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交往关系

交往关系

交往关系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42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会学、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9146篇;相关期刊278种,包括求实、江汉论坛、人文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年会、第三届全国残疾人体育科学报告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等;交往关系的相关文献由37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靖、段培燕、窦炎国等。

交往关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6 占比:1.72%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9146 占比:98.25%

总计:19488篇

交往关系—发文趋势图

交往关系

-研究学者

  • 李靖
  • 段培燕
  • 窦炎国
  • 董雅华
  • 赵丽娟
  • 乔凤杰
  • 任平
  • 刘学柱
  • 刘怀玉
  • 卢思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满荣
    • 摘要: 个体与共同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重要范畴。马克思对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认识不同于以往哲学家抽象追问其本质的思辨论调,或者“个体抑或共同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而是从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交往关系中的“现实的个人”出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考察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冲突与和谐的历史演进。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个体与自然共同体保持着直接“统一性”的同时,个体由于无法摆脱本位的自然共同体的“羁绊”而只能作为“依附性个体”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体与抽象共同体、虚幻共同体处于“分裂对立”的状态,个体只是作为“形式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并未获得真正的独立和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在造成个体与共同体冲突的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无产阶级产生的条件,为“形式独立的个体”向“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转变孕育了“生机”。在共产主义社会,即在真正的共同体中,通过废除私有制,实现由劳动向自主活动的转变,从而实现人的解放,进而实现个体与真正的共同体的和谐共生,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 刘同舫
    •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普遍交往形式与秩序的一种美好追求和向往。马克思站在生产实践的维度强调“工业的历史”与“交换的历史”的联结交互,突出生产劳动在社会交往中的基础性地位。资本全球化在扩展生产领域的基础上建立起人类之间的普遍交往,但资本逻辑主导下主体成员追求的只是自身利益,使得共同利益沦为一种特殊的“普遍利益”,并导致交往关系的普遍异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理想性普遍交往的形式与秩序,在与交往关系的互动呈现中构设出交往主体的实际感知、交往内容的差异互补以及交往主旨的价值共生,实现了对普遍交往关系的创造性重塑。
    • 马迎; 陈晓龙
    • 摘要: 文化认同受原有路径的影响并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文化认同与人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生活世界是文化认同赖以产生的基础;伦理实体是文化认同的现实依托,交往关系是文化认同的传统纽带;文化认同的现代趋向是价值观念认同,价值理性是文化认同的凝聚方向.文化认同关系着社会的良性运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 杨婷
    • 摘要: 本研究聚焦教研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对26名不同身份的教研主体进行深度访谈,借助Nvivo12对访谈材料进行三级编码.研究发现三大教研主体(初任教师、经验教师、教学领导者)的身份差异客观上决定了各自多元发展的需求,以行政化、专业化以及基于私人关系的情感化为主要特征的交往关系是制约教研主体间能否有效互动的关键因素,领导者风格成为影响教研管理制度与评价制度的导向性因素.当前校本教研面临着内需不明、关系不当、制度环境欠佳的实践困境,故要切实提升教研品质,需将教师需求分析纳入校本教研前置环节、倡导良好的交往关系、营造平等包容的对话氛围、完善校本教研的制度机制等.
    • 郭凯(整理)
    • 摘要: 短短3个月时间,小李已多次转账给"网恋女友",共计35万余元。对方发来多张"照片",其实他不知道的是,他深爱的"瑶瑶",不仅年龄说谎,连性别都是假的!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为我们讲述了这个案件背后的故事。一声声"哥哥"下的陷阱小李今年21岁,家住江苏省南京市。去年9月26日,他在某网络论坛上认识了一女子,自称"姜瑶旺"。双方添加微信后,"瑶瑶"还发来了自己动人可爱的自拍照。两人聊得又十分投机,久而久之就确定了交往关系
    • 李秋华
    • 摘要: 语文课堂的师生交往是教学活动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师生交往中的交往主体都是富有生命活力的个体,因此,师生交往应该是一个共生的、发展的、体现生命律动的过程。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师生交往过程中的生命性内涵,让师生在交往中呈现生命内容,体现生命交往,表现出生命的特质。
    • 李秋华
    • 摘要: 语文课堂的师生交往是教学活动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师生交往中的交往主体都是富有生命活力的个体,因此,师生交往应该是一个共生的、发展的、体现生命律动的过程.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师生交往过程中的生命性内涵,让师生在交往中呈现生命内容,体现生命交往,表现出生命的特质.
    • 卢思熙; 曹颐晨
    • 摘要: 文献学研究成果表明,《詹姆斯·穆勒一书摘要》(又称《穆勒评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的《第一手稿》之后,这为我们正确梳理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创造了条件.基于文献学成果,我们从三个方面考察《穆勒评注》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穆勒评注》是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的转折点;《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思想完善了《手稿》中的异化理论;《穆勒评注》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思想萌芽.
    • 卢思熙; 曹颐晨
    • 摘要: 文献学研究成果表明,《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又称《穆勒评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的《第一手稿》之后,这为我们正确梳理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创造了条件。基于文献学成果,我们从三个方面考察《穆勒评注》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穆勒评注》是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的转折点;《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思想完善了《手稿》中的异化理论;《穆勒评注》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思想萌芽。
    • 郑冬芳; 王静宜
    • 摘要: 社会关系内蕴于马克思共同体由"虚幻"走向"真实"的逻辑理路中,其历史性确证了厘清共同体问题的唯物史观视域.马克思从物质利益问题出发,探讨了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现实分裂,从而揭开了虚幻共同体的历史暂时性,指明真正共同体蕴藏的利益融合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从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探究物的关系与人的社会关系的颠倒以辨析虚幻共同体本质,主张以自由自觉的劳动为基础重建社会所有制,以这种所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才能真正成为个体发展的条件;共同体的发展还内蕴着个体和共同体之间交往关系的历史嬗变,个体和共同体的关系由制约转向依存,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由工具性走向共在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