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然书写

自然书写

自然书写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书法、篆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专利文献24679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广西社会科学、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自然书写的相关文献由141位作者贡献,包括乔美雅、余寅、卢宗武等。

自然书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0.47%

专利文献>

论文:24679 占比:99.53%

总计:24795篇

自然书写—发文趋势图

自然书写

-研究学者

  • 乔美雅
  • 余寅
  • 卢宗武
  • 周思钊
  • 张丽艳
  • 徐晨光
  • 朱节中
  • 李俊平
  • 李凌
  • 李观娣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刘晓钰
    • 摘要: 自然存在于特定时空,自然书写因此被烙印上地域色彩,“地域”成为一种解读路径。人文地理学的“地方”理论强调地方体验的主观性和人地关系的复杂性,为重新观照文学作品的地域性提供方法。由此出发考察刘亮程的散文,从《一个人的村庄》到《在新疆》,从大漠深处的村庄黄沙梁到整片新疆大地,刘亮程的创作始终植根于特定的地理空间。生长于黄沙梁时,刘亮程处于地方内部,而当他走出此地,作为异乡人面对新疆的其他地方时,带着融入的渴望却感到旁观的隔膜。人地关系的变化牵动着刘亮程认知新疆大地时情感和思想的变化,最终促成刘亮程自然书写模式的转换。刘亮程的自然书写从日常生活经验的私人絮语变为为自然声张的生态代言,在黄沙梁自童年积累起来的人与自然的亲密情谊变为生态危机下的伦理责任,旧的自然书写模式式微,新的模式取而代之。
    • 冯立华
    • 摘要: 尽管生态文学诞生在美国,但火山和地震频发的日本更关心自然生态,在文学领域更加注重生态文学的发展和研究。日本生态文学被称作"环境文学"或"自然书写",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平安时代,经过千年积淀,进入现代发展阶段。日本生态批评理论十分注重结合本土作品特质,探索出一条适合日本生态批评方法的道路。整体把握日本现代生态文学研究现状,探讨其生态文学功能,可为我国生态文学批评与创作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迪。
    • 胡珂
    • 摘要: 大自然是帕斯捷尔纳克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作为作家的灵感之源,大自然不仅给予他情感上的慰藉和艺术上的启发,也给了他哲学、宗教层面的思考,促使他不断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价值和意义。帕斯捷尔纳克建构的自然世界包含暴风雪、森林、雨水三个典型形态,其书写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准与独特的审美意蕴。在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中,帕斯捷尔纳克获得了关于历史和生命的基本看法,自然也由此成为作家心灵的永恒家园,在时代风云的变幻中给予他灵魂的慰藉和安宁。
    • 范晓航
    • 摘要: 自然书写是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弗罗斯特善于描写造成大自然黑暗性的力量,这是非人类物质所具有的施事能力。弗罗斯特对大自然瞬息万变景象的描写,展示了物质之间内在互动与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自然界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世界,是一个善与恶共存的生命共同体。另外,弗罗斯特对大自然秩序与生命循环规律的揭示,表达了对地球生态的深切关怀,也提醒人们只有保持与自然的良性互动,才能走向共生共荣,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 王采妮
    • 摘要: 在庄子美学中,“与物为春”是浑然一体、和谐融洽的物我关系所引发的审美体验。在“与物为春”的心灵体验中,生命自在自为焕发愉悦,物我相冥、天人合一,人与万物共享春然和气,同处自由生长闲适自在的本真状态。“与物为春”这种物我两相宜的和谐关系的诠释与延伸在现代作家萧红的文学创作中同样有所体现,具体表现为自然万物自在自为的自由状态、人与自然之间物我合一的混融意境及互为共生的融洽关系。
    • 胡作友; 朱晗
    • 摘要: 迟子建和莫里森的自然书写都有一条渐变的发展脉络,即从自然乡野到城市的空间转变、人物自然品性的淡化和传统文化的式微。这种变化可以归结为两位作家面对社会转型而产生的深切焦虑。转型焦虑在揭示作家悲天悯人的文化忧思的同时,也说明回归自然与传统是中西共同的文化心理,文化守成主义创作具有逆全球化的韧性与张力。迟子建的创作书写着传统之思、故土之怀,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诗意辽阔的精神世界,给我们提供了心灵的慰籍;而莫里森的创作彰显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兼容的文化心态,使其能够在文化融合中重新建构黑人的文化身份。自然书写有助于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进行自我的反思与重构,实现从回望传统到重塑现实的转变。
    • 潘浩
    • 摘要: 宋代诗歌追求平淡,陶渊明诗成为当时的审美主流,苏轼的“枯淡”与“随物赋形”、黄庭坚的“夺胎换骨”等,都彰显了对自然平淡的追求。“自然”已成为宋代诗歌发展的主流,且成为一个含义深刻且包容深广的诗学概念,对宋代及后世诗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诗歌研究史(宋代卷)》(著者:王培友;主编:左东岭;2020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梳理了宋代诗歌(20世纪)的研究成果,以专题的方式对各领域的研究进行讨论,深入分析了宋代诗歌的特征,对研究宋代诗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谢明辉
    • 摘要: 钱起在佛寺诗和行旅诗中的自然书写显现他的人生境遇,情景关系在古代文论上是重要解诗的方法之一.笔者先综述历代情景关系后,再分析他诗中之情和景的关系,并联系其生平遭遇.据此可发现二个成果:第一,他所到过的佛寺所描绘的自然之景皆反映钱起的不安心境,但最后的情都因接触佛寺而获得平静;第二,他行旅诗中的自然书写乃借由灰暗之景兴起了怀乡之情,这种漂泊不安之乡愁,本质上是悲怅的,尚有一种在基调上是欢悦,是一种浑然之情,表现出忘归而融入自然之心,本质是闲适的.
    • 李观娣
    • 摘要: "自然"是中国书学思想与书法创作永恒的追求,自然书写是韵、意、度的总和.从东汉蔡中郎提出的"书肇于自然"到清代吴熙载认为"书当造乎自然",均表明了书法理念与自然发展息息相关.本文笔者主要以出土的西晋书法墨迹为研究对象,辅以西晋背景时代因素,通过分析晋人日常书写,阐明西晋书法在社会的推动下如何发展,更好的表明书法源于自然,也归根自然.
    • 左丽丽
    • 摘要: 美国19世纪超验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亨利·大卫·梭罗在世时并没有受到同代人的认可.在全球性环境运动兴起的20世纪下半叶,梭罗被重新发现,其代表作品散文集《瓦尔登湖》成为众多学者争相研究的对象和热点.梭罗在其代表作散文集《瓦尔登湖》中,将作为实体意象的瓦尔登湖视为自身的凝视对象.通过对自然的超验主义生活体验的书写,梭罗试图借助在瓦尔登湖的居住经历、生态观感及反馈思考,审视人类同自然的共生关系,探索宇宙背景下人类生活的方式及生存价值,寻找社会发展同自然伦理结合的最大可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