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宠儿》

《宠儿》

《宠儿》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3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2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741种,包括上海百货、文教资料、海外英语(上)等; 《宠儿》的相关文献由1142位作者贡献,包括罗毅、胡笑瑛、杨大亮等。

《宠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2 占比:99.92%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08%

总计:1233篇

《宠儿》—发文趋势图

《宠儿》

-研究学者

  • 罗毅
  • 胡笑瑛
  • 杨大亮
  • 白玮玮
  • 许明菊
  • 龚玲
  • 许庆红
  • 刘星
  • 张秀梅
  • 李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楚涵
    • 摘要: 1993年,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托妮·莫里森凭借《宠儿》一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宠儿》展现了黑人所承受的身体、情感和精神的压迫,以及他们自我反省和精神疗愈的漫长过程。本文旨在分析社会群体对书中主要人物的心理解放起到的积极作用。在莫里森的文学世界观中,“知识产生于与他人的联系而不是与他人的疏远;智慧产生于社会内部,尽管其构成要素有缺陷”。《宠儿》呈现的多种群体关系表明,个人需要群体的支持才能生存。
    • 姜睿萍
    • 摘要: 利用热奈特的叙事时间理论分析《宠儿》的叙事策略。该小说在叙述零点的选择上独具匠心,作者将叙述零点后的故事按照线性时间顺序展开作为第一叙事,而将故事的核心部分作为倒叙内容穿插在第一叙事内部。小说中倒叙的内容无论篇幅还是故事幅度都远超第一叙事,而且在倒叙中,作者将故事划分为多个单元,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非线性的、多重聚焦的、悬念叠生的故事。
    • 侍鸣; 黄辉辉
    • 摘要: 《宠儿》是美国非裔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于1987年出版的小说。作为一部批判奴隶制的经典文学作品,该部小说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内涵。小说女主人公塞丝为了摆脱奴隶制的压迫而逃离“甜蜜之家”,她在情急之下的弑婴行为展现其反抗精神及大无畏的母亲形象。而塞丝的逃离及弑婴行为不仅仅在形象塑造上举足轻重,更是体现了莫里森呼吁黑奴解放、重获自由的伦理诉求。文章采用聂珍钊教授构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塞丝在特定伦理环境下社会伦理身份和家庭伦理身份的缺失,阐释塞丝伦理意识觉醒及伦理选择的必然性。
    • 成颖; 张小平
    • 摘要: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是一部融合魔幻、现实和历史的伟大作品。通过研究创伤记忆在母女三代中的领受和传递,借助心理分析方法挖掘幽灵“宠儿”出现的原因,发现她不仅是罪恶的黑人奴隶制造成的创伤记忆的变形,也是母亲塞斯极力忘记却摆脱不了的再记忆,更是妹妹丹弗需要传承的后记忆。莫里森希冀通过《宠儿》去追寻个体创伤记忆,还原历史,传达真相,重塑后世非裔美国人的情感和文化。
    • 李晴; 余凝冰
    • 摘要: 共同体是莫里森小说反复出现的主题之一,但其共同体思想的发展性和进步性历来多被忽略。基于滕尼斯和鲍曼等人的共同体理论,文章对莫里森三部小说中的共同体思想进行解读,以期把握其嬗变历程:在《秀拉》中,莫里森不仅批评了男性专制的共同体,而且指明了个体沦为极端“独体”的危害;在《宠儿》中,她阐明了奴隶制逻辑内黑人建构的血缘及地缘共同体极易幻灭的困境,但同时也指明了黑人族群建立以尊重个体和深度交流为基础的深度共同体的可行性;在《天堂》中,通过描写两个“天堂”的陨落,她揭示了黑人族群的理想共同体在现实中无法维系的这一事实,并描绘了通往共同体的一条现实出路:即建立一个以开放包容为基础的、共属所有人的“天堂”。
    • 尚丹丹
    • 摘要: 津岛佑子是日本现代文学界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从她1969年登上文坛之后,一直以自身家庭的残缺、离婚、丧子等个人经历为蓝本,在作品中倾注想象力,通过塑造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来探求女性自我存在。《宠儿》获得日本第十七届女流文学奖,已经先后被翻译成英、法、荷兰语译本。本文从解析《宠儿》中小说主人公高子的女性形象,来探析津岛佑子如何赞扬女性“生育性”,重建不依附男性的独立女性形象。
    • 官林洁; 黄卫峰
    • 摘要: 《宠儿》是托妮·莫里森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小说女主人公塞丝自幼时到成年,遭受着来自家庭、社会和奴隶制三方面的伤害。这些伤害也给她带来极其严重的心理创伤,并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具体症状主要表现为过度警觉、记忆侵扰以及紧闭畏缩,但她最终通过一系列的途径得以痊愈。本文以朱迪斯·赫尔曼的创伤理论为基础,分析塞丝心理创伤的症状及成因,探讨美国黑人女性走出创伤的途径。
    • 林巧
    • 摘要: 记忆是《宠儿》的核心主题之一,托妮·莫里森在《宠儿》中对记忆的思考引发读者的关注和深思。主人公赛丝在故事的最后是在回忆起往昔团结氛围的社区里的黑人群体的帮助下,才摆脱了宠儿走出困境的。由此表明了记忆的力量,也象征着黑人个体应在黑人群体的框架中去回忆,通过集体记忆的力量才能走出困境,回归到凝聚生命力的社区。
    • 张诗语
    • 摘要: 托尼·莫里森以其哥特式的写作风格和细腻的书写向我们展示了《宠儿》中深受黑奴制影响的众人是如何艰难存活的故事。故事围绕宠儿离开人世再复归人世展开,故事线上的人大多因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经历了特殊事件而变得神经质。本文借助卡伦·霍妮的精神分析法,将故事中的丹芙作为神经症人格进行解读,从而理解她是如何盲目审视内心冲突致使自己走上孤立型人格和屈从型人格之路,最终又是如何正视了内心冲突,走在神经症痊愈的路上。
    • 李丹琳
    • 摘要: 《宠儿》是由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刻画了生活在奴隶制社会下的黑人女性的悲惨遭遇,讲述了奴隶制、种族和性别等因素给黑人女性带来的不可逆的影响,致使黑人女性在精神层面上发生畸变。本文将基于萨特的“他者”理论视角来解读这部小说,在探讨黑人女性是如何克服生存焦虑的同时,阐述她们为冲破社会制度、种族和性别的藩篱进而建构女性主体性所做的努力,揭示莫里森在小说中对女性主体性建构的思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