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蒜薹

蒜薹

蒜薹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523篇,主要集中在园艺、轻工业、手工业、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59篇;相关期刊165种,包括致富天地、科技致富向导、农产品加工·综合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三届果蔬加工技术与产业化国际研讨会、第十三届全国食品冷藏链大会暨第十届全国冷冻冷藏产业创新发展年会 、全国蔬菜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等;蒜薹的相关文献由86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庆国、牟文良、马岩松等。

蒜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0 占比:68.8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76%

专利文献>

论文:159 占比:30.40%

总计:523篇

蒜薹—发文趋势图

蒜薹

-研究学者

  • 王庆国
  • 牟文良
  • 马岩松
  • 阎瑞香
  • 宋茂树
  • 余永昌
  • 刘龙
  • 屈哲
  • 李喜宏
  • 李艳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明雄
    • 摘要: 清明节回家,我看到母亲正在地里划蒜薹,不知是母亲变矮了,还是母亲的蒜长得茂盛,母亲弯腰时,整个身子都没在蒜苗中,那一根根蒜撩着母亲的发,摩着母亲的脸,仿佛在说:“岁月不饶人,老婶子,该歇歇啦!”母亲左手捏着蒜尾,右手拿着铲子,对着蒜顶部的第一片叶子垂直往下划一下,铲到底部再一撇,一根蒜薹就到了手中。母亲一根根地捏、划、撇,很快就抓了满满一把蒜薹。“妈,您怎么一个人在忙呢?”“你爸卖蒜薹去了,这是划了给你们带去的。”
    • 雷妍
    • 摘要: 大蒜的一生要经过萌芽期、幼苗期、鳞芽花芽分化期、蒜薹生长期、鳞茎膨大期和休眠期,人们常吃的蒜黄、蒜苗、蒜薹、蒜头就分布在这些时期内。可以说,大蒜的一生都是餐桌上的美味。
    • 王孟; 王文希; 戴光忠; 谭宏平; 谢义梅; 陈甜甜; 李先敏; 邢丹英
    • 摘要: 对巴东县野三关镇12个采样点进行调查,研究大蒜(Allium sativum L.)样品的土壤及其大蒜各部位的富硒性.结果 表明,12个采样点的土壤、蒜瓣、蒜薹、蒜叶的硒含量分别为0.083~2.676 mg/kg、0.054~0.589 mg/kg、0.038~0.257 mg/k g、0.033~0.152 mg/kg;不同土壤采样点,大蒜的蒜瓣、蒜薹、蒜叶硒含量均有差异;每个处理的蒜瓣对硒的富集性最强,大蒜各部位对硒的富集性强弱表现为蒜瓣>蒜薹>蒜叶.
    • 屈哲; 刘龙; 赵胤伟; 孙雅欣; 王昊禹; 余永昌
    • 摘要: 针对蒜薹收获需要人工进行抽拔作业,存在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本文创新设计了一种蒜薹收获机,该收获机由导禾机构、拨禾机构、曲柄针扎机构、夹持抽拔机构、收集箱、传动系统及行走机构等组成,可完成对蒜薹的分禾、拨禾、针扎、夹持与抽拔以及集箱等作业.建立了收获机三维模型,基于ADAMS对收获机的曲柄针扎机构和夹持抽拔机构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针板在水平面上最大位移与最小位移之间的距离约为20 mm,最大速度约为680 mm·s-1,加速度最大约为50000 mm·s-2.夹持器在竖直方向上的最大位移为115 mm,最大速度为95 mm·s-1,加速度不发生变化约为32 mm·s-2.蒜薹收获机的关键机构田间试验表明,收获机前进速度为20~35 mm·s-1、曲柄针扎速度为100 r·min-1、抽拔轴转速为4.2~5.0 r·min-1,其针扎成功率在99%以上,抽拔成功率在85%以上.
    • 李娜; 张仰猛; 周进; 张华; 魏训成; 朱正波
    • 摘要: 为探究蒜薹不同采收方式及植株叶片损伤程度与鳞茎均重之间的关联机制,开展两年的大蒜田间试验研究。试验以"苍山白蒜"和"金乡紫皮蒜"两个大蒜品种为材料,研究不采薹、手工采薹、犁刀法采薹、剪花苞式采薹及不同植株叶片损伤程度等12种蒜薹采收方式对鳞茎均重的影响。试验数据均表明,以鳞茎均重为评价指标,各采收方式对评价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剪花苞式处理组指标值最高,不采薹处理组指标值最低,且两组指标值差异显著;手工采薹与犁刀法采薹的指标值差异不显著。植株叶片损伤程度与指标值呈显著负线性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优选蒜薹和鳞茎的组合采收方式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蒜薹采收机械的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 张建业; 杜庆志; 刘翔; 姚向峰; 乔治华; 姜兴印
    • 摘要: 研究旨在通过赤霉酸和杀菌剂处理,在降低蒜薹病害发生的同时较好地保持其品质。以金乡蒜薹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赤霉酸GA350 mg/L(S2)、赤霉酸GA4+750 mg/L(S3)、赤霉酸GA_(4+7)25 mg/L(S4)、咪鲜胺800倍液(S5)、吡唑醚菌酯1500倍液(S6)、GA_(4+7)25 mg/L+GA325 mg/L(S7)、GA_(4+7)50 mg/L+咪鲜胺800倍液(S8)、GA_(4+7)25 mg/L+咪鲜胺800倍液(S9)、GA_(4+7)50 mg/L+吡唑醚菌酯1500倍液(S10)、GA_(4+7)25 mg/L+吡唑醚菌酯1500倍液(S11)10个处理,以浸泡清水作为空白对照(S1),采收后将薹苞部分放入药液中浸泡5 min,放入恒温冷库(0°C)中贮存,6个月后调查病害发生率,测定蒜薹的含水量,叶绿素、Vc、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的结果比较,赤霉酸与杀菌剂能够抑制蒜薹贮存期病害的发生,发病率均抑制在20%以内;蒜薹含水量总体提高1.5%左右,Vc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3.5、4.9 mg/100 g以上,可溶性糖含量提高2.0 mg/g左右,能够减缓蒜薹中水分、Vc、叶绿素和可溶性糖的损失。其中GA_(4+7)50 mg/L+咪鲜胺800倍液混剂效果最佳,各指标值均远高于对照,两者之间差异显著。研究表明,赤霉酸与杀菌剂处理能够有效降低贮存期蒜薹的发病率,减缓营养物质的流失,提高贮存后产品的质量和商品价值。
    • 瀚石
    • 摘要: 蒜。属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全身分为蒜头、蒜苗、蒜薹,均作蔬菜。其蒜头中含有大蒜素,可供药用。中医学上用作散寒、化湿、杀虫、解毒药。大蒜性湿、味辛。主治感冒鼻塞、肺虚、久咳、百日咳、泄泻、痢疾等症、鳞茎含有挥发性的大蒜辣素,具有抗菌、抗滴虫作用。
    • 王永崇(整理)
    • 摘要: 灰霉病是大蒜生长中、后期和蒜薹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一般发病率在20%~40%,但近年来随着设施栽培大蒜面积的不断扩大,大蒜灰霉病为害日趋加重,严重时可造成约40%的减产。而且.灰霉病菌给大蒜的收获以及贮藏过程中的蒜薹带来致命的危害,造成产量和品质大幅度下降。
    • 摘要: 叶疫病是大蒜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一旦发生,往往会导致大蒜田普遍流行,造成蒜头及蒜薹产量严重下降,严重地块10~15天就会绝收。引发大蒜叶疫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黄花菜匍柄霉菌(Stemphylium vesicarium(Wallr.)Simons)。
    • 赵庭霞; 邓力; 李静鹏; 曾雪峰; 程芬; 李丽丹; 李杨
    • 摘要: 本文以中餐油炒烹调中最常见的蒜薹和猪里脊肉为原材料,采用油炒模拟装置,结合相同成熟值取样方法,先确定达到终点成熟值(蒜薹MT=17min,猪里脊肉MT=0.5min)时所需的加热时间,再根据炒制温度和炒制时间对原材料进行热处理后常温贮存,探究其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烹后常温贮存过程中,蒜薹Vc和猪里脊肉VB1含量降低,失重率增加,水分含量降低,颜色劣变,且常温贮存过程中食品品质的损失高于烹饪过程中的损失.由此说明,烹后菜肴贮存损失不可忽略,可为合理评估居民日常饮食中营养素的实际摄入量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食堂、快餐店等地方炒制、配送食物提供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