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结构设计
路面结构设计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56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7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895095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今日科苑、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市政工程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一次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学术会议、2009城市道桥与防洪第四届全国(国际)技术高峰论坛暨西部交通科技创新论坛、贵州省第三届科技创新论坛暨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等;路面结构设计的相关文献由41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朝晖、王林、韦金城等。
路面结构设计—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95095篇
占比:99.99%
总计:1895337篇
路面结构设计
-研究学者
- 刘朝晖
- 王林
- 韦金城
- 马士杰
- 刘伟
- 孙兆云
- 孟书涛
- 张莹莹
- 徐默楠
- 程志豪
- 郑少鹏
- 闫翔鹏
- 陈华斌
- 付军
- 任立建
- 但汉成
- 余四新
- 刘洁
- 吴建军
- 吴海灵
- 周品峰
- 姚岢
- 娄中波
- 孙强
- 孙连军
- 左雪娜
- 张利华
- 张守城
- 张小强
- 张臣
- 张阳
- 李炙彬
- 杨炎卿
- 涂刚
- 滕旭秋
- 王发洲
- 王大伟
- 王文好
- 王斌强
- 王晓华
- 王海峰
- 王海燕
- 王礼根
- 程钰
- 肖倩
- 董昭
- 谢逸超
- 郑卫国
- 郭向东
- 郭朝阳
-
-
王黎明;
王云龙;
敖彩
-
-
摘要:
为研究不同因素对导电沥青路面融雪化冰的影响,通过实验室制备导电沥青道路模型,并测定了模型的热物性参数,利用ANSYS建立了仿真模型,对比分析模型室内融雪化冰试验与有限元模拟融雪化冰时的路面结构层各点温度变化情况,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采用仿真模型研究了降雪量、环境温度、输入电压、路面不同结构层导热系数对导电沥青路面融雪化冰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雪量对融雪化冰效果呈负向影响;环境温度对融雪化冰效果呈正向影响,且环境温度高于-5°C时融雪化冰效率较高;输入电压对融雪化冰效果呈正向影响,电压提高到80 V时融雪化冰时效性发生突变;降低上面层导热系数、提高下面层导热系数融雪化冰效果较好,导电层导热系数对融雪化冰效果影响不显著。
-
-
-
周迪;
陈效春;
王洁;
赵英杰;
张大长
-
-
摘要:
以满足野外作业工程施工对临时路面的技术要求,研究提出纵、横向均采用半刚性节点连接的组合路面,能够适应路面随路基土的双向变形,有效提高临时路面机械化铺设与回收效率.基于组合路面设计计算的基本假定,针对无边框、有边框的组合路面,提出了由9块单元板组成临时路面的典型计算模型,将连接节点简化为弹簧;研究临时组合路面的传力机理,提出了不同部位荷载作用时组合路面的承载力及等效刚度计算方法.根据施工车辆的设计荷载、地基土性、结构强度及刚度等,优化设计了组合路面的单元板尺寸为750 mm×750 mm×51 mm,其质量仅为53.3 kg,符合机械化施工敷设要求.最后,基于组合钢路面实例的计算分析,验证该新型临时组合路面满足路面刚度及强度要求.
-
-
黄维蓉;
杨玉柱;
宋鹏;
郭江川;
钟小霞;
何霞
-
-
摘要:
为制备电热性能良好的导电沥青混凝土,以石墨烯-碳纤维作为导电相材料,对沥青混凝土的电热性能进行研究。分析了导电沥青混凝土融雪化冰的传热原理及融雪化冰过程中热量产生和传递的计算方法,对导电沥青混凝土的马歇尔试件进行了升温实验,根据成本及发热效率确定了石墨烯最优掺量为0.5%(wt,质量分数),碳纤维的掺量为集料质量的0.3%,在此掺量下对导电沥青混凝土试件进行了升温实验和融雪化冰实验。并对导电沥青混凝土进行了结构设计,并分析了其可行性。
-
-
袁玲
-
-
摘要:
结合中江高速公路项目的改扩建工程实践,通过研究论证,提出不同旧路状况下的改造方案及扩建侧路面结构方案.对排水不良路段,提出排水沥青路面的设计;对新旧路面拼接的薄弱位置,提出相应的优化设计措施,可为同类改扩建项目提供参考.
-
-
孙建秀;
丁婷婷
-
-
摘要:
为研究结构层不同模量取值对路面结构设计指标的影响,根据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各路面结构层模量对无机结合料底基层拉应力、沥青混合料分层竖向压应力和路表弯沉的影响.分析表明:为满足无机结合料底基层疲劳寿命的要求,应选择较低的底基层模量、较高的路基模量和中下基层模量.通过提高上面层、中面层模量,减小下面层、上基层模量,降低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增大各结构层模量,可减小路表弯沉.
-
-
林森林
-
-
摘要:
本研究结合某高速工程实例,较深入地探讨了高速公路路面结构的优化设计。通过阐述工程及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技术标准,对高速公路路面结构设计难点进行了总结,详细的探讨了优化设计方案,对于提高高速公路设计的整体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
-
-
-
梁军林
- 《第三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
| 2006年
-
摘要:
疲劳损伤断裂是混凝土路面最主要的结构损坏形式,它是由于荷载和环境作用下面层所产生的应力超过混凝土的强度所引起的.我国现行的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以控制混凝土路面的疲劳断裂作为设计目标.现行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方法是一种力学-经验法.在设计理论和设计参数选取方面存在以下不足:在分析荷载应力和温度应力时,没有考虑混凝土结构损伤的影响.由于损伤的影响,实测的应力比理论计算的应力低.为使理论计算符合路面结构的实际响应,引入基层模量修正系数并包含在轴载应力计算公式中.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还没有从理论上加以说明.本文研究,1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分析,2混凝土路面结构分析,3基于损伤断裂的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法,4损伤断裂设计方法与现行设计的比较。
-
-
秦禄生
- 《第三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
| 2006年
-
摘要:
法国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以线性弹性层状体系理论为基础,通过计算标准轴载作用下,沥青混合料结构层层底拉应变和半刚性材料结构层层底拉应力,进行厚度设计.概要叙述了法国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并对照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
-
-
臧金萍;
顾启英;
张慧敏
- 《第十一次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学术会议》
| 2011年
-
摘要:
长安街是北京东西方向重要的城市主轴线,它的宽度、长度是世界之最,被喻为“神州第一街”。长安街改造工程以“环保节能、低碳交通、科技领先”为指导原则,以城市设计为引领,突出系统设计理念,将工程设计、科研试验、实施组织管理纳入整体系统,实施统一管理。在基础调查、路面结构设计、人行步道铺装、无障碍设计、文物保护以及在节能降耗、低碳环保新技术、新材料的创新与应用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
-
陈开圣;
彭小平
- 《贵州省第三届科技创新论坛暨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
| 2007年
-
摘要:
土基回弹模量是路面结构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参数,能否选用合乎实际的土基回弹模量直接关系到路面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由于野外承载板法费时、费力,且测点位置的选取以及测点多寡对回弹模量的影响,室内试验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以弹性层状体系理论为基础,对室内承载板法测定土基回弹模量进行了理论修正,利用有限元程序求出修正系数,并通过实例工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室内承载板测定土基回弹模量应乘以0.95这个修正系数,从而为室内合理测定土基回弹模量值提供参考依据。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