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表观活化能

表观活化能

表观活化能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47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冶金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6篇、会议论文85篇、专利文献15244篇;相关期刊220种,包括复合材料学报、煤矿安全、煤炭学报等; 相关会议71种,包括2016年全国功能精细化学品绿色制造及应用技术交流会、第三届钒产业先进技术研讨与交流会、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等;表观活化能的相关文献由1636位作者贡献,包括龙兴贵、杨本福、曹小华等。

表观活化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6 占比:2.46%

会议论文>

论文:85 占比:0.54%

专利文献>

论文:15244 占比:97.00%

总计:15715篇

表观活化能—发文趋势图

表观活化能

-研究学者

  • 龙兴贵
  • 杨本福
  • 曹小华
  • 刘文科
  • 彭述明
  • 李宏发
  • 赵凤起
  • 黄刚
  • 吕建雄
  • 程贵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毛俊杰; 王志; 文放; 谢飞
    • 摘要: 为了探究不同形态T800级多层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热解特性及热稳定性,利用热重-差热同步分析仪在氮气气氛下分别对块状及粉末状样品进行不同升温速率的程序控温处理,得到了升温速率对两种形态样品质量损失的影响规律,并进行热解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块状和粉末状样品的热解均只有一个阶段,即环氧树脂在无氧条件下的热解。两种形态样品的初始分解温度、终止分解温度、最大失重速率温度均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而升高,热解温度范围变宽,失重速率峰值变大。利用Kissinger分析法和Flynn-wall-Qzawa分析法进行动力学计算,结果基本相同。两种形态样品的表观活化能均随着反应的进行而逐渐增大,反应难度增加;块状样品相比于粉末状样品在热解初期略为稳定,但整体过程两者稳定性基本一致。
    • 张倍恺; 郭学益; 王亲猛; 李中臣; 田庆华; 李栋
    • 摘要: 以CaCl_(2)为氯化剂,进行了氯化焙烧铜熔炼渣回收铅的研究,考察了焙烧温度、保温时间、氯化剂添加量和空气流量对铅金属回收率的影响,探讨了铜熔炼渣中铅的氯化挥发动力学。结果表明,当焙烧温度950°C、焙烧时间12 min、CaCl_(2)添加量10%、空气流量100 mL/min时,铅的金属回收率达到92.71%。铜熔炼渣中铅的氯化挥发过程遵循界面化学反应控制的未反应核收缩模型,其反应表观活化能为83.002 kJ/mol。
    • 吕晓东; 陈丹; 辛云涛; 吕炜; 吕学伟
    • 摘要: 研究添加不同含量的Na_(2)CO_(3)对钛精矿强化还原机理和动力学的影响,以不同的升温速率进行还原过程,并采用Starink方法研究其动力学。结果表明:Na_(2)CO_(3)的加入强化还原效果,并通过以反应物的形式增加其活性来降低还原反应的初始温度和表观活化能;然而,Na_(2)CO_(3)的加入会形成熔融相恶化还原后期的动力学条件,从而降低还原后期的反应速率。当Na_(2)CO_(3)添加量分别为0%、3%和6%时,还原过程的平均表观活化能为447、289和430 kJ/mol。动力学参数表明,添加Na_(2)CO_(3)能改善还原动力学条件,但添加过量会恶化还原动力学条件。
    • 王涛; 李望; 朱晓波; 燕旭东
    • 摘要: 以Ca(OH)_(2)为脱碱剂水热浸出赤泥脱碱,考察了Ca(OH)_(2)掺量、反应温度、液固比对赤泥脱碱率的影响,同时对赤泥脱碱过程进行机理分析和浸出动力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Ca(OH)_(2)掺量为60%(质量分数)、反应温度为250°C、液固比为8 mL/g的条件下,赤泥脱碱率可达到96.3%。Ca(OH)_(2)可有效脱除赤泥中的游离碱和结构碱,赤泥中的钙霞石和水钙铝榴石被分解,脱碱渣中新相铁钙榴石(水合的)是主要的衍射峰,并且赤铁矿的衍射峰明显减弱,方解石的衍射峰增强。该脱碱过程受固膜内扩散关键步骤控制,线性相关系数都大于0.97,特征常数n<1,表观活化能为5.20 kJ/mol。
    • 赵婧雯; 王文才; 付鹏; 王介良; 高峰; 薛佩峰
    • 摘要: 为揭示水浸风干过程对煤自燃的宏观特性与微观结构变化的影响规律,实验研究了不黏煤原始煤样和长期浸水风干煤样的低温氧化特性,在不同浸水时长和粒径大小的条件下分析其氧化升温过程中的气体生成量及表观活化能,通过含氧官能团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及气体产生机理的分析,诠释了水浸过程对煤自燃氧化特性的影响方式。结果表明:CO和CO_(2)是煤氧化反应的主要气体产物,与原煤相比,经过90、180 d浸水后再风干的煤样,升温过程中的氧化气体生成量更大,在加速氧化阶段活化能分别降低2.72、35.74 kJ/mol,说明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煤的自燃倾向性会相应增强;—COOH、C=O分别是产生CO_(2)和CO的主要来源,水分对含氧络合物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导致水浸煤中含氧官能团的相对含量高于原煤,因而使水浸煤氧化性增强,并能产生更多的CO和CO_(2)。
    • 徐海斌; 徐畅; 魏欣; 万冲; 徐抗震
    • 摘要: 为了促进光敏炸药乙炔银-硝酸银配合物(Ag_(2)C_(2)·Ag NO_(3))的稳定生产和应用,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热重-质谱-红外三联用技术等对其结构形貌和热分解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Ag_(2)C_(2)·Ag NO_(3)呈纳米球状,粒径在400~500 nm之间;Ag_(2)C_(2)·Ag NO_(3)只有1个放热分解过程,10.0°C·min^(-1)升温速率下分解峰温为234.9°C,分解过程失重率为8.72%,放热量高达1449 J·g^(-1),分解过程的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分别为108.9 k J·mol^(-1)和10^(8.94)s^(-1);Ag_(2)C_(2)·Ag NO_(3)的气相分解产物为NO、NO_(2)和CO_(2)。
    • 万冲; 王晨; 陈苏杭; 徐抗震
    • 摘要: 为了防止铁酸钴(Co Fe_(2)O_(4))纳米颗粒团聚,提高其对奥克托今(HMX)和哈托(TKX-50)的催化分解性能,采用类石墨氮化碳(g-C_(3)N_(4))作为Co Fe_(2)O_(4)纳米颗粒的分散剂载体,通过溶剂热法原位生长制备了Co Fe_(2)O_(4)/g-C_(3)N_(4)二元纳米复合材料,并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以及差示扫描量热仪等研究了其组成、结构形貌及催化分解性能。结果表明,Co Fe_(2)O_(4)/g-C_(3)N_(4)复合材料形貌均匀密实,使HMX和TKX-50的热分解峰温分别降低了7.0°C和41.3°C,表观活化能分别降低了341.1 k J·mol^(-1)和21.0 k J·mol^(-1),同时增大了其放热量。残渣分析结果发现HMX几乎完全被催化分解,而TKX-50催化分解不彻底,其残渣和Co Fe_(2)O_(4)/g-C_(3)N_(4)形成了微米级块状混合物。
    • 姜峰; 孙雯倩; 李珍宝; 梁瑞; 李雷; 梁秋悦
    • 摘要: 为解决单一阻化剂阻化效果弱、作用时间短的缺陷,基于2种物质不同阶段的阻化特性,选用碳酸氢钠作为物理阻化成分,高效抗氧化剂茶多酚作为化学阻化成分,开展复配阻化剂优选的实验研究。采用TG-DSC和FTIR实验,结合氧化动力学分析方法及分峰拟合技术,分析了复合阻化剂对煤氧化过程特性参数和微观基团的影响,从宏观和微观层面验证了复合阻化剂对煤自燃抑制的高效阻化效果,揭示其微观阻化机理。结果表明:阻化煤样的6个特征温度较原煤提高,质量损失减少,低温氧化过程煤体吸热量增加,高温阶段煤体放热量减少,可燃指数及综合燃烧指数均明显降低,阻化煤样在氧化过程4个阶段的表观活化能均得到提高,分析得到复合阻化剂的优选质量配比(碳酸氢钠∶茶多酚=3∶1)。通过定量分析原煤及阻化煤样的活性官能团在氧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得出复合阻化剂的添加减少了煤中的活性基团(羟基、甲基以及亚甲基)以及煤氧复合反应中间产物(羧基、羰基)的含量,稳定的官能团醚键的含量增加。在煤低温氧化过程中,碳酸氢钠热分解生成CO2,通过表面CO2-O2竞争吸附效应,物理惰化抑制煤自燃;煤在高温氧化过程中,茶多酚内部羟基消耗煤体表面活泼基团并生成醚键,通过中断化学反应进程起到抑制煤自燃的作用。
    • 王敏; 文华银; 罗世凯; 周元林; 刘涛
    • 摘要: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考察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的饱和时间、饱和温度(T_(s))、饱和压力(P_(s))和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用量对甲基乙烯基硅橡胶(MVQ)非等温硫化动力学的影响,并根据Kissinger法计算得到MVQ的硫化表观活化能(E_(a)),通过Málek法和Seatak-Berggren自催化模型确定了可用于描述MVQ硫化动力学行为的参数。结果表明,随着DCP用量增加,E_(a)增大。MVQ在scCO_(2)中饱和12 h后E_(a)减少至117.0 kJ/mol。当Ts为70°C,P_(s)为20 MPa时E_(a)分别降至110.6 kJ/mol和109.4 kJ/mol。scCO_(2)饱和前后MVQ的硫化反应级数均约为1,硫化过程均表现出自催化反应的特征。
    • 于贵生; 李永彬
    • 摘要: 为揭示煤体水浸后在自然风干条件下的微观孔隙结构及氧化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本文选取永陇矿区麟游区1#堪察区崔木矿侏罗纪延安组3#煤层水浸煤样作为研究对象,实验测定了煤样水浸风化前后煤样的微观孔隙结构变化,以及煤样在高温氧化阶段及低温氧化阶段标志性气体析出浓度变化,并诠释了水浸煤自然风化过程及遗煤氧化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大孔占煤样总孔隙的百分比由原始煤样中的36.71%增加至水浸60 d后煤样中的46.78%,孔径介于10~1000 nm的中孔占煤样总孔隙的百分比变化趋势不明显,微孔占煤样总孔隙的百分比由原始煤样中的31.20%降低至23.18%,其总孔隙面积并未呈现出明显增加,但煤样的平均孔径、渗透率、孔隙率发生了明显变化;外在水分对遗煤内部羰基、羧基等含氧官能团含量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而遗煤内部进一步增强了煤的自燃倾向性,含氧官能团的增加也进一步使得遗煤在自然发火进程中生成的CO气体产物多于原始煤样;原始煤样初次及二次氧化升温、降温过程中低温氧化阶段与高温氧化阶段的表观活化能平均值为44.06,长期水浸风干煤样初次及二次氧化升温、降温过程中低温氧化阶段与高温氧化阶段的表观活化能平均值为33.71,其表观活化能平均值下降了23.49%。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