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诗歌思想

诗歌思想

诗歌思想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专利文献3216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诗歌思想的相关文献由134位作者贡献,包括邓伟、伊沙、刘春永等。

诗歌思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3.74%

专利文献>

论文:3216 占比:96.26%

总计:3341篇

诗歌思想—发文趋势图

诗歌思想

-研究学者

  • 邓伟
  • 伊沙
  • 刘春永
  • 宋豪飞
  • 沈文凡
  • 黄丹丹
  • 黄河
  • 丁芒
  • 万福建
  • 久茹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张定华
    • 摘要: 昌耀、骆一禾、海子的创作皆偏离于时代主流范式,而相互却显现出某些共性,如虽惦念民间、眷怀大地,却从不与琐碎的经验、现象纠缠,而是着力刻绘处于特定场域下的人的心理特质、精神氛围;虽热衷表述“我”的所思所感,此“我”却不仅指代置入日常生活的诗人自身,而是泛化成具有集体性的、高瞻远瞩的人类言说者;虽仰慕农耕时代、欣赏远古文化遗存,却无意返古,而是力图接通优秀精神传统的血脉,为受世俗现代性冲击的中华文明寻回价值理性。三人皆以诗歌为其信仰,而诗歌于他们又远非一种抒情言志的技艺,而是成为一种扩充自我生命、感通世间美善、匡正文明路向的存在。
    • 路薇
    • 摘要: 南宋朱熹既是理学家,也兼具诗人、书法家的身份.他以儒家义理为基底进行诗书创作,奉守严正持"敬"观,并将持"敬"的功夫从理论层面延伸至个人行为修养及诗歌书法等艺术领域.朱熹反对夸张繁复的艺术技巧,提出文道并重,注重艺与道的统一.注重"气"在诗文书法中的一以贯之,并且在诗书创作与理论中从推崇"古法"过渡到后期不完全否定苏黄的"无法之法",将理学思想与艺术法度平衡融合,对其时及宋末元初均有深远影响.朱熹以其深厚的理学修养和文学积累,在诗歌和书法创作批评中融入理学思想,使诗歌与书法表现出理学视阈下的会通特点.
    • 王颖莹
    • 摘要: 崔与之,南宋后期名臣,同时又是颇有建树的文学家。由于他一生致力于政务,与当时的文坛核心鲜有接触,他的文学创作大多出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及个人情绪的抒发,不同于当时许多文学创作者的佯狂欺世,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他的诗歌创作思想,对现代社会人文发展仍然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因此,在本研究中,对崔与之的生活背景进行了剖析,并对其诗歌思想及艺术特点进行了探讨,为更好地了解这位岭南诗词代表人物,及他诗词中爱国、归隐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来源提供借鉴。
    • 陆万美
    • 摘要: 最近在上《唐诗宋词选读》的唐诗部分,笔者试图寻找一些方法,让课堂少一些沉闷,让学生多一些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解读。尤其是针对较长篇幅歌行体古诗的教学,如果不能认真进入对诗歌本身的解读,不能真正去读懂诗歌,那么接下来对诗歌思想及手法等的所谓鉴赏,都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对这类诗歌的鉴赏,更需要我们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进行。那么如何读懂,又不失诗歌学习的美感和乐趣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激趣,鼓励质疑,尽力释疑,再做进一步鉴赏。
    • 李云
    • 摘要: 本期推出两位上海诗人汗漫、孙思的作品。除了他俩诗歌内涵的辽阔性和有纵深感,词语外在的形式感和内在的张力之外,他俩的诗歌无论在题材和地域性开拓,还是诗歌思想层面的建构,都是值得我们去一首首揣摩的。但这业已不是我首选推荐他俩的理由,我推崇的是他们的诗歌观点或诗歌思想,一个好的诗人就应该首先拥有坚实、独特的诗歌思想
    • 陈涛1
    • 摘要: 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在于对诗歌思想和情感的把握。但学生对诗歌基本情感的把握十分头疼,做起诗歌阅读题来左右彷徨,出错较多。“四抓法”能较迅速、准确地解读诗歌,引导学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变盲目为清晰,变困难为容易。
    • 张翠森
    • 摘要: 在过去的研究中,探讨曹植诗歌中的思想大多聚焦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两者.通过深入阅读曹植诗歌,能够发现除却上面提及的两种思想外,游侠思想也是曹植诗歌思想中的重要部分.
    • 赖桂珠; 吴爱
    • 摘要: 朱熹既是理学家,又是诗人.朱熹的诗歌作品以哲理诗、山水诗和政治诗为主要题材.其中,哲理诗能够将深奥的道理予以形象化的表述;山水诗则清新自然,余味隽永;政治诗则写得直抒胸臆、金刚怒目.由此可见,朱熹是艺术风格丰富且多面的诗人.
    • 何建春
    • 摘要: 诗歌鉴赏作为高考语文必考题型主要检测学生以下三方面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