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577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5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66032篇;相关期刊284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现代医用影像学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等;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相关文献由1801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小艳、杨金花、马斌林等。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5 占比:0.83%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6032 占比:99.14%

总计:66603篇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文趋势图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研究学者

  • 徐小艳
  • 杨金花
  • 马斌林
  • 孙刚
  • 张志勇
  • 刘琳
  • 李冬霞
  • 李娜
  • 杨华锋
  • 王俊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自国; 汪洪斌; 朱强; 曲更宝; 张铁; 王丕琳
    •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和/或卵巢癌(breast and/or ovarian cancer,BCOC)家族史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237例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分析BCOC家族史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在237例患者中,76例(32.1%)有肿瘤家族史,其中32例(13.5%)有BCOC家族史。患者年龄越小,有BCOC家族史的比例越高(P=0.039)。有BCOC家族史的患者发病年龄[(47.1±9.2)岁]低于无家族史者[(52.6±9.5)岁],三阴性乳腺癌的比例(21.9%)高于无家族史者(9.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BCOC家族史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密切关注有家族史的女性可为乳腺癌的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 张超; 郎洁; 王伟杰; 殷毅
    • 摘要: 探究R-脊椎蛋白1(RSPO1)、β-连环蛋白(β-catenin)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2017年5月—2020年5月,25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RSPO1、β-catenin在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分析RSPO1、β-catenin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癌组织中RSPO1、β-catenin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不同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癌组织中RSPO1、β-catenin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PO1、β-catenin阳性表达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5年无进展生存率显著低于RSPO1、β-catenin阴性表达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P<0.05)。结果表明,RSPO1、β-caten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呈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5年无进展生存率显著相关。
    • 周春兰; 韩锁凤; 潘爱明; 石昀
    • 摘要: 目的探索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中超声技术应用优势与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0月该院收治的80例超声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方法进行研究,均接受钼靶检查、超声检查及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作为研究金标准,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病灶部位的检出率为97.50%与钼靶检查结果检出率86.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2,P0.05);钼靶检查的敏感度为86.25%,准确性为86.25%,漏诊率为13.75%;超声检查的敏感度为97.50%,准确性为97.50%,漏诊率为2.50%,超声检查的敏感度、准确性及漏诊率均优于钼靶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超声检查对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效果优于钼靶检查,具有诊断优势。
    • 李永琳; 安仕勇; 张培亮; 蔡世远; 刘黔明
    • 摘要: 目的探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分子标志物表达与病理诊断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凤冈县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并收集其病理组织标本,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其样本中分子标志物[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Ki-67]水平,并分析分子标志物与患者病理诊断之间的关系。结果年龄、组织学分级、TNM分级、肿瘤大小、是否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腋窝转移淋巴结大小、是否复发,ER、PR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Ⅲ级HER-2阳性占比较Ⅰ~Ⅱ级高(60.87%vs 27.03%),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HER-2阳性占比较无腋窝淋巴结转移高(72.22%vs 26.19%),复发患者HER-2阳性较无复发转移高(75.00%vs 3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69、11.124、4.712,P<0.05);TNM分期中Ⅲ~Ⅳ级Ki-67分级占比较Ⅰ~Ⅱ高(76.00%vs 40.00%),复发转移患者Ki-67阳性较无复发转移高(87.50%vs 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36、3.939,P<0.05)。结论ER、PR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诊断结果及预后无明显影响,HER-2、Ki-67对肿瘤组织学分期、TNM分期、是否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影响。
    • 杨俊荣; 徐文鑫; 高福平; 薛松; 魏谨
    • 摘要: 目的:探讨β-TubulinⅢ、MGMT在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标本19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β-TubulinⅢ、MGMT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乳腺癌分子分型采用免疫组化及FISH检测确定。结果: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β-TubulinⅢ的阳性表达率为72.3%(138/191),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脉管侵犯及分子分型相关,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GMT的阳性表达率为74.3%(142/191),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和分子分型相关,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TubulinⅢ、MGMT共同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及分子分型具有相关性(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β-TubulinⅢ和MGMT两者在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r=0.252)。结论:β-TubulinⅢ和MGMT与乳腺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陈艳铨; 李佳; 邓敏君
    •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征象、临床病理及生物学指标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脉管浸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乳腺科收治的10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有脉管浸润组(63例)和无脉管浸润组(45例),分析肿块的超声声像图特征、临床病理及生物学指标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脉管浸润的关系,并分析超声腋窝异常淋巴结四个特征的诊断效能。结果超声声像图特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脉管浸润组更多表现为肿块形态不规则、非平行生长、内部有微钙化、后方回声衰减及有腋窝异常淋巴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块形态不规则和腋窝异常淋巴结的超声表现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脉管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合临床病理及生物学指标,对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脉管浸润有意义,为乳腺癌的预后评估和辅助治疗提供有用的依据。
    • 孙铁; 王英姿; 李立
    • 摘要: 目的探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血清microRNA-10b(miR-10b)水平变化及其水平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8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取82例行健康检查的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miR-10b水平,分析实验组患者miR-10b水平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肿瘤直径、临床分期、年龄、月经状态、淋巴结转移情况、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实验组患者miR-10b表达水平(6.53±1.61)高于对照组的(2.23±0.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 cm、临床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miR-10b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ER-2阴性、肿瘤直径≤2 cm、临床分期Ⅰ期和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0岁、≤50岁)、PR和ER状态(阳性、阴性)及月经状态(绝经、未绝经)患者血清miR-10b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体内血清mi R-10b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且mi R-10b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诊断以及预后预测有一定的价值,其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 陈文哲; 汪秀玲
    • 摘要: 目的探讨能谱CT曲线和标准化碘浓度(NIC)在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分化程度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术前行能谱CT扫描的55例IDC患者的资料,分为高分化组(病理Ⅰ、Ⅱ级)44例、低分化组(病理Ⅲ级)11例,测量并分别比较动脉期和静脉期两组的能谱曲线(40~100keV)、NIC的规律、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别分析比较动、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NIC对IDC分化程度的诊断效能。结果在40~100keV时,低分化组能谱曲线斜率高于高分化组能谱曲线斜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组病例NIC值大于高分化组(P<0.05)。ROC曲线显示:以高-低分化组NIC(V)0.47作为鉴别高低分化IDC的阈值,其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AUC)0.91,敏感度83.75%,特异度88.00%]。结论IDC的能谱曲线斜率和NIC可于术前提示IDC病理组织分化程度。
    • 潘林林; 张雅; 夏永康
    • 摘要: 目的:探究数字乳腺体层合成(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超声检查(ultrasonography,US)及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MRI)检查在测量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ductalcarcinoma,IDC)病灶大小中与病理测量值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于达州市中心医院经病理检查确诊为IDC的女性患者83例,对所有患者行DBT、US和MRI扫描,分别于DBT、US和MRI图像上进行病灶大小测量,并与病理结果相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三种检查方法在测量IDC病灶大小中与病理测量值的相关性。结果:83例患者中共有88个病灶,其中1例患者为多灶性病变,2例患者为同时性双乳癌。88个病灶直径为7~42 mm,平均(25.36±4.62)mm。通过DBT检查,病灶直径为10~45 mm,平均(29.78±6.32)mm。88个病灶中,14例DBT低估病灶大小超过5 mm,29例高估病灶超过5 mm,45例测量结果与病理结果差异小于5 mm。通过US检查,病灶直径为9~47 mm,平均(28.95±6.78)mm;88个病灶中,12例US低估病灶直径超过5 mm,27例高估病灶超过5 mm,49例测量结果与病理结果差异小于5 mm。通过MRI检查,病灶直径为8~44 mm,平均(27.16±5.39)mm;88个病灶中,11例MRI低估病灶直径超过5 mm,22例高估病灶超过5 mm,55例测量结果与病理结果差异小于5 mm。三种检查结果之间差异显著(F=1.58,P<0.01)。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DBT、US、MRI与病理结果之间均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DBT、US、MRI在测量病灶直径结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三种检查方式对病灶直径的测量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均呈正相关,其中MRI与病理学结果相关性最好,US次之,DBT较差。
    • 李琳; 肖雨雄; 章剑云
    • 摘要: 目的:分析与评价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的超声表现及其分子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粤北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80例拥有完整术前超声图像特征以及术后病理结果的I D C的病例资料,分子分型依据为: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以及细胞核增值抗原(Nuclear proliferative antigen,Ki-67)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分型包括:LuminalA型、LuminalB型、ERBB2阳性型以及Bassal-like型。结果:80例病例中,LuminalA型占12.5%(10例),LuminalB型占55.3%(44例),ERBB2阳性型占18.8%(15例),Bassal-like型占13.3%(11例)。从超声图像特征血流、形态、边界、淋巴结数量以及肿块长径等方面比较,4个亚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80例IDC病例中,LuminalA型与LuminalB型转移的淋巴结数量相对较少,多数病例的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而ERBB2阳性型的血供相对丰富,肿块体积较大,转移的淋巴结数量较多;Bassal-like型边界清晰、形态规则、肿块大且淋巴结多。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超声图像与其分子亚型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以此可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早期诊断的重要临床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