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手持式蒜薹拔出装置

一种手持式蒜薹拔出装置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持式蒜薹拔出装置,包括主杆、拉紧组件、夹钳组件、尖针,所述夹钳组件设置在所述主杆的下端,所述夹钳组件通过所述拉紧组件与所述主杆连接,所述尖针设置在所述主杆上,位于所述夹钳组件的内侧。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拉紧组件、夹钳组件,在使用时操作人人单手握持主杆,指压操作手柄,进而拉动钢丝,使夹钳组件中的两个夹钳收紧,夹持在大蒜外部,在整个装置沿大蒜滑动时,可有效防止尖针偏斜,提高蒜薹的收取效率,避免二次操作,同时能够根据大蒜直径大小自动灵活夹紧,自适应各种直径的大蒜,无需调整和更换不同尺寸夹钳,适用范围更广。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6905976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黄思语;

    申请/专利号CN202220731117.7

  • 发明设计人 黄思语;

    申请日2022-03-30

  • 分类号A01D45/00(2018.01);A01D11/00(2006.01);

  • 代理机构合肥昊晟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53;

  • 代理人何梓秋

  • 地址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贵阳路486号都会花园6幢603室

  • 入库时间 2022-08-23 08:02:4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7-08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蒜薹收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持式蒜薹拔出装置。

背景技术

蒜薹(蒜苔),又称蒜毫。它是从大蒜中抽出的花茎,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蒜薹在中国分布广泛,南北各地均有种植,是蔬菜冷藏业中贮量最大、贮期最长的蔬菜品种之一。在收取蒜薹时,现有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手持尖针对大蒜下部的外皮进行刺破,然后滑动尖针,将大蒜内部的蒜薹靠下部折断后取出;或者直接用手拔出。

通过尖针刺破后取出蒜薹的方式存在操作不方便,尖针在滑动时容易偏斜,常需要二次划破的问题,直接用手拔出的方式存在易使蒜薹从中部被拔断的现象,造成了蒜薹部分的浪费,同时也降低了蒜薹的产量,为此,提出一种手持式蒜薹拔出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解决现有收取蒜薹方式中存在的操作不方便,尖针在滑动时容易偏斜,常需要二次划破以及易使蒜薹从中部被拔断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手持式蒜薹拔出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实用新型包括主杆、拉紧组件、夹钳组件、尖针,所述夹钳组件设置在所述主杆的下端,所述夹钳组件通过所述拉紧组件与所述主杆连接,所述尖针设置在所述主杆上,位于所述夹钳组件的内侧。

作为优选的,所述拉紧组件包括操作手柄、钢丝、柔性线环,所述操作手柄设置在所述主杆的上端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钢丝一端与所述操作手柄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柔性线环连接,所述柔性线环设置在所述夹钳组件的端部。

作为优选的,所述主杆上端设置有转动通槽,所述操作手柄的下端通过转轴与所述转动通槽的下端转动连接,中部与所述钢丝端部连接。

作为优选的,所述主杆下端沿所述钢丝路径上设置有导向限位架,所述钢丝穿过所述导向限位架设置,导向限位架起到对钢丝的导向和限位作用。

作为优选的,所述夹钳组件包括第一钳体、第二钳体,所述第一钳体、第二钳体交叉设置,并与所述主杆的下端转动连接。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钳体与第二钳体交叉处的上部设置有上转动筒,所述第二钳体与所述第一钳体交叉处的下部设置有下转动筒,所述主杆上开设有环形槽,所述上转动筒、下转动筒套设在所述环形槽内侧位置对应的主杆上,所述尖针与所述环形槽内侧位置对应的主杆中部连接。

作为优选的,所述环形槽的宽度值不小于所述尖针的直径、上转动筒的宽度与下转动筒的宽度之和。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钳体与第二钳体交叉处的下部设置有与下转动筒外形相匹配的下转动槽,所述第二钳体与所述第一钳体交叉处的上部设置有与上转动筒外形相匹配的上转动槽。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钳体、第二钳体的内侧均设置有光滑夹板,所述光滑夹板与大蒜表面接触的部分为弧形。

作为优选的,所述夹钳组件还包括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分别与所述第一钳体、第二钳体远离光滑夹板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一钳体、第二钳体远离光滑夹板的端部均开设有拉紧孔,所述柔性线环穿过第一钳体、第二钳体的拉紧孔。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通过设置的拉紧组件、夹钳组件,在使用时操作人人单手握持主杆,指压操作手柄,进而拉动钢丝,使夹钳组件中的两个夹钳收紧,夹持在大蒜外部,在整个装置沿大蒜滑动时,可有效防止尖针偏斜,提高蒜薹的收取效率,避免二次操作,同时能够根据大蒜直径大小自动灵活夹紧,自适应各种直径的大蒜,无需调整和更换不同尺寸夹钳,适用范围更广,值得被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夹钳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夹钳组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A处的截面图;

图6是图4中B-B处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手持式蒜薹拔出装置,包括主杆1、拉紧组件、夹钳组件、尖针4,所述夹钳组件设置在所述主杆1的下端,所述夹钳组件通过所述拉紧组件与所述主杆1连接,所述尖针4设置在所述主杆1上,位于所述夹钳组件的内侧;所述尖针4用于刺破大蒜的外皮,所述拉紧组件用于拉动夹钳组件,使夹钳组件中的两个夹钳收紧,夹持在大蒜外部,在整个装置沿大蒜滑动时,可有效防止尖针4偏斜,提高蒜薹的收取效率,避免二次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拉紧组件包括操作手柄21、钢丝22、柔性线环23,所述操作手柄21设置在所述主杆1的上端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钢丝22一端与所述操作手柄2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柔性线环23连接,所述柔性线环23设置在所述夹钳组件的端部;在使用时,通过向上转动操作手柄21,进而带动钢丝22及柔性线环23将夹钳组件中的两个夹钳收紧,夹持在大蒜外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杆1上端设置有转动通槽11,所述操作手柄21的下端通过转轴与所述转动通槽11的下端转动连接,中部与所述钢丝22端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杆1下端沿所述钢丝22路径上设置有导向限位架12,所述钢丝22穿过所述导向限位架12设置,导向限位架12起到对钢丝22的导向和限位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夹钳组件包括第一钳体31、第二钳体32,所述第一钳体31、第二钳体32交叉设置,并与所述主杆1的下端转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钳体31与第二钳体32交叉处的上部设置有上转动筒311,所述第二钳体32与所述第一钳体31交叉处的下部设置有下转动筒321,所述主杆1上开设有环形槽,所述上转动筒311、下转动筒321套设在所述环形槽内侧位置对应的主杆1上,所述尖针4与所述环形槽内侧位置对应的主杆1中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槽的宽度值不小于所述尖针4的直径、上转动筒311的宽度与下转动筒321的宽度之和,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空间供第一钳体31、第二钳体32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钳体31与第二钳体32交叉处的下部设置有与下转动筒321外形相匹配的下转动槽,供下转动筒321转动所用,所述第二钳体32与所述第一钳体31交叉处的上部设置有与上转动筒311外形相匹配的上转动槽,供下转动筒321转动所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钳体31、第二钳体32的内侧均设置有光滑夹板23,所述光滑夹板23与大蒜表面接触的部分为弧形,可以更好地匹配大蒜表面外形,并且其表面光滑,可以减少滑动操作时的阻力。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夹钳组件还包括复位弹簧35,所述复位弹簧35分别与所述第一钳体31、第二钳体32远离光滑夹板23的端部连接,起到操作完毕对第一钳体31、第二钳体32进行复位的作用,使夹钳组件张开。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钳体31、第二钳体32远离光滑夹板23的端部均开设有拉紧孔34,所述柔性线环23穿过第一钳体31、第二钳体32的拉紧孔3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拉紧孔34的孔外沿为喇叭形外扩式外沿,降低孔外沿对柔性线环23的磨损。

工作原理:在使用过程中,将第一钳体31、第二钳体32放置在大蒜叶片没有散开的中部位置,操作人人单手握持主杆1,指压操作手柄21,进而拉动钢丝22,使夹钳组件中的两个夹钳收紧,夹持在大蒜外部,同时尖针4刺穿蒜薹一侧的蒜皮,操作人员再向大蒜根部滑动整个装置,通过尖针4将整个路径上的蒜皮划破,然后根据收取标准将蒜薹的根部折断取出,最后松开操作手柄21,在复位弹簧35的作用下,使夹钳组件张开。

综上所述,该手持式蒜薹拔出装置,通过设置的拉紧组件、夹钳组件,在使用时操作人人单手握持主杆,指压操作手柄,进而拉动钢丝,使夹钳组件中的两个夹钳收紧,夹持在大蒜外部,在整个装置沿大蒜滑动时,可有效防止尖针偏斜,提高蒜薹的收取效率,避免二次操作,同时能够根据大蒜直径大小自动灵活夹紧,自适应各种直径的大蒜,无需调整和更换不同尺寸夹钳,适用范围更广,值得被推广使用。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