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
读画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1年内共计200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0篇、专利文献13385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文化月刊、东南文化、紫禁城等;
读画的相关文献由159位作者贡献,包括侯军、鸿江、余辉等。
读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385篇
占比:98.53%
总计:13585篇
读画
-研究学者
- 侯军
- 鸿江
- 余辉
- 李晓松
- 林于
- 林树中
- 亚男
- 吴志实
- 崔国发
- 张世彦
- 徐本利
- 朱青生
- 李国麟
- 李烈初
- 林伟光
- 林玉
- 袁辉
- 铁凝
- 陈三株
- 陈传席
- 韩羽
- 丰一吟
- 丰子恺
- 乐清华
- 亢佐田
- 代代(文/图)
- 任丽
- 任道斌
- 冯其庸
- 冯新苗
- 刘乐
- 刘国辉
- 刘彦月
- 刘曦林
- 刘红伟
- 包光潜
- 卢童
- 古原宏伸
- 叶桦
- 叶秋
- 吉联抗
- 吕逸尔
- 吴广孝
- 吴强
- 周天一
- 周静
- 国光
- 夏学杰(文)1
- 姚婷婷
- 姚睿
-
-
黄君寔
-
-
摘要:
李唐(约1050—1130)是由北宋格局严谨的画风过渡至南宋明朗典丽风格的重要画家,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宋徽宗时画院待诏。《图绘宝鉴》说他山水、人物、禽兽、界画无一不工。宋室南渡,李唐亦辗转到达临安.
-
-
田洪
-
-
摘要:
前年冬季的某一天,一位广州书友转让我一幅张大千为朱省斋作《不忍话旧图》的复制品(印刷品),这样一幅20世纪五六十年代看似很普通的复制品,却蕴含着大千与省斋笃厚之情谊。1953年5月初,朱省斋在香港接到了张大千从美国纽约发来的一封电报,因思念老友心切,说快要飞到日本东京,盼其在东京相叙。到了东京之后,当月13日,也正值大千先生农历四月初一的生日,朱省斋请大千先生到上野不忍池附近的万寿楼餐馆吃面。
-
-
吕逸尔
-
-
摘要:
这是一部真诚而独特的艺术评论,作者的独到见解基于他数十年的习画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美术视角。作者蒙中,70后,重庆人,别署弋阳旧民,斋名竹庵。近年来,蒙中选择在云南大理洱海边苍山下,卜居造园。他在与世有隔的园子里,心无旁骛,执着于书画研究,为自己造就了一个今人极为罕见的,与古人对话的理想化的环境、语境与心境。《竹庵读画录》是一部绘画评论,亦是作者蒙中的学画心得。书中精选了晚明到近现代十位中国古代绘画大师,用平实、深入浅出的语言详尽地剖析了这些大师200幅代表作,从多角度、详细地叙述了自己的艺术体悟。
-
-
朱树诚
-
-
摘要:
老友贺安成转达曹主编邀请让我来开会。来了一看全是美术界人士,不是画家就是评论家,这可真应了那句话:鸡堆里混进了只鸭。好在今天讨论的画家王憨山是我喜欢的,因此也不妨说两句。第一次看见王憨山的画,就为那种独特的画风所震撼,泼墨大写意,粗犷、豪放、简洁,胸襟开放、随意挥洒,不在意形似而执着于神似。不敢说后无来者,但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绝对的前无古人。那种因此而产生的心灵震撼力,是每一个读画者都可以强烈地感觉到的。
-
-
林伟光
-
-
摘要:
喜欢读画,就是读,觉得不能只是欣赏,要读才能真的入画,真的品味其中之妙,这就是所谓的读画者也。读而有记,于是成此。走进高更的春天此际,虽然寒风冻雨,让我们仍然感受到冬天的威风,但我们似乎已经聆听到了春天的跫音。是的,春天已经不远了。我们欣赏这幅高更的油画《春天》,走进他艺术的世界。高更是法国后期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
-
-
范景中
-
-
摘要:
看画、看风景与书之间的关系今天我讲的主题是"风景与书中的故事",有很多故事可谈。第一点我想说说,我们看画、看风景与书之间的关系。从读书到读画:卷轴阅读与分节观看提起书,我们可能会想到,中国最早的书籍是以简册这种方式出现的。
-
-
代代(文/图);
闫函(文/图)
-
-
摘要:
美术馆,是一个陈列、保存人类历史文化的艺术殿堂,同时也是一个藏着无数故事和未解之谜的神秘时空。常带孩子去美术馆很有必要,但很多孩子刚开始很难激起兴趣,业余家长们也常感觉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让艺术变得既简单又好玩吧!小朋友都喜欢玩探秘游戏,可以学习《阿丹的天使》一书,用玩侦探游戏的方法激发他的兴趣哦!因为一名侦探与一名读画高手一样,都需要充满好奇心,善于观察、联想,懂得灵活思考……下面,我们就邀请所有想当侦探的小朋友走进一座美术馆。
-
-
韩羽
-
-
摘要:
再说蝌蚪邓椿说:"画者,文之极也。"似解,而不得甚解。近日读画,微有所窥,其然乎,其不然乎,质之高明。一画一诗,不谋而巧合。画为白石老人的《荷影图》。一枝荷花的水中倒影,似乎散发着清香之气,逗引得一群蝌蚪争相围拢而来。诗见《随园诗话》,佛裔有句云:"鱼亦怜侬水中影,误他争唼鬓边花。"鬓边花水中影的其色其香,也逗引得鱼儿争唼起来。
-
-
黄丹丹1234;
王俊56789
-
-
摘要:
写作多年,在圈里常遇上些书家、画家,耳濡目染地对书画有了欣赏的兴致,却又谈不上懂得与痴爱,只是一些画映入眼帘,心下一慑,觉着美,而不禁口中啧啧而已。这种欣赏是爱美者对美的原始喜好,是那种局外人与旁观者抱着走马观花的闲趣般的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