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朴夏苓汤
藿朴夏苓汤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篇、会议论文13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福建中医药、光明中医、河北中医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第六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育研究会第五届高等教育高峰论坛暨2014年全国中医儿科教学与学术交流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三次中医方剂学术年会等;藿朴夏苓汤的相关文献由285位作者贡献,包括唐东晖、林重、赵统秀等。
藿朴夏苓汤
-研究学者
- 唐东晖
- 林重
- 赵统秀
- 钟映芹
- 钟艳花
- 党天谋
- 关东升
- 冯昭强
- 刘增光
- 叶品良
- 吕军影
- 周文
- 周福生
- 孙惠丽
- 张安国
- 张淑芳
- 曹钰珂
- 李贞翠
- 杨柳
- 梁启明
- 樊巧玲
- 王冬梅
- 王煜
- 王秀献
- 王自立
- 程明
- 詹向红
- 赵凰宏
- 郭金聚
- 陶方泽
- 雷励飞
- 韩冠先
- 马振
- 丁涛
- 丁玉玲
- 严婕华
- 乔繁祚
- 亢弘扬
- 付畅
- 付青青
- 任存霞
- 伍家邦
- 何任
- 何惠锋
- 何磊
- 何长义
- 余勤
- 余锦秀
- 倪凌
- 倪青
-
-
亢弘扬
-
-
摘要:
目的 探究采用银翘散与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72例手足口病患儿。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36例。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采用银翘散与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对比2组治疗总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手足口病症状积分及体温。结果 观察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22%)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手足口病症状积分、体温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银翘散与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加速缓解患儿病情,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临床价值高。
-
-
李媛;
杨宇峰;
曲静
-
-
摘要:
目的观察藿朴夏苓汤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痰湿证的临床疗效及对中医证候评分、血糖水平和腰臀比(WHR)的影响。方法将112例2型糖尿病痰湿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6例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治疗组56例予藿朴夏苓汤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血糖水平及WHR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64%(53/56),对照组总有效率78.57%(44/5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脘腹胀满、易饥多食、形体肥胖、肢体麻木、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 _(1c))水平及WHR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藿朴夏苓汤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痰湿证,可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及WHR,减轻相关临床症状。
-
-
杨璞叶;
杨明博;
秦灵芝;
付青青
-
-
摘要:
目的观察藿朴夏苓汤对抗病毒药物所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合并肝脏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两例抗病毒药物所致COVID-19合并肝脏损伤患者采用藿朴夏苓汤治疗,观察症状、体征、肝功能、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胸部CT等相关指标变化以评估疗效。结果发现藿朴夏苓汤对治疗抗病毒药物所致COVID-19合并肝脏损伤患者,在改善症状、体征、肝功能、病毒核酸、胸部CT均有明显疗效。结论藿朴夏苓汤对治疗抗病毒药物所致COVID-19合并肝脏损伤患者可肝、脾、肺同调,标本兼治,效果明显,可推广应用。
-
-
贾芮婷;
冷建春
-
-
摘要:
藿朴夏苓汤出自清代石寿堂《医源·湿气论》[1],有解表化湿之功,原用于湿温初起,湿重于热者,是临床常用治湿之良剂.现代医家常根据湿热偏重加减化裁灵活应用,常常效如稃鼓;现将验案举例介绍如下.
-
-
赵凰宏;
詹向红;
马振;
关东升;
韩冠先;
杨柳;
雷励飞;
曹钰珂
-
-
摘要: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藿朴夏苓汤治疗新冠肺炎炎症风暴的有效化合物成分和潜在机制.方法 首先通过《中药大辞典》中获取藿朴夏苓汤的药性与归经,然后运用TCMSP、BATMAN-TCM、TCMID数据库,检索该复方各味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并将经过Uniprot数据库检索的靶基因官方名称及检索出的相应中药成分、中药名称输入Cyoscape3.7.1软件,使"药物-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可视化.其次,运用STRING平台和BioGPS平台获取药物关键靶点和基因表达的器官组织,构建"关键靶点-器官组织"网络图.然后,将藿朴夏苓汤关键基因和新冠肺炎炎症风暴的靶基因取交集,获取"药物-疾病"基因,并对其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藿朴夏苓汤治疗新冠肺炎炎症风暴作用机制和主要有效化合物成分.最后对主要化合物成分运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药物-有效成分-靶点"网络涉及10味中药、53个有效药物成分,210个靶基因;网络拓扑分析结果显示,有79个相互密切作用的关键基因,根据BioGPS基因定位显示,这些基因主要在肺、心、肝、心肌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CD34+细胞等器官组织内高表达;按照P<0.05的标准,GO富集到细胞对细菌起源分子的反应、白细胞与细胞粘附的正调控、炎症反应的正调控等938个条目,KEGG富集到甲型流感、IL-17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非小细胞肺癌等与新冠肺炎炎症风暴相关的130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木犀草素、黄芩素、利卡灵A以及卡维丁等有效成分,具有和推荐药类似或更好的与ACE2受体、2019-nCoV spike glycoprotein结合的能力.结论 藿朴夏苓汤的有效化合物成分槲皮素、木犀草素、黄芩素、利卡灵A以及卡维丁等能通过多脏器组织与ACE2结合,作用于RELA、CALM1、IL6、IL4、IL2、PRKCB、PRKCA、IL1B、CDK4、CCL2、CXCL10、EGFR等关键靶点参与的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对新冠肺炎炎症风暴的治疗作用.
-
-
吕嫒嫒
-
-
摘要:
目的 探讨银翘散加藿朴夏苓汤在小儿手足口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4月收治的6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开展研究,采用单双序号法,划分对照组(34例,利巴韦林)和观察组(34例,银翘散+藿朴夏苓汤).比较2组临床疗效、症状消退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疱疹、发热消退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应用银翘散加藿朴夏苓汤,临床疗效显著,患儿的疱疹、发热等症状在短时间内消退,安全性强.
-
-
钟艳花;
林重;
钟映芹;
唐东晖
-
-
摘要:
目的:研究藿朴夏苓汤中主要成分之一厚朴酚改善OA+PA诱导HepG2细胞脂质积蓄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分析筛选藿朴夏苓汤中各成分对CPT1α-luc荧光素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分子对接研究厚朴酚与PPARα的相互作用;采用免疫荧光分析测定HepG2细胞的PPARα蛋白表达。将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DMSO)、模型组(OA+PA)、厚朴酚低、中、高剂量组(2.5,10,40μmol/L)和非诺贝特组(10μmol/L)。1 mmol/L的OA+PA处理HepG2细胞24 h构建脂质积蓄细胞模型,2.5,10,40μmol/L厚朴酚处理24 h。油红O染色观察脂滴聚集情况,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与脂质合成、摄取和氧化分解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厚朴酚通过Cys276、Lys358、Thr279等氢键方式与PPARα的LBD进行分子-蛋白质相互作用,提高CPT1α-lu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厚朴酚通过促进PPARα核易位,提高PPARα和CPT1-α的mRNA表达水平。油红染色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HepG2细胞内红色脂滴聚集和TG水平明显增加,模型组细胞内主要脂质合成和转运基因(FAS、CD36、FABP1和FATP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脂质氧化代谢基因(PPARα、CPT1-α和ACO)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藿朴夏苓汤成分厚朴酚通过激动PPARα信号,提高脂质氧化分解作用,并降低脂质合成、摄取,从而减少HepG2细胞模型脂质蓄积。
-
-
宁秀英;
陈耀辉
-
-
摘要:
目的:观察藿朴夏苓汤辅助西药治疗脾胃湿热证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90例脾胃湿热证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和多潘立酮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藿朴夏苓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三叶因子1(TFF1)、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CAM-1)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77.78%(3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藿朴夏苓汤辅助西药治疗脾胃湿热证患者,能够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增强患者免疫功能,促进VEGF、TFF1、VCAM-1水平的改善,效果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
-
钟艳花;
林重;
钟映芹;
唐东晖
-
-
摘要:
目的:研究藿朴夏苓汤中主要成分之一厚朴酚改善OA+PA诱导HepG2细胞脂质积蓄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分析筛选藿朴夏苓汤中各成分对CPT1α-luc荧光素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分子对接研究厚朴酚与PPARα的相互作用;采用免疫荧光分析测定HepG2细胞的PPARα蛋白表达.将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DMSO)、模型组(OA+PA)、厚朴酚低、中、高剂量组(2.5,10,40μmol/L)和非诺贝特组(10μmol/L).1 mmol/L的OA+PA处理HepG2细胞24 h构建脂质积蓄细胞模型,2.5,10,40μmol/L厚朴酚处理24 h.油红O染色观察脂滴聚集情况,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与脂质合成、摄取和氧化分解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厚朴酚通过Cys276、Lys358、Thr279等氢键方式与PPARα的LBD进行分子-蛋白质相互作用,提高CPT1α-lu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厚朴酚通过促进PPARα核易位,提高PPARα和CPT1-α的mRNA表达水平.油红染色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HepG2细胞内红色脂滴聚集和TG水平明显增加,模型组细胞内主要脂质合成和转运基因(FAS、CD36、FABP1和FATP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脂质氧化代谢基因(PPARα、CPT1-α和A-CO)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藿朴夏苓汤成分厚朴酚通过激动PPARα信号,提高脂质氧化分解作用,并降低脂质合成、摄取,从而减少HepG2细胞模型脂质蓄积.
-
-
谭祖稳;
何惠锋;
吴满
-
-
摘要:
目的:探究藿朴夏苓汤加减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珠海市斗门区侨立中医院于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63例IBS-D患者,按照给药方案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予以匹维溴铵治疗,观察组给予藿朴夏苓汤加减联合匹维溴铵治疗,疗程4周。根据肠易激综合征肠道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BSS)积分评估两组的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 %,高于对照组的70.9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藿朴夏苓汤加减联合匹维溴铵治疗IBS-D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肠道症状,且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
袁静
- 《2016中国糖尿病防治康复高峰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倪青教授临床擅长应用经方和时方治疗内分泌代谢病.今举老师采用三焦辨证、异病同治法,以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医案3则,略窥先生临床经验之一斑.
-
-
周静冬
-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育研究会第五届高等教育高峰论坛暨2014年全国中医儿科教学与学术交流大会》
| 2014年
-
摘要:
虞坚尔教授治疗小儿湿邪为患常用藿朴夏苓汤加减,虞师认为小儿脾常不足,易外感内伤,多有脾虚湿蕴在先,这是小儿湿证恒多的基础,虞师擅于洞察有形和无形之湿,灵活运用(藿)朴夏苓汤防治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用于有可见表现的湿证,如湿阻中焦,症见纳呆、脘痞、恶心、嗳气、胃脘痛的厌食、胃炎、消化道溃疡、吐泻、湿温、呃逆、黄疸、胁痛,湿邪充斥表里的手足口病、水痘、湿疹,湿邪困遏卫表的夹湿感冒、痹症等病;二是长夏季节性应用;三是用于脾虚有无形湿邪隐患的病症,如见舌质淡、边有齿痕、苔润,面色黄白的小儿.列举反复呼吸道感染、口疮、暑热感冒三个医案,以领悟虞师运用藿朴夏苓汤之妙.
-
-
王冬梅;
叶品良;
李贞翠;
周文;
刘增光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三次中医方剂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随着现代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口腔溃疡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它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传统医学多责之于火.笔者导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湿热内蕴是口腔溃疡发病的主要原因,古语有言"湿之为病,有自外入者,有自内出者,必审其方土之病源,基于上述认识,治疗口腔溃疡,首当芳香化湿,行气布津,健脾助运,使湿化津行,脾胃健运,湿化气行,给湿浊以出路,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从化湿的角度,运用藿朴夏苓汤灵活化裁治疗口腔溃疡,疗效显著,且不易复发.
-
-
-
-
-
王艳;
盛丽先;
余勤
-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5年儿科分会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小儿过敏性紫癜因其反复发作导致病程长,病情迁延,在临床治疗中颇为棘手.作者通过学习先辈医案及结合临床经验,试从湿热这一病因病机入手来辨证论治,湿热胶结是湿遏热伏,热处湿中,热以湿为依附,湿邪不化则热邪难清解,故治当化湿为先,使湿去热孤。由于三焦气化失司是内蕴湿热的病理基础,故治湿热又当以调畅三焦气机为要务。据此选用体现轻淡宣通湿热之法的藿朴夏苓汤加减来治疗。藿朴夏苓汤出自清代。医原。,被称为治湿良方。方中杏仁开泄肺气以宣上焦;藿香、白豆蔻、厚朴芳香化湿及姜半夏苦温燥湿以和中焦;茯苓、猪苓、泽泻、苡仁淡渗利湿以通下焦。并适当佐以枳壳、郁金、陈皮、制香附、大腹皮等行气之品,以增强其通阳化湿之功,使三焦气机宣畅,湿热之邪从上中下分消。若外感风邪,加用清水豆卷、桑叶、前胡以增强轻宣肺气之功。
-
-
商秋璐;
王敏;
周素芳;
吴文尧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第六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
| 2015年
-
摘要:
吴文尧教授是第四批国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余年,研习中西医结合内科疾病尤其是胃肠病机肝胆疾病,经验丰富.吴教授一直提倡理论与临床相结合,要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兹将吴文尧教授"经典指导临床"关于胃脘痛的证治经验整理成文,以飨读者.胃痛发生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血瘀、湿阻等。基本病机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通。吴文尧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总结包括辨治胃脘痛,必先辨虚实。辨治胃痛,询问疼痛性质,治胃院痛之实证必须理气止痛,常用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湿热停胃证,辨清湿与热的轻重。辨为湿热证时,需辨湿热的轻重,选用恰当的方子。如湿重于热则选用藿朴夏苓汤;如湿热并重选用三仁汤;热重于湿选用甘露饮。在辨治脾胃病临床实践中,吴文尧教授"经典指导临床",辨治不离胃脘痛之特点,遣方用药顺应脾胃之特性,每每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值得借鉴学习。
-
-
-
林佑武;
张诗军;
陈泽雄;
程永华;
胡斌
- 《第二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 2011年
-
摘要: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湿证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T 淋巴细胞受体β链V 区(TCRVβ)亚家族的表达,从免疫识别的角度探讨湿邪致病“蒙蔽性”的特点。rn 方法:CHB 湿证患者组3例,正常组1例。对湿证组采用化湿治疗(藿朴夏苓汤加减)半年,观察湿证组治疗前与治疗取效后患者症状、体征、肝功能、HBV-DNA 定量、乙肝病毒标志物和TCRVβ亚家族表达水平变化。rn 结果:3例CHB 湿证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HBeAg 均发生血清学转换;三者HBV-NDA 定量均降低或转阴,同时,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由湿证变为非湿证。3例治疗前TCRVβ表达偏低,经治疗后表达升高的亚家族是TCRVβ1(t=7.00,P<0.05)、TCRVβ6.1(t=25.39,P<0.01)、TCRVβ7(t=12.64,P<0.01)、TCRVβ8(t=5.36,P<0.05);3例治疗前TCRVβ表达均偏高,经治疗后表达降低的亚家族是TCRVβ12(t=5.87,P<0.05)、TCRVβ14(t=5.40,P<0.05)。rn 结论:TCR Vβ的表达异常可能是湿邪的“蒙蔽性”所致,化湿中药对CHB 湿证患者可能通过调节TCR Vβ的表达,改善免疫识别,激活有效免疫反应来清除病毒。同时TCRVβ1、TCRVβ6.1、TCRVβ7、TCRVβ8 可能为识别HBV 抗原或引发免疫应答的基因片段,在CHB 发病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