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非同一性

非同一性

非同一性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2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欧洲哲学、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专利文献438120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北方论丛、内蒙古社会科学、求索等; 非同一性的相关文献由122位作者贡献,包括赵长伟、曾志浩、余卫国等。

非同一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438120 占比:99.97%

总计:438242篇

非同一性—发文趋势图

非同一性

-研究学者

  • 赵长伟
  • 曾志浩
  • 余卫国
  • 周佳慧
  • 朱国华
  • 王凤才
  • 王福生
  • 程婧
  • 经柏龙
  • 胡绪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静羽
    • 摘要: 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是对于同一性的绝对的否定,他反对西方哲学根本的"一",同时反对由这个"一"所衍生出来的体系与相对主义等。他的目的是通过对同一的批判来确立异质化的东西,以此把那些被异化的人从奴役中解放出来。不仅如此,由于绝对的同一性思想曾经给人类带来过如种族灭绝这样的巨大灾难,所以阿多诺提出了星丛概念——可以把各种概念置于一种"和平"的无等级的状态下。这样,就破除了同一性下的等级之分并且破除了僵化。这也就达到了阿多诺对现实批判与否定的目的。
    • 特奥多尔·W.阿多诺; 赵勇(译)
    • 摘要: 论笔这种形式之所以在德国遇到重重阻力,是因为它唤醒了精神自由,也是因为它与科学和学术对诸形式的过敏反应判然有别。论笔早已从艺术中分离出来,但是它却具有某种审美自主性;论笔重视个体经验,但其经验又无法用科学方法简单概括。相对于事物的整体,论笔强调部分;相对于主客体的同一性,论笔表达的是非同一性;论笔不是不要方法,而是以无法而法的方式悬置了传统的方法概念;论笔也不是拒绝概念,而是要让概念在心智经验中互惠互动,并与其他概念构成位形,形成力场。论笔向笛卡尔建构起来的近代科学理论——清楚明晰的感知,不容置疑的确定性;认识事物应该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系统思考要详尽列举,全面考察——发起了挑战,因为论笔始于最复杂的东西,同时又以断片的方式思考,从而在对非连续性的强调中颠覆了思想序列中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当然,论笔也正如Versuch的涵义一样具有某种尝试性甚至易错性。但是作为对种种精神产物的内在批判,论笔必然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因为其形式法则就是离经叛道。
    • 邝光耀
    • 摘要: 阿多诺否定辩证法建构的重要一维是对康德先验理性中非同一性的强调。康德意识到现代理性主体主义使人陷入非理性和不自由的危机,并力图通过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和严格的理性划界来拯救人的自由和尊严。阿多诺重新强调康德批判哲学中先验理性蕴含的非同一性要素,批判启蒙理性在现代社会倒退为权力支配的同一性,并结合社会批判和心理学分析否定了道德普遍主义的观念性。通过对康德先验理性哲学体系的批判性重构,阿多诺重新确立了非同一性对于经验主体和个性自由的前提性意义。
    • 王德志
    •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否定的辩证法》中关于“非同一性”的论述,从而阐明阿多诺的“非同一性”理论脉络一定程度上是在对康德与黑格尔进行内在反思的基础之上而展开:在阿多诺看来,康德意在通过对人类认识能力的考察揭示使统一的自我意识得以可能的先验主体性,然而康德并未能真正指出其根据所在,只是将其视作不容置疑的构成性原则;黑格尔虽然注意到了辩证运动所依靠的非同一要素,却在试图构建“同一性与非同一性之间的同一性”时将具体的“非同一物”扬弃为一种抽象的同一性,并以绝对精神的内在运动掩盖了主体对客体的吞并。阿多诺进而指出黑格尔达成这一目标所借助的“否定之否定”实质上仍然意味着向主体性原则的倒退,与之相对,康德在对人类理性能力的限制中隐含着否定性的要素。阿多诺的“非同一性哲学”充分吸收了黑格尔对康德的批评中的合理因素,同时借助于康德以纠黑格尔之偏。任何把阿多诺简单界定为“康德主义者”或“黑格尔主义者”的做法都必然会落入同一性思维的窠臼。
    • 李珂
    • 摘要: 米莲姆·汉森提出的白话现代主义对电影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但针对这一概念本身的厘定却并不准确.本文从汉森最初构建白话现代主义理论体系的两篇论文入手,探讨汉森对电影的现代性、电影理论与历史的结合等话题所进行的复杂思考,并借助汉森的实证研究,确定白话现代主义的基本含义及其非同一性表象,分析消解这种非同一性的可能性.最终通过对《电影与经验》一书的解读,重新审视白话现代主义,阐释隐藏在其非同一性表象之下的批判理论的内在,揭示出其"外电影的"意义.
    • 周佳慧; 经柏龙
    • 摘要: 从古今中外对教育一词的多维阐释,视教育为动态过程还是静态结果,以及教育的价值取向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教育定义非同一性的外在表征.从定义者视域受限、教育要素中心的难以确定,以及定义分析方式多样化等方面阐述了形成这些外在表征的原因.认为将教育理解为衡量教学活动的价值标准,并具体内化为立德树人,是不同教育定义的同一内核,也是破解教育定义非同一性这一历史难题的现实路径.
    • 杨顺利
    • 摘要: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系列讲座中,阿多诺将第一批判看成是体现同一性思维、非同一性思想之间的辩证纠缠的绝佳范例,他对康德的解读是想完成自身趋向非同一性思想的哲学议事日程.首先,这一客观解读将康德的抽象体系理解成一个具有社会蕴涵的思想文本;其次,它指出,批判哲学坚持心智、世界之间有不可跨越的认知鸿沟,对待人类经验中那些不可被化约的内容最为公正,这使得康德接近于成为一位非同一性哲学家,相反,以消除直观、概念之间的二元对立为己任的德国观念论,却退步到前批判时期的独断论;最后,否定辩证法拒绝通过合题来达成和解,这使它回到强调了矛盾的不可化约的先验辩证法,否定辩证法最重要的来源是让张力、冲突自然涌现的康德式辩证二律背反思想,而不是最终消除了矛盾冲突的黑格尔辩证法.
    • 王也
    • 摘要: 历史理论与政治论说是《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要素,它们之间非同一性的关联方式体现在概念内涵、论证逻辑和事实建构的语境等三个方面.马克思与恩格斯通过阶级斗争的概念,建立了理论分析中历史维度与政治维度的联系;其历史理论通过对历史中具体结构性因素的说明,为政治论说提供了有限度的支撑;其政治论说的实践政治语境,主导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建构,革命的无产阶级并非虚构,但也不能被历史理论单方面涵盖.
    • 宋一帆
    • 摘要: "内在批判"(Immanent Critique)是阿多诺哲学运思的主要方法,它并非是单纯立足于第三人称的社会观察者,也包含了第一人称的参与者与批判者.因此,从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中可以发展出一种形塑批判性主体的理论,此视角印证了阿多诺为何在奥斯维辛之后重返德国,积极介入公共领域,诉诸一种"通向成熟的教育"(Erziehung zur Mündigkeit),以达到对整个社会的再启蒙.通向成熟的教育继承了"教化"传统的"自主性"内核,更将主体与普遍性文化、习俗置入一种动态的力量博弈之中,既包括抵抗也包括对真正规范性理想的揭示,由此呈现的以自我追问、自我理解为核心的主体理论,为批判理论的当代发展提供了理论资源.
    • 周佳慧; 经柏龙
    • 摘要: 从古今中外对教育一词的多维阐释,视教育为动态过程还是静态结果,以及教育的价值取向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教育定义非同一性的外在表征。从定义者视域受限、教育要素中心的难以确定,以及定义分析方式多样化等方面阐述了形成这些外在表征的原因。认为将教育理解为衡量教学活动的价值标准,并具体内化为立德树人,是不同教育定义的同一内核,也是破解教育定义非同一性这一历史难题的现实路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