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脊髓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36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1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33513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脊柱外科杂志、实用骨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创伤外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术会议等;脊柱脊髓损伤的相关文献由558位作者贡献,包括陈亚伟、何二兴、刘思海等。
脊柱脊髓损伤—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3513篇
占比:98.95%
总计:33868篇
脊柱脊髓损伤
-研究学者
- 陈亚伟
- 何二兴
- 刘思海
- 史建刚
- 吕浩然
- 孙璟川
- 张光铂
- 洪毅
- 王爱民
- 赵玉
- 陈可夫
- 黄彦
- 丁惠强
- 于利
- 何新荣
- 关骅
- 刘凤芝
- 刘树清
- 刘洋
- 刘海燕
- 刘贵平
- 卢克己
- 吴杰
- 周国顺
- 和金凤
- 姜枫
- 孙奎
- 孙晋斌
- 孙玉珠
- 张涛
- 张燕
- 张玉兰
- 张蜀华
- 曾水平
- 曾诚
- 朱丽达
- 李娜
- 李小峰
- 李建军
- 李昕
- 李立钧
- 杜全印
- 杜可爱
- 杨良枫
- 梁娜
- 毕成
- 潘杰
- 王义生
- 王兆杰
- 王子明
-
-
葛海英
-
-
摘要: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实践程序在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术后饮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脊柱脊髓损伤患者15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饮食恢复指标及满意度变化。结果研究组术后引流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水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但研究组术后6 h口渴、饥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低于研究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实践程序在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术后饮食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胃肠道不良事件的发生,促使患者快速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
-
-
摘要:
个人简介梅伟,医学硕士,二级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郑州市骨科医院业务副院长、郑州市脊柱脊髓病医院院长、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脊柱外科学)学科带头人。任职情况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骨修复材料与器械分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骨科微创分会副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委员、骨与关节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颈椎学组委员、继续教育学组委员,河南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脊柱脊髓损伤学组组长,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脊柱学组组长,河南省康复医学会脊柱畸形分会主任委员。
-
-
何征;
曹婉婷;
邓丽娟
-
-
摘要:
目的:探讨行为转变理论管理模式(TTM)下的康复护理在脊柱脊髓损伤(SC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60例SC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研究组3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SCI护理,研究组实施TTM下的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活动能力[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自我效能[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负性情绪[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干预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1个月后,两组MBI、GSE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采取TTM下的康复护理有助于SCI患者恢复活动能力,提升患者自我效能,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
-
刘稳柱;
邵康
-
-
摘要:
目的分析脊柱脊髓损伤手术患者应用综合康复训练后神经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5月于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脊柱脊髓损伤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术后干预措施,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术后干预的基础上应用综合康复训练措施。针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与功能独立性、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干预前,两组各项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ASIA)神经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ASIA神经功能评分中轻触觉、针痛觉与运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FIM功能独立性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情况对比中,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脊髓损伤术后应用综合康复训练利于神经功能的改善,且提高了其功能独立性,降低并发症风险,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
陶兰芳;
周丽萍;
杨巧巧
-
-
摘要:
研究为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脊髓损伤患者进行疼痛护理时应用目标管理理论的效果。以九四〇医院自2019年7月—2020年8月收治的62例手术治疗的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方式将其分为2组,每组31例。给予参照组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增加目标管理理论,对比2组患者护理前后疼痛评分、脊髓功能评分、情绪评分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护理前,2组患者疼痛评分没有明显差别(P>0.05);护理后,实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护理后,实验组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护理后,实验组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对比护理满意度情况,实验组满意率为96.77%,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在使用目标管理理念对手术治疗的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护理时,能够改善患者的疼痛情况和脊髓功能,提升满意度,减少不良情绪对患者疾病恢复产生的影响,为患者带来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值得推广和应用。
-
-
刘晓博
-
-
摘要:
目的 探究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术后骨科康复护理效果观察.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9年11月共144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观察组及对照组各72例.观察组骨科康复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比较分析情绪变化、脊髓功能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70例(97.22%)高于对照组56例(77.78%);观察组轻触觉、针刺觉、运动的脊髓功能评分均较高;SAS、SDS评分均较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骨科康复护理应用于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可取得极佳的护理效果,改善负性心理情绪、脊髓功能,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运动功能,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
杨浩博
-
-
摘要:
目的:评估在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手术治疗后应用骨科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期间就诊的30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在信封法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15例/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接受骨科康复训练,对比两组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10.15±1.05)分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包括针刺觉评分(86.63±3.52)分、运动评分(85.16±3.27)分和轻触觉评分(82.39±3.86)分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手术治疗后应用骨科康复训练可以更好的促进患者恢复,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脊髓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
-
朱丽达
-
-
摘要:
脊柱脊髓损伤属于临床中常见的较为严重的损伤,很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情况严重的甚至会有死亡的风险.影响病人康复的主要因素包括损伤部位及损伤的严重程度,手术治疗是否成功及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如何.除常规的手术治疗外,做好此类患者的康复护理工作非常重要,关系到手术后病人的机体恢复及生活质量.本文对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护理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为临床护理此类患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
-
朱丽达
-
-
摘要:
脊柱脊髓损伤属于临床中常见的较为严重的损伤,很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情况严重的甚至会有死亡的风险。影响病人康复的主要因素包括损伤部位及损伤的严重程度,手术治疗是否成功及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如何。除常规的手术治疗外,做好此类患者的康复护理工作非常重要,关系到手术后病人的机体恢复及生活质量。本文对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护理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为临床护理此类患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
-
陈丽娟;
马新利;
李珊珊;
张妍
-
-
摘要:
目的 利用循证护理的方法进行脊柱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的护理.方法 根据循证医学原则并结合病史构建循证问题,通过全面检索文献获得证据对32例脊柱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确定护理方案.结果 32例脊柱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仅2例合并原发病的患者出现合并症,其余患者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 应用循证医学方法,采用高质量的证据来指导和帮助解决临床实际护理问题,为患者提供最有效的护理,促进患者早日恢复.
-
-
Hong yi;
洪毅;
张军卫;
李想;
吕振;
刘介生;
陈世峥;
刘舒佳;
邱智
- 《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 2014年
-
摘要:
目的:分析脊柱脊髓损伤痉挛状况、探讨脊柱脊髓损伤后痉挛治疗的利弊.rn 方法:回顾451例外伤性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征象,特别是在痉挛方面的特点,如痉挛在出现的时间,脊髓损伤的类型,与其他并发症的并存情况.痉挛分级,痉挛干预措施如、非药物干预:包括:被动运动和伸展、主动运动、电刺激与运动疗法、直接肌肉电刺激、抑制各种形式的传入刺激、直接脊髓和颅刺激、神经手术以及应用药物的治疗的效果.rn 结果:在移乘和活动性方面既有是有益的也有或不利影响、痉挛可以预防肌肉萎缩、间接地影响功能的独立性,移动性和骨折、糖尿病风险、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数据统计表略)有各种痉挛的治疗方法,但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使用对每一个人痉挛都有效.物理治疗及康复中通常会继续启动后或正式或通过耐心教育和护理管理.普遍的做法是采用更为保守的方法开始逐步执行更多的侵入性治疗的理解.药物治疗:药物疗法是最有效的性奋性强直伸展反射速度依赖性增加治疗.非药物干预措施概述-从更保守的选项,如被动和主动运动为基础的干预措施,神经松解术目前在科技管理痉挛最常见的治疗选择之一.手术松解可能治疗局灶性痉挛.结合治疗方案可以个性化和似乎是临床常见的方法.电刺激和其他类型的形式,最后更具侵入性的外科干预.rn 结论:治疗原则是依据侵袭性小、选择合理的性价比治疗方法.患者每日报告、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制定目标—评估--治疗—再评估是调整治疗方案的必要程序,伴有痉挛的相关性活动增强/减损的研究,再次证明个性化的治疗选择的重要性.
-
-
-
温剑涛;
张致萍;
李西兄;
朱芳媛;
柳永明;
鄢卫平;
陈国栋
- 《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目的:探讨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的康复治疗.方法:本组41例,其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21-72岁,平均44.5岁;车祸伤26例;高处跌落伤11例;重物砸压伤4例.其中颈椎损伤伴高位截瘫5例;颈椎损伤伴四肢瘫16例:胸腰段损伤伴不全瘫20例;根据ASIA脊髓损害分级,本组病人中,FrankelA级:5例;B级:13例;C级:21例;D级:2例.手术治疗35例,保守治疗6例;所有患者均行中药汤药内服,针灸、理疗等康复疗法.结果:所有患者均荻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应用ASIA脊髓损害分级,以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定,中医药综合治疗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
-
程如意
- 《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目的:探讨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有效的中医护理方案.方法:对52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施以有效的中医护理措施,防治了腹胀、便秘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有效的中医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腹胀、便秘并发症的发生.
-
-
-
-
胥少汀;
刘树清
- 《第三届全国脊柱外科学术论坛》
| 2007年
-
摘要:
目的:回顾自唐山地震247例脊柱脊髓损伤(SCI)至今4个时段、4组SCI病例的变化做为今后治疗SCI的借鉴。rn 方法:4组SCI病例。Ⅰ组1976年唐山地震274例;Ⅱ组80年代康复260例;Ⅲ组80年代至2000年住院1023例;Ⅳ组2001-2005年161例,按4个节段即:C段为C3-T1,T段为T2-T10,T-L段为T11-L1,L段为L2-L5进行分析,比较完全SCI与不全SCI的发生率与运动功能的恢复。rn 结果:1、安全发生率Ⅰ组62%;;Ⅱ组65%;Ⅲ组38%;Ⅳ组27%。不全SCI为Ⅰ组37%;Ⅱ组34%;Ⅲ组66%;Ⅳ组72%。2、不同节段完全SCI为:C段55%、T段80%;T-L段42%、L段16%,不全SCI为:C段44%、T段19%、T-L段58%、L段84%。3、完全SCI有运动功能恢复者16%,其中T-L段达运动功能C级者16%,T段92例无一例恢复。不全SCI中运动功能达D、E级者76.8%-80%,系脊髓损伤本身规律所决定。4、前入路减压与后入路前减压的效果相同;国内6组病例比较:为75%-86%,闭合复位与手术复位的功能恢复率分别为84%与82%。脊柱内固定的发展并未提高SCI的恢复率。5、脉冲电刺激可促进不全SCI的恢复,马尾损伤吻合修复可获臀肌、股肌恢复。rn 结论:30年来完全SCI的发生率由62%下降为27%,不全SCI由37%上升为72%,完全SCI的T-L段有16%恢复到C级,不全SCI80%恢复到D、E级,这是SCI本身损伤程度决定的。非手术疗法与手术疗法都可治疗SCI,脊柱内固定并未能提高SCI的恢复率,内固定可尽快获得脊柱稳定,但有并发症、有脊髓压迫者,早减压为好。迟减压同样有效,选择治疗方法应以病人获得最大收益为方向。
-
-
郭险峰;
关骅
- 《第七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
| 2005年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主要并发症发病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治疗措施. 方法:对543例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543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242例,占全部病例的44.6﹪.发生率最高的前三位并发症为:低钠血症202例(37.2﹪),泌尿系感染150例(27.6﹪),肺部感染54例(9.9﹪).完全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低钠血症发生率、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胸腰段损伤. 结论:参考脊髓损伤临床并发症的发病因素,采取相应的积极的早期预防和早期康复措施,是防治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的有效办法。
-
-
-
-
-
-
-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 公开公告日期:2022-10-14
-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牵张性脊髓损伤造模实验的脊柱牵张器,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定位卡钳、活动卡钳、手握部和导轨件,活动卡钳设在定位卡钳和手握部之间,并且与导轨件滑动配合,手握部分为连接板块、驱动杆、横向锥齿轮、竖向锥齿轮、转动套件和螺纹杆,横向锥齿轮和竖向锥齿轮互相啮合,螺纹杆的一端贯穿转动套件且与其连接,最终与竖向锥齿轮连接,螺纹杆的另一段与活动卡钳螺纹连接,采用横向锥齿轮与竖向锥齿轮之间的动力转换,将横向的动力传递为纵向,更靠近术者,不会被待操作的脊柱阻挡,方便术者旋转发力和操作;通过单手推动锁定件的开关,满足了对待夹持脊柱的锁定作业,单手即可操作,方便快捷,节约术者的操作手法。
-
-
-
-
-
-