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跨文化敏感度

跨文化敏感度

跨文化敏感度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84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教育、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4篇、专利文献164538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现代商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等; 跨文化敏感度的相关文献由20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安洪、陈蕾、周杏英等。

跨文化敏感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4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164538 占比:99.89%

总计:164722篇

跨文化敏感度—发文趋势图

跨文化敏感度

-研究学者

  • 刘安洪
  • 陈蕾
  • 周杏英
  • 谢柯
  • 云芳
  • 单皖苏
  • 妥洪岩
  • 张艳
  • 朱莉
  • 祁月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屹; 张燕军
    • 摘要: 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提升本科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成为现实之需。调查中国和新加坡四所高校的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度状况发现,不同留学经历对中国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度有显著影响,但对新加坡本科生无显著影响;新加坡本科生在跨文化敏感度及其子维度得分上均显著高于中国。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新加坡大力支持学生跨文化学习与交流;注重强调提高师资、课程的国际化水平;重视在多元文化基础上实施跨文化教育。因此,为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中国宜向新加坡学习,不断增强高校的“在地国际化”能力,增强学生在线群际互动,改善跨文化交际课程,提高师资国际化水平。
    • 李静一
    • 摘要: 进入21世纪,新媒体技术彻底改变了跨文化交流的方式。人们不再局限于时间、空间和地点进行跨文化交流。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跨文化敏感度是跨文化交流重要的前提。本研究调查了新媒体环境下的跨文化敏感度,使用Chen和Starosta在2000年开发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并在互联网上分发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大多数人都使用过新媒体进行跨文化交流,国内社交媒体是跨文化交流的首选。在新媒体背景下,人们的跨文化敏感度处于中等水平。性别对跨文化敏感度中的差异认同感和交际愉悦感有显著影响。学生和工作的人在新媒体上的跨文化敏感度没有显著的区别。新媒体频率的使用对跨文化敏感度有显著影响。此外,跨文化敏感度的五个维度与整体跨文化敏感度呈正相关,其中与交际参与度的相关性最强。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技术对跨文化敏感度的影响,并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更好地使用新媒体,提升我们的跨文化敏感度
    • 王宇
    • 摘要: 近年来,随着跨文化能力研究的中西方理论不断得到检验和应用,跨文化能力理论日趋多元化,国内学者越来越注重理论的本土适用性以及适合中国语境的跨文化能力内涵研究.情感因素的挖掘拓宽了研究者的视野,跨文化敏感度作为跨文化能力的情感层面而受到关注.本文进一步厘清跨文化敏感度内涵研究的中西方不同视角,并通过本土化实证研究,发现新时代背景下适合中国外语教育的跨文化敏感度的构成要素和影响敏感度的主要变量,积极探索跨文化敏感度研究中的价值引领问题.为构建既有新时代特征又有发展递阶性和可操作性的跨文化敏感度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 朱莉; 王慧敏
    • 摘要: 本研究测试119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动物习语习得情况,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二语水平的关联不大;此类学生的差异认同感最强,交际信心最弱。除此之外,本研究发现在高水平组,只有概念意义不同但内涵意义相似或相同的动物习语的习得与跨文化敏感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低水平组,跨文化敏感度与动物习语习得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 朱莉; 王慧敏
    • 摘要: 本研究测试119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动物习语习得情况,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二语水平的关联不大;此类学生的差异认同感最强,交际信心最弱.除此之外,本研究发现在高水平组,只有概念意义不同但内涵意义相似或相同的动物习语的习得与跨文化敏感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低水平组,跨文化敏感度与动物习语习得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 陈燕红
    •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国的日语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日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处于中等水平,尊重文化差异的水平最高,而互动信心的水平最低.拥有较多跨文化经历的人的跨文化敏感度较高,日语等级对跨文化敏感度没有显著的影响.
    • 苏小丽; 吴学辉
    • 摘要: 跨文化敏感度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情感部分的核心能力.为了在新时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族际跨文化敏感度水平,促进族际跨文化交际,推动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章从跨文化敏感度相关理论、大学生族际跨文化敏感度研究等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述评,并从开发族际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加深跨文化敏感度的相关性研究、拓宽跨文化敏感度研究范围、加大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野下的跨文化交际及其跨文化敏感研究等几个方面对研究趋势作了前期预判.
    • 梁璐玥; 吴文英
    • 摘要: 全球化大环境下,跨文化交际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跨文化敏感度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因素,对人际间的交流能力和交流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文章研究了有关中外合作办学和跨文化敏感度的主要文献,并对其进行整理综述,对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跨文化敏感度领域下的研究进行分析与预测。
    • 冯美娜
    • 摘要: 本研究调查了“外语+”战略背景下,外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现状。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收集数据。调查对象为某高校2017级外语专业120名大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外语+”战略背景下外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5个影响因素中差异认同感最强,交际参与度位居第二,交际专注度和交际愉悦感依次排后,而交际信心最弱;研究还发现外语专业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方式比较多样,他们更喜欢以轻松娱乐的方式了解外国文化。最后,笔者对培养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 艾细珍; 吴学辉
    • 摘要: 以南昌工学院的100名非英语专业高职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他们的跨文化敏感度,结果表明学生的敏感度不够,据此从多样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创设文化氛围等方面提出一些培养高职生跨文化敏感度的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