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影像文化

影像文化

影像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56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摄影艺术、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9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41629篇;相关期刊154种,包括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南传播、声屏世界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2008全国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2006海峡两岸大学通识教育研讨会等;影像文化的相关文献由255位作者贡献,包括戴剑平、本刊记者、张艺声等。

影像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9 占比:0.59%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1629 占比:99.39%

总计:41885篇

影像文化—发文趋势图

影像文化

-研究学者

  • 戴剑平
  • 本刊记者
  • 张艺声
  • 本刊编辑部
  • 盛忆文
  • 陈旭光
  • 吴学华
  • 周祥东
  • 姚光明
  • 尹敬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晶; 胡萍
    • 摘要: 中俄两国影像作品极具社会功能,对摄影有相近的审美感受,具有先进的摄影思维。但由于两国摄影师拍摄的题材与民族性格不同,摄影作品的构图、色彩、质感等语言运用不同,呈现的内容与表达的人文精神也就不同。影像文化模糊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界线,将创新性代替传承性,使不同民族相互交融,用影像反映现实,共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 王宏量; 许天泓
    • 摘要: 随着影像视觉文化和电影艺术的有机结合,影像不再仅仅是单一的图像,而是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诗学。如何将这一电影理论运用于我国现当代影片创作中,使其成为具有借鉴意义的影像文化和叙事结构的范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现当代影像作为崭新的传播媒介文本,所具有的艺术性、思想性、文化性和政治性等综合属性,都已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和重视。许多影像研究的理论都深入挖掘上述的综合属性,使传统的影像文本比单一的文学、戏剧、美术、舞蹈、音乐等艺术文本更加多元且生动,摆脱了过去影像视野的局限和孤立,从体系上改进了影像理论的内部与外部研究,形成了影像诗学的有机整体。
    • 武勇东
    • 摘要: 随着数码相机以及手机摄影、录像功能的拓展,大众媒体的即时性得以充分体现。人们在关注影视内容的同时,觉得未经专业训练的普通大众随手拍摄的视频也会受到欢迎,传统媒体的热度下滑,传统的摄影、摄像手法显得也不再重要了。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觉,按照摄像法则进行影像节目制作是非常重要的。影像艺术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深化影像文化认知、普及影像处理知识、提升大众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素质,非常有必要。
    • 董玉杨
    • 摘要: 互动电影不仅具有游戏的互动性,还运用大量电影的影像表达方式。它给电影增添了新的影像处理方式,通过手柄、鼠标、手机等控制器操控电影角色的动作发生改变以推动叙事。特别是注重动作效果的动作片,互动性从引导性变为决定性因素。文章以《只狼:影逝二度》为例,分析互动电影的互动性,探讨动作类互动电影的特征以及产生的影像文化
    • 李珂
    • 摘要: 米莲姆·汉森提出的白话现代主义对电影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但针对这一概念本身的厘定却并不准确.本文从汉森最初构建白话现代主义理论体系的两篇论文入手,探讨汉森对电影的现代性、电影理论与历史的结合等话题所进行的复杂思考,并借助汉森的实证研究,确定白话现代主义的基本含义及其非同一性表象,分析消解这种非同一性的可能性.最终通过对《电影与经验》一书的解读,重新审视白话现代主义,阐释隐藏在其非同一性表象之下的批判理论的内在,揭示出其"外电影的"意义.
    • 周祥东; 邓静
    • 摘要: 在内蒙古电影中,异质文化并非是向西方/他者献媚的消费符号,而是对本民族文化探寻本真意义的重要介质。从景观美学的角度对内蒙古电影进行分析,能够洞见影像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认为,在故事文本上,内蒙古电影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不断反映大时代中内蒙古民众的生活境遇;在音乐应用上,内蒙古电影坚持“引进来”,融合其他民族的特色音乐,虚怀若谷地加以创新应用,呈现出了一派崭新的音乐文化景观;在信仰坚守上,内蒙古电影以冷峻凝视的态度,通过呈现一系列民俗文化表达出本民族最为深层次的文化理念。在70余年的创作征程中,内蒙古电影博采众长,在中国电影史册上构筑起一道独有的文化景观。
    • 摘要: 最近有几件事情围绕着影像文化行业展开,其一是著名时尚摄影师陈漫的摄影作品引起了一些关注和解读,对此陈漫进行了公开道歉,我们就不进行更多讨论了;其二,同为人物摄影家的肖全作为嘉宾参与了文化视频谈话类节目“圆桌派”,这档节目在文艺界很受关注,他在节目中也再次带我们回顾了一下那些他所拍摄的经典文化人物肖像以及肖像背后的故事;其三,著名摄影家,被称之为人类学影像的先锋人物的庄学本图文作品被集结出版为图书《西行影纪》,这些80余年前所拍摄的影像也让人们再一次震惊和感动。
    • 韩赵善玲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后期,韩国用“新一代、新媒体、新感性”这些词来形容视频艺术,并以这些概念为核心进行研究。90年代初中期常用“技术”这一修饰语,后期则用“影像文化”来修饰。在90年代初中期的视频艺术场景中,视频雕塑/装置占据多数。将影像作为雕塑或装置的一部分是主流做法,也形成了“新技术与艺术的相遇”的主流思想。在90年代后期,影像被视为独立的媒体创作,而不是作为客体的一部分。90年代后半期的视频作品则被理解为“新一代影像文化”。
    • 王彬
    • 摘要: 中轴线作为北京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北京中轴线不仅是一座座建筑,也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爱国情感,中轴线也是北京重要的建筑文化景观.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北京中轴线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开始被学者和建筑爱好者关注,他们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和保护实践,但这些实践对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中轴线来说远远不够,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影像作为建筑文化遗产最直接的记录形式,为建筑文化景观的保护提供了更多可能,本文主要讨论在数字影像时代,以及互联网背景下借助影像媒介如何保护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遗产以及在数字影像方面可以进行的一些探索.
    • 周祥东; 邓静
    • 摘要: 在内蒙古电影中,异质文化并非是向西方/他者献媚的消费符号,而是对本民族文化探寻本真意义的重要介质.从景观美学的角度对内蒙古电影进行分析,能够洞见影像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认为,在故事文本上,内蒙古电影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不断反映大时代中内蒙古民众的生活境遇;在音乐应用上,内蒙古电影坚持"引进来",融合其他民族的特色音乐,虚怀若谷地加以创新应用,呈现出了一派崭新的音乐文化景观;在信仰坚守上,内蒙古电影以冷峻凝视的态度,通过呈现一系列民俗文化表达出本民族最为深层次的文化理念.在70余年的创作征程中,内蒙古电影博采众长,在中国电影史册上构筑起一道独有的文化景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