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脑血管事件

心脑血管事件

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66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0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55097篇;相关期刊331种,包括家庭医药、医药与保健、中国社区医师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第十届南方中医心血管病研讨会、第七届中国中医药实验动物科技交流会等;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文献由1459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寿岭、吴晖、李雪松等。

心脑血管事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0 占比:1.13%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55097 占比:98.83%

总计:55749篇

心脑血管事件—发文趋势图

心脑血管事件

-研究学者

  • 吴寿岭
  • 吴晖
  • 李雪松
  • 杨龙
  • 董亮
  • 胡大一
  • 喻卓
  • 张寰波
  • 王文
  • 范建高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旗; 宋万庆; 张靖; 未纪涛; 桑大森
    •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06、2008、2010、2012、2014、2016年度完成开滦员工健康体检及baPWV检查、且年龄≥60岁的10312名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排除既往心脑血管疾病病史人群、心房颤动人群及血压资料不全人群,最终纳入研究对象9586名。根据每组baPWV的三分位数将人群分为3组,分别为Q1、Q2、Q3分位组。采用SAS 9.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及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分位组心脑血管及脑卒中事件的发生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baPWV各分位组的心脑血管及脑卒中事件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baPWV对心脑血管及脑卒中事件的影响。结果(1)平均随访时间(5.68±2.68)年,共发生心脑血管事件538例,脑卒中事件434例。Q1、Q2、Q3分位组心脑血管事件累计发病率分别为5.17%、8.72%、11.53%,经Log-Rank检验,各分位组间的终点事件累计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Q1、Q2、Q3分位组脑卒中事件累计发病率分别为4.16%、7.37%、9.27%。经Log-rank检验,各分位组间的终点事件累计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与Q1分位组相比,Q2、Q3分位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HR(95%CI)分别为1.60(1.26~2.03)、2.21(1.74~2.80),发生脑卒中事件的HR(95%CI)分别为1.72(1.31~2.25)、2.39(1.8~3.13)。baPWV每增加1个标准差,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及脑卒中事件的HR(95%CI)分别为1.21(1.12~1.32)、1.22(1.13~1.34)。结论在老年人群中baPWV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 刘洋; 薛斌; 陈奇; 姬劲锐; 贾凯龙; 韩文杰; 刘恒亮
    •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糖尿病(DM)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完全及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郑州人民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多支血管病变的389例老年女性DM合并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方式分为完全血运重建(CR)组187例,不完全血运重建(IR)组202例。观察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次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复合终点,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和脑卒中。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及PCI术后随访3年的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及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CI术后随访3年,与CR组比较,IR组的MACCE[30.7%(62/202)比14.4%(27/187),χ^(2)=14.541,P=0.00]、非致死性心肌梗死[7.4%(15/202)比2.1%(4/187),χ^(2)=4.759,P=0.02]、缺血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14.4%(29/202)比3.7%(7/187),χ^(2)=13.024,P=0.00]、心绞痛复发[28.2%(57/202)比6.4%(12/187),χ^(2)=31.629,P=0.00]和再次住院[36.1%(73/202)比8.0%(15/187),χ^(2)=43.857,P=0.00]的发生率均显著增加;而两组支架内血栓、脑卒中及大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老年女性DM合并ACS患者行IR与CR相比,术后MACCE、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心绞痛复发和再次住院率均增高。
    • 刘洋; 薛斌; 陈奇; 姬劲锐; 贾凯龙; 刘恒亮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不完全血运重建(IR)对不同性别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郑州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的多支血管病变(MVD)的IR患者1536例。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875例,女性组661例。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次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复合终点,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和脑卒中。结果 PCI后36个月内女性组与男性组主要终点事件对比:全因死亡(8.93%vs.5.94%)、心源性死亡(4.38%vs.3.09%)、心肌梗死(3.93%vs.2.71%)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女性MVD患者不完全血运重建与男性对比,术后主要终点事件及MACCE事件发生率增加。
    • 郑澈; 陈焕钊; 陈润生; 林灿新; 郑斌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异特点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东凤华侨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高血压等级标准分为Ⅰ级组、Ⅱ级组与Ⅲ级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应用动态心电血压记录仪将24 h动态血压准确记录下来,分析其变异特点,并比较三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Ⅱ级组、Ⅲ级组舒张压、收缩压、舒张压-动态血压曲线平均分布宽度(SD)、舒张压-动态血压曲线变异系数(CV)、收缩压-CV和收缩压-SD高于Ⅰ级组,Ⅲ级组高于Ⅱ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心肌梗死、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组的心肌梗死、脑出血发生率高于Ⅰ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血压变异性指标是独立于血压的老年高血压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血压变异性越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越高。因此,应该在加强对血压分级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血压的变异性,针对血压水平及血压变异性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控制疾病的发生。
    • 王中瑞; 符宇; 赵瑞霞; 余海滨; 邵明义; 燕树勋; 韩景辉; 刘会娟; 朱蓉; 远佳瑶; 李蕾蕾; 崔伟锋; 王娴
    • 摘要: 背景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型心绞痛(T2DM-SAP)致残、病死率高,预后差,早期治疗对延缓T2DM-SAP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方面具有独特的临床优势,构建融合中医元素的风险预测模型可为临床防治T2DM-SAP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提供可靠依据。目的探究T2DM-SAP患者发生MACCE的危险因素,构建并评估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2—2019年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674例T2DM-SAP住院患者,依据医院信息系统收集患者的电子病历和随访数据,包括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中医资料、结局指标(MACCE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MACCE,将患者分为MACCE组(n=190)和非MACCE组(n=484)。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T2DM-SAP患者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MACCE风险预测模型,并构建列线图。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C-index、Calibration plot、Hosmer-Lemeshow检验及临床决策曲线(DCA曲线)验证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3,95%CI(1.014,1.052)〕、脑血管病史〔OR=3.799,95%CI(2.529,5.750)〕、血肌酐〔OR=1.005,95%CI(1.002,1.008)〕、暗紫舌〔OR=2.756,95%CI(1.285,5.935)〕、少苔〔OR=2.083,95%CI(1.025,4.166)〕、细弱脉〔OR=5.822,95%CI(1.867,20.359)〕、风痰阻络〔OR=2.525,95%CI(1.466,4.387)〕是T2DM-SAP患者发生MACCE的影响因素(P30%,预测模型在临床上是有益的。结论年龄、脑血管病史、血肌酐、暗紫舌、少苔、细弱脉、风痰阻络是T2DM-SAP患者发生MACCE的影响因素,并以此建立了临床预测模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以及临床有效性,能为防治T2DM-SAP患者发生MACCE提供科学依据。
    • 史耀勋
    • 摘要: 颈动脉硬化是慢性肾衰竭(CRF)非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预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1,2]),因而倍受临床重视。研究表明^([3]),炎症及尿毒症毒素是CRF颈动脉硬化重要病因,积极防治尤为必要。肾衰宁胶囊是临床常用治疗CRF药物,具有改善排除毒素、肾功能的作用,临床发现对于动脉硬化具有一定的疗效^([4])。本研究拟采用肾衰宁胶囊治疗,观察其对CRF非透析颈动脉钙化患者的影响。
    • 摘要: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最重要的疾病,随着年龄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血脂异常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大量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并减少心脑血管事件,是一类安全、有效的调脂药物。目前老年人调脂药物使用率低、中断率高,担心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经济困难、缺乏降脂治疗知识影响了老年人调脂药物的使用。老年人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 张宁; 廖丹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在线尿素清除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于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从绵阳市中心医院透析中心接受MHD的患者中选取120例经在线尿素清除率监测器(OCM)测定单次尿素清除指数(KT/Vocm)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之前的血液透析方案进行治疗,保持KT/Vocm为1.10~1.54,观察组患者于之前血液透析方案的基础上通过适当调整透析泵血液流量(Qd)、透析血流量(Qb)、略增加透析时间、适度增加动静脉内瘘穿刺距离等方式进行8周的干预,使其KT/Vocm保持在1.55~1.65之间,剔除KT/Vocm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KDQOL-SF^(TM)中各分量表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进行MHD期间,将其KT/Vocm提升至1.55~1.65之间,可降低其不良反应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其近期预后。
    • 郭凤艳; 王晓薇; 许艳岚
    • 摘要: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进展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斑块形成,其病灶根据病理学特征可分为易损性斑块和非易损性斑块,易损斑块脱落和破裂导致动脉管腔血栓形成和血管阻塞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机制[1]。因此,尽早明确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探索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的危险因素对防止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 穆瑞娲; 朱辰蕊; 杜鑫; 韩旭; 汪国栋; 陈朔华; 林黎明; 李慧英; 赵秀娟; 魏晓明; 季春鹏; 黄喆; 吴寿岭
    • 摘要: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人群的长期空腹血糖(FBG)变异性(FBGV)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开滦研究参加2006-2007年体检后至少参加2008-2009年、2010-2011年、2012-2013年任意两次随访的人群作为观察对象,计算并使用FBG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来定义FBGV,并根据FBGV四分位数将观察对象分成四组,以计算变异性的末次体检时间为随访起点。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探讨非糖尿病人群FBGV分组、FBGV每增加1个SD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符合纳入标准的观察对象共62 019例,随访6.76(6.45,7.14)年期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2 661例。与FBG-SD、FBG-CV第一四分位组人群相比,第四四分位组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分别增加15%和12%[HR(95%CI)分别为:1.15(1.03-1.28)、1.12(1.00-1.24)];FBG-SD、FBG-CV每增加1个SD,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均增加7%[HR(95%CI)分别为:1.07(1.04-1.11)、1.07(1.03-1.10)]。结论:非糖尿病人群的长期FBGV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呈正向关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