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降血脂药物

降血脂药物

降血脂药物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527篇,主要集中在药学、内科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3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76855篇;相关期刊185种,包括祝您健康、医药与保健:下旬版、中国临床保健杂志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二届全国治疗药物监测学术年会、2012第四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暨心血管药物安全应用与药源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专题研讨会、全国健康科技高层论坛暨新特药博览会等;降血脂药物的相关文献由1133位作者贡献,包括博日吉汗格日勒图、张玲、张竞雯等。

降血脂药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3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76855 占比:99.85%

总计:177125篇

降血脂药物—发文趋势图

降血脂药物

-研究学者

  • 博日吉汗格日勒图
  • 张玲
  • 张竞雯
  • 王倩
  • 王静辉
  • 蒋思萍
  • 高平
  • 高林林
  • 黄儒强
  • 昭日格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蔡苓; 刘欣东; 周振宇
    • 摘要: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公认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启动和进展的主要原因。随着健康方式以及药物的干预,尽管LDL-C显著降低,但患者仍有复发性ASCVD事件,即存在残余风险。甘油三酯(TG)、残余胆固醇(R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TRLs)残余物,以及脂蛋白(a)[Lp(a)]等残留危险因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其危险因素的干预可以进一步降低ASCVD风险。随着对健康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的日益坚持,LDL-C的人群水平正在下降,但要实现最佳血脂控制,往往需要新兴的临床药物干预。新型降脂药物的发现可以改善ASCVD患者的预后并帮助指导预防性治疗,本文就新型降脂药物在ASCVD患者中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黄自琛; 王晓明; 李晨; 刘文娜; 王疏桐; 李榕
    • 摘要: 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C1q/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proteins,CTRP)是脂肪组织分泌的、与同为其分泌的脂联素有高度同源性的蛋白。单个CTRP存在4个独立结构域:短的可变区、N-末端信号肽、C-末端球形区域、胶原样区域。作为与脂联素结构最为相似的CTRP蛋白家族成员CTRP9,参与血糖调控、能量代谢、血管舒张、改善内皮功能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CTRP9对于心、脑这样重要器官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对动脉血管的保护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而且对于一些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不大的疾病中,也可发现CTRP9在其中的关联和作用[1]。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显示: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是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
    • 刘凯; 李婧
    • 摘要: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逐渐成为全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高于恶性肿瘤、糖尿病等。血脂的升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现有的专家共识、指南提出他汀类药物是降低LDL-C的一线用药,但仍可能会发生复发性缺血事件。人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作为一类新型降脂药,有显著降低血LDL-C水平,同时又可降低脂蛋白(a)的水平,又与ASCVD与静脉血栓栓塞疾病(VTE)的发病可能相关。本文将系统地阐述新型降脂药PCSK9抑制剂与ASCVD、VTE的关系研究进展。
    • 魏文星
    • 摘要: 目的 分析降血脂、抗凝药物在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分组对照的方式进行,对照组接受抗凝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联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脂情况.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整体血脂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降血脂联合抗凝药物在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 谢文萍
    • 摘要: 目的 对降血脂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与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择取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的处方1800张予以研究,对其中的降血脂药物的名称、数量、规格进行分析,并且观察其用药的合理性.结果 经过对处方进行分析,主要的降血脂药物有2类,品种为5个,应用次数最多的为HMG-COM还原抑制剂,应用此药物能够有效地达到降血脂的效果,其次是苯氧芳酸类药物.临床需对药物的使用剂量进行控制,对患者用药方面需要改善的方面进行观察.结论 大部分慢性疾病患者,在科学地服用抗血脂药物后,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对生活质量起到一定的改善效果.
    • 张美翠
    • 摘要: 目的 分析药学干预方式指导降血脂药物合理应用的效果.方法 本实验所包含的对象是2019年4月—2020年2月78例在我院接受降血脂治疗的患者,以硬币法为客观依据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包含患者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用药干预,研究组患者采用药学干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分析药学干预方式指导降血脂药物合理应用的效果.结果 对比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特征(P<0.05).结论 在降血脂治疗患者用药过程中给予其药学干预可大大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故应当在临床上增强对药学干预方式的推广力度.
    • 宋平平
    • 摘要: 目的:探讨降血脂药物对于高血脂患者的临床使用情况及用药合理性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病区药房开出的处方单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应用降血脂药物的名称、数量、规格等相关使用情况及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100例处方单中,主要涉及到四类、六种降血脂类药物,其中HMG-COA还原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苯氧芳酸类(贝特类)调脂药的使用频率较多,基本符合当代临床药物使用的大趋势.结论:降血脂药物常用于患有长期慢性病的患者临床治疗过程,将其合理应用于血脂异常以及动脉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并伴随实施针对性的饮食及锻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宋榕玲; 赵汝宽
    •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口服降血脂药的使用情况并加以分析,为临床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本院降血脂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率(DDDs)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院所用各类降血脂药物中他汀类药物的DDDs和DDC所占比重最大,他汀类使用占主导,国产品种价格优势明显,临床用药基本符合安全、有效和经济的原则.结论:综合考虑疗效和经济两方面,我院门诊口服降血脂药使用情况较为合理.他汀类降脂药物应用广泛,国产药物前景广阔.
    • 刘立新; 田国祥; 武云涛; 陈艳梅; 姚璐
    • 摘要: 目的 探讨匹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或多廿烷醇治疗老年心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服用匹伐他汀治疗血脂不达标的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依折麦布组(匹伐他汀2 mg/d联合依折麦布10 mg/d)和多廿烷醇组(匹伐他汀2 mg/d联合多廿烷醇10 mg/d),每组各48例.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与12周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同时记录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降脂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折麦布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多廿烷醇组(89.6%,68.8%,P=0.012).治疗4、12周后,依折麦布组TC、TG、LDL-C、ApoB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多廿烷醇组TC、LDL-C、ApoB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4、12周后,依折麦布组LDL-C水平均已达标且显著低于多廿烷醇组[4周:(1.65±0.33)mmol/L,(2.28±0.48)mmol/L,P<0.05;12周:(1.45±0.39)mmol/L,(2.09±0.45)mmol/L,P<0.05],而TC、TG、ApoB水平也显著低于多廿烷醇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轻微,均未出现提前停药.结论 依折麦布或多廿烷醇与匹伐他汀联用治疗老年患者,均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且安全性、耐受性良好;但依折麦布联用匹伐他汀降脂效果及达标率明显更高.
    • 曲春雁; 崔国方; 范广慈; 张济涛
    • 摘要: 目的 建立检测正心降脂片中丹参酮ⅡA、葛根素和大黄素3种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取正心降脂片,除去包衣,研细,取约0.2 g,精密称定,置滤膜滤过,Lichrospher RP-C18色谱柱分离,检测波长为259 nm,流动相A为乙腈,流动相B为0.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洗脱程序为0~6 min 12%A、6~15 min 12%~63%A、15~25 min 63%~92%A、25~27 min 91%A、27~30 min 91%~12%A、30~35 min 12%A,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C,进样体积为10μL,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定量检测.结果 葛根素、大黄素和丹参酮ⅡA分别在0.763~76.3μg/mL、0.768~76.8μg/mL和0.199~19.9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8.5%,99.3%和99.6%,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29%、2.05%和1.72%;稳定性RSD分别为2.03%、1.72%和1.33%.结论 实验建立的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等特点,适用于正心降脂片产品的质量控制,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该品种的质量标准提供技术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