
杨青;
郑先念;
刘洋
- 《第十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重庆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年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近期疗效.rn 方法:对18例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组)与15例采用颈后路椎板成形术(B组)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中、近期疗效进行比较,按J0A评分,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DI)评估,White颈椎毛驴芭评估,颈部和上肢疼痛感觉模拟评分(VAS),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综合疗效评级(Odom评级)进行评估.rn 结果:在A、B两组的比较中,J0A评分,Odom评级无明显差异(P>0.05),A、B组相似,而NDJ指数,ROM以及颈部和上肢的VAS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B组略优于A组.rn 结论:颈后路椎板形术由于内固定技术的改良,其中、近期疗效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相比,整体疗效无明显差异,选择时应严格把握相关适应症.
-
-
-
-
Li Qingchu;
黎庆初;
Yan Huibo;
闫慧博;
Hu Huilin;
胡辉林;
Jin Dadi;
金大地
- 《2012中华脊柱外科高级论坛》
| 2012年
-
摘要: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rn 方法:2003年12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前路分节段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8例,男25例,女23例;3节段病变39例,4节段9例;术中采用1个椎体次全切除加1或2个椎间隙减压,同时行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术后定期复查颈椎正侧位及屈伸位X线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采用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rn 结果:手术时间70一220min,平均87min,术中出血量120-800 ml,平均210 ml.全部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2 ~60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9个月,平均6.2个月.术前JOA评分为(6.3±3.2)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3.2±3.6)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改善率为72.8%±16.2%.优良率为89.6%.rn 结论: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可靠术式,可获得理想的植骨融合率及神经功能改善率.
-
-
张冬生;
杨永宏;
朱江军;
郑杰
- 《第三届全国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前路分段减压、分段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38例采用主要节段椎体次全切除钢板固定,次要节段椎间隙减压PEEK-Cage固定的患者临床资料,用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测量术前、术后颈椎曲度数据,观察术后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22个月,所有患者内置物无松动、移位,植骨融合时间平均65个月.JOA评分由9.24±2.33提高到13.69±2.24,颈椎曲度由16.59±7.38Ω提高到24.81±9.67,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分段减压、分段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满意,同时避免了长节段钢板固定可能带来的内固定失效、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
-
-
QI Min;
祁敏;
WANG Xinwei;
王新伟;
LIU Yang;
刘洋;
LIANG Lei;
梁磊;
CHEN Huajiang;
陈华江;
YANG Lili;
杨立利;
YUAN Wen;
袁文
- 《第三届全国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颈前路减压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同手术治疗的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27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ACDF法(A组)、ACCF法(B组)和前路“杂交式”减压技术(C组)三种不同手术方式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其中男性181例,女性146例;平均年龄为55.7岁(32岁-76岁),平均随访时间3.5年(1.5-5年).结果:三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增加,各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共有69例在手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1.1%,包括植骨未融合、声音嘶哑、吞咽困难、C5神经根麻痹、脑脊液漏和切口感染;前路“杂交式”减压技术组3例术后出现植骨块愈合不良、内固定移位,ACCF组8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植骨不愈合情况;共有12例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其中A组5例,B组3例,C组4例;共有26例患者术后出现吞咽困难,其中A组11例,B组7例,C组8例;术后共有12例患者(3.67%)出现c5神经根麻痹,其中ACDF组2例,ACCF组5例,“杂交式”减压技术组5例:共有5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其中ACDF组3例,杂交式”减压技术组2例;还有3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感染.结论:三种术式术后并发症大多可在保守治疗后自然缓解,无患者需要再次手术.多节段ACDF组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最低,但术后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由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治疗中ACCF法应谨慎选择.
-
-
Li Shi-chun;
李钦亮;
Yun Cai;
云才;
Li Qin-liang;
李士春
-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脊柱伤病专家委员会第二届脊柱伤病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目的:rn 探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纳米人工骨间隔物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rn 方法:rn 对32例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纳米人工骨间隔物植骨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JOA评分法、颈椎管平均矢状径评价临床疗效,X线、CT判定植骨融合状况.rn 结果:rn 术后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得到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5分增加至术后1年时平均15.4分,改善率为70.8%.术后下颈椎的各节段椎管扩大明显,椎管矢状径差异有显著性.术后6月、1年及2年植骨块融合率分别为57.5%、80%及93.1%.rn 结论:rn 应用纳米人工骨间隔物的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