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调适策略

调适策略

调适策略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235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心理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7118篇;相关期刊189种,包括大众心理学、产业与科技论坛、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北京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2009年年会、2008年海峡两岸沿海区资源、环境与永续发展学术研讨会、第十九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等;调适策略的相关文献由311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开飞、崔松虎、李景春等。

调适策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0 占比:1.3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7118 占比:98.66%

总计:17351篇

调适策略—发文趋势图

调适策略

-研究学者

  • 孙开飞
  • 崔松虎
  • 李景春
  • 李淑萍
  • 霍群
  • 丁研
  • 刘志峰
  • 周频
  • 姚桂英
  • 孙彦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聂录霞
    • 摘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不仅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要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自身因素、家庭因素或者学校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使其在学习中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语文学习实效,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 刘炯; 马小强
    • 摘要: 家庭关系是促进个人发展的助推器,也是帮助学生形成价值认同及培养合作能力的重要枢纽。医卫类学生自身面临着实习强度高、实习时间长、实习任务繁重等现实困境,加上家庭赋予的高期盼值等外界压力,导致学生与家长间问题频发,心理负担增大。致使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学生自省自悟能力欠缺、亲子间沟通不畅、家庭教养方式过于严苛、部分职业认同标签化。因此,家庭关系调适策略关键在于聚焦调解员专业能力、改善家庭教养方式、提升学生家庭话语权、形成有效对话机制。
    • 郭小艳; 赵媛媛
    • 摘要: 农村学校家长陪读现象是近年来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农村学校家长陪读保证了农村学生的生活起居和交通安全,但同时也带来了其他的相关问题。农村学校陪读家长因为陪读而导致经济压力增大,文化适应冲突加大,不能有效融入城市生活,造成陪读家长心理压力剧增。只有减缓农村学校陪读家长的心理压力,才能更好地发挥陪读的作用,促进陪读家长面向城镇的再社会化,真正实现家长陪读的目的。本文探讨了农村学校陪读家长的心理压力,分析了相应的调适策略
    • 姚继军
    • 摘要: “双减”背景之下,应当对作业管理进行调适与优化,以适应教育政策要求的变化。具体而言,应当在观念方面,坚定树立科学的作业观;在管理方面,形成系统性的协同治理机制;在教研方面,大力推进基于证据的作业优化研究和专业培训;在实践方面,注重成功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 王小强
    • 摘要: 中考之后,失落、自卑、内疚、焦虑、亢奋放纵、抑郁、迷茫等都是考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鉴于此,本文从家长层面主要阐明了四条策略:一是引导学生科学安排考后的学习与生活;二是引导学生平静地对待考试结果;三是引导学生学会舍弃;四是通过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而消解学生内心的淤积。从考生层面主要阐明了三条策略:一是对不良心理情绪进行自我调节;二是合理安排考后生活;三是学习使用一些自我情绪调节和心理疏导的方法。
    • 薛美琴; 贾良定
    • 摘要: 良好政社关系建立与行业协会高质量发展是行政脱钩改革的重要内涵。其中自上而下转制而成的行业协会成为脱钩改革重点对象,但不同协会在脱钩任务的刚性约束下依然调适出差异化的政社关系,其行动路径有何特征?本文基于多案例比较研究方法,选择4家全国性行业协会,将理论要素与案例实践进行反复迭代,实证分析不同情境中行业协会的专业治理行为对政社关系的影响。行政脱钩改革中,成长于不同政社关联场域内的官办行业协会,由于组织资源禀赋及管辖权配置的差异,调适性地选择技术专业化、组织专业化、合作专业化和管理专业化治理路径,使政社关系呈现出行政嵌入、协同共治、行业自治、以商养会的多样化形态。这些官办行业协会通过专业治理实现自身转型发展的同时,也调适出多样化的政社关系样态。
    • 王蕊
    • 摘要: 孤独心理是在青年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情绪和心理缺陷,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学业发展、人际交往、职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立体透视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的现实表征,系统探讨其调适策略,对于消弭青年大学生的孤独心理、促进青年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与成长发展、塑造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武小龙; 杨耀勇
    • 摘要: 在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考核的压力型体制下,心理压力已成为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生活的一个特点。从“社会支持理论”的视角探究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与调适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H大学青年教师的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在心理压力表现上,不少青年教师心理和身体状态欠佳且伴有慢性疾病;疲劳感、焦躁感、情绪化等是“青椒群体”心理压力的典型表现,并且教学科研岗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往往更为突出。在压力来源上,教学科研岗青年教师主要受学校“非升即走”的政策压力、教研经验的欠缺、个人对职业前景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学生工作岗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则主要由学校层面的高工作负荷、学生管理层面的多重压力、个人的知识危机感与职业再选择等方面的因素所致。因此,有必要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维度探究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调适策略,通过优化教师评价体系、整合学校资源、增强外部支持、升级个人资源等举措,真正有效调适“青椒们”的心理压力。
    • 岳天明
    • 摘要: 启蒙运动之后,对人本身的强烈兴趣与科学方法的结合,使诸多社会科学把注意力基本上转向自然科学,从而促成了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主义的崛起.实证主义强调意义世界的实证化、突出主体的化约性和人格的同质性.在对实证主义观点的回应中,人文主义强调人文科学必须转向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体验及生命历程,突出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和研究取向的价值关联性,但人文主义在批评实证主义的缺陷的同时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马克斯·韦伯通过建立新的社会学解释策略试图调和世纪之交的方法论之争并弥合二者之间的鸿沟,他找寻"中间道路"的方法论努力在其宏大思想体系中具有持久性意义.因此,不应该简单地将他划归于人文主义之列,否则就无法清晰地显现他的方法论真意.
    • 郭柏林; 杨连生
    • 摘要: 基于6所院校组织因素对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影响的实证研究发现,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与科研-社会服务三个维度的冲突均存在显著差异且程度接近或超过中度水平。其中性别差异与教师职业角色冲突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年龄、教龄、学科背景、职称、学历差异与教师职业角色冲突存在显著差异。院校因素中与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存在显著正向关系且相关性由强至弱依次为工作任务量、评价机制、组织管理、资源供给、学院倾向、发展(学习)机会。院校因素中对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具有显著预测力且由大到小依次为工作任务量、组织管理、评价机制、资源供给和发展(学习)机会、学院倾向。鉴于此,院校要明确规定教师角色义务,有效保障教师角色权利,积极塑造教师角色情怀,提供丰富充足的教师角色支撑资源,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师角色管理机制及构建多元柔性的教师角色评价体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