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动测量

自动测量

自动测量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3年内共计4907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仪表工业、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4篇、会议论文124篇、专利文献1674934篇;相关期刊645种,包括计量技术、仪表技术与传感器、电测与仪表等; 相关会议114种,包括2016国防计量与测试学术交流会、第五届深基础工程发展论坛、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4年会等;自动测量的相关文献由11788位作者贡献,包括周一峰、陈兵兵、王浩等。

自动测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54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2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74934 占比:99.92%

总计:1676212篇

自动测量—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娟; 马利祥
    • 摘要: 为了实现自动测量电子产品中的一些重要参数,基于单片机设计一种LCR自动测量系统。在该LCR自动测量系统中输入控制采用键盘输入控制电路、输出控制采用LCD1602液晶显示。不仅能够自动测量参数电感L、电容C和电阻R,还能把参数电感、电容和电阻快速转换为频率,其中,参数电阻和电容采用多谐振荡电路使其转化为参数频率,而电感参数则是根据考毕兹振荡电路转化为频率,再利用单片机的程序处理使其转换为频率计算,从而间接地实现电感参数的测量。采用单片机处理参数频率的数字量,不仅电感电容和电阻的测量精度高,同时能够实现自动测量,并且通过单片机和外围电路的搭配使得构成的LCR自动测量系统的可靠性更高,电路更简单且系统的可移植性更强。
    • 范荣全; 邬才斌; 刘友波; 贾玻; 柳剑; 刘俊勇; 张力涓; 文嘉
    • 摘要: 在输电铁塔建造中,安装的螺栓尺寸与螺孔尺寸对应与否,直接影响铁塔的安装质量。同时,螺栓数量众多,人工检测费时费力。因此,基于双目相机的视觉信息提出了一套螺栓直径测量系统。本系统首先利用Faster-RCNN目标检测网络进行螺栓定位,然后结合Mask-RCNN分割网络与提出的基于边缘和灰度特征的螺栓分割算法实现目标螺栓区域分割,最后结合深度信息实现螺栓直径的自动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此测量系统在实际测量中,误差在3mm内的占比为92.5%,且平均误差在2mm以内。
    • 张红升; 宋伟浩
    • 摘要: 为解决当前手段不能实现管环端面平整偏差自动测量的问题,及时为人工补偿平整偏差提供数据依据,基于所建立的模型设计自动测量方案并对测试应用结果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分析盾构施工特点,确定可在盾构坐标系内表征测量点坐标,在此基础上推导基于推进油缸行程的管环平整偏差数学模型,证明基点与测量点间距与安装角度关系可由三角函数描述,且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计算平整偏差。设计基于油缸行程传感器的评估算法、测量方案,实际测试的数据表明,和人工测量结果相比,该系统能以较高精度自动监测管环平整偏差,有效降低测量人员的劳动强度。
    • 张子健; 马剑雄; 柏豪豪; 王颖; 孙磊; 卢斌; 高之浩; 于成双; 孙汉宸; 马信龙
    • 摘要: 目的基于深度学习(DL)方法构建自动测量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关键角度模型,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634幅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由5名骨科医师分别标注下肢力线关键点,包括髋关节中心、股骨髁间窝顶点、胫骨髁间嵴中点、股骨内侧和外侧髁最低点、胫骨内侧和外侧平台最低点、距骨宽度中点,并建立数据集。采用高分辨率网络(HRNet)进行迁移学习,构建自动检测关键点模型,以5折交叉验证筛选最优模型,确定关键点坐标后,通过余弦定律计算关键角度机械股骨远端外侧角(m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股骨胫骨关节线夹角(JLCA)及髋-膝-踝角(HKA),实现自动测量关键角度,并以关键点自动检测模型和通过余弦定律计算所得关键角度共同构建自动测量关键角度模型。随机选取50幅图像,由另3名骨科医师手动测量上述关键角度,评估自动测量关键角度模型与医师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3名骨科医师所测mLDFA、MPTA、JLCA及HKA的均值分别为(88.50±2.59)°、(86.41±2.25)°、(2.90±2.27)°及(174.62±3.97)°;自动测量关键角度模型所获结果分别为(88.48±2.60)°、(86.52±2.57)°、(3.11±2.41)°及(174.53±3.99)°,与医师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较好(ICC=0.897、0.888、0.826、0.996)。结论所构建的自动测量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关键角度模型有助于识别骨科关键点和测量关键角度。
    • 林艾迪; 方丹齐; 吴苇杭; 容毅标; 陈浩宇
    • 摘要: 背景:目前已有研究报道了一种MATLAB的定制算法,用于Triton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图像的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 avascular zone,FAZ)的自动测量。由于这种算法非开源,且难以获取,因而大大限制了其在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本研究提出一种用于Triton OCTA图像的FAZ自动分割的开源算法,即Smooth Level Setsmacro(SLSM)算法,并将其测量结果与MATLAB和人工方法相比较,评估该算法分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35位健康受试者的35只健眼,选用Triton OCTA机器中的3 mm×3 mm扫描模式,对其黄斑区进行连续4次扫描。分别用人工和自动方法(包括MATLAB和SLSM),测量浅层毛细血管图像中FAZ的面积、周长和圆度。分析各种自动算法的准确性、重复性,以及与人工方法结果的一致性。结果:SLSM算法的准确性仅低于人工方法,而高于MATLAB算法(Dice系数:人工方法,0.9568;SLSM,0.9506;MATLAB,0.9483)。SLSM和MATLAB测量FAZ面积的重复性均很高[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SLSM,0.987;MATLAB,0.983]。SLSM、MATL AB测量FAZ面积的结果均与人工方法呈很高的一致性(ICC:SLSM,0.973;MATLAB,0.968)。结论:SLSM在TritonOCTA图像的FAZ自动分割中的准确性高于MATLAB,其测量结果与人工测量结果很相近。作为免费和开源的资源,SLSM有望成为Triton OCTA图像中有效可靠的FAZ自动分割和测量方法。
    • 马晓锋; 王中任
    • 摘要: 为解决测量曲轴端面螺纹孔操作繁琐、精度差及效率低等问题,以型号YC4W75曲轴为例,提出1种基于引导滤波与神经网络算法的螺纹孔检测方法。首先,将实时采集到的图像,利用引导滤波和形态学对图像进行预处理,消除表面噪声、花纹等影响,提取曲轴端面内螺纹小径的边缘特征,然后,结合RANSAC算法,利用Pytorch创建神经网络模型,对提取圆进行拟合,获取曲轴端面内螺纹小径的大小以及圆心间的距离。通过测试结果表明,内螺纹小径的误差在0.070 mm以内,各个螺纹孔与中心孔误差在0.200 mm以内,测量精度高、操作简单,满足工业现场精度要求,实现了曲轴端面螺纹孔位置信息的自动测量
    • 李波; 刘小延; 向华
    • 摘要: 特种装备舱段件壁厚尺寸要求严格,导致其在加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的人工测量。上述过程存在耗时长、效率低、精度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产节拍提升和成本控制。为此,开展了舱段件壁厚电磁超声自动测量方法研究,提出了壁厚测量系统的总体框架,进行了测量机械本体设计、测头运动路径规划、壁厚数据采集整理等,构建了在线测量系统,并开展了测量验证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构建的壁厚自动测量系统,可直接求解出舱段件各点壁厚;与相比传统方式,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测量效率高、误差小等特点。
    • 翟世宽; 张志军; 王冬云
    • 摘要: 本文针对机械式定尺剪切中挡板位置需频繁矫正、机械定尺长度受限等问题,提出了应用激光表面测速仪实现自动定尺测量的解决方案。首先阐述了德国Polytec公司生产的激光测长仪的工作原理,然后给出了基于激光测长装置与PLC的自动定尺剪切控制系统组成设计,最后对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提出了可执行方案。通过生产检验该系统实现了钢板自动定尺剪切,提高了钢板定尺的精度与钢板成材率。
    • 林浩宇; 谢晶; 李红延; 谢鸣
    • 摘要: 吉赫兹横电磁波室(GTEM室)是电磁兼容领域重要的测试场地。为解决GTEM室性能测量问题,从GTEM室场均匀性、TEM模的测量原理入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了GTEM室性能测量系统及配套软件。经实验验证,系统完全符合IEC 61000-4-20:2022要求,可以实现GTEM室内各测量位置点处的三维电场分量、GTEM室净馈入功率等参数的自动测量以及场均匀性、TEM模的自动计算。GTEM室性能测量系统工作稳定,原始数据采集及处理准确可信。目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已具备依据IEC 61000-4-20:2022对外开展GTEM室性能测量服务的能力。
    • 任强; 于非; 魏传杰; 唐瑛; 卢楠
    • 摘要: MVP-3400能在走航模式下自动进行剖面的测量,可对物理水文、生物和化学等海洋背景环境参数实现连续高分辨的观测。介绍了该自主系统的原理以及工作方式和组成结构等,并对2017年3月于黄海开展的首次海上工况试验应用所获取的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海试结果验证了系统各方面性能运行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并且表明了自动测量系统可实现对水平方向2 km左右的空间超高分辨率观测。MVP的研制与成功应用,对海洋锋面结构以及中尺度涡旋等海洋中小尺度现象的观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