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发性腹膜炎

自发性腹膜炎

自发性腹膜炎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63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0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26663篇;相关期刊276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肝脏、临床肝胆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急诊医学临床学术探讨研究会”会议、2014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第十三届全国青年药师成材之路论坛暨“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与临床药学实践”国家级继教会议等;自发性腹膜炎的相关文献由1346位作者贡献,包括侯丽娟、刘朝阳、梁坚等。

自发性腹膜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0 占比:2.27%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6663 占比:97.68%

总计:27297篇

自发性腹膜炎—发文趋势图

自发性腹膜炎

-研究学者

  • 侯丽娟
  • 刘朝阳
  • 梁坚
  • 王全楚
  • 王旭
  • 王颖
  • 申德林
  • 陈垦
  • 韩大正
  • 韩红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小中
    • 摘要: 目的观察降阶梯抗生素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抚州市临川区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SB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降阶梯抗生素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传统抗生素治疗方案,2组治疗时间均为7 d,对比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7 d后2组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WBC)]变化、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较对照组更高(P<0.05);2组治疗后CRP、PCT、WBC、ALT、AST、TBiL水平均明显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阶梯抗生素方案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SBP效果良好,可明显改善预后,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张聪玲; 万颖; 王乃群; 曾文兴; 胡小雄; 曹玲; 谭为
    • 摘要: 目的研究腹水肝素结合蛋白(HBP)对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200例患者,按照疾病类型的差异分为A组(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78例、B组(结核性腹膜炎)25例、C组(肝硬化)77例、D组(肝癌组)20例。采集所有受试者的腹水标本,完成腹水HBP、腺苷脱氨酶(ADA)、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水平的检测以及对比,比较A组患者治疗前后腹水HBP、ADA、LDH、TP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明确各项指标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明确腹水HBP、ADA、LDH、TP水平检测诊断肝硬化并发SBP的效能。结果A组、B组、D组腹水HBP、ADA、LDH、TP水平均高于C组,且A组、B组腹水HBP、ADA、TP水平均高于D组,A组腹水HBP、ADA、TP水平均高于B组,D组腹水LDH水平高于A组、B组,A组腹水LDH水平高于B组(均P<0.05)。A组患者治疗后腹水HBP、ADA、LDH、T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肝硬化并发SBP患者腹水HBP和ADA、HBP和LDH、HBP和TP、ADA和LDH、ADA和TP、TP和LDH均呈正相关(均P<0.05)。腹水HBP、ADA、LDH、TP水平联合检测诊断肝硬化并发SBP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以及约登指数均高于上述相关指标单独检测(均P<0.05)。结论腹水HBP诊断肝硬化并发SBP的临床价值较高,且联合ADA、LDH、TP可有效提高诊断效能。
    • 钱倩; 刘文静; 蒲君峰; 孙旭
    • 摘要: 本文报道临床药师参与1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并全程进行药学监护。根据临床医生诊断及患者病情,药师分别从抗菌药物的筛选、用法用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患者在经过治疗后,自发性腹膜炎得到有效控制,发烧、腹胀症状好转,不良反应症状消失,既实现了临床药师服务的价值,同时也保障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 李倩倩; 芦永福; 王学红
    • 摘要: 自发性腹膜炎是肝硬化腹水患者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是肝硬化腹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其发病机制处于未知,目前认为细菌移位是发病重要环节,其致病菌大多数为肠道菌群,常无腹痛、发热等典型腹膜炎症状,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本文旨在分析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密切相关且容易忽略危险因素及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及早发现对患者的潜在威胁因素,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李条焕; 李晓; 王洋
    • 摘要: 目的:探讨腹水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检测在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45例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SBP组;并收集同期收治的45例肝硬化腹水未合并SBP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非SBP组。比较两组腹水PCT、IL-6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CT、IL-6水平单项及联合检测在肝硬化腹水合并SBP诊断中的价值。结果:SBP组腹水PCT、IL-6水平高于非SB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腹水PCT、IL-6水平单项及联合检测诊断肝硬化腹水合并SB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9、0.825、0.829,且肝硬化腹水患者腹水PCT、IL-6水平检测诊断SBP的最佳截断值分别取1.155 ng/mL、81.895 pg/mL。结论:腹水PCT、IL-6水平检测在肝硬化腹水合并SBP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杨晓薇; 伍沁芳; 汤金萍; 李翠红; 喻枝红; 龚锦文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肠道分子微生态系统平衡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SBP)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于该院治疗的40例肝硬化并发SB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分子微生态,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肠道菌群、细胞因子、内毒素(ET)、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肝纤维化指标、治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肠球菌属、肠杆菌属菌群数量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乳酸菌属菌群数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有利于调节肝硬化并发SBP患者的肠道微生态,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肝脏纤维化,减少ET产生,保护患者肠道功能,安全可靠。
    • 梁栋; 边绪强; 张鼎
    •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置管灌洗联合腹腔注射抗生素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SBP患者7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静滴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腹腔置管灌洗联合腹腔注射抗生素治疗,疗程均为14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发热、腹痛、腹胀、腹部压痛、反跳痛等症状及体征的变化,记录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变化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缓解时间,肝功能、炎症因子的改善程度,以及治疗的总有效率、显效率、无效率,均较对照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置管灌洗联合腹腔注射抗生素可明显缓解肝硬化SBP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及炎症指标,提高治疗治疗有效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 赵爽
    • 摘要: 目的 探究肾病综合征(NS)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NS患者,将48例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纳入并发组,32例单纯NS伴腹水但未并发腹膜炎患者纳入对照组.分析NS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影响因素.结果 经x2检验及非条件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证实,年龄、肾病综合征病程、胃肠道不适、消化道出血、低白蛋白血症、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高血压、糖尿病、胃肠道细菌感染可能是NS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影响因素.结论 NS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治疗NS患者时应针对各种影响因素积极预防.
    • 张秀翠; 李铭龙; 杭小锋; 魏博
    • 摘要: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住院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通过回顾性调查建立研究队列.共90例患者纳入队列研究,其中常规治疗组6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组30例(试验组),该队列纳入患者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70%vs 45%,P=0.025),其累积肝病死亡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27.6%vs 51.9%,P=0.0487).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生率显著降低(26.67%vs 50.00%,P=0.0346),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过程中加入乌司他丁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及降低死亡率,同时降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生率.然而,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有待实施,以验证乌司他丁在治疗肝衰竭中的功效.
    • 徐艳丽; 李晓欢; 陆许贞; 谢新生
    • 摘要: cqvip: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简称自发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重要的并发性之一[1],其发病率在肝硬化患者中占3%~10%,病死率30%~50%[2],可导致肝损伤加重,诱发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而危及生命[3]。目前已认识到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免疫力下降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从而引起肠道细菌及内毒素移位,这也是引起肝硬化SBP的主要原因。早期、积极控制肠道炎症,恢复肠道微生态环境,是治疗肝硬化SBP的关键。本文研究盐酸小檗碱联合整肠生治疗肝硬化SBP患者的疗效,报道如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