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台湾文学

台湾文学

台湾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76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9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1762篇;相关期刊311种,包括台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台湾研究集刊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四届年会、两岸青年文学会议、第十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台湾文学的相关文献由499位作者贡献,包括古远清、朱双一、黄万华等。

台湾文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9 占比:29.62%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71%

专利文献>

论文:1762 占比:69.67%

总计:2529篇

台湾文学—发文趋势图

台湾文学

-研究学者

  • 古远清
  • 朱双一
  • 黄万华
  • 陈茗
  • 李诠林
  • 詹伟明
  • 刘俊
  • 陈想
  • 陈辽
  • 张重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静
    • 摘要: 吕赫若,被誉为“台湾第一才子”,是日据时期台湾极具代表性的乡土作家。基于吕赫若独特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母题,学界对吕赫若的研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学术视野也不尽相同。通过对吕赫若研究的梳理分析与总结,可以宏观把握数十年来吕赫若研究领域的方向和动态。在横纵交织的学术视域下,综述吕赫若研究的整体概貌,以期推动吕赫若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 陈铎
    • 摘要: 2020年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主要呈现出如下特征:首先,左翼研究持续走热,其中既有对杨逵、吕赫若、陈映真、蓝博洲、钟乔等单个作家的左翼文学活动的研究,也有对诸如“保钓”运动、《人间》杂志等重要的左翼文化实践的关注等;其次,文学文化思潮研究花样翻新,除左翼思潮外,以后现代和后殖民为代表的“后学”思潮,以及在青年群体中逐步盛行的强调“小确幸”思潮,大陆学界均予以不同程度的回应;再次,对“重写文学史”工作的细部优化,对外强化台湾文学的外部联结,对内将性别、族群、雅俗、新旧等一系列议题的重新问题化,开辟新的论述空间;最后,诗人杨牧去世,现代诗研究持续发力,针对具体诗人、诗作的专论以及诗史、诗案等的综论均在此前的基础上有所推进。
    • 石琦
    • 摘要: 20世纪的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台湾文学史的书写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一处表现在文学史的体例安排上.学者往往侧重于台湾文学中的乡土文学、现代文学和通俗文学等思潮,花费大量的笔墨进行书写.而对眷村文学却寥寥数笔,甚至忽略不计.眷村文学往往被单一的视为眷村小说,而且作品创作发展的历程也没有进行梳理.时至今日,眷村经历改建几乎完全消失,但眷村和眷村文化作为台湾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其社会历史意蕴和文化审美意义日渐受到重视.眷村文学已成为当代台湾文学中不容忽视的文学流派.
    • 许霖
    • 摘要: 本文通过梳理唐文标在20世纪60至80年代的思想路径,试图揭开唐文标在两岸文学、文化史上被遮蔽的先锋作用。从1960年代的“寻根”“回归现实”,到1970年代的“文以载道”“重建桃花源”,再到1980年代的“集体救赎”“伦理重建”,唐文标始终是台湾文学与现代文化敏锐的研究者和坚定的实践者。通过重新认识唐文标,我们得以重估保钓的精神遗产,重新认识台湾现代文学和文化史中走过的歧路和迄今悬而未决的问题。唐文标晚年从台湾民变史和中国戏剧史中看到建立适应时代的伦理秩序和文化制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实际是尝试从中华文明史的角度提出人的困境的解方。他一生的创作,正是实践自己“道”的写照。
    • 奚炜轩
    • 摘要: 作为台湾外省第二代移民作家,骆以军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故事搭建了一个又一个瑰丽的文学景观.审父书写始终是骆以军故事的源头与核心.有别于朱天心等前辈作家,在其代表作《西夏旅馆》中,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台湾社会历史中君父同构的问题,借父亲形象来实现个人的政治书写,并调动不同历史时空的经验以再现父子经验的互动,由弑父走向寻父,最终实现与父辈情感上的、非政治性的和解,在台湾文学艺苑中开辟出独属于自己的审父路径.
    • 许霖
    • 摘要: 本文通过梳理唐文标在20世纪60至80年代的思想路径,试图揭开唐文标在两岸文学、文化史上被遮蔽的先锋作用.从1960年代的“寻根”“回归现实”,到1970年代的“文以载道”“重建桃花源”,再到1980年代的“集体救赎”“伦理重建”,唐文标始终是台湾文学与现代文化敏锐的研究者和坚定的实践者.通过重新认识唐文标,我们得以重估保钓的精神遗产,重新认识台湾现代文学和文化史中走过的歧路和迄今悬而未决的问题.唐文标晚年从台湾民变史和中国戏剧史中看到建立适应时代的伦理秩序和文化制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实际是尝试从中华文明史的角度提出人的困境的解方.他一生的创作,正是实践自己“道”的写照.
    • 钟翠苗; 王铭东
    • 摘要: 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闽南师范大学主办,福建省台湾香港澳门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漳州市作家协会承办,闽南师范大学闽籍作家学者研究中心、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献与海疆文化研究所协办的"国际视野·中国声音·福建书写——闽籍作家与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12月4日至12月6日在漳州佰翔圆山酒店举办,来自海内外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专家学者提交70多篇论文,围绕闽籍作家学者与华文文学、东南亚及北美华文文学、台湾文学、鲁迅与华文文学、古代闽台文等相关议题进行深入的学术研讨交流,取得丰硕成果。
    • 摘要: 《台湾文学史研究》是汪毅夫教授多年研究台湾文学史形成的论文集,2020年12月由九州出版社出版。一、著作主要内容本书收文12篇,包括《台湾文学:民俗、方言的介入——关于一种间歇性文学现象的描述和思考》《中日文化地位的逆转与日本汉文学在台湾的延伸》《语言的转换与文学的进程——关于台湾现代文学的一种解说》《文学的周边文化关系——关于台湾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1826-2004:海峡两岸的闽南语歌仔册》《关于闽南语皮(纸)影戏本的研究——读〈欧洲汉学研究会不定期刊〉第2辑》《〈台湾诗报〉与现代时段的台湾旧文学——兼谈解读的三重取向》《〈台海击钵吟集〉史实丛谈——兼谈文学古籍研究的学术分工》《台湾文学研究:选题与史料的查找和使用——以〈诗畸〉为中心的讨论》《从〈台湾诗荟〉(1924-1925)看海峡两岸旧文学的交流》《多学科研究的视角——以台湾文学研究为例》《西观楼藏闽南语歌仔册〈台省民主歌〉之研究》。
    • 朱云霞
    • 摘要: 新世纪以来台湾文学中的历史书写呈现出"非虚构"倾向,叙事因聚焦迁移经验强化了地方的象征性.地方感是不同主体表述自我的空间基础,既为书写者提供叙述动机,也影响了重述历史的方式.论文主要讨论历史叙事所建构的记忆空间、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如何呈现移民社会中不同群体地方感的差异性,思考叙事中的双重视域、情感体验和文化共同感所具有的时代意涵.从空间角度考察新世纪台湾历史叙事,能够进一步敞开意义的深度和广度,呈现创作者的反思意识和历史叙事的价值承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