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颈动脉粥样斑块

颈动脉粥样斑块

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37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5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13566篇;相关期刊199种,包括光明中医、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2014中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暨第八届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年会、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文献由91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媛、成兴波、白青科等。

颈动脉粥样斑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5 占比:2.48%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13566 占比:97.37%

总计:13933篇

颈动脉粥样斑块—发文趋势图

颈动脉粥样斑块

-研究学者

  • 周媛
  • 成兴波
  • 白青科
  • 赵晓晖
  • 万继峰
  • 吴婷
  • 周传伟
  • 唐玲
  • 夏卫英
  • 张惠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晓辉; 蔡卫卫; 刘超; 段智慧
    • 摘要: 目的探讨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2、MMP-2及C1q/TNF相关蛋白3(CTRP3)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ACI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6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MMP-12、MMP-2及CTRP3水平,探讨以上指标与脑梗死体积、斑块性质的关系。结果观察组MMP-12、MMP-2均高于对照组,CTRP3低于对照组(P中度>轻度,CTRP3比较重度稳定斑块>无斑块者,CTRP3<稳定斑块<无斑块者(P<0.05)。MMP-12、MMP-2与斑块性质呈正相关,CTRP3与斑块性质呈负相关(P<0.05);以易损斑块为对照,MMP-12、MMP-2、CTRP3在稳定斑块中具有一定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854、0.846、0.948。结论MMP-12、MMP-2及CTRP3水平可反映ACI程度,且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中预测价值较佳,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
    • 张惠媛; 雷静; 龙敏; 王颖琦; 刘艳; 杨震华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4月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有颈动脉斑块分为无颈动脉斑块组(30例)和有颈动脉斑块组(100例)。观察两组的主要临床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方程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收缩压、体重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胱抑素C(CysC)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ysC是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CysC参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血清CysC水平升高是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 郭凤艳; 王晓薇; 许艳岚
    • 摘要: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进展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斑块形成,其病灶根据病理学特征可分为易损性斑块和非易损性斑块,易损斑块脱落和破裂导致动脉管腔血栓形成和血管阻塞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机制[1]。因此,尽早明确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探索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的危险因素对防止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 焦凤娟; 孟占鹏
    • 摘要: 目的通过应用自拟通络化斑方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探讨其对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以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开封市中医院诊治的9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应用瑞舒伐他汀钙片,研究组加用自拟通络化斑方。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血脂、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并统计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TC、TG、LDL-C、WBV、PV、HCT、ESR水平均明显下降,HDL-C水平明显升高,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之间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报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4例,观察组报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6例,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恢复期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在瑞舒伐他汀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自拟通络化瘀方,不仅可以更加显著地改善患者的血脂、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进一步提高疗效,而且无明显增加的不良反应发生,安全可靠,值得临床上研究应用。
    • 吴丹; 李洁芳; 刘君; 胡灿; 李茜; 伍亚男
    • 摘要: 目的 探讨温和灸联合西医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有效性.方法 选取92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西药组(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中西医结合组(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温和灸),各46例.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血脂、炎性因子及颈动脉粥样斑块情况等指标.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中医证候疗效结果(95.65%,44/46)明显高于西药组(80.43%,37/46)(P0.05).结论 温和灸联合西医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中医证候疗效显著,能有效抑制动脉粥样斑块炎性因子表达,改善血脂代谢异常,促进斑块消退,具有良好的药物安全性.
    • 欧阳萱艺; 张珍东
    •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评分预测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就诊且确诊颈动脉斑块的12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期间发生缺血性卒中28例,未发生缺血性卒中95例.所有患者行SMI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卒中组与非卒中组患者最大斑块厚度、SMI血流评分、增强强度等,分析卒中患者最大斑块SMI血流评分与增强强度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估SMI血流评分预测颈动脉斑块患者2年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效能.结果 卒中组患者SMI血流评分、增强强度均明显高于非卒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卒中患者最大斑块SMI血流评分与增强强度呈正相关(r=0.786,P<0.05).SMI血流评分预测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截断值为2分,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36、0.856、0.786.结论 SMI评分能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新生血管情况,可作为筛查不稳定斑块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 蒋怡华; 杜娟; 陆轶群
    • 摘要: 目的 探讨T2DM患者骨骼肌质量与颈动脉粥样斑块(CAP)形成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270例,按照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分为合并CAP组(CAP,n=218)与单纯T2DM组(T2DM,n=52),比较两组骨骼肌质量;再以骨骼肌质量四分位间距分为4组,比较CAP形成等因素.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骨骼肌质量与CAP形成的关系.结果T2DM患者骨骼肌质量与CAP形成有关,骨骼肌质量越低,越容易形成斑块.骨骼肌质量四分位间距4组T2DM患者校正混杂因素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骼肌质量是CAP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T2DM患者CAP形成的最佳骨骼肌质量截止值为25.35,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70.3%.结论 骨骼肌质量降低是T2DM患者CAP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CAP形成有一定预测价值.
    • 李丹丹
    • 摘要: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3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组成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的体检者60例组成对照组.两组均接受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两组颈动脉总干内膜中层厚度、分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检出率、斑块成形率及斑块分布情况.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总干内膜中层厚度、分叉内膜中层厚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颈部动脉斑块数量、颈动脉总干内膜中层厚度、分叉内膜中层厚度检测,可有效评估患者脑梗死发病风险,对早期脑梗死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 欧阳萱艺; 张珍东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评分预测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就诊且确诊颈动脉斑块的12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期间发生缺血性卒中28例,未发生缺血性卒中95例。所有患者行SMI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卒中组与非卒中组患者最大斑块厚度、SMI血流评分、增强强度等,分析卒中患者最大斑块SMI血流评分与增强强度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估SMI血流评分预测颈动脉斑块患者2年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效能。结果卒中组患者SMI血流评分、增强强度均明显高于非卒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卒中患者最大斑块SMI血流评分与增强强度呈正相关(r=0.786,P<0.05)。SMI血流评分预测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截断值为2分,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36、0.856、0.786。结论SMI评分能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新生血管情况,可作为筛查不稳定斑块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 李先芳; 林璋
    • 摘要: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探索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枢纽基因和关键通路.方法 从GEO数据库获得颈动脉斑块的基因表达谱GSE43292数据集,利用GEO2R分析颈动脉斑块和正常组织的差异基因,利用R语言clusterprofile包对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利用STRING工具和Cytoscape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筛选关键基因.结果 GEO2R分析GSE43292数据集共含有97个差异基因,包括46个上调基因和51个下调基因;基因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cAMP信号通路、色氨酸代谢、PPAR信号通路等相关通路.差异基因蛋白互作网络的枢纽基因为CD163、MMP9、CXCL10、CCR1.结论 CD163、MMP9、CXCL10、CCR1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枢纽基因,可能为动脉粥样斑块的预后和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