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莫里森

莫里森

莫里森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658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4845篇;相关期刊408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世界文化、拳击与格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等;莫里森的相关文献由596位作者贡献,包括冯英、史敏、吴金莲等。

莫里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7 占比:4.2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845 占比:95.76%

总计:15503篇

莫里森—发文趋势图

莫里森

-研究学者

  • 冯英
  • 史敏
  • 吴金莲
  • 庞敬春
  • 王东升
  • 翁珲珲
  • 赵娟
  • 赵宏维
  • 佚名
  • 姚佩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浩君
    • 摘要: 《秀拉》是托尼·莫里森描写黑人女性的佳作。以往多数研究都聚焦在主人公秀拉身上,旨在揭示其颠覆男权的行为以凸显小说主题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但本文认为秀拉并不是小说中唯一一个具有颠覆男权行为的女性角色。小说中伊娃对权力的掌控、汉娜对性的选择以及奈尔最后的醒悟都彰显了女性的自我意识。本文旨在通过细读分析伊娃、汉娜、秀拉和奈尔四位女性形象,展现她们身上独立女性的气质。
    • 戴勐
    • 摘要: 华裔女作家伍绮诗(Celeste Ng) 2014年发表处女作《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 2015年发表新作《上帝帮助孩子》(God Help the Child)。两部小说在时代背景、情节结构和思想主题等方面都存在一定互文性。挖掘这两部小说之间的互文关系,揭示莫里森和伍绮诗在少数族裔面对美国强势的主流文化时,如何生存的前瞻性思考。
    • 摘要: 1减排规划“纸上谈兵”近日,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公布了该国的“碳中和”路线图,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然而,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承诺,不仅没有挽回澳大利亚在国际社会的声誉,反而进一步坐实了该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议题上的虚伪嘴脸。
    • 马欢乐
    • 摘要: 《上帝救助孩子》是托妮·莫里森以美国当代社会为创作背景的文学作品,展示了美国当代社会各年龄、各阶层、各族裔民众孤独、焦虑的生存图景。文章以弗洛姆的自由观为理论视角,通过对比分析文本中人物逃避消极自由带来的自我救赎失败及追求积极而成功自我救赎的差异,揭示了创造性的爱与劳动是现代人重获自由,不必牺牲自我的完整性而恢复与自然及他人联结的唯一途径。
    • 李晴; 余凝冰
    • 摘要: 共同体是莫里森小说反复出现的主题之一,但其共同体思想的发展性和进步性历来多被忽略。基于滕尼斯和鲍曼等人的共同体理论,文章对莫里森三部小说中的共同体思想进行解读,以期把握其嬗变历程:在《秀拉》中,莫里森不仅批评了男性专制的共同体,而且指明了个体沦为极端“独体”的危害;在《宠儿》中,她阐明了奴隶制逻辑内黑人建构的血缘及地缘共同体极易幻灭的困境,但同时也指明了黑人族群建立以尊重个体和深度交流为基础的深度共同体的可行性;在《天堂》中,通过描写两个“天堂”的陨落,她揭示了黑人族群的理想共同体在现实中无法维系的这一事实,并描绘了通往共同体的一条现实出路:即建立一个以开放包容为基础的、共属所有人的“天堂”。
    • 范文武; 敬南菲
    • 摘要: 现代小说空间感不单单来源于文本,也来源于读者在反复阅读中心理空间的主动建构。本文以莫里森唯一一篇短篇小说《宣叙》为例,以空间视角为突破口,研究小说中物理空间叙事功能、主题空间聚集效应、人物的空间化塑造,探讨研究其空间叙事特点。对《宣叙》的空间叙事研究有助于探讨作品与生俱来的艺术性与主题思想。
    • 赵学林; 宋岳; 杨俊云
    • 摘要: 2022年6月28日,澳大利亚外交部长彭妮·黄在访问马来西亚期间称,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不会制造核武器,澳永远不会寻求在核潜艇上部署核武器。此前澳时任总理莫里森也曾表示“并不寻求获得核武器或建立民用核能力”。但事实上,澳大利亚并非没有核野心。二战结束后,澳数届政府都曾寻求过从英美采购战术核武器,或通过采购核运载系统间接获得核武器,甚至试图通过本土生产武器级核材料来制造核武器。
    • 胡作友; 朱晗
    • 摘要: 迟子建和莫里森的自然书写都有一条渐变的发展脉络,即从自然乡野到城市的空间转变、人物自然品性的淡化和传统文化的式微。这种变化可以归结为两位作家面对社会转型而产生的深切焦虑。转型焦虑在揭示作家悲天悯人的文化忧思的同时,也说明回归自然与传统是中西共同的文化心理,文化守成主义创作具有逆全球化的韧性与张力。迟子建的创作书写着传统之思、故土之怀,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诗意辽阔的精神世界,给我们提供了心灵的慰籍;而莫里森的创作彰显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兼容的文化心态,使其能够在文化融合中重新建构黑人的文化身份。自然书写有助于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进行自我的反思与重构,实现从回望传统到重塑现实的转变。
    • 李元
    • 摘要: 1968年,北爱尔兰著名摇滚音乐人凡·莫里森(Van Morrison)创作出名曲《塞浦路斯大道》。歌中人物站在贝尔法斯特富庶的中产阶级街区塞浦路斯大道上,仰望小山坡上的一所大宅,无限神往,沉迷其中,甚至感觉快要发疯。时隔近半个世纪,北爱当代剧作家戴维·爱尔兰德的《塞浦路斯大道》(Cyprus Avenue,2016,以下简称《塞》剧)问世,讲述居住在这条街区大宅里的一名60岁新教联合派男子如何因为遭遇身份危机而渐至疯狂。
    • 史蒂夫·布鲁萨特; 李凤阳(译)
    • 摘要: 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绿树成荫的街道旁,坐落着一座“圣殿”——耶鲁大学皮博迪博物馆(Yale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恐龙大厅。尽管大厅没有自我标榜为“朝圣之地”,但对我而言,这里无疑就是精神圣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