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斑块
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37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5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13566篇;相关期刊199种,包括光明中医、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2014中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暨第八届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年会、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文献由91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媛、成兴波、白青科等。
颈动脉粥样斑块—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566篇
占比:97.37%
总计:13933篇
颈动脉粥样斑块
-研究学者
- 周媛
- 成兴波
- 白青科
- 赵晓晖
- 万继峰
- 吴婷
- 周传伟
- 唐玲
- 夏卫英
- 张惠萍
- 李慎义
- 杨智利
- 沈健
- 王莉
- 赵景
- 邓晓风
- 陈娟
- 陈莉
- 韦灵
- 万莉
- 东红
- 么明玉
- 于春雷
- 付强
- 何俊
- 何玫
- 何鹏
- 何鼎淳
- 侯祥树
- 刘中勇
- 刘凌
- 刘平
- 刘星
- 刘晓苑
- 刘洪
- 刘育文
- 刘长春
- 努尔买买提·吐尔逊
- 吾尔克孜·伊明
- 周丽
- 周克松
- 周卫东
- 周锦雄
- 唐娜娜
- 唐继兰
- 唐莲
- 姚俊东
- 孙晓泽
- 孙葆青
- 宋中华
-
-
许晓辉;
蔡卫卫;
刘超;
段智慧
-
-
摘要:
目的探讨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2、MMP-2及C1q/TNF相关蛋白3(CTRP3)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ACI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6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MMP-12、MMP-2及CTRP3水平,探讨以上指标与脑梗死体积、斑块性质的关系。结果观察组MMP-12、MMP-2均高于对照组,CTRP3低于对照组(P中度>轻度,CTRP3比较重度稳定斑块>无斑块者,CTRP3<稳定斑块<无斑块者(P<0.05)。MMP-12、MMP-2与斑块性质呈正相关,CTRP3与斑块性质呈负相关(P<0.05);以易损斑块为对照,MMP-12、MMP-2、CTRP3在稳定斑块中具有一定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854、0.846、0.948。结论MMP-12、MMP-2及CTRP3水平可反映ACI程度,且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中预测价值较佳,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
-
-
张惠媛;
雷静;
龙敏;
王颖琦;
刘艳;
杨震华
-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4月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有颈动脉斑块分为无颈动脉斑块组(30例)和有颈动脉斑块组(100例)。观察两组的主要临床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方程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收缩压、体重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胱抑素C(CysC)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ysC是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CysC参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血清CysC水平升高是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
-
郭凤艳;
王晓薇;
许艳岚
-
-
摘要: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进展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斑块形成,其病灶根据病理学特征可分为易损性斑块和非易损性斑块,易损斑块脱落和破裂导致动脉管腔血栓形成和血管阻塞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机制[1]。因此,尽早明确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探索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的危险因素对防止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
-
焦凤娟;
孟占鹏
-
-
摘要:
目的通过应用自拟通络化斑方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探讨其对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以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开封市中医院诊治的9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应用瑞舒伐他汀钙片,研究组加用自拟通络化斑方。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血脂、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并统计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TC、TG、LDL-C、WBV、PV、HCT、ESR水平均明显下降,HDL-C水平明显升高,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之间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报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4例,观察组报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6例,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恢复期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在瑞舒伐他汀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自拟通络化瘀方,不仅可以更加显著地改善患者的血脂、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进一步提高疗效,而且无明显增加的不良反应发生,安全可靠,值得临床上研究应用。
-
-
吴丹;
李洁芳;
刘君;
胡灿;
李茜;
伍亚男
-
-
摘要:
目的 探讨温和灸联合西医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有效性.方法 选取92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西药组(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中西医结合组(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温和灸),各46例.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血脂、炎性因子及颈动脉粥样斑块情况等指标.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中医证候疗效结果(95.65%,44/46)明显高于西药组(80.43%,37/46)(P0.05).结论 温和灸联合西医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中医证候疗效显著,能有效抑制动脉粥样斑块炎性因子表达,改善血脂代谢异常,促进斑块消退,具有良好的药物安全性.
-
-
欧阳萱艺;
张珍东
-
-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评分预测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就诊且确诊颈动脉斑块的12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期间发生缺血性卒中28例,未发生缺血性卒中95例.所有患者行SMI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卒中组与非卒中组患者最大斑块厚度、SMI血流评分、增强强度等,分析卒中患者最大斑块SMI血流评分与增强强度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估SMI血流评分预测颈动脉斑块患者2年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效能.结果 卒中组患者SMI血流评分、增强强度均明显高于非卒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卒中患者最大斑块SMI血流评分与增强强度呈正相关(r=0.786,P<0.05).SMI血流评分预测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截断值为2分,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36、0.856、0.786.结论 SMI评分能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新生血管情况,可作为筛查不稳定斑块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
-
蒋怡华;
杜娟;
陆轶群
-
-
摘要:
目的 探讨T2DM患者骨骼肌质量与颈动脉粥样斑块(CAP)形成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270例,按照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分为合并CAP组(CAP,n=218)与单纯T2DM组(T2DM,n=52),比较两组骨骼肌质量;再以骨骼肌质量四分位间距分为4组,比较CAP形成等因素.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骨骼肌质量与CAP形成的关系.结果T2DM患者骨骼肌质量与CAP形成有关,骨骼肌质量越低,越容易形成斑块.骨骼肌质量四分位间距4组T2DM患者校正混杂因素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骼肌质量是CAP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T2DM患者CAP形成的最佳骨骼肌质量截止值为25.35,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70.3%.结论 骨骼肌质量降低是T2DM患者CAP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CAP形成有一定预测价值.
-
-
李丹丹
-
-
摘要: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3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组成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的体检者60例组成对照组.两组均接受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两组颈动脉总干内膜中层厚度、分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检出率、斑块成形率及斑块分布情况.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总干内膜中层厚度、分叉内膜中层厚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颈部动脉斑块数量、颈动脉总干内膜中层厚度、分叉内膜中层厚度检测,可有效评估患者脑梗死发病风险,对早期脑梗死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
-
欧阳萱艺;
张珍东
-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评分预测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就诊且确诊颈动脉斑块的12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期间发生缺血性卒中28例,未发生缺血性卒中95例。所有患者行SMI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卒中组与非卒中组患者最大斑块厚度、SMI血流评分、增强强度等,分析卒中患者最大斑块SMI血流评分与增强强度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估SMI血流评分预测颈动脉斑块患者2年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效能。结果卒中组患者SMI血流评分、增强强度均明显高于非卒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卒中患者最大斑块SMI血流评分与增强强度呈正相关(r=0.786,P<0.05)。SMI血流评分预测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截断值为2分,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36、0.856、0.786。结论SMI评分能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新生血管情况,可作为筛查不稳定斑块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
-
李先芳;
林璋
-
-
摘要: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探索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枢纽基因和关键通路.方法 从GEO数据库获得颈动脉斑块的基因表达谱GSE43292数据集,利用GEO2R分析颈动脉斑块和正常组织的差异基因,利用R语言clusterprofile包对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利用STRING工具和Cytoscape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筛选关键基因.结果 GEO2R分析GSE43292数据集共含有97个差异基因,包括46个上调基因和51个下调基因;基因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cAMP信号通路、色氨酸代谢、PPAR信号通路等相关通路.差异基因蛋白互作网络的枢纽基因为CD163、MMP9、CXCL10、CCR1.结论 CD163、MMP9、CXCL10、CCR1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枢纽基因,可能为动脉粥样斑块的预后和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点.
-
-
惠品晶;
郭周颖;
颜燕红;
张白;
丁亚芳
- 《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探讨准确评估易损斑块的临床意义. 方法:64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术前、后均行基于颈部血管超声(CDU)的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根据术前6个月内是否首发缺血性卒中,分为缺血组及非缺血组;根据术前CDU检查、术后斑块大体形态及HE染色特征评估斑块性质,运用Χ2检验对患者进行卒中高危因素分析及斑块性质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分析,运用Kappa检验对术前CDU结果与术后相应层面病理学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 结果:缺血组与非缺血组的斑块性质:缺血组44例,其中CDU评估易损斑块81.8%(36/44),稳定斑块18.2%(8/44);病理学评估易损斑块86.4%(38/44),稳定斑块13.6%(6/44);非缺血组20例,其中CDU评估易损斑块35%(7/20),稳定斑块65%(13/20);病理学评估易损斑块40%(8/20),稳定斑块60%(12/20)。 结论: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CDU能准确评估斑块易损性,对于及早发现并精准治疗易损斑块、防止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
文琼;
项飞翔;
段依恋
- 《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目的:通过无创超声技术分析颈动脉斑块某一参数,评价研究斑块稳定性与该参数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经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患者120例临床相关资料,采集患者颈动脉斑块超声三维图像,选用非侵入性超声成像技术血管斑块定量分析软件(VPQ,Vascular Plaque Quantification)分析颈动脉斑块,整理斑块平均灰度值(GSM,grey scale median)、斑块大小、斑块性质等斑块超声相关参数,结合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按脑梗、心梗史,高血压、糖尿病史等危险因素将上述患者分为危险因素程度不同的三组,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该参数GSM与临床危险因素是否有相关性. 结果:120例患者中高危险因素32例,中危险因素69例,低危险因素49例。斑块厚度小于2.Omm者40例,斑块厚度2.0-3.Omm者78例,斑块厚度大于3.Omm者32例。低回声斑42例,等回声斑38例,混合回声斑70例。 结论:脑卒中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疾病之一,而30%的缺血性脑卒中由颈动脉病变引起,且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有关。颈动脉粥样斑块导致颈动脉狭窄及斑块脱落,诱发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造成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功能的不同程度的损害引发各种中风症状及后遗症。本研究采用系统回顾性研究,对病人追踪随访,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及患者病情预后及进展将病人分类,运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不同类病人斑块的相关参数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得到与斑块稳定性有相关性的参数。个体化治疗效果亦能通过超声参数进行客观评估。
-
-
-
张丽华
- 《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
| 2015年
-
摘要: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效果.rn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某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基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rn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和斑块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的斑块面积和斑块厚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脑梗死具有显著的效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和厚度均得到有效降低.
-
-
宋焱;
奏信
- 《2014中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暨第八届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评估的临床价值.rn 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7月脑梗塞患者40例,男2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1.2±12.4岁,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共检出颈动脉斑块68个.所有患者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代谢性疾病.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上述斑块进行弹性评分及计算血液与斑块的弹性应变率(Strain Ratio,SR)比值.每例患者每日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阿司匹林75mg进行稳定斑块治疗,3个月后复查彩超进行弹性评分及计算血液与斑块的弹性比值(B/A),同时监测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rn 结果:(1)治疗3月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2)所有低回声斑块弹性评分均为1分,治疗3月后斑块成等回声或不均质回声,弹性评分达到2-3分,差异较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3)治疗3月后血液与斑块的弹性比值(B/A)较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以通过评分法和比值法对斑块的硬度进行评价,从而判断斑块的稳定性,对临床稳定斑块治疗疗效的观察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
-
-
熊莉;
赵博文;
黎鹏;
孙伟军;
朱江
-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目的: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是评估斑块易损性的新方法.本研究运用手术切除斑块组织病理学方法与超声造影对比研究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明确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准确性.rn 方法:48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分别进行术前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及术后斑块组织病理学分析.超声造影观察斑块内造影剂增强强度(dB),斑块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数量.rn 结果:48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中,其中5例患者为斑块内无明显造影增强,43例患者斑块内可见不同程度造影增强,斑块内造影增强强度范围(9.9-14.1dB),平均强度(12.5±2.0dB).斑块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斑块内无造影增强者为血栓形成,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新生血管数量与超声造影时斑块内造影增强强度密切相关(r=0.9,P=0.002)。rn 结论:超声造影通过斑块内造影剂增强强度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斑块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相关性高.因此,超声造影为一种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可靠方法.
-
-
-
-
-
-
-
-
- 昆明医科大学
- 公开公告日期:2022-03-11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良兔腹主动脉粥样斑块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0‑4周进行高脂饲料喂养,第5周开始‑第7周连续三天分别经兔耳缘静脉同时注射肥大细胞、血小板,24h小时后经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蛋白连续3天,再进行4周高脂饲料喂养;(2)分别于高脂饲养前、第4周末、第7周末、第11周末经兔耳中动脉采血4ml进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LDL‑C)水平进行测定。(3)分别于高脂饲养前、第4周末、第7周末、第11周末对各组实验兔的腹主动脉斑块进行二维超声成像、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dopplerflow imaging,CDFI)及病理学检查。
-
-
- 昆明医科大学
- 公开公告日期:2022-09-02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良兔腹主动脉粥样斑块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0‑4周进行实验兔的高脂饲料喂养,第5周开始‑第7周连续三天分别经兔耳缘静脉注射肥大细胞、血小板,经耳缘静脉注射小牛血清白蛋白,再进行高脂饲料喂养;(2)经兔耳中动脉采血4ml进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LDL‑C)水平进行测定。(3)对各组实验兔的腹主动脉斑块进行二维超声成像、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及病理学检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