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膝内翻

膝内翻

膝内翻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31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3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40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中国骨伤、中国老年学杂志、临床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八届上海国际骨科前沿技术与临床转化学术会议、第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等;膝内翻的相关文献由928位作者贡献,包括段燚、丁月英、李明举等。

膝内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3 占比:84.57%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2.57%

专利文献>

论文:40 占比:12.86%

总计:311篇

膝内翻—发文趋势图

膝内翻

-研究学者

  • 段燚
  • 丁月英
  • 李明举
  • 赵永坡
  • 王飞
  • 黄竞敏
  • 张英泽
  • 段淑敏
  • 王慧
  • 付海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立; 李一凡; 符东林; 马炜; 朱彬; 潘檀; 樊宗庆; 刘晓飞
    • 摘要: 目的评价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WHTO)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伴内翻畸形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阜阳市人民医院骨科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32例经OWHTO治疗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伴内翻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25例。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患肢功能结果及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85~180 min,平均(137.66±27.53)min,术中出血量为10~200 mL,平均(68.91±50.51)mL。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6~37个月,平均(23.22±6.33)个月。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HSS、IKDC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的适应证范围内,OWHTO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伴内翻畸形在短期内可取得满意疗效。
    • 张子健; 马剑雄; 柏豪豪; 王颖; 孙磊; 卢斌; 高之浩; 于成双; 孙汉宸; 马信龙
    • 摘要: 目的基于深度学习(DL)方法构建自动测量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关键角度模型,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634幅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由5名骨科医师分别标注下肢力线关键点,包括髋关节中心、股骨髁间窝顶点、胫骨髁间嵴中点、股骨内侧和外侧髁最低点、胫骨内侧和外侧平台最低点、距骨宽度中点,并建立数据集。采用高分辨率网络(HRNet)进行迁移学习,构建自动检测关键点模型,以5折交叉验证筛选最优模型,确定关键点坐标后,通过余弦定律计算关键角度机械股骨远端外侧角(m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股骨胫骨关节线夹角(JLCA)及髋-膝-踝角(HKA),实现自动测量关键角度,并以关键点自动检测模型和通过余弦定律计算所得关键角度共同构建自动测量关键角度模型。随机选取50幅图像,由另3名骨科医师手动测量上述关键角度,评估自动测量关键角度模型与医师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3名骨科医师所测mLDFA、MPTA、JLCA及HKA的均值分别为(88.50±2.59)°、(86.41±2.25)°、(2.90±2.27)°及(174.62±3.97)°;自动测量关键角度模型所获结果分别为(88.48±2.60)°、(86.52±2.57)°、(3.11±2.41)°及(174.53±3.99)°,与医师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较好(ICC=0.897、0.888、0.826、0.996)。结论所构建的自动测量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关键角度模型有助于识别骨科关键点和测量关键角度。
    • 曾令源; 廖海浪; 杨福成; 梁明; 曾进强
    • 摘要: 目的探究改良llizarov微创胫骨近端截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合并膝内翻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来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KOA合并膝内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4例。观察组给予改良llizarov微创胫骨近端截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腓骨近端截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手术前后股胫角及机械轴偏移距离,评估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膝关节功能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改善程度,对比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8.29±7.74)min,明显长于对照组[(37.58±3.63)min],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为(23.82±5.14)mL、(2.52±0.23)万元,明显多于对照组[(9.22±2.23)mL、(1.50±0.16)万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股胫角及机械轴偏移距离分别为(154.42±4.04)°、(0.95±0.15)m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72.16±5.46)°、(9.54±0.3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VAS评分、HSS评分分别为(2.01±0.35)、(84.29±5.73)分,较对照组[(3.48±0.52)、(71.38±4.46)分]改善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恢复优良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17%,明显低于对照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llizarov微创胫骨近端截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应用于KOA合并膝内翻患者,尽管手术用时长、出血量多、住院费用高,但在矫正膝内翻畸形、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显著,并发症少。
    • 林斌强; 曾卫红; 陈彦; 潘政炜; 陈孝和; 汤丽珠; 李长辉
    • 摘要: 目的:通过DIERS-步态分析系统观察膝内翻人群的步态特征及对足踝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运用DIERS-步态分析系统对膝内翻人群和健康志愿者各30名进行步态测试,观察两组人群步态时间参数的支撑相、承重反应期、单支撑期、单支撑期、摆动相和步长时间,以及观察两组人群步态空间参数的步长、足偏角、步频和步宽。结果:两组人群的步态在时间参数上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空间参数上,两组人群的左、右步长及步频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膝内翻组步宽比对照组宽,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膝内翻组的左、右两脚的足偏角比对照组大,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内翻引起踝关节的结构力线变化,改变正常步态,使步宽增宽,足偏角增大。
    • 李凌志; 刘俊才; 李远; 何彦威; 李俊; 江浩; 李忠
    • 摘要: 目的探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治疗伴内侧半月板突出(medial meniscus extrusion,MME)的内翻型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伴MME的内翻型KOA患者17例,均接受OWHTO治疗,其中男10例,女7例;左膝8例,右膝9例;年龄42~58岁,平均(49.5±4.4)岁。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MME距离、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femur angle,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 angle,MPTA)、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和Lysholm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 scale,VAS)、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感染、膝关节僵硬、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钢板螺钉断裂等并发症。术后2年末次随访时间。在末次随访时,MME距离由术前(4.2±0.9)mm改善至(1.8±0.9)mm,MPTA由术前(82.4±2.0)°改善至(90.0±1.3)°,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由术前(23.8±2.9)%改善至(59.1±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HSS评分、Tegner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WHTO治疗伴MME的内翻型KOA,能够改善下肢力线,减少内侧半月板突出距离,有效减轻膝关节疼痛和恢复活动能力。
    • 张宇强; 关景媛
    • 摘要: 跑步是人们最常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但是跑步会对跑步爱好者下肢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大多数损伤发生在膝关节处。在不同跑速下膝关节屈曲角以及受到的地面反作用力有所不同,并且不同腿型在支撑期膝内翻人群的内翻外翻角、内旋外旋角大于直腿人群。本文采用实验法试图分析不同腿型与不同跑速对业余跑者下肢的运动学影响,尝试了解不同腿型、不同跑速与下肢的运动学差异。实验数据表明膝内翻组与直腿组在3m/s和5m/s跑速下左右膝关节落地时刻屈伸角存在显著差异,在整个支撑期间相同跑速下膝内翻组内翻外翻角与直腿组相似,膝内翻组内旋外旋角大于直腿组。最后通过研究结果得出研究结论与建议,在3m/s的跑速下跑步会减少运动损伤,无论膝内翻人群还是直腿人群建议选择3m/s的跑速进行锻炼。并且在相同跑速下跑步时膝内翻人群会造成额外的损伤,增加膝关节损伤的概率。
    • 夏坤阳; 阮文礼; 刘大凯; 王守赟
    • 摘要: 目的探讨关节镜联合内侧开放性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内翻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微创关节科收治的36例(40膝)内翻性膝骨关节炎患者资料,其中男12例(13膝),女24例(27膝);年龄44~65岁,平均(58.63±4.89)岁。行膝关节镜检查、内侧开放性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记录手术前后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股胫角(femoro tibial angle,FTA)、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膝关节内侧间隙距离。结果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4个月,平均(18.69±3.72)个月。术后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1例出现皮下血肿。术后截骨处愈合良好,下肢力线位置满意,内侧间隙距离增宽,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VAS、FTA、KSS、膝关节内侧间隙距离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联合内侧开放性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内翻性膝关节骨关节炎,能有效恢复膝关节功能,组织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近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石威; 严伟; 余昕; 邹德宝; 李磊; 侯燕; 杨军港; 谭勇海; 姜红江
    • 摘要: 目的:探析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在重度膝内翻畸形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提高临床TKA的精准性。方法:收集42名重度膝关节内翻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病人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3D打印导板组21例(23膝)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下行TKA,传统手术组21例(21膝)接受传统TKA手术治疗。记录2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股骨与胫骨机械轴夹角(aMFTA)以及膝关节KSS、WOMAC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病人均成功实施手术并进行6个月随访。与传统手术组比较,3D打印导板组手术时间显著缩短(P0.05)。2组病人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WOMAC评分较术前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降低(P<0.01);术后3个月,3D打印导板组评分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2组病人术后均未出现感染、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结论: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辅助TKA治疗膝关节重度内翻畸形较传统TKA手术兼备时间短、失血量少、手术截骨精准度提高和术后功能恢复快的优点,临床疗效更佳。
    • 苏柯; 王庆海; 桑卫华
    • 摘要: 目的研究胫骨结节下斜式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distal tibial tuberosity in 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DTT-OWHTO)对髌股关节影像学和功能评分的影响。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行胫骨结节下斜式双平面截骨手术治疗内翻膝骨关节炎合并髌股关节炎的患者共36例,男15例,女21例;年龄43~64岁,平均(52.96±4.59)岁。比较手术前后髌股关节Iwano分级、胫骨近端内侧角、髌骨高度、外侧髌骨角、胫骨后倾角和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5~33个月,平均随访(23.69±4.22)个月,手术前后髌股关节Iwano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近端内侧角由术前(81.84±3.96)°提高到术后(90.57±2.53)°,充分矫正膝内翻;手术前后髌骨高度、外侧髌骨角和胫骨后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ysholm评分由术前(58.50±5.87)分提高到术后(86.39±2.14)分(P<0.05);Kujala评分由术前(56.69±9.43)分提高到术后(72.69±5.79)分(P<0.05);WOMAC评分由术前(65.19±6.48)分降低为术后(43.81±8.48)分(P<0.05)。结论胫骨结节下斜式双平面截骨可以避免髌骨低位,改善髌股关节功能。对于合并有髌股关节炎的内翻膝患者,该术式可作为其保膝治疗的有效方法。
    • 柳剑; 王兴山; 刘源; 黄野
    • 摘要: 目的回顾性研究股骨胫骨双截骨治疗严重膝内翻患者的临床影像结果及中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2018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实施股骨胫骨双截骨的21例膝内翻病例资料,其中男5例,女16例;年龄25~68岁,平均(47.7±11.8)岁。手术前后均行力线分析,包括测量:股胫角(femorotibial angle,FTA),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和关节线汇聚角(joint-line convergence angle,JLCA)。Miniacci法进行截骨的术前设计,分享手术策略,分析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临床结果采用牛津膝关节评分(Oxford knee score,OKS)进行评价。结果术前FTA(162.1±7.6)°,MPTA(79.5±6.2)°,LDFA(98.1±7.4)°,JLCA(2.1±2.7)°;术后FTA(178.2±5.6)°,MPTA(89.5±2.6)°,LDFA(90.8±5.2)°,JLCA(1.5±1.3)°。术前术后MPTA、LDFA及FT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肢股骨侧胫骨截骨均采用Tomofix内固定,虽然有合页断裂,但最终均获得愈合。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5±1)年,最后一次采用电话随访,OKS平均为(44±3)分。结论股骨胫骨双截骨能够有效纠正患者下肢畸形并保持关节线处于生理状态。采用Tomofix坚强内固定保证了骨端的稳定性,即使在合页断裂的情况下,单钢板固定仍然保证了骨端的顺利愈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