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6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1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4391篇;相关期刊176种,包括福建中医药、光明中医、河北中医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八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国际学术大会暨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年会、第二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等;脾胃湿热的相关文献由65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春波、劳绍贤、胡玲等。

脾胃湿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1 占比:6.40%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4391 占比:93.33%

总计:4705篇

脾胃湿热—发文趋势图

脾胃湿热

-研究学者

  • 杨春波
  • 劳绍贤
  • 胡玲
  • 周凡
  • 柯晓
  • 王小娟
  • 郭建生
  • 高伟
  • 丁皓
  • 张稚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岑昕; 黄恒青
    • 摘要: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临证中较为常见的证候之一,对疾病的辨证、方药的择取等都具有临床运用价值。肠道“内稳态”的维系,有赖于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和肠道动力的运行。从传统医学角度阐之,外感或内伤湿热之邪,邪气蕴结,内则浊邪滋生导致肠道微生物群紊乱,外则气机升降失调导致肠道动力失常,周而复始,致使肠道“内稳态”发生破坏。现代研究同样明确了肠道“内稳态”中肠道微生物群和肠道动力的交互作用。因此,基于脾胃湿热理论,探讨肠道“内稳态”,恢复阴阳平和,是中医诊疗的新思路,以期为中医药运用于肠道微生态学说提供新的参考方向。
    • 张稚淳; 丁皓; 贾梦冉; 杨璐; 陈信义; 田劭丹
    • 摘要: 目的:观察肠胃舒胶囊治疗肿瘤相关便秘(脾胃湿热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10月七家医院接诊的61例脾胃湿热型肿瘤相关便秘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试验组(n=33)和对照组(n=28)。试验组给予肠胃舒胶囊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麻仁润肠软胶囊进行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87.9%,29/33)高于对照组(67.9%,19/28)(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单项症状积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结论:肠胃舒胶囊对肿瘤相关便秘(脾胃湿热证)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在改善呃逆恶心单项症状方面优于麻仁润肠软胶囊,具有用药安全性。
    • 王向阳
    • 摘要: 目的:观察胃舒合剂联合针灸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脾胃湿热型CAG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口服胆胃康胶囊,治疗组口服胃舒合剂联合针灸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及胃镜下胃黏膜炎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胃痛、胃胀、灼热拒按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愈显率为60.00%,高于对照组的4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胃黏膜炎症改善愈显率治疗组为45.00%,对照组为4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舒合剂联合针灸治疗CAG脾胃湿热证效果优于胆胃康胶囊。
    • 蔡宏波; 王海强; 蔡宏宇; 李昊霖; 梁国英
    • 摘要: 目的:观察谢晶日教授经验方治疗脾胃湿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及住院的脾胃湿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6例。两组均采用抑酸、促胃肠动力及黏膜保护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服谢晶日教授经验方,连续治疗4周;观察治疗后各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临床症状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67%(33/3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2.22%(2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可有效降低其临床症状评分,同时有效提升生存质量评分,尤其在精神状态、躯体功能、生理功能评分的改善显著优于单独应用西医对症治疗组(P<0.0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4/36)亦低于对照组(19.44%,7/36)。结论:谢晶日教授经验方可显著提升脾胃湿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并降低临床症状评分,提高生存质量,安全有效。
    • 洪武汉; 王振贤; 李娥; 李枝锦
    • 摘要: 目的观察基于湿热阻络理论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海南省海口市中医医院脾胃科门诊及住院胃癌前病变脾胃湿热证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53例给予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对照组53例给予维酶素片治疗,疗程均为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胃黏膜病变评分变化,统计胃黏膜病理活检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及总分、胃黏膜病变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胃黏膜病理活检疗效总有效率83.02%(44/53),对照组66.04%(35/53),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84.91%(45/53),对照组66.04%(35/53),治疗组胃黏膜病理活检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癌前病变脾胃湿热证患者可通过调节脾胃功能,增加胃黏膜血供,促进胃微循环,从而改善胃黏膜病变和临床症状,提高中医证候疗效,减少癌变率。
    • 陈沛霖; 孟冬; 吴圣贤; 杨惠民
    • 摘要: 口苦常见于肝胆、脾胃及心系疾病,传统中医理论对于口苦多从肝胆、脾胃论治,病机多为湿热弥漫三焦,热邪犯脾胃、肝胆,心火上炎引起口中泛苦。通过分析口苦的病因病机、处方用药规律、现代实验研究,发现部分患者的口苦可由肾气亏虚所致,肾气亏虚则唾液分泌减少,致口干、口苦。肾阴虚口苦治以补益肾阴,可选用既济汤、醴泉饮等方;肾阳虚口苦,当以温补肾阳为主,可选用天雄散、附子理中汤。临床不能凡见口苦即断热证,需四诊合参,辨清其本质,方能获得良效。
    • 淡丽娟; 柴少竹; 黎桂玉; 苏悦; 邹嘉曦; 文莉
    • 摘要: 背景 湿热证是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常见证候,而作为CHB常见证型的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有湿热共性,辨证分型较易混淆,探讨二者证候差异的本质及区分二者的生物学标志物对丰富中医证候现代科学内涵、提高精准化辨证论治等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从差异表达蛋白及其调控层面探讨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的证候差异,并探寻区分二者的潜在客观标志物.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肝病科门诊、消化科门诊收治的CHB患者30例,其中辨证分型为肝胆湿热证者15例(肝胆湿热组)、脾胃湿热证者15例(脾胃湿热组);另选取同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体检健康者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目标蛋白〔包括人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EA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人类黏蛋白2(ORM2)、人膜突蛋白(MSN)、纤维胶凝蛋白2(FCN2)、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人神经源性基因座同源缺口蛋白2(NOTCH2)、人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人乌头酸酶(ACO1)、人山梨醇脱氢酶(SORD)、人乙醛脱氢酶1家族成员A1(ALDH1A1)〕,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分析差异表达蛋白对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肝胆湿热组、脾胃湿热组患者CEACAM1、MCP-1、SDF-1、ORM2、MSN、FCN2、VCAM-1、IGF-1、NOTCH2、β-APP、ACO1、SORD、ALDH1A1蛋白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脾胃湿热组患者CEACAM1、MCP-1、MSN、VCAM-1蛋白表达量高于肝胆湿热组,SDF-1、ORM2、FCN2、IGF-1、NOTCH2、β-APP蛋白表达量低于肝胆湿热组(P<0.05).以P<0.01为标准进一步筛选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差异表达蛋白,则上述10种差异表达蛋白仅CEACAM1、SDF-1、MSN、IGF-1入选,其中脾胃湿热组患者CEACAM1、MSN蛋白表达量高于肝胆湿热组,SDF-1、IGF-1蛋白表达量低于肝胆湿热组(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之间CEACAM1、MCP-1、SDF-1、ORM2、MSN、FCN2、VCAM-1、IGF-1、NOTCH2、β-APP存在较紧密的关联,且这10种差异表达蛋白共同参与多条信号通路.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EACAM1、SDF-1、MSN鉴别诊断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5%CI(0.54,0.87)〕、0.70〔95%CI(0.51,0.85)〕、0.72〔95%CI(0.53,0.86)〕,灵敏度分别为86.67%、86.67%、80.00%,特异度均为56.25%.结论 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之间存在客观差异,CEACAM1、SDF-1、MSN、IGF-1是二者主要差异表达蛋白;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证候差异的生物学机制可能与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等有关,而CEACAM1、SDF-1、MSN可作为区分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的潜在客观标志物.
    • 尤文; 周丽雅; 魏岩; 曹路; 张益蒴
    • 摘要: 目的 探讨湿热中阻方改善脾胃湿热症状小鼠胃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胃肠激素(胃泌素、胃动素)表达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对小鼠胃组织损伤程度作出病理诊断,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ERK/AKT信号通路上关键基因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AKT、p-ERK相对蛋白表达.结果 湿热中阻方可有效增加小鼠胃肠组织中胃泌素、胃动素表达水平、减轻肠胃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显著抑制小鼠胃肠组织ERK和AKT的蛋白质磷酸化水平以及基因水平的表达.结论 湿热中阻方干预脾胃湿热症状小鼠后,改善了患鼠的胃黏膜损伤以及炎症反应症状,这可能与ERK/AKT通路有关,初步判断是通过抑制p-ERK、p-AKT的相对表达,不同程度地减少脾胃湿热引起的胃组织损伤症状,提高胃肠的正常生理能力,达到有效拮抗湿热所引发的胃肠疾病的效果.
    • 沈建华
    • 摘要: 目的:对金胃泰胶囊治疗脾胃湿热型胃脘痛的作用评价展开探讨。方法:选择本院 2017.02-2018.02 收治的脾胃湿热型胃 脘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0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口服金胃泰胶囊,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以及治疗前后胃脘痛、上腹胀、纳差的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 95%,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 70%,P < 0.05;治疗前 后组内对比,上腹胀、胃脘痛、纳差等评分明显下降,治疗 4 周后组间对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论:相比于西药常规治疗的疗效,金胃泰胶囊的应用,对脾胃湿热型胃脘痛的疗效更加明显,改善了患者胃脘痛、上腹胀、纳差等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刘嘉慧; 孙西庆
    • 摘要: 孙西庆教授通过长期临床发现,脾胃湿热是失眠的常见分型,认为脾胃湿热型失眠以脾胃内伤、运化失常为发病基础,情志过极、饮食不节为常见病因,病机关键为湿热扰神.孙西庆教授以分解湿热、治湿为重为治疗原则,综合运用疏利三焦、宣畅气机、调理中州、安神定志、兼夹同治等治疗方法,并注重择时服药,调摄身心,临床疗效显著,为中医治疗失眠提供新的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