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调解制度

调解制度

调解制度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810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3篇、会议论文87篇、专利文献866篇;相关期刊384种,包括法律适用、法制与社会、人民司法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2014知识产权南湖论坛暨“知识产权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国际研讨会、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第七届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等;调解制度的相关文献由853位作者贡献,包括齐树洁、周小波、庄崴等。

调解制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3 占比:43.14%

会议论文>

论文:87 占比:5.19%

专利文献>

论文:866 占比:51.67%

总计:1676篇

调解制度—发文趋势图

调解制度

-研究学者

  • 齐树洁
  • 周小波
  • 庄崴
  • 万潮
  • 付田田
  • 任中华
  • 任灵
  • 余保才
  • 冯卓慧
  • 冯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杜金啸
    • 摘要: 社会环境越发开放自由,由离婚带来的纠纷也越来越多,并且具有更为明显的新特征。我国当前对离婚纠纷有多元解决机制,其中诉讼和调解是两种主流解决方式,但调诉衔接存在问题,应完善该机制的漏洞,完善各项配套机制,形成对大量离婚纠纷的解决方式。
    • 彭可
    • 摘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民事案件的数量也有所增加。这时候民事调解制度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也取得不错的效果,不过在实务操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对民事调解制度的去芜存菁非常重要,及时找出改进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民事调解制度的优越性,保证司法公正。
    • 黄庆胜
    • 摘要: 我国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是在劳动争议调解中的一项主要制度,凭借其程序高效迅速、方式多样、成本低等优点,成功地维护了很多劳动关系的稳定。但是我国此项制度目前还未达到预期效果,在制度实践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即为非专业性,其中包括调解委员会的非三方性以及调解员的非职业性;第二,调解委员会对事件的受理范围是有限的;第三,我国的劳动争议协商调解制度公信力较低;第四,关于劳动争议协商调解组织之间对劳动争议的管辖问题。因此,应建立独立的劳动争议调解机构,明确劳动争议调解制度规定,使劳动纠纷在仲裁之前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仲裁机构以及人民法院的压力,节约司法资源。
    • 常硕硕
    • 摘要: 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具备省时、易操作、效率高的优势,是我国处理劳资纠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暴露了许多不足,比如: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有较强的依赖性;劳动争议调解员的专业素质不高;调解协议书不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来保障实施。基于这些不足,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使之可以更好地发挥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应有作用,取得更好的调解效果,以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
    • 蔡萌
    • 摘要: 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步伐加快,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各类商事纠纷也将进入高发期。产生商事纠纷,怎么办?面对日趋复杂化的利益格局和日益多元化的利益诉求,诉讼、仲裁等传统手段已不能完全满足商事主体需求,立足传统"东方经验"、融合西方实践特色的调解制度,正在成为解决商事纠纷的新趋势。
    • 路长明
    •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事诉讼事业也随之发展.法院调解制度作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制度之一,在日渐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显得愈加重要.我国目前的"调审合一"模式的诉讼制度弊端初显:自愿原则在法官权威威吓之下难以遵循;调解立法缺失,使法院调解现状与其重要性不符;法官既主持裁判又主持调解,双重身份使其难以保持中立;调判关系混乱,难以在调解和判决之间寻找平衡点,一系列漏洞使得现存的法院调解制度渐渐不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为使法院调解制度更好地服务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我们需要改革法院调解制度,学习和借鉴国外法院调解制度,结合我国的国情,进一步完善调解立法,规范调解行为,逐步建立调审适当分离的法院调解模式势在必行.
    • 常硕硕
    • 摘要: 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具备省时、易操作、效率高的优势,是我国处理劳资纠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暴露了许多不足,比如: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有较强的依赖性;劳动争议调解员的专业素质不高;调解协议书不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来保障实施.基于这些不足,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使之可以更好地发挥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应有作用,取得更好的调解效果,以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
    • 李俊; 羊海燕; 周洪波
    • 摘要: 以问卷、走访等方式对四川省×市的医疗纠纷调解实践进行调查.结合调解工作实践,分析该市医疗纠纷调解现状、调解机构组织设置、人员设置与结构、调解流程、调解案件基本情况以及患方最关注的问题和纠纷解决选择路径.提出医疗纠纷调解存在调解机构缺乏宣传、调解员年龄结构不合理、调解形式色彩严重、人员专业背景缺失以及缺乏患者信任等现实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机构知晓程度、调整人员年龄结构、增加有专业背景的调解员,建立调解员继续教育机制、明确告知义务、加强调解实质化建设以及建立事后总结机制等优化路径.
    • 刘玉莹
    • 摘要: 学者范愉等在《调解制度与调解人行为规范--比较与借鉴》一书中,将协商定义为一种旨在相互说服的交流或对话的过程。但说服性地解决医疗纠纷,增加了医患双方的对立性、对抗性,而医务人员及医疗纠纷处理人员提高自我调解冲突能力,则有助于减少对抗、促进合作解决争议。日本学者和田仁孝和中西淑美提出的自我调解,为纠纷处理人员及当事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在医患协商机制下,兼具当事人和调解人的双重心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而非以自我为导向,促进对话、化解争议的思路。
    • 彭紫贝; 陈若琪
    • 摘要: 法院调解是法院审判人员在充分尊重当事人行使处分权基础上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职权行为,是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一种方式.法院调解案件占比的不断攀升与调解案件呈现出高反悔率、高申请再审率和高进入强制执行率的"三高"态势形成反差.[1]随着法院调解在司法中的实践,不断发现法院调解在民事诉讼中存在的缺陷,虚假诉讼现象、调解期限未固定标准、调审合一模式下所产生的弊端,针对其进行相应的研究分析,从而提供有效的完善方法,更好地发挥法院调解在民事诉讼中的优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